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测字天师 > 第六百二十二章 锦囊妙计

大明测字天师 第六百二十二章 锦囊妙计

作者:万里秋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1 21:25:42

第六百二十二章 锦囊妙计

戚继光见倭寇放弃了攻城,转头向援军扑过来,一秒钟都没犹豫,立刻下令,全军撤退!

因为之前冲得太深,很多骑兵陷入包围,萧风和戚继光带着一支五千人的精锐骑兵,四处救援。

把这些被包围的骑兵像荷叶上的水珠一样,一点点滚到一起,越滚越大。

然后以火枪开路,从一个方向往外冲锋,在一番激烈厮杀后,三万骑兵冲出重围,快速撤退了。

织田信长气急败坏地命令士兵合围,奈何骑兵就是骑兵,跑得太快了,步兵的两条腿再快也追不上四条腿。

织田信长看着骑兵远去的烟尘,心里在滴血,他已经明白戚继光的打法了,但他却毫无办法。

回头看去,全民皆兵的南京城头上,正在将倭寇的尸体扔下城头,这看似随时都会被攻破的城防,居然一直坚持到现在。

织田信长命令全军再次向后转,尽快攻破城墙!倭寇们的极乐丹的劲还没过,嗷嗷叫着再次掉头。

然后身后烟尘四起,压根就没跑多远的戚继光,带着剩下的骑兵再次冲了回来,刚刚开始爬墙的倭寇们顿时觉得屁股一凉。

城头上的守军经过短暂的喘息之后,战斗力也有所回升,在胡宗宪和戚夫人的指挥下,士气高涨。

没看见援军的时候都能顶得住,难道现在援军在城外交战,反而还顶不住了?绝不可能。

这场猫捉老鼠般的血战,从清晨一直持续到黄昏,戚继光的骑兵有限,面对倭寇的优势兵力,只能袭扰,无法消灭。

织田信长的兵力占优,但他追不上戚继光,也无法专心攻城,一旦兵分两路,戚继光兵力上就不吃亏了,就敢拼命。

守城的兵马确实已经没有余力出城夹击,但他们仍然把城墙牢牢守住,让织田信长的每一次野望都变成了绝望。

在天色即将全黑的时候,远处亮起了火把,先是几百个,然后几千个,然后几万个,铺天盖地的,犹如一片火海。

跟在骑兵屁股后面一路狂奔的步兵终于赶到了。几十万的大明步兵,面对不到十万的倭寇,胜负已分。

而此时极乐丹的药效也终于到了极限,这群红着眼睛,喷着口水的倭寇,狂热的心中开始出现一丝恐惧。

那恐惧就像迅速生长的怪兽,越来越大,渐渐占据了倭寇的内心,他们的动作在变慢,阵型也开始混乱。

织田信长惨笑一声,知道今天败局已定。他迅速下令,放弃攻城,放弃与戚继光的交战,趁着夜色的掩护,全体突围!

面对如潮水般败退的倭寇,戚继光将骑兵的追杀功能发挥到了极致。骑兵犹如死神的镰刀一般,追在倭寇后面收割着生命。

倭寇们慌不择路,很多跳进了江河里躲避骑兵,随即被湍急的江水冲走了。

戚继光派人传令,后面的步兵全面散开,像张大网一样,将整个南京城四周罩住,逐步搜索,务必全歼倭寇残余。

一夜无眠,当天光再次放亮的时候,南京城外尸横遍野,连长江水都变成了淡粉色,真如人间地狱一般。

戚继光坐在马上,极度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困得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在马背上随波逐流地左摇右晃着。

萧风内力比他深厚许多,倒还挺得住,脑子里还在思考着一个问题。

“从各部回报来看,织田信长应该还是跑了,倭寇估计逃走了一万多人。你猜他们会去哪里?”

戚继光迷迷糊糊地说道:“要不,再测个字?”

