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顽贼 > 第593章 换粮

顽贼 第593章 换粮

作者:夺鹿侯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1 11:10:54

第593章 换粮

五月初十,正午。

其实李自成早在几日前进入凤翔府,就有继续进军的打算。

不过他当时的想法是进汉中,通过瑞王府补给,继而占据川东,四川那么大,应该容得下他和高迎祥这两股人马。

跟刘承宗的元帅府一同进军,闯军四营的首领都觉得自己不会打仗了。

并不是他们愿意跟明军打阵地战,实在是跟刘承宗一块,对他们的限制太多。

刘承宗的骡马太多了,陇西向东的道路就这么几条,元帅府的军队走过去,路边寸草不生,飞禽走兽啥都剩不下。

李自成也不想跟左良玉那帮人在陇西死磕着打阵地战,问题是不打阵地战,他去哪儿啊?

刘承宗破城那么快,大队走过去,凤翔府诸县望风而降,农民军跟在他屁股后头进凤翔,吃屎都赶不上热的。

农民军本来就是随掠而走,有城池有百姓,他们就有吃的。

可进了凤翔,郊野全是被元帅军打过粮的大户,只剩下个空荡荡的大宅子,房顶上的瓦当、院里的水缸全被拆走,米缸里更是只剩少得可怜的口粮。

仆役散尽的大户人家瞧见农民军远道而来,个个不惊反喜,纷纷围上来问李闯将管不管饭。

人人拍着胸脯子说自己在凤翔府是人地两熟,要带路去攻打元帅府治下的凤翔诸县。

底下的农民军小头目哪儿见过这阵仗,纷纷兴奋起来,向自家掌盘子反映人心可用。

小头目们也有自己的见解啊,只是不多罢了,人们都觉得有这帮自愿效用的士绅,哪儿还用专门去绑架读书人,攻取几座城池,卷了钱粮往别处去也未尝不可。

这也不光是没见识的事儿,农民军本就朝不保夕,现在没粮日子就过不下去。

可眼下的局面,恢复秩序的凤翔府,根本就没有他们的生存空间。

农民军的组织形式本来就建立在求存求活的基础上,各自追随首领,都是在天灾**的大势之下,没办法中的办法。

可现在这个‘办法’不灵了,大势变了。

产生变化的不光大势。

在陇西,他们九营农民军并肩作战,跟明军沿渭河上游对峙,各营俱有死伤。

闯军四营和张一川过去就一同行动,大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

四营首领,都觉得李自成算五营的大首领,余下四营一般高。

如今张一川领了元帅府的河南总部,但闯军四营的首领一时间也改不过来老习惯,何况都是刀光剑影闯出来的,谁愿意因为个官职就低下头?

