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顽贼 > 第617章 不干人事的王爷才是好王爷

顽贼 第617章 不干人事的王爷才是好王爷

作者:夺鹿侯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1 11:10:54

第617章 不干人事的王爷才是好王爷

乾清宫的地砖下设有管道,冷气从冰室传来,即使在盛夏酷暑也为人心头带来一丝凉意。

但这股凉意沁在崇祯皇帝的心间,却让他心肝颤栗,配上阴暗的三大殿,只叫人遍体生寒。

倒不是紫禁城风水不好,只是三大殿修的不好,因为它本质上……就不是给人住的,它是座庙。

国之大事,在戎与祀,紫禁城就是专门办国之大事的地方。

实际上除了超级宅男万历,有明一代的皇帝,就没人在紫禁城里常住。

虽然紫禁城是朱棣修的,但朱棣不在宫城里住,而是住在跟宫城一海之隔的西苑长寿宫。

武宗皇帝也一样,西苑第一次大规模改造就是他干的,为校阅骑射修了平台,专门检阅操练弓马,后来废台建阁,修了二层大殿,叫紫光阁。

崇祯和袁崇焕的平台奏对,就是在这个地方。

嘉靖最早在宫城住过,后来被宫女刺杀了,便躲进西苑几十年,同样住在长寿宫。

三十年间,他主持了西苑第二次大规模改造以及三大殿的重修。

改造西苑是因为他要在里头修仙,寻思长寿宫这个名字不行,成祖皇帝是常人,住长寿宫。

我道君皇帝,不是常人,是仙人,得住万寿宫。

当年嘉靖沉迷修仙,自负得非常夸张,自称总掌五雷大真人,结果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引来雷公,一道雷劈在三大殿,烧了三殿两楼十五门。

后来总掌五雷大真人写了本御制书叫《火警或问》,像诏令一样宣示中外,号召大家相信科学不要迷信,雷火是很正常的事儿,没有什么天人感应那一说。

西苑是个好地方,皇帝多姿多彩的生活都发生在西苑。

只可惜那些色采,跟崇祯没啥关系。

国家到了这样的地步,崇祯根本没办法享乐,登基这几年的自我内耗就快把他折磨死了。

刚登基的时候,他非常自信,励精图治了一阵子,也勤于思考,真的想找到国家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要说他没有皇帝的权柄,倒也不是,朝廷重臣,说杀就杀;边防重将,说换就换;一道诏书给到下面,事情都能立即执行。

但人杀了,新来的还是办不好;人换了,军队该没钱粮还是没钱粮;旨意执行了,却总是达不成想要的效果,甚至背道而驰。

天下向深渊狠狠坠去,任凭他使多大的力气,也托不住分毫,反而明明想要向上托起,偏偏下坠的更狠了。

登基不过几年,崇祯现在也不老,年龄上依然是天底下数一数二年轻的统治者。

但数年间经历了一次次怀抱憧憬,又一次次遭受重创,早就不相信臣僚在奏报中说什么‘良机’、‘取胜’之类的鬼话。

他的眼中渐渐没了希望的光亮,很难再对什么事提起兴致,看见的人,也只剩下一种。

言辞激进的,是妄想以威逼手段取得利禄的骗子;讲话委婉的,是阿谀谄媚博取幸进的骗子。

说良机当前,是利用他好大喜功性格缺陷的骗子;说打不过敌军的,则是胆怯畏战苟且偷生的骗子。

都是骗子。

没办法,分不清。

他只知道杨嘉谟是良将、段复兴是忠烈,祖宽鲁莽了点,邓玘不说束伍也是良将。

这种感觉很遗憾,只有一个人阵亡了,才知道他是否忠诚,但还有什么办法呢?

他自己薄凉少德,确实不够英明,无法在忠臣良将亡于阵上之前,就将他们识别出来,给予充分支持。

因为他的眼光一次又一次成功证明了自己的失败。

相信自己的眼光,结果是错误的;逆反自己的直觉,结果是愚蠢的。

可越是如此,他越是无法对那些依然活着的人报有巨大希望……毕竟忠臣都死了,你还活着,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尤其最近这一个月。

皇帝这活儿确实不是人干的,尤其是处于逆境的皇帝。

就俩月前,崇祯得到的消息,还是陈奇瑜雄心勃勃地组建五省联军,在陕西陈布重兵集团,秦军、川军、宁夏军,甚至还有北直隶的援剿军,精兵强将齐调陕西,浩浩荡荡陈兵六盘山,势要一举剿灭刘承宗。

