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1644英雄志 > 第二章 各有志

1644英雄志 第二章 各有志

作者:韭菜东南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1 11:10:48

第二章 各有志

1644英雄志正文卷第二章各有志乔元柱不止是一个赞画参军,他进士出身,在兵部亦挂有职位,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七品职方郎中,但久在孙传庭的身边,熟知军情,孙传庭在陕西募兵练兵,他深度参与,名义上只是一个赞画,实际却是孙传庭的副手。因此,他的意见非听不可。

乔元柱捻须不语。

从尤振武的问话就知道,尤振武并不赞同杨暄所说。

为什么不赞同?乔元柱心中自然是明白的,督师在,一切都有希望,督师不在了,人心散了,希望没有了,陕西巡抚冯师孔非带兵之才,也没有决断力,各地一盘散沙,要粮没粮,要兵没兵,西安已然是死地,尤振武不想做无谓的牺牲。

尤振武是没有勇气吗?

当然不是,不论从五家桥之战,还是卸鞍村之战,尤振武都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

尤振武不想为,只是因为已经把时事看清楚了。

如果尤振武是一个莽夫总兵,他会想办法劝说尤振武,说督师刚刚提拔你为总兵,尸骨为寒,你怎么可以抛下西安,让他失望呢?你应该带着榆林兵协防西安,凭城死守。

到最后如果不能成功,他自然跟着尤振武共死,如此,他不但对得起朝廷,对得起尤振武,也可以告慰督师在天之灵。

如果尤振武是白广恩高杰那种桀骜自私,不顾大局的军头,他也会晓以利害,苦苦劝说,说明西安一旦失守的危害,即便不成,他也算是尽力了。

但尤振武两者都不是。

这些话,以尤振武的聪明,根本不用他说。他说了,尤振武怕也不会听。

乔元柱是一个理智冷静的人,他理解尤振武的选择。

不过,他也不是完全赞同尤振武的想法,因为在他内心里,仍有最后一丝丝的希望。

那就是,尤振武既然能预知河南九月的连绵大雨,能造出自生火铳,能练兵带兵,能提前布置,大胆计划,万军之中救出了督师,还五家桥大胜,今日在卸鞍村,又击溃追兵,击毙临阵脱逃的总兵王定。

种种种种,都是人所不能之事。

但尤振武偏偏都做到了。

如果能带兵协防西安,尤振武又有没有可能再造出一个奇迹呢?

想一想,乔元柱抬头看尤振武:

杨暄忙响应。

见乔元柱仍然抱持希望,杨暄更坚持,尤振武知道,有些话必须明说了,不然接下来的时间里,众人还会有纠结,另外,他也想尽力改变杨暄死守渭南的想法,为大明朝挽救一位可用的忠臣。

不想,不等他说,就听见李承芳已经抢先道:

乔元柱和杨暄都看向他。

李承芳捻着胡须说道:

「败兵思归,这两路兵,已经是指望不上了。

「白广恩高杰郑嘉栋等部的残兵,如果督师在,仍有希望召回他们,现在督师不在了,冯抚台的钧令,对他们而言,相当于废纸,面对西安险

地,他们只会远离,不会加入。」

为了筹措军饷,孙传庭在陕西大力清屯,对涉嫌侵占军田的豪绅,抄家杀人,一点都不客气,很多豪绅恨孙传庭,胜过恨李自成。现在兵败被逼到绝境,如果孙传庭还在,他对西安城中的富商有钱人,绝不会客气,连带着,秦王府也不可能不出血。

这也是尤振武认为,如果孙传庭在,西安犹有希望的原因。

说道最后,李承芳忍不住长声叹:

众人听得都是黯然。

这些点,他们并非完全没有想到,只是没有李承芳想的这般清楚和全面,听李承芳说完,众人更加确定最初的想法。

尤振武暗暗点头,对李承芳的分析十分赞同,又十分欣慰,欣慰自己找到了一个好智囊。

乔元柱长长叹。

杨暄却有不同意见,叫道:顿了一顿,他望着尤振武,微微激动的说道:

