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顽贼 > 第676章 天塌有高个

顽贼 第676章 天塌有高个

作者:夺鹿侯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1 11:10:54

第676章 天塌有高个

第676章 天塌有高个

张缙彦开赌了。

其实照折他一开始的想法,对刘承宗把他放进布政司当经历的安排,是在心里偷笑的。

虽然他早前的官职不过知县,但说心里话,对元帅府这种叛军政权,进士出身的年轻官员,在心里很难没有优越感。

这个年代,三十一岁的进士,四年为官两地父母的优秀履历,都不用他自视甚高,明摆着宰相之才,谁视都高。

别说他在缺乏高端人才的元帅府能耐住寂寞,就是把他搁在大明朝廷,照样也耐得住。

锻炼二十年,这人不毁在党争、战乱里,稳住了是铁定能进朝廷中枢的。

促使他跳到元帅府唯一契机,就是觉得朝廷在这个大环境下,大概率是撑不了二十年了。

因此宁愿到元帅府来坐个冷板凳。

种树养兔,在没人的冷清衙门里一点都不着急。

先到先得,就当占个位置,反正元帅府的地方治理框架很快就会搭起来,不然你咋治理地方嘛。

你早晚要用我。

可是张缙彦在陕西布政司呆了一个月,他发现元帅府这鬼地方名字是真没叫错,妈的跟他想象中完全不一样。

人家的基层框架就是一坨屎,没有制度,非常野蛮,完完全全的人治。

就说新设立的陇西道,涵盖了平凉、巩昌二府,这一道的驻军总兵是王文秀,其麾下游击将军杨承祖负责驻扎静宁州。

静宁州在籍百姓,一千八百三十人;驻军,两千一百二十人。

该州未设知州,最高官员是个通判,叫马元利,曾为礼衙尚书、西营八大王张献忠的把总,大元帅的延安乡党。

咱就说,他驻军咋能比百姓人口还多呢?马元利一个以剽悍善战的基层将校,怎么就当了主管运粮和水利的通判了呢?

