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神骨鬼牌 > 第三十五章 杂谈之阵法

神骨鬼牌 第三十五章 杂谈之阵法

作者:阁楼里的念经猫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4-10-27 13:36:43

第三十五章 杂谈之阵法

开始今天的话题以前,先来说一点点别的东西,跟上一章有关的东西。

你看哦,不知道是谁说出来的,引出来的,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说佛以前,咱们先来说说正道,神仙,还有妖魔吧。

有一念成正道,成神仙的道理吗?正道,神仙是那么不值钱,那么容易,就想想就可以了吗?显然不是吧?我们都知道,神仙是修炼,修炼成仙,有一些,一部分是因为皇帝,百姓等纪念,也有一些是传说。但是不管怎么说,不是坐在那里,简单地想想就能成正道,成神仙的。这是违反中华传统文化,违反传统的道教文化,神仙文化,更是歪曲正道。

至于妖魔,前面已经提到过很多次了,没有人会把妖魔当成神仙,当成正道吧?除非是妖魔内部。

虽然佛教不说是修炼,可是对于修这个问题也是赞同,认同的,就是机缘,因果,修持等等,大致意思跟神仙的修道的过程差不多的,仅仅是修的结果,想要的结果不同而已。但是在这点上,佛教已经被很多很多的人给严重带偏了,而且越发地成不可收拾的局面。不过这又不跟我有关系。因为人要追求什么,要走什么样的道路,你是拦不住的。

我仅仅是顺便,打打酱油,像这样的人,不如脱下僧衣,撕掉不必要的伪装,装得那样辛苦干嘛,不如转修神仙吧。因为你们追求的并不是佛道,而是神仙的福禄寿逍遥自在罢了,而且是不彻底的那种,既要人间的享乐,还要神仙的身份。

世间哪有这样的好事啊?

妖魔不成道,妖魔不成仙,妖魔更加成不了佛菩萨,除非妖魔彻底放弃妖魔,转入正道,真正去修正道。

连神仙,正道都是这个样子,何况是佛道,佛菩萨呢?

很多道友听到这句一念成佛一念成魔,认为说的好,认为是针对佛教的吧?恰恰这句话,还可以这样理解就是一念成仙,一念成魔。

如果道友们,道教听到这句一念成仙,一念成魔,还能很淡定吗?

其实说这句话的人根本就不懂什么是善恶,什么是正邪不两立,什么是正道,什么是邪魔道的道理。

因为这种思想有几种出处。

首先,他们根本就不懂道。认为人有好坏,所以这个人可能走正道,下一秒去邪道了吧?这个其实不是道,而是不同的人走什么样的路,跟正道邪道,完全是两码事。

其次,就是我反复强调的,《封神榜》里的申公豹,真有其人,直到今天都不死心,一直在蛊惑那些立场不坚定,墙头草两面倒的家伙。

其三,就是受了武侠小说的影响。说某些英雄人物,亦正亦邪。所以既可以是正,又可以是邪。这恰恰仅仅是说人,而不是神仙,正道。况且,无论从中国的真实历史,还是从传统文化,神仙文化,道教文化来说,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没有亦正亦邪,既是正又是邪的狗屁不通的道理。你觉得神仙当中有妖魔吗?难道一个妖魔在群仙上朝,觐见玉皇大帝的凌霄宝殿,在有上百万,几十万的神仙军队保护的情况下,一个妖魔正大光明地跟这些神仙一起上朝吗?这么扯淡的东西,只有蛋蛋后们,或者某些大神能胡编出来。你就是神仙也不可能跑到妖魔群里面去。去干嘛?潜伏,卧底,间谍?别忘了,正道,神仙,跟妖魔仅仅是身份不同,道路的不同,但是法术,那些手段,掐阴阳,观相这些基本的东西,谁能瞒住谁呢?除非是两个根本不对等,不是同一个级别的,才有可能。

另外一个极其相似的观点就是我若成佛,天下无魔;我若成魔,天下无佛。

这口气不是一般的大。

即使是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天上的那些个神仙都不敢说这个大话。谁能保证妖魔不冒出来?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连人间都有,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

更加别说佛陀释迦牟尼,以及佛陀讲过的亿万诸佛如来,没有一个会说这样的话。

别看现在闹得欢,日后拉清单。

这位大神,我不是诅咒你。你这话说得太过了。举头三尺有神明,天上还有妖魔。你这两头都给得罪光了。我只能说你好自为之吧。

你知不知道,你这个念头起来的时候,已经触犯了天条了,而且很难讲你会不会日后变成煞气,最后被天地阴阳,人,神,佛,妖,魔共同消灭掉。因为煞气对所有人都是威胁,是公害,必须除掉,否则大家都不得安宁了。

今天要讲的东西是阵法。

没错,你没有听错,也没有看错,是阵法。

看到阵法,你会想到什么呢?