李承芳摇头:

杨暄不理李承芳,只盯着尤振武:

尤振武必须说话了,他望向杨暄,诚诚说道:

杨暄脸上的激动,慢慢消去。

尤振武劝道。

杨暄却摇头,冷冷道:

说完,转身就要走。

李承芳起身拦他。

李应瑞也忙站起来劝。

两人拉着杨暄不让他走。

武尚忠腾的站起,生气说道:

还要再说,被尤振武摇手制止。

武尚忠气呼呼坐下。

杨暄去意坚定。

尤振武知道拦不住,于是起身说道:

杨暄脸色稍缓。

能带些兵回去,总比孤身回去的好。

尤振武道:

张禄抱拳领命,疾步去了。

杨暄这才愿意重新坐下,李承芳急忙招呼上肉,杨暄也没有推让,一边吃一边哭。

众人都吃的有些无味。

尤振武心情更是沉重。

放弃西安,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虽然他只是榆林总兵,西安的防守轮不到他,自然也就说不上放弃,但他内心里,却还是放不下。

更不用说,孙传庭刚刚提拔他为榆林总兵。

总觉得,他辜负了孙传庭对他的厚望。

虽然孙传庭曾亲口说,西安能守则守,不能守则退往三边……

情感虽如此,但尤振武的心志却坚定,他不会把自己好不容易积攒到的一点本钱,葬送在西安。

因为他所为的,可不是一个小小西安。

张旺进来禀报。

尤振武点头,起身向杨暄抱拳:

李承芳道:

杨暄站起来就往外面走。

尤振武无奈叹口气,跟在后面,一脸敬意的送他。

杨暄出了东厢房,先往正堂,为孙传庭上香。

杨暄跪在那里,痛哭了几声,然后起身擦擦泪,大步往外面走。

尤振武跟在他身后。

院子外。

四十六个渭南兵已经等着了,都配了武器和甲胄,尽可能的穿上了棉衣和棉鞋。尤振武先对他们训话,鼓励他们随杨知县守卫家乡,并说,榆林军补充兵力之后,就会增援渭南,到时有功赏,有罪罚。

杨暄默默听着,并不插言。qs

一切完毕,军士牵来了马,杨暄踩蹬而上。

尤振武拉住他缰绳,说道:

杨暄点头:

尤振武压低声音。

杨暄露出惊异之色,随即重重点头,虽然他对尤振武的心态,十分愤懑,但他相信尤振武不会在这样的事情上撒谎,回

城之后,他必严查王命浩。

-历史上,李自成大军杀来时,渭南知县杨暄决意率城中子弟死守,不想原本应该和他同守城池的举人王命浩却瞧瞧打开城门,放闯军进城,致使渭南轻易失守,这一世经过他的提醒,希望杨暄能坚持更久一点。

但更希望的是,杨暄能不再这么执拗,放弃渭南,随他去榆林。

尤振武放开缰绳,对王守奇说。

这里距离渭南,其实已经不远了,但尤振武还是不放心。

王守奇领了命,带了三十个骑兵,护送杨暄返回渭南。

尤振武一直送到村口。

当杨暄上路后,尤振武抱拳深辑行礼,直到杨暄走了很远了,他才直起身子,望着杨暄的背影,长长的叹口气-眼中混杂敬佩,伤感,还有许许多多的失落以及微微的迷茫。

历史的脚步,好像有自己的步调,虽然经过他的努力,一些事情好像是改变了,比如自生火铳,比如王定,但有的事情,却依然如历史一样,还是发生了,如孙督师的死,如现在渭南知县杨暄的死守渭南……

同一时间,杨暄正在回头望,不知道是不是想起了尤振武对他的良言苦劝?又或者,他还是在愤懑尤振武的选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