萧风摇摇头:“织田信长已经从统兵大将变成了流亡倭寇,他未必能调得动你了。

在用那一招测字,只怕不行了。不过就算不测字,我也能猜个大概,他无非是两个去处。

一个是杭州的船坞,一个是沿海登陆之地。日本还在进行第二轮征兵,他们的船只不够,没法一次都运过来。

这就是我放走萧芹,一直等着的主场之利,若是日本能一次运过五十万人来,咱们这仗还真不好打。”

戚继光点点头:“倭寇的战力确实不容小觑,咱们这次其实是以多打少,若是人数相当,想赢会更难。

既然萧兄猜到了,那咱们就该派兵去保护船坞和沿海之地吧。不过咱们的水师还没回来,沿海之地却不好守。”

萧风笑了笑:“船坞的守军不少了,也可以再增加些,有徐渭在,剩下的那点倭寇想攻下船坞,绝不可能。

至于沿海之地,俞大猷自会相机行事。咱们的下一战,是在海上,那才是真正的决战!”

“都到城门口了,不赶紧进来,磨蹭什么呢?”

一声清亮的呵斥声响起,戚继光浑身一哆嗦,顿时睡意全无,他抬头看看城墙上,横刀立马的戚夫人,露出了谄媚的笑容。

“夫人,萧兄说这里有女子持戈压日,我就知道南京无碍,夫人辛苦了!”

“夫人辛苦了,赶紧把我解开吧,城墙上好像有人吹号!”

火姑娘穿着肚兜,意犹未尽地给仇鸾松了绑,仇鸾活动了一下胳膊腿儿,穿上衣服,嘴里嘟嘟囔囔。

“这大半夜的,城头吹号,难道是有情况?胡大、苗二怎么也没来通报呢?”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到门前停下了,是田三的声音。

“大人,城外有蒙古人叫城门,林总兵已经上城查看了,大人是装不知道呢,还是也去看看?”

仇鸾穿上靴子,大步出门:“放屁,什么叫装不知道?本督自然是要上城去看看的!”

城外的的确确是蒙古牧民,他们拖家带口的,赶着马车,半夜叫城门,要求进城避难。

林彤站在城墙上,眉头紧锁:“你们说清楚,避什么难,为何要避难?”

一个老牧民抬头高喊:“漠北蒙古部落,和罗刹人一起杀到,他们要求各位大汗加入他们,共同攻打大明。

各位大汗意见不一,凡是持反对意见的,都被漠北蒙古人和罗刹人的联军给攻打了。

大汗们带着青壮年在厮杀,让我们老弱妇孺到大同城来逃命,同时请求大明出兵相救啊!”

林彤大吃一惊,想不到仇鸾料事如神,幸亏前几天给出去的只是老弱残兵。他看着城下拖家带口的牧民们,陷入了极度的为难。

不接纳吧,这些人的部族正在为大明浴血奋战,大明连人家的老弱妇孺都不肯援救,以后再说什么只怕人家也不肯信了。

接纳吧,这么多人,万一有细作混在里面怎么办?

大同城的安危高于一切,当年大明的百姓在城外被杀,都不敢开城门,何况是蒙古牧民呢?

正在犹豫之时,身后传来了仇鸾的脚步声。仇鸾只是向城下看了一眼,就果断做出了决定。

“不能放进来。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事儿萧大人说过。”

林彤点点头,作为一个将军,他同意仇鸾的判断,但他还是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大人,这些老弱妇孺撤出来的部落,都是反对进攻大明的部落,他们的族人正在和蒙古叛军及罗刹人浴血奋战。

咱们就这样让他们在城下等死,以后再说大明会保护他们,只怕他们也不信了吧。”

仇鸾皱着眉头沉思片刻,忽然想起了京城分别时,萧风曾经给过自己一个锦囊,就是应对这种局面的。

仇鸾赶紧翻腾出来,从里面拿出纸条,看完之后,一拍大腿,喜上眉梢。

“从边城派出一千骑兵,带足粮草,保护着这些牧民沿着宣大防线往西走,进入河套地区,直奔陕甘防区。”

林彤一愣:“大人,这样做,有何好处?”