但还真挺管用,马元利成日里送来的公文,都是计划让百姓垦多少亩地,在游击杨承祖的协助下修了几道渠。

甚至修个渠还得跑到平凉府借人。

要么就是报告漠南都督府哪个将领的家眷过去开垦土地了。

其实这还算张缙彦能理解的官员公文。

可是到十一月下旬,游击杨承祖的报告就比较奇怪了,他说农闲了,要把整个静宁州的百姓带到平凉府过年。

没有。

非但没有,大元帅还对这个主意大加赞赏,亲自批示,让他过去让客居韩藩的肃王管饭,顺便催促肃王给朝廷打报告要禄米。

肃王不仅管饭,还真送了一封信过来,让西安府转呈朝廷。

礼衙的韩王看见信,当场点了韩藩宗室出身的侍从,把信送到韩城。

没几日,朝廷的回信就来了。

皇上写的,字句斟酌,用词得体。

但意思就是因为藩国失陷,肃藩在外的财产都被没收了,但禄米还是要给的,朝廷不会不管——你找陕西布政司要。

皇权,在张缙彦眼中轰然崩塌,碎了满地。

但肃王紧跟着就真把要禄米的公文打到了元帅府礼衙,礼衙也真管。

韩王二话不说,就把这份禄米摊派给了陕西地方的韩城县。

张缙彦亲眼目睹了这些把国事政务当儿戏的强人作态,整个人的精神世界受到极大冲击。

直到那个时候,张缙彦才真正意识到元帅府三个字的含金量。

这就是个元帅府,一切权力归于武夫。

他们在广袤疆域之中,根本没有成熟的政治、等级框架,所有东西都被装进军事框架之中。

俗话说皇权不下县,指的是大明的吏部铨选,只下到县一级,再往下的乡都长吏,就靠地方推举了。

而元帅府,是正儿八经的一个个直隶府、直隶州和直隶县,地方主官基本上没有吏部铨选,全靠刘承宗钦点。

甚至有些地方,主政的干脆就是武夫。

因为所有府州县,都是刘承宗一个一个打下来的,顺手任命一个人,就建立官府了。

而且别管刘承宗任命的是文人还是武夫,到了那个位置,就还真能把事做个凑合。

如果说大明是个臃肿、复杂、处处磨损运行不畅的老旧机器。

那么元帅府就是个依靠蛮力、运转飞快但畸形的怪物。

这套东西说离谱,是很离谱,但张缙彦发现,除了西安府,别的地方都被兵犁过一遍,还真能跑得动。

唯独西安府,未经历惨烈战斗,旧有政治构架广泛存在,吸纳了不少降官,反倒成了最费劲的地方,快把新提拔的知府赵跻昌累死了。

正是这种怪异框架,让张缙彦意识到,刘承宗把他放到布政司,还真不是磨他的锐气。

而是元帅府真的不需要陕西布政使司。

人家就没有省这个东西。

张缙彦这才有点坐不住了,想要为元帅府出一份力,赶紧让自己进了刘承宗的眼,最好留在中枢,协助其吸纳更多人才,把吏衙、布政使司、府、州、县的框架搞出来。

不然大明是可能撑不住二十年,元帅府是肯定撑不住二十年。

这玩意身上就没血肉,一身骨头,全靠刘承宗战无不胜的威望,凑合着攒出来个政权。

熊熊燃烧的灵魂之火,支撑着骷髅兵行动。

属于魔法。

只要输上一场,全身骨头都得散架。

大年初三,张缙彦辞别刘承宗,让自己的清涧学生武国用暂代经历事,只身奔赴三原会见知县冶鼎。

很快,从三原县衙传出消息,大元帅要任用贤良,请开明士绅踊跃推举,至西安共商大事。

刘承宗在这些地方民间不得人心,里居士绅纷纷因这道消息,被搅得不得安宁。

不少人惊慌地跑到三原郊外拜访王徵,要么就是跑到三原北城拜访焦源溥,希望能有个主心骨。

但这俩老头儿,面对士绅们希望他们拿主意的期待,都默不作声。

而在三原县衙,张缙彦同冶鼎推杯换盏,听着城内生员对两家情形的描述,哈哈大笑,拍着冶鼎的肩膀道:“贤弟啊,只要他俩不说话,这事就成了一半啦!”

冶鼎对他这么亲近的举动,虽然是真不习惯,却也难免在心中生出几分,找到好大哥的知己之感。

毕竟他在元帅府,地位很尴尬。

虽然有刘承宗的授意照顾,但那些帅府大将他也接触不着,而能接触到的羽林郎官、西宁秀才,又都不敢跟他走得太近。

而义父莫与京,光义子就有六个,更有族中子弟,谁都顾不上。

只有张缙彦这个进士出身的降官,不禁对他推心置腹,教他如何处理政务、为官一地,遇上能够立功的事,更热心地拉他一起来,令冶鼎很是感激。裹狼裘、着官袍的冶鼎,在面容上仍显青涩,对张缙彦的兴奋大为不解,疑惑道:“张兄,二人皆对此事沉默不语,难道是什么好事吗?”

“这贤弟就不懂了,此时诸多士绅找上他们,所为何事?”

张缙彦伸手在耀瓷酒碗里沾了点酒,在石桌上画了个圈,笑道:“此地人等,反帅府已成家家户户之执念,贸然叫其出仕……”

他抬手在脸上点了点:“谁都拉不下脸面,担心街坊背后议论,但帅府真压下来,贤弟请上五十兵丁,找个大户宅子叫人出仕,他们也顶不住。”

“天塌下来有高个儿顶着,王徵、焦源溥,就是高个。”

张缙彦笑着反问道:“可是贤弟你猜猜,这高个,他们就当真愿意做高个?”

冶鼎果断摇头:“想必不愿。”

当年河湟事变,他们冶家的土司算什么,正经的高个是李家土司,可是数着那李天俞在他父亲、叔叔守护的马场城下打得起劲。

“对咯!”

张缙彦不知冶鼎过往经历,倒还真没想到这小子居然能答上来了。

因为通常,那些当高个的人,遇上事往往真得顶上去。

这跟其愿不愿当高个,没关系,环境和人群,就会把他架在那儿,退无可退。

张缙彦端起酒碗小饮一口,咧着嘴问道:“这俩高个,你主政三原以来,见过吗?”

冶鼎摇摇头:“王徵的儿子王永春、焦源溥的儿子焦之雅、焦之夏倒是来过县衙。”

“王永春有文才,焦家兄弟也是文武双全之辈,将来贤弟也可将其引荐给元帅。”

张缙彦提了一下两家小辈,随后才说起两家长辈,他先道:“至于王徵,我对他熟悉得很,韬略兵法、创制奇器,创办仁会救灾,是空负才能一辈子郁郁不得志的老先生。”

“仁会确实救灾得力。”

冶鼎点头称赞,不过面上露出迟疑,问道:“不过其言必称吾主,只怕邪见引得大帅不喜,实不相瞒,小弟正想向大帅报告此事。”

张缙彦面露了然。

王徵所创办仁会,基本上就是个传播西儒教义的救济组织。

这也算三原传统了,在这片地方,因为官员为表、士绅富民为里的社会精英力量强大,故而在地方治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这种模式,让地方力量在某些时候,会逾越官民之间的边际,不过这并非僭越或藐视皇权,更像是精英力量在社会崩溃时与官府合作自救。

