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测字天师 > 第八百零五章 祖宗之债

大明测字天师 第八百零五章 祖宗之债

作者:万里秋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1 21:25:42

第八百零五章 祖宗之债

和朱棣一样,朱允炆也早就注意到了站在朱棣屁股后面的宁王,可他之前并没有想过让宁王帮忙平叛,反而担心宁王会和朱棣联合。

所以在对朱棣宣战之前,朝廷就下旨让宁王交出兵权,进京面圣。但宁王始终犹豫不决,不肯表态。

因为之前已经被废掉五个亲王了,宁王也担心自己一到京师就会被抓,会步其后尘。

朱允炆一看宁王不听话,就直接下旨,单方面宣布宁王没有兵权了,亲兵护卫也没有了!

在这里,朱允炆犯了很典型的形式主义错误。他以为自己下一道旨意,宁王就真的没有兵了。

却忘记了宁王的兵就在那里,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不是他下一道旨意就会忽然间灰飞烟灭了的。

所以宁王此时正看着自己名义上已经不存在的八万大军发愁,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四哥正好哭上门来了。

宁王对四哥的痛苦感同身受,并且看着朱棣的狼狈样,对他被朝廷击败,跑路来此深信不疑。

宁王热情招待了朱棣,让他在城中先住下,然后认真地和朱棣研究该怎么写奏折,最好再拉上几个藩王一起求情。

可怜的宁王蒙在鼓里,还在琢磨着怎么帮朱棣。朱棣却让随从偷偷进城,带着大笔财宝,收买了宁王手下的大臣。

等朱棣表示自己住够了,要回燕京去救老婆孩子的时候,难舍难分地拉着宁王的手。宁王也不好意思挣脱,只得送他到城外。

朱棣忽然大喝一声,伏兵尽出,将宁王围住。宁王这才知道上当了。但此时他仍有拼死一搏的能力。

朱棣拉着他的手,表示今日此举,实在是被大侄子逼的。咱俩人兵强马壮,合在一起才能对抗大侄子。

若是咱俩翻脸,大侄子一定会把咱俩都干掉的。你若是肯跟四哥合作,将来靖难成功,四哥和你平分大明,一人一半!

宁王犹豫了,此时朱棣提前收买的宁王众臣发挥了作用,都怂恿宁王和朱棣合作,表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原始股东,上市发大财的机会到了!

宁王最终被说服了,他将自己的人马合并到朱棣的队伍中,将指挥权也交给了朱棣,自己也跟着朱棣一起靖难去了。

长话短说,经过四年苦战,朱棣最终打进了南京城,不但杀了两个“奸臣”,清了“君侧”,顺便把君也给清了。

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自然也就没人敦促靖难成功的朱棣,在五个工作日内退出南京城了。

于是朱棣就登基当了皇帝,年号永乐,开始了自己恢弘壮丽的篇章,成为了大明朝成就仅次于朱元璋的皇帝。

但永乐大帝的记性不太好,他登基之后,拒不承认自己当年做出过要和宁王平分天下的承诺,一点也不尊重原始股东。

不分红也就算了,为了防止宁王跟自己要债,朱棣还把宁王从北方给弄到了人生地不熟的江西,把他所有的兵权都解除了。

宁王知道大局已定,自己也没必要做什么无谓的争执,就彻底放弃了对权力的**,转而修道。

他天份极高,最终成了一代道家大师,号涵虚子,又号南极遐龄老人,着有道家经典《天皇至道太清玉册》。

第一代宁王朱权,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一生。他的子孙,此后的二代、三代宁王,也都老实本分。

到了第四代宁王朱宸濠时,忽然就想起了大明的江山应该有他家的一半儿了。

他的祖宗朱权,和武宗的祖宗朱棣,同样是靖难之役的原始股东,凭什么朱老四家说毁约就毁约呢?

而且他盘点了一下局势,当年朱棣是叔叔打侄子,成功创业。

今天自己打武宗也是叔叔打侄子,按照天道好还的规律,胜利者应该是自己才对!

朱权是道家大师,他的子孙多少也应该会些道术。没准朱宸濠给自己算了一卦,觉得优势在我。

于是经过几年准备后,也攒了不少兵马,趁着正德十四年,武宗在民间名声最烂的时候,忽然起兵讨伐。

这中间还夹杂着风流才子唐伯虎,模仿当年朱棣装疯的事迹,在此就不细说了。

然后宁王就碰上了王阳明,干脆利索地被抓了。武宗带着兵马跑过来,一看敌人被抓了,十分不满意。

于是王阳明把宁王放了,让武宗带兵又抓了一遍,这才心满意足的带回京城,给凌迟了……

这就是宁王一脉与朱棣一脉几代人的恩怨纠缠,所以老拐才觉得萧风所说之事,极不靠谱。

可萧风看向嘉靖:“师兄,你觉得呢,这个可能性有多大?”