然后他收到关于这支强大军团的消息,是邓玘被摔死在城下、汤九州被打散在山上、祖宽被打死在阵前。

左良玉、曹文诏、龙在田的重兵集团被刘承宗隔在凤翔塬上,生死不知。

连他妈个是死是活的消息都传不出来。

其实崇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所以非到万不得已,不愿意对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进行微操。

陕西的情报既然送不回来,崇祯就专程责人进陕西,还不敢找陈奇瑜,怕耽误了军情,便命人寻秦抚练国事了解情况。

结果陕西巡抚练国事仰卧起坐的本领,真不错。

一会儿被气瘫了,不能视事;一会儿又起来了,回光返照;过一会儿又瘫了,生死难辨。

气得崇祯光想把报信的锦衣番子乱刀剁死。

就这么一来一去,浪费了最关键的时间,等崇祯派出第二波打探消息的番子进陕西,已经回不来了。

就是回不来,石沉大海。

未知让崇祯害怕得不行,寻思刘承宗这是把西安攻下来了?

赶紧又派遣第三波锦衣卫,这次直接派了十路人手,分道经由长城边墙、山西黄河、潼关等地往宁夏寻洪承畴、往陕西寻陈奇瑜。

最先报回来的是宁夏一路,告知走到榆林镇,北边是口外鞑子集结人马要冲击边墙、南边是横山流贼要破堡杀将。

宁塞营到平山墩之间的边墙更是被风沙掩埋,但情况非常诡异,缺口明明就在那,偏偏蒙古骑兵集结于边墙以北,不南下;横山流贼聚集在边墙以南,不北走。

两边隔着被沙子埋没的城堡墩台相望,既不联系、也不攻战,只要看见附近有明军就一块冲上来打,锦衣卫根本过不去。

倒是有个锦衣卫冒死进了延安府,听说黑龙王庙山聚集了肤施县十里八乡的壮丁,正在给刘承宗修祖坟。

最近的消息,是元帅府进延安的大将张振,领军进驻了保安县,带的军队不多,也就只有千余,但延安府诸县有头有脸的乡老都跟着他去了保安,这帮人的护卫就有民壮三千多。

走山西那条路的,也没啥好情报,眼见的是太原府城周边流民聚集成灾,官府赈都赈不过来,而黄河沿线则百姓大规模迁徙,十室九空,还有不少村庄爆发瘟疫,家家户户停棺卷席,乡闾为墟。

黄河西岸陕西境内的情况倒是好点,但过不去。

一来是葭州、吴堡等地的百姓严防死守,他们像得到什么命令一般,将黄河沿线的船只都被对岸村庄抢去,沿岸走出百十里地都见不到一条船。

二来是那些乡民凶悍的很,负弓箭扛火枪,在沿岸架设各式大炮,老旧和丰富程度都给锦衣卫开了眼。

洪武大炮都算一等一的先进火力,岸边的木垒土围甚至还有回回炮和弩车的身影。

这两条线传回来的消息,就已经够让崇祯觉得离谱的了。

万万没想到,潼关那边才是真离谱。

走潼关的锦衣卫一行包括一个百户、两个小旗官、与三名力士、三名旗军,总共九人。

沿途一路直到洛阳都走得很顺利,甚至还在福王府吃了顿饭。

但就这顿饭吃坏了,俩锦衣卫旗军出洛阳就脱离队伍跑了,百户的请罪奏报,说的是这俩人被福王府的富贵堂皇所震惊,崩溃之下脱巾离伍,去投刘承宗了。

实际上这路锦衣卫,沿途都是投客王府,不光在福王府,潞王府、郑王府都去了,但只有福王府,富贵得让他们崩溃。

他们也不是第一波崩溃的,左良玉、邓玘的援军,从河南进陕西,沿途经过福王府,也一样跑了好几百人。

因为福王太富有,富有到超出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这对普通百姓可能没那么震惊,但是对过境河南进入陕西作战的援军来说,令人无比崩溃。

“洛阳比皇宫还富有,肥了天下富有朱常洵一个,却让我们饿着肚子打仗,死在贼寇手里,何其不公!”