这种情况,在整个天下都非常特殊。

因为遍布卫所、军镇的陕西,军政民事由军事主导,政治力量的影响,相较其他各省,本来就比较弱。

唯独在耀州、乾州、同州这个商业格外发达的三角地区没有军事力量。

当陕西出现军政崩溃,对其他地方来说,就等于完蛋了。

而三角地区的军事、政治力量平时都比较小,民间力量一贯强大,得以在官府对局面毫无办法时,迸发出巨大力量。

这种力量,帮助当地多次抵御农民军的袭击,同样也通过民间救济,抵御旱灾和饥荒的侵袭。

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风格。

王徵精通西学,故而三原的民团有自铸红夷大炮的能力;而王徵信仰西儒,三原的仁会,自然也沾染教会的劝民手段。

“愚兄以为,贤弟不必将这当成大事。”

张缙彦摇头,正色道:“恰恰相反,这对贤弟而言,是学习的好机会,民间会道门都一样,官府失责,自有妖人跳出来,争权夺利。”

“贤弟既为一县尊长、万民父母,只管看他们干什么,有样学样便是,他赈济饥民,你也赈济;他设立药局,你就收编了做惠民药局;他设立坟茔,你就收编了做漏泽园。”

“了不起给几个旌异优免,免了杂役而已。”

“他还要祈求天主,贤弟作为父母,做事更为省力,把他要做的事都做了,让他无路可走。”

张缙彦全然不把这当回事,颇有几分感慨意思,摇头晃脑道:“普天之下,没有比官府更大的威能,如果有,那一定是新的官府。”

说罢,他抬手笑指东边,道:“昨日,不就有一营打北斗白莲旗的军丁,领了大帅压岁钱,引兵向东去了。”

“大元帅麾下人才济济,妖魔鬼怪何其多,不多王徵这一个,何况白莲教的无生老母,可比他王徵的这个主那个主暴烈多了,不也服服帖帖的。”

“你做好他做的事,就是能让三原乡民给你树碑立祠的贤宦;而你达成他的愿望,王徵自然逃不出大帅的手掌心。”

对于冶鼎,张缙彦还真是不吝赐教。

他这种数年主政一方的官员自信,引得冶鼎极为佩服。

冶鼎就没这种底气,不禁大喜地问道:“若王徵用此方法,那焦源溥,又当如何?”

“焦源溥啊……”

张缙彦感慨地叹了口气,道:“我不认识,但对他的事略知一二,贤弟只需做三件事。”

“第一,此人好为人师,贤弟只管想方设法拜他为师。”

“第二,是请令尊出马,向延安府的张旅帅修书一封,从榆林救出一人,名为焦源清,是焦源溥的弟弟,去年被皇上充军了。”

“第三,适当之时,向大元帅上书一封,请设立关中书院,记得啊,一定要是这个名字,关中书院,位置就在西安城的宝庆寺东边。”

“到时,焦源溥自会出仕。”

张缙彦面带稳操胜券的笑意,关中书院,是焦源溥的老师冯从吾设立的,焦源溥在其中讲学十二年。

乔应甲巡抚陕西的时候,把书院捣毁,里面供奉的孔子像也扔到城墙角落的水池子里,把冯从吾气死了。

崇祯登基以后,书院得到修复,不过没人讲学了,改作冯从吾祠。

元帅军进城后缴获众多,成了堆积兵甲器械、炮弹火药的仓库。

张缙彦在内心还是很希望焦源溥能出仕的,因为这确实是个好官,而且还是在大明郁郁不得志的好官。

他的大同巡抚,是自己请辞的。

因为边境军情紧急、兵饷短缺、连年大灾,饥民有淘马粪为食的,焦源溥请求减免租税、增拨军饷,朝廷没搭理他。

所以去年,他就自己检举自己一身毛病,告老还家了。

“不过在此之前,贤弟一面要放出,大元帅要重用他们的消息,但另一边,万万不能派人去招募他们。”

张缙彦对冶鼎嘱咐道:“他们现在都被乡人架住,万万不会出仕,因此先从商贾入手,等人心裂缝促成大势,到时候再招募他们。”

“小弟多谢兄长教诲!”

冶鼎抱拳行礼,再度问道:“那兄长以为,小弟该从谁入手?”

“本地贡生富商梁兴、孙振生,俱在楚地有盐商买卖,家在潼关以东的生意很多,眼下多半正急得乱蹦。”

“还有泾阳,那是西北茶烟和皮革硝制的总汇地,于大元帅府也是大宗特产,亦可使贤弟为大帅再立一功啊。”

张缙彦喜滋滋地拍着冶鼎的肩膀:“事成之后,贤弟可别忘了在大元帅那替兄弟美言几句!”

晚上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