所以张一川标下的克天虎、冲天柱、宋江那五个参将,根本没法跟闯军四营平等对话,完全就是小兄弟。

张一川也不可能跟以前一块合营的老兄弟们撕破脸,拿着元帅府的鸡毛当令箭,让他们端正态度称自己为张大帅。

所以凑一块就很尴尬,张一川手下五个参将还没办法。

但是进了凤翔府,情况就不一样了。

张一川有组织啊,河南五营还没开进凤翔府,镇守汧阳的杨承祖已经给五营准备驻营信地、请地方上的妇人架锅造饭。

人家五营开进汧阳,吃的就是有菜有肉的热饭。

闯军四营进汧阳,啥都没准备,杨承祖也不知道该咋办,拿出自己营下军兵的三日口粮,给他们备了一天的干粮,接着往凤翔府治城走。

单是他们进凤翔第一天,抢劫、伤人的事就闹出十几起,既有管队带兵抢了宝鸡运往凤翔治城的运粮队,转头脱伍往秦岭跑了;还有百总带队就地跳槽,要跑到河南五营当兵。

乱子足足持续了两天,这还是元帅府的凤翔守将王文秀反应快,及时与闯军四营建立联系,给他们规划信地、分营驻扎,分配出运粮队,把粮草供上。

但很多事情没办法说。

野狼变家犬,只能找王文秀乞食要粮就算了,关键是怕比较。

大家都啃树皮喝河水,那无妨;元帅军吃得好住得好,也无所谓。

农民军里谁都知道刘承宗家大业大,人家的兵不光吃的好住的好,装备也好,打起仗来也利害。

但王文秀对河南五营也一视同仁,闯军四营就受不了了。

怨气来得很奇怪。

王文秀觉得过去你们在外头劫掠城池,金银财宝宁可被官军追击扔在地上,也不把它送到西宁;如今我们攻取城池,能对友军供应一天两顿稠的,就已是仁至义尽。

闯军四营的兵将,也大多觉得这事本身没啥问题,有人供应兵粮、提供安全的信地,总比风餐露宿强得多。

但是寄人篱下的滋味儿,它不好受。

谁还能没个心气儿了?