说实话也就是平凉府那个韩王没机会来洛阳,否则只要过来看一眼,就能立马变身新一代金蝉子。

都是亲王,韩藩富有,富在是国初亲王,人口多、王爵多,禄米多。

而福王富有,富有到禄米算个蛋。

大明的皇室有两种,一种是宗室,另一种是万历皇帝封的宗室。

具体其实就仨人,万历的弟弟潞王朱翊镠,儿子福王朱常洵、儿子瑞王朱常浩。

至于万历的另外俩儿子朱常润和朱常瀛,一直拖到天启年间才就藩,反倒没得了那么大的好处。

飞扬跋扈的潞王得万历和李太后的宠爱于一身,就藩时一切规格统统超标,当年朝臣意见很大,都希望万历能遵循旧制。

但福王是万历最宠的儿子,等到福王就藩时更过分。

过分到在那之后,朝臣都不敢跟万历提福王,遇到宗室的事儿,大家就说应该遵照潞王旧例。

因为万历对福王是不讲规矩的,在万历怠政的那三十年间,什么阁老辅臣、封疆大吏的奏章投入内廷都像石沉大海,只有福王府的奏章,上午递交,答复下午就出来了,要求没有不答应的。

福王就藩,庄田给了两万顷,河南的丰腴田地不足,从山东、湖广的良田补足。

除此之外,张居正被抄家所没家产、从扬州到安徽太平沿江各种杂税、四川盐井榷茶银以及淮盐一千三百引,统统都给了福王。

单就盐引一项,已经不是超标了,河南历来用的河东行盐。

明代盐引制度与边防驻军的粮草有很大关系,要商人运粮到九边,九边开出证明,商贾用运粮证换取盐引,再凭盐引到盐场支盐贩卖。

各个盐场的盐引,依照与九边的距离,重量不等。

如河东盐场离边墙近,一引取盐是二百斤;淮扬盐场离九边远,一引则算六百六十斤。

同时各地盐区,也都依照就近售卖的原则。

而万历给福王的这些盐引,则不管那些,他可以在淮扬卖盐,也在河东卖盐,反正在哪儿卖盐就是给老爹写封信的事儿,极大地冲击了河南、南阳、怀庆三府的盐业。

当然这种薄彼厚此、亲疏有别的情况,并不是万历一个人的毛病。

只不过在万历之前,那些被皇帝册封、给予优待的王爷们,在嘉靖、隆庆甚至万历年间,都处于持续被削的状态。

归根结底,嘉靖皇帝与诸亲王,基本上都是出五服的远亲,下手削待遇绝不手软。

以至于到了这个年代,就属万历封出来的是仨藩国优待最厚。

没办法,泰昌帝是万历的儿子,天启、崇祯都是万历的亲孙子。

如今福王朱常洵、潞王朱常淓这俩,都是崇祯的亲皇叔,地位在诸王当中最为尊崇。

福王和潞王,说是穷奢极欲也不为过,但这俩在崇祯皇帝和皇室的角度上……其实是贤王。

第一,他俩干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分封不赐土,列爵不临民,食禄不治事。

第二,在皇室需要用钱的时候,他俩捐钱非常积极,位列诸王的亚军和季军,仅次于唐王,远超韩藩、鲁藩、代藩那些穷鬼吝啬鬼。

而捐钱最多的永远是唐王,单是打萨尔浒,老唐王开打先捐五千两,打了败仗再捐三千五百两。

但对皇室来说,唐藩远不如福藩和潞藩……老唐王人品有问题,为了改继承人,把世子和孙子关了十六年,还默许小妾生的儿子把世子毒死了。

要不是当年做布政使的陈奇瑜警告老唐王,小唐王早死了。

除此之外,唐藩的王爷都喜爱参与社会活动,对藩王来说,这种事的尺度是不好掌握的。

反过来福王和潞王,才是不干人事儿的好王爷。

福王是个贪财好色的酒鬼,天天关起门来喝大酒,喝多了就睡,睡醒了就喝。

潞王则是个爱弹琴的艺术家,留了六七寸的指甲,用小竹筒护着,造了潞王琴三千张。

同时还研究古董,照着宣和博古图仿制了商代至唐代的铜器数千件,打着‘潞国制器’的题款,但是专门用牛皮裹着埋到地下,使锈迹把铭文遮住。

所以对这俩富有的皇叔,崇祯一点儿意见都没有。

人家有钱,那是爷爷给的,更何况,人家俩还给他钱呢。

因为怕死,李自成刚进湖广,张一川刚进南阳,远在黄河北岸的潞王就给崇祯上奏疏,请求增设三千护卫,愿捐银一万两助饷。

崇祯很高兴地就答应了。

然后在南阳直面张一川威胁的唐王闻询也上奏疏,也请求皇上增设三千护卫,捐银一万两助饷。

崇祯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因为最近朝廷上正因为宗室换授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核心问题就是让宗人府以荐才的方式,举荐有才能的宗室进入官僚体系。

这事的强力支持者之一,就是年轻的唐王朱聿键。

崇祯很清楚,潞王要求增设护卫,那是真怕死。

唐王要求增设护卫……这家伙是他妈真想建功立业!(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