仇鸾得意地说道:“人家把老弱妇孺送过来是请大明保护的,又不是请大同保护的。

咱们派人一路护送,难道不是保护吗?何况大同兵凶战危,河套地区是很安全的,避难正好啊。”

林彤想了想:“可若是叛军一路向西追杀,以他们的行进速度,只怕很快就会被追上的啊。那一千骑兵,如何能抵挡?”

仇鸾点点头:“一千骑兵,当然不够给叛军塞牙缝的。不过你要明白,叛军来是干什么的。

他们是要和倭寇南北夹击,想要攻陷大明。他们会和一群老弱妇孺,以及一千骑兵较劲吗?

叛军现在还在打仗,得打赢了之后才能往这边来。再怎么样也要两天的时间吧。

就算叛军跑得再快,追上他们杀光,再跑回来,攻打宣大防线,来回也要四五天的时间吧。

对他们来说,想和倭寇南北夹击,时间何其宝贵?他们要不想耽误时间,就只能杀完人后继续往西跑,去攻打陕甘防线。

别说陕甘防线不好啃,就算他们啃下来了,崩掉几颗牙不说,从陕甘一带再往大明腹地打,需要多少时间?

有那些时间,萧大人早就解决完倭寇,回过头来对付他们了。

他们若真傻到那个程度,非去追杀不可。那就是天佑大明,让咱们摊上一个蠢货对手。

那样,一千骑兵和这些牧民,又有什么豁不出去的呢?”

林彤咧咧嘴,发现仇鸾只要是牵涉到保命的问题,就会立刻变得聪明起来。

这一招实在是够狠,但也绝对够聪明。

只要叛军的指挥官不是个蠢货,确实不可能为了追杀一群老弱妇孺来回练习折返跑。

更不可能放弃眼前近在咫尺的宣大防线,一路奔波跑去进攻陕甘防线。

就算万一,敌人脑子进水了,非要去追杀,非要去进攻陕甘防线,那对仇鸾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当然,话还是得好好说。于是林彤派了个能说会道的将领,带着一千骑兵迂回出城,去向牧民们宣讲政策。

牧民们开始很不情愿,觉得往西逃亡不是什么好主意,在城墙下吵吵嚷嚷的不愿意动身。

仇鸾拿着那张纸条看了好几遍,最后终于下定决心,冒着风险,按纸条上的计策,开出了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条件。

“你们不是去逃命的,你们是去领赏的!你们的部族终于大明,为了大明浴血奋战,大明要赏赐你们!

河套地区的草原,按照你们到达的人头数,有一个算一个,每人二百亩草场,三十年之内不用交税给任何人!

既不用给朝廷,也不用给部落首领!谁敢抢你们的草场,大明会帮你夺回来!谁敢收税,大明会帮你要回来!

等大明击败叛军,你们的草场夺回来之后,你们还可以回来,免税待遇不变!”

三十年,每人二百亩草场,不用向任何人交税!这简直是从没有过的传说啊!而条件就是活着跑到河套!

顷刻之间,牧民们已经开启了狂奔模式,甚至连那一千护卫的骑兵都差点追不上了。

无数的马车和马匹沿着宣大防线,一路向西而去,只留下滚滚的烟尘。仇鸾看着烟尘,叹了口气。

“林老弟,接下来,就得看你的了。”