李自成在凤翔府,是他妈一天都呆不下去了。

正巧这时候刘承宗的信到了,信上描绘了一副更广袤的战略前景,而对李自成来说,这份前景恰恰是他所需要的。

当然他觉得这个进军路线不如四川是各有利弊。

河南也好、湖广也好,都要到前线拼生死。

而且若刘承宗在陕西战局失利,他跃进河南、湖广的军队就会成为一支孤军,再想跳到安稳的地方休整就难了。

不过相应的是一旦元帅府在陕西站稳脚跟,通过潼关和西安府,能为他们提供支援。

风险与机遇共存。

地域封闭的四川在外部环境下更加保险,就算刘承宗在陕西败了退回兰州甚至西宁,明军想打进四川把他消灭也很难。

而相应的是,外部想要对他提供支援,也很难,就连他自己进了四川想撤出来都难。

李自成在看到这封信之前,就已经想过要找个出路了。

如今见到这封信,只能说是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并未影响决策。

因此他五月初九拿到信,初十就已经下令四营开拔,不过在开拔前他还做了件事。

他找上张一川,让张一川拿着刘承宗给的信,去找王文秀要一批军粮。

要的不是未经处理的原粮,也不是经过加工的成粮,而是元帅军做好的行军口粮。

包括加糖、盐、油、蝗虫粉的炒面,少量咸鱼干、肉干、胡萝卜干,以及作为军马补充饲料的榨油副产品豆饼。

说实话,给张一川部河南五营提供这种标准行粮,王文秀特别舍不得。

凤翔府作为如今元帅府东征军队的囤粮大营,搜罗了府内所有的常平仓,还集结各地打粮的收获,确实不差粮食。

但粮草再富裕,王文秀也不乐意这么提供兵粮。

要不是张一川很懂行儿,指明了要这些东西,王文秀说啥也得给他拨两千石白面,拨了粮食就不管了,让他自己蒸馒头去吧,一天吃六个,饿不死。

但再怎么说,张一川也是元帅府的总兵官,如今他们要调到东边去打潼关,最后要一个月的兵粮,又指明了要元帅府标准行军口粮。

王文秀捏着鼻子也就给他拨了。

他心说:这一群饭桶,满打满算四五个把总的战斗力,却要吃他妈九千人的饭,赶紧往东滚蛋吧。

刚伺候走了张一川,李自成又让田见秀拿着刘承宗的信来要粮了。

这次王文秀可不惯着,直接按闯军四营的兵力,拨了五百石白面、三千石糜子面就把田见秀打发走了。

还特热情地跟田见秀说都是友军别客气,军中有啥需要修理的甲械,都可以在凤翔府收拾好了再走。

田见秀心说还修甲械嘞,就这点粮,甲械修好就他妈吃光了。

王文秀心里算得很明白,张一川是自己人,没战斗力,那肯定是没人权,一个兵算半个人。

而闯军四营是外人,外人有没有战斗力,都是外人。

不过他万万没想到,浩浩荡荡的两万农民军出了凤翔府,就撵走了在塬上坟头儿吃草的蒙古骑兵,喂马打草之余,两部九营自行交换了行军口粮。

张一川用大部分标准行粮,换了李自成大部分糜子面。

原因很简单,李自成告诉他,我不打算进河南,所以要走商洛道打武关进湖广,潼关要你自己来——你很难打下来。

所以不如一起进军,把好的行粮给我,路上难打的仗我来打,直到你进入河南。

李自成衡量了河南和湖广的情况,加上刘承宗在信中描述的战略,判断出湖广是更好的休养生息之地。

一来是他不知道湖广的情况,但河南他知道,河南这两年旱得挺厉害,容易招兵,但不易找粮。

二来则是他早年也打穿山西冲进河北,知道崇祯皇帝距离感非常强,整个大明朝廷对河南河北这片非常敏感。

打进河南,必然要承受山西、北直隶乃至山东的朝廷官军反扑。

相较而言,湖广的位置更好,感觉也不缺水,应该是片更好的地盘。

所以他打算带兵打破武关,经由南阳府一路破城招兵打下去,直到进入湖广,学刘承宗在青海的样子占一片地盘。

到时候他们自然也会承受朝廷官军的反扑,但李自成认为湖广方向的官军反扑更容易承受。

毕竟在战略位置上,湖广北边有张一川分担压力,背靠刘承宗的陕西和高迎祥打进去闹的四川。

需要担心的除了湖广本地土军,只有南直隶的驻军罢了。

至少在李自成的潜意识里,南直隶驻军承平日久,即使大军攻入湖广,他多半也能抵挡一阵。

最重要的是他确实没有争雄的想法。

如果说跟张一川站一块,李自成要是不能把张一川稳压一脑袋,那他不服气。

但是跟刘承宗放一块……李自成觉得他俩不应该放一块,差太多了。

陕西风起云涌的边兵、破产农民起兵造反,是天灾**之下的大势,他们这些人都是被大势推着走。

但刘承宗的元帅府经过在青海的蛰伏,再以猛虎下山的姿态杀进陕西。

战兵精骑、铳炮战车、粮草辎重,应有尽有,各种经验也极为完善,战场上有军医,占领一府之地就能把粮食快速加工成更轻便的制式军粮。

同十几个成建制、武装完备的帅府正规营兵相比,遍地大小王的农民军成了小打小闹。

从刘承宗发起东征的那一刻起,西北任何一个义军首领,都只有被夹裹进洪流之中的命运,谁也无法与大势抗衡。

他们就是大势本身。

而张一川想的就没这么多了,他本来就想去打凤阳,如今有个机会能进河南,过去了招兵打仗也容易。

用上好的兵粮换取李自成代打,划算。

尽管元帅府的标准兵粮对士兵战斗力影响很大,要油水有油水、要饱腹有饱腹,吃起来又好吃又满足,但他的军队吃一个月这样的兵粮,战斗力也谈不上太大增长。

到了打仗的时候,该是啥还是啥,不论走潼关还是武关,到头来还是要用士兵性命换一条进河南的路。

反倒是李自成的军队战斗力更强,用更好的兵粮供应,能让他们更好的维持战斗力。

而对闯军四营来说,拥有更好的战斗状态,则意味着有兵、有钱、有粮。

还真别说,其实张一川比刘承宗、李自成、张献忠这些人更重视、珍惜老兵和战兵。

因为他手上就那么点儿老兵战兵,进河南是一个坎儿,从河南进凤阳府是另一个坎儿。

他就指望着靠手上这些老兵,帮他在河南建立一支能打进凤阳府的军队。

这帮老兵在别人眼里,可能就是老兵,可在他眼里,每个人都是将来的百总、把总、千总甚至参将。

那真是少一个人,他都知道少了谁。

李自成就不一样了,跟张一川出了凤翔府,远远听见乾州城的轰隆炮声,便找来蒙古骑兵,让人带他去找一座没被元帅府攻陷的城池。

蒙古骑兵自然把他往渭河南岸带,两万农民军跟着几个蒙古骑兵,浩浩荡荡地渡过渭河,开进盩厔县境内。

他们倒是没攻城,只是将城外未被元帅军打粮的大户转掠一遭,便继续向东进军,当天把祖大乐吓得往汉中跑了,一路冲向商洛道。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一件小事儿。

李自成硬是过了三天,才发现手下少了五百老兵。

高杰和李成栋,以及……他老婆又没了!(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