我是不懂什么阵法的,就是以前听说书,大概记忆最清楚的就是一字长蛇阵了。

以下是我从百度节选了一些:

公元前12世纪,商王武乙到武丁编制了左、中、右”三师”,从”三师”的命名来看,已经采用固定的阵形。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周师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陈”通”阵”。 早期的阵形比较简单,按照”三师”的编制,呈一字或者方形排列,阵战法在西周和春秋的时代极为盛行,当时常见这样一种情况:两军约在某地会战,列阵整齐,相互攻伐......。中国的阵法是在春秋和战国发展成熟的,这一成果的代表有《六韬》、《吴子》和《孙膑兵法》。《六韬》又称《太公兵法》,相传为西周姜尚所著,据考为后人伪托,成书在先秦或者汉初,至今尚无定论;

《吴子》是战国名将吴起的兵法,略为可信。以上两部兵法主要介绍了车阵。战国以后,步骑取代战车成为军队的主要编成,阵法又有了变化和发展,1972年出土了《孙膑兵法》,里面讲述了十种阵形(方阵、圆阵、锥行之阵等),及其使用的方法。同时代的《尉缭子》本来也有”阵形篇”,现在已经失传。秦汉以后,我国历朝的军事家对阵法的发展还有:三国魏武帝曹操著《孟德新书》(已失传,仅余若干引用),有专章讲述行军布阵之法;(蜀)汉丞相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武侯八阵”流传后世,影响极广。《唐太宗与李卫公问对》深研阵法。南宋岳飞留有兵法残篇讲授阵法。明代戚继光撰《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详解阵法,戚继光还自创的”鸳鸯阵”和”三才阵”,在抗倭战争中显现威力。我国的各朝军队均演练阵法。

鱼鳞阵: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分作若干鱼鳞状的小方阵,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属于进攻阵形。战术思想:”中央突破”。 集中兵力对敌阵中央发起猛攻,已方优势时使用,阵形的弱点在于尾侧。

锋矢阵: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前锋张开呈箭头形状,也是属于进攻阵形。战术思想:”中央突破”。 锋矢阵的防御性较鱼鳞阵为好,前锋张开的”箭头”可以抵御来自敌军两翼的压力,但进攻性稍差,阵形的弱点仍在尾侧。

鹤翼阵: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以重兵围护,左右张开如鹤的双翅,是一种攻守兼备的阵形。战术思想:左右包抄。鹤翼阵要求大将应有较高的战术指挥能力,两翼张合

自如,既可用于抄袭敌军两侧,又可合力夹击突入阵型中部之敌,大将本阵防卫应严,防止被敌突破;两翼应当机动灵活,密切协同,攻击猛烈,否则就不能达到目

的。

偃月阵:全军呈弧形配置,形如弯月,是一种非对称的阵形,大将本阵通常位于月牙内凹的底部。作战时注重攻击侧翼,以厚实的月轮抵挡敌军,月牙内凹处看似薄弱,却包藏凶险,大将本阵应有较强的战力,兵强将勇者适用,也适用于某些不对称的地形。

方圆阵:大将位于阵形中央,外围兵力层层布防,长枪、弓箭在外,机动兵力在内,与优势敌军交战时使用,战术思想:密集防御。方圆阵的队形密集,防御力强,因队形密集限制了机动,缺少变化,敌军败退亦难以追击,攻击性较差。

雁行阵:兵力配置如大雁飞过的斜行,以充分发挥射击兵种的威力。冷兵器时代以白刃战为主,雁行阵较为少用,但也应结合具体的情况。个人认为,”骑铁”很适合使用。

长蛇阵:用于行军或追击的一路纵队,机动力强,战斗力弱。

衡轭阵:与长蛇相似,采用多路纵队并排的形式,战斗力较长蛇阵强。

此外还有虎韬、卧龙、轮违、大妄、虎乱、乱剑、云龙、飞鸟、松皮、流行、井雁行直、将棋头、别手直等阵,不大清楚怎么搞的。

以上这些都是百度搜寻来的,不辨真伪,因为我不是很懂这些,也没有研究过。

其实我今天真正的主题,是跟我们人自己有关的。

或许,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应该是从来没有提出我们人类的身体,内部外部,整体构造,就是一个生死玄关,阴阳五行大阵吧?

呵呵,你没有听错,也别觉得好笑。

我之前是不是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三花聚顶,如果三花聚顶的三昧真火给息掉了,那你就完蛋了。

那问题就来了,三昧真火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有人开始会想那我们人体不是成了八卦炉了吗?

不如果是八卦炉的话,那就仅仅是炼丹,炼内丹的功能,而且八卦炉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了。

所以基于这两点,才是我要说的,我们人体是一个阵法,保护我们生命的生死玄关,阴阳五行大阵。

为什么说是生死玄关呢?因为从穴位,从经络等方面,人体有生门,有死门,所以叫生死玄关。不要人只有一种属性,五行只占了一样。这个阴阳五行,不单单指我们自己的身体,还有整个天地阴阳,你的周围,所以才叫阴阳五行大阵。

这个大阵不是用来攻击的,绝大多数是保护我们自己,形成的护阵,加上人体的气血的运行,所以才会形成三昧真火。

这个大阵,生死玄关,阴阳五行是总阵法,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还有七星北斗阵,太极阵,八卦阵,三才阵等等。

打一个比方,为什么说是护阵,而不是攻击队形呢?

你看哦,其他不说,食物吃进去,不是能去所有地方的,比如阑尾,食物,水,哪怕是血液,细菌等要是进了阑尾,那是要你的命。比如运气,是不能往死门,死穴里运的,那也是能要你的命的。

人的生病,死亡,不管是中毒,意外,病菌,外力破坏等等,都是你的大阵被破坏掉了。

再说一点,就是修道,修炼吐纳之术,修炼内丹,不是用来攻击的,多数比如元阳丹,元神丹,真元丹,真气丹,清灵丹等等,真正的作用,就是要把我们人体重要的穴位,器官等形成一个保护层,形成了一个防御机制和防御工事。

再回过来,就是别看攻击,攻击的时候,虽然全身的力量集中在一点,几点,看似很强。这要看对手,对手比你强,你同样吃亏;另外一点,这个点强,其他地方就会薄弱。

还有用气攻击出去,等同于真气外泄。

你知道人体可比蓄水池复杂的的多,要聚气,凝气,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所以我另外一个重点就是修道之人,切记争强好胜,争勇斗狠。修道是修身养性,适度,知进退,顺应天地阴阳自然之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