林彤点点头,有条不紊地安排守城事宜,派出探马,往草原深处去探查。

然后安排眼神最好的士兵,每人一个望远镜,十二个时辰四班倒地盯着远处的动静。

三天之内,不断的有战败的部落里突围出来的零星牧民小队,跑到大同城下请求入城。

林彤将去河套地区全家团聚及领赏的惊喜政策宣扬了一番,又给他们扔下去粮食和水,鼓励他们去追逐幸福。

第四天,草原深处烟尘滚滚,大明的探马拼命地扬鞭飞奔,直奔城下,疯狂大喊敌袭。

望远镜里,数不清的蒙古骑兵和罗刹骑兵,出现在视野里,很多人身上还带着没有完全干涸的血迹。

他们终于击败了草原上不肯臣服的部落,裹挟着那些临阵倒戈的部落,来进攻大明王朝最重要,最不能陷落的防线之一——宣大防线了。

大明王朝有很多条防线,但最重要的防线排名,第一名肯定是山海关,而第二名肯定是宣大防线。

哪怕山海关外的宁锦防线失守,哪怕宣大之外大明连一步都迈不出去。只要山海关还在,宣大防线还在,京城就仍然是安全的。

历史上蒙古人和女真人都曾经从这两条防线的缝隙中穿插过来,直扑京城,但最多也就是零元购一把,最终还是得离开。

因为这两条防线不失守,冲进来的敌人就不敢久留。给养跟不上,退路随时会被封闭,各地的勤王兵马一到,就会成为瓮中之鳖。

如果说其他防线是大明的衣服裤子、鞋子手套,那这两条防线就是大明的头盔,贴肉保护着大明的脑袋。

倭寇在南方打劫着大明的脚底板,蒙古和罗刹的联军则要敲掉大明的头盔,直取首级!

在南京城里的萧风正在看着海图,此时陆地上的事儿已经暂时不用他操心了。

俞大猷带着人盯着沿海之地,戚继光派兵四处搜索唯独织田信长带领的倭寇残兵,好几次差点就抓住他了。

萧风正在沉思中,忽然胡宗宪从外面冲了进来,脸色十分难看。

萧风心里一惊,不等他询问,胡宗宪带着怒气开口了。

“城外来了十万人马,大部分是骑兵,说是朝廷命令来增援应天府的。”

萧风一下子站了起来:“兵是从哪里调的?”

胡宗宪哼了一声:“主要是从宣大和山海关外,关外调得最多,京城直隶也调了一些。”

萧风气得一掌拍在了桌子上,整张桌子一下散了架,他大步走了出去。

看着几个跑得风尘仆仆,满脸汗水的将官,萧风叹了口气,将怒火压了下去。

“是谁下令调兵的?”

几个将官对视了一眼,最后一个官衔最高的将军站起来拱手答话。

“萧大人,是万岁下了圣旨的。”

“我知道,是谁的主意?宣大和山海关内外的驻军提调之权在我手里,调兵我为什么不知道?”

那将军犹豫一下,低头道:“末将只是按旨意行事。不过,末将听说朝堂担心南京安危,又觉得北方并无战事……”

萧风深吸一口气:“这些兵调过来,是听我统一指挥,还是由你来指挥?”

那将军又犹豫了一下:“……自然,自然是听萧大人指挥的。”

萧风冷冷的看着他:“是不是有人告诉你,只要不是乱命,你就听我的,若是下了乱命,你就可以不听。”

那将军大吃一惊,抬头看向萧风,脸上的表情颇有些不打自招。萧风冷笑一声,心里却怒火万丈。

“是不是还告诉你,这些北方来的官兵,不能分散,不能划拨到其他军队中使用?”

那将军低下头,大气都不敢出,萧风静静的站着,一句话都不说了,只是冷冷的看着他。

胡宗宪轻轻咳嗽一声:“萧兄,你如今掌管直隶以外所有兵马提调权,朝中把北方兵权拿回去,也是正常之举。”

胡宗宪的话只说了一半,这十万人,既是来增援南京,消灭倭寇的,也是防止萧风有异动的。

万一萧风消灭倭寇之后,忽然反戈,挥师北上,这十万兵马,就是狙击和拖慢萧风的第一道防线。

这份心思肯定不是嘉靖的,否则他当初也不会把兵权都交给萧风。但当有人提出这个计划时,嘉靖还是照准了。

胡宗宪看着萧风,真怕他一怒之下说出什么更难听的话来,但想不到萧风一怒之下只是怒了一下,之后叹了口气。

“既然如此,我让你把所有的兵马都带去增援宣大一线,这总不算乱命吧。

去吧,不用担心,估计你走在半路上,就会有新的旨意下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