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蜀中龙庭传 > 第六十一章 山水相逢

蜀中龙庭传 第六十一章 山水相逢

作者:徐远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7 13:00:47

第六十一章 山水相逢

嘉措从容不迫地将无禅的机锋一一驳回,后者欣赏之余也深感后生可畏。

披着布衣的无禅双手合起,沉吟佛号:“阿弥陀佛。”

“师侄,可以离开少林了。”

嘉措待在少林寺已有足月,与少林和尚一同吃斋念经,本想可能还要些日子才能得到无禅的认同。

不曾料想,无禅就这般放他归去,愿以少林输给烂陀山雷音寺,送与他佛道第一人的称号。

受人恩惠,嘉措谦逊地朝无禅和尚颔首。

嘉措转身,迈出步伐走到门槛前时,他停下脚步。

嘉措缓缓将身上袈裟褪下,心若静潭般沉声道:“何为无禅?”

无禅和尚哈哈大笑,爽快地脱下自己身上的布衣,爽快道:“天下无禅。”

嘉措嘴角亦然泛起笑意,喃喃自语:“天下已无禅。”

无禅和尚穿上嘉措身上的紫红袈裟,朗声道:“谁是无禅?”

“无禅是我。”嘉措接过无禅和尚身上的布衣,穿过在身。

“无禅是你!”

无禅和尚指着嘉措。

在嘉措披上无禅和尚布衣的刹那,一股佛道浩渺气机自他身上扩散而开。

嘉措苦笑:“无禅师叔又是何必呢?”

慈眉善目的无禅和尚神态祥和,开口言:“无禅没了禅,就该安然赴死去见佛祖了。”

“现在的无禅是将死的嘉措,活着的嘉措是以后的无禅。”

无禅和尚将浑身的气机尽数汇聚于布衣上,在嘉措披上布衣时,也就将那布衣上的佛法气机全部纳入体内。

嘉措的佛法无涯,佛道无边,因而无禅和尚的佛法气机都能像那黄河入东海般,汇进佛海。

秋风猎猎,嘉措和尚身上的布衣鼓动飞舞,别有一番惊天异象。

隐约能见,在嘉措的佛心处佛珠聚成。

无禅和尚沉重的眼皮勉为其难地掀起,望向嘉措胸前的佛珠,咧嘴一笑:“定要助北梁世子,去稳住西域,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师叔就再多唠叨几句。”

嘉措此时心情复杂,望着这位气机耗尽,自愧北梁而哀默心死的北梁老将。哪怕是临死,也要助那只曾谋过一面的北梁王长子夺取天下。

无禅和尚自知昔日背叛北梁,只为保落在锦衣卫手上的老母平安。这些年,骊阳先帝得登正统后,不曾亏待于他,甚至在老母仙去时,朝廷也拨了一块风水好地埋葬。

骊阳先帝赵衡欲要以高官俸禄请出无禅去做那一统百万军的将军,其中深意,是想把他束缚在手中,还是为了恶心北梁那位大柱国,都随着这位骊阳先帝逝去而埋入墓中。

修为到了无禅这般境界,对天地感应更加敏感,他心知北梁王徐芝豹也奔向那黄泉路。

这位半辈子都在为北梁东征西讨的北梁八将之一,现如今少林佛塔隐世不出的老和尚人之将死。

天命有常,不可违。

嘉措背对着无禅,想要转正身子,送那老将一程。

无禅的声音传来:“嘉措,佛海无涯,当了无牵挂。老和尚我,不是你牵挂。”

嘉措的动作微微一滞,终究还是没有转过身。

无禅说完那一句话后,仿佛所有心气都在顷刻间消散,他缓缓闭目,与世长辞。

嘉措自言自语:“希望那北梁世子能够不负所托,我会让世子给你个交代。”

身着布衣的年轻和尚走出佛塔,佛塔外早有百名少林寺僧侣静待。

人群让出了一条道路,俊秀的布衣和尚默声无言地走过。

他的佛号不再是“戒色”,而是“无禅”,天下无禅的无禅。

-

荆门关下,城内一小酒肆。

酒肆生意做得不大,但却红火。

人声鼎沸中,传来阵阵琴瑟声,弹琴人技艺若是放在京城、长安等地,算不得天籁之音。可若是放在这小小酒肆,便算是少有的仙音乐曲。

弹琴人不是女子,而是为乡野秀才。

秀才有无才识无人知,但这来过酒肆的人都知他略懂琴艺,脑子里装的奇闻趣事更是甚多。

秀才就让酒肆掌柜聘来做酒肆的说书人。

一曲琴瑟弹罢,坐落于居中书桌上的秀才朝酒肆中的客人微微抱拳。

“洛尧,在此敬过各位。”

名为许洛尧的秀才干脆利落地将案上的米酒饮下,豪气干云。

不善饮酒的许洛尧脸颊上泛红,借着酒劲说书:

“传说很久以前,苑川兴隆山一带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江河断流、赤地千里,庄稼颗粒无收,村民们只好外出乞讨,四处流浪。

有个叫三官的年轻人,因不忍抛下家中年近百岁的祖母,故而选择留在家中听天由命。祖母多次劝三官自逃活路,但孝顺的三官执意不肯。

有一天,祖母将她之前积攒下的一小皮囊水拿出来,对孙儿说:“孙儿,祖母也活不了几天了,这点水是你之前端给我喝的,我都存在了这个皮囊中,你带上这点水,快去逃条生路吧!”