嘉靖皱眉想了片刻,叹息道:“师弟,你若不说,此事当真匪夷所思。可你一说,我却觉得很有可能。

首先是在时间上,宁王谋反是在正德十四年,但在宁王谋反之前,曾经上过折子,认为武宗无子,愿以自己的子孙入宫后备。

武宗虽未同意,却也下旨勉励过宁王的心意,此事宗室中知道的人很多,都知道宁王想效仿赵允让。”

赵允让是北宋的懿王,宋仁宗的堂兄。宋仁宗早年无子,收养了赵允让的儿子赵曙为皇子。

后来宋仁宗自己生了儿子,又把赵曙给退货了。但后来亲儿子死了,于是又把赵曙要回来了……

虽然历经波折,但反正最后赵曙还是还是成功当了皇帝,就是宋英宗,也算没白折腾。

萧风点头道:“那两个孩子应该是宁王被战败后,从宁王府中带出来的。

带出来时就已经两三岁大了。武宗将两个孩子交给了凤姐儿,对外只说是凤姐所生。

然后武宗才派老拐去了梅龙镇,所以老拐见到的孩子就已经有两三岁了。”

老拐怒道:“你这么说,同样也是无凭无据!就算这两个孩子不是武宗的,为何就不能是凤姐和别人所生?”

萧风摇头道:“你想想看,如果孩子真是凤姐所生,武宗自然从一开始就会知道。

他若打算将这个孩子认作自己后人,当作秘密武器,他又怎会等孩子长到两三岁了,才派你去护卫呢?

只有这两个孩子到凤姐儿手里时就已经两三岁了,他派你去的时间,才是合情合理的。

更何况,各藩王生育子嗣,宗人府都是有记录的,哪一家藩王的龙凤胎能莫名其妙地失踪不问呢?

只有因为获罪导致家破国除的藩王宗室,动荡之时,人死无数,也没人会发现两个孩子是死是丢罢了。

就像徽王大逆不道,设阵法谋逆,身死除国,举家投奔周王,在一路之上,谁能知道死了丢了多少人?

而整个武宗一朝,获罪除国的藩王,只有宁王一个而已。所以我去查过宗人府的记录,发现一个奇怪的事儿。

谋逆之前五年之内,宁王府中一应人口出生记录都已遗失。

也就是说,那五年内宁王府中有没有孩子出生,生了几个,再也无人可知了。”

老拐一时愣住,不知如何反驳,兰道行却忽然叹了口气,似乎终于明白了什么。

“你这么一说,我倒是想起来了。我曾问武宗那孩子究竟是哪一支宗室的后人,他却不肯说。

他只是说,若是他选的新皇无道,大概是咱们这一支气数将尽。最后把皇位交给那孩子,也算是还债了。

我当时不明所以,萧风这么一说,倒是明白了。武宗自然听说过当年成祖和宁王之间平分天下的约定。

武宗啊,这孩子一辈子仗义豪爽,虽然有些顽劣,但很重情义,经常说大丈夫一言九鼎什么的。

想来他也觉得成祖当年骗了宁王吧。他选了厚熜继位,是祖宗之法;选了宁王之后做后手,是替祖宗还债啊。”

众人默然,都觉得这还真的挺符合武宗性格的。宁王谋反,武宗亲征,这是我身为皇帝该干的事儿。

可如果我们这一支出了无道昏君,我就干脆把皇位换给你们,这是我作为男人该干的事儿……

老拐深谙武宗为人,听张太后这么一说,也觉得一切都对上号儿了,也不再说话,只是全身颤抖,愤懑不已。

兰道行叹息一番,忽然想起一件事:“萧风,你刚才说,你有几个猜测。难道除了宁王之外,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吗?”

萧风犹豫片刻,轻轻点头:“确实还有一个可能,原本可能性要比宁王这个小一些。

只是刚才听了太后所言,武宗想替祖宗还债,那么这个可能性反而变得大一些了。”

众人都不解,嘉靖熟知朱家之事,忍不住道:“师弟,这却奇了。你刚才自己也说过的。

整个武宗一朝,身死国除的藩王只有宁王一家。其他藩王若有子女丢失,地方官府和宗人府都不会毫无动静。

而且武宗要替祖宗还债,祖宗也只欠宁王平分天下的承诺。这板上钉钉就是宁王了,还能有其他人吗?”

萧风点点头:“师兄,你有没有想过,还有一个人,他也姓朱。但他却不是藩王,他的子孙宗人府都不会记录。

而且,武宗要替祖宗还债,也要看看债务的大小。成祖不过欠宁王半个天下而已,却欠这个人整个天下。”

众人都被萧风的话震住了,却始终猜不出这人是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黄锦忽然小声嘟囔了一句什么,大家都没听清。

嘉靖追问道:“黄伴,你说什么,大点声!”

黄锦无奈地看着嘉靖,声音依旧不敢太大,就像这个人的名字,是压根就不能被大声说出来的一样。

“万岁,你忘了一个人,建文帝……朱允炆。”

「兄弟姐妹们坚持住,就这一个月了,加油!投票催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