三官却无论如何也不肯弃祖母于不顾。老太太见三官心意已决,就告诉三官说:“这点水总有喝完的一天,如果你真有孝心,就赶快外出去寻找水源吧。听老辈人讲,从前有一条金龙被王母娘娘封在了马衔山的金龙池中,太白金星心地善良,十分同情金龙,便在每年六月六日这天来给金龙送吃送喝,如果你有诚心和缘分,就能见到太白金星。

你去试试,或许能见到他,让他指你一条生路,解救这一方生灵。只是,见到神仙的人就再也无法活命了。”言毕,就闭上了双眼。悲痛欲绝的三官安葬了祖母后,决定外出寻找水源。

凭借着仅剩的一小皮囊水,三官跋山涉水来到马衔山山脚下。抬眼望去,马衔山高耸入云。上山路上,三官发现山上昔日郁郁葱葱的草木已被骄阳烤得一片焦黄,无精打采,毫无生气。

三官饥渴难忍,正准备饮尽皮囊中仅存的一点水,忽然听到路边有人**,循声望去,一块大青石后,有个白眉白须的老人躺在地上,口唇龟裂,奄奄一息。

三官心善,便将自己仅有的一点水喂进了老人口中,不料老人苏醒后,竟连一声谢谢都未说便径自向兴隆峰走去。三官正觉着老人行迹有些古怪,忽然发现老人所过之处,草木顿时焕发生机。

三官又惊又喜,不觉尾随老人行至一山洼处,老人忽然消失,只在地上留下三个湿漉漉的脚印。

三官非常纳闷,忽然心底一亮,就用手在脚印处抠挖了起来,越挖越深,至三尺深时,一股清流喷涌而出,俨然成了三眼清泉。瞬间,又从泉中升起三朵白云,很快膨胀扩散布满天空,紧接着雷鸣电闪,大雨倾盆,漫山遍野的草木喜获甘霖,恢复了生机。

三官任凭雨水淋湿全身,兴奋得想大喊一声,却发现自己已发不出声音,四肢僵硬,渐渐化成了一座石峰。从此以后,兴隆山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人纪念三官为拯救苍生而牺牲了自己,就将那三眼明泉称为“三官泉”,又因那泉是太白金星点化而成,又叫“太白泉”。”

秀才许洛尧轻拍玉板,举起案上的清茶润了润喉。

坐在不远处喝着莲花白的世子殿下徐扶苏,赶了一天的路程的他寻了这处酒肆歇息。

正巧碰上有人说书,徐扶苏停下马听了一则,且做休息。

许洛尧饮下清茶,喉咙干涩好了些许,拗不过酒客的催促,继续道:

“皋兰山雄踞黄河兰州段的南岸,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皋兰”是在西域匈奴的音译,是“天”的意思。它西起龙尾山,东至老狼沟,延袤20余里,形若蟠龙,曲折蜿蜒,山顶海拔达2100余米。中间的山头是龙头,两边部分像龙尾,而伏龙坪恰好处于皋兰山龙尾的位置,因此也被称作龙尾山。

传说咱们骊阳开国皇帝赵括小憩时梦到某地有真龙天子出世,要夺赵家天下,朱元璋惊醒后担忧不已,便招来谋臣国师叶宣商议此事,下令让国师叶宣遍访全国,寻找龙脉所在。

国师叶宣受命后,夜观天象,看到西北王气旺盛,便一路寻至重镇兰州,发现兰州南侧的皋兰山气势独特,主峰像龙头,大豁岘以下山势蜿蜒盘旋,如同龙身。他大为吃惊,认为此地日后必有真龙天子出世,将会取代骊阳王朝。于是,随着一声咒语宝剑凌空飞出,将大豁岘斩了一个口子,又在伏龙坪修建了四个墩台,钉住龙的身体,使之不能腾飞。而凌空挥剑,就是将“巨龙”拦腰斩断,“伏龙坪”的名字从此就在民间流传开来,因此伏龙坪有一处名叫“四墩子”。兰州红山根、红泥沟的红土,就是当年国师叶宣斩龙时的龙血染成......”

在徐扶苏饶有兴趣地听着与先生叶宣有关的民间奇闻,精彩处出神时让人打断。

“这位公子,我可否与你同坐?”

有人站在徐扶苏身侧,出声询问。

徐扶苏回过神来,来不及琢磨这身后之人言语为何似曾听闻,扭过头与那人相对。

这一扭头,四目相对。

身着一袭儒衫的陈世墨拱手作揖,清声笑道:“世墨,终和世子山水相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