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蜀中龙庭传 > 第四章 骊阳旧事

蜀中龙庭传 第四章 骊阳旧事

作者:徐远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7 13:00:47

第四章 骊阳旧事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正处春初时节,来往出城踏春的游人平民不少。

武当山下,襄阳城。

日近黄昏,城门下用来给城卫小憩的木桌上,范家父子各持一碗土酒闲聊。

范宗伊看着过往行人,朝父亲范闲笑道:“又是踏春的好时候。”

两鬓花白,穿着一身寻常甲胃的范闲砸吧砸吧嘴,“若是江山不稳,山河动荡,谁还有机会和这闲情雅致去游春踏青”

知父莫过儿,范宗伊自然知道他的意思,接上话:

“这骊阳内忧外患不少,若不是有梁王在北境抗敌,将西夏叛军拦在国门外,恐怕北厥,东倭联诀而至。现在就没那么好日子了。”

范闲眯起眼笑的开怀,夸他:“好小子,有眼力见了。”

范宗伊仰首喝下一壶酒,用袖子擦干酒渍,“也不知道何时才能见到世子殿下。”

范闲嘴角勾起,满是回忆地在身前比划:“那会世子才不过少年出头,今儿已是及冠了吧。”

“那会世子要下江湖游历,我让你给世子牵马。世子也应承了,倒是你这个臭小子,非是放心不下家里这点破基业。约定等世子及冠之年再行鞍前马后之责。”

城卫兵打扮的范闲指着自家儿子,骂骂咧咧:“要是世子殿下忘记了约定,或是不念叨你父亲我这点香火情了。那你可哭都没地。”

见到父亲数落自己,范宗伊讪笑,不敢回怼父亲。

昏晕渐临,范闲瞅了眼官道,路上行人少了许多。大抵上是和自家长子闲聊太久,都忘了注意这茬事。

算算时间也是到了换班的点,是该回家吃食去了。

果不其然,范闲扭过头,正好瞧见了要来换班的城卫士卒。

招呼了一声,父子俩二人就同行回家。

回到巷中自家院前,范宗伊闻着饭香,急冲冲地推门而入。

范闲瞅着范宗伊这急性子,摇摇头后脚进门。

哪知道范宗伊迟迟地站在原地,正瞅着院子愣神。

范闲从背后推了自己儿子一把,顺着他的目光看去。

这一看,北梁老卒范闲也愣住了。

院中石桌上,一位覆着青铜鬼面的男子看向两人,他摘下青铜鬼面,面容下赫然就是世子徐扶苏。

骊阳皇宫,养心殿。

尚未登基还穿着太子蟒袍的赵晓,捧着由锦衣卫送来的前朝今朝秘闻看的津津有味。

赵晓觉得自己一人看太过无趣,轻笑地对旁侧服侍的魏忠贤说道:

“魏礼监,本太子跟你说说这书文中记载的两段骊阳趣事如何?”

一袭鲜红蟒袍的魏忠贤俯首:“愿闻其详。”

“民间传说而已,不是真的。”

“前朝的时候,有一个在朝廷做大官的王爷,大家叫他李靖王。李靖王因为触犯朝廷,惹怒了皇帝,被发配到西边。他被贬到西头后,就在享堂安家落户了。

虽然此地山清水秀,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但李靖王心怀怨气,常常想着返回京城去,可一直没有机会。

有一年的春天,李靖王的父亲死了,送葬时来了一位道人,这个道人让李靖王在父亲死后的第一百天,往东边射上三箭,然后带兵反回京城。李靖王听了,安心地守孝,准备到时候就带兵打进京城。

他守孝守到九十九天时,李夫人却再不想守孝了,就催促李靖王说:“已经守了九十九天了,差一天没关系吧,你赶紧射箭。”

李靖王经不住夫人的唠叨,就狠狠地往东面射了三箭。他哪里知道,这三箭射到京城时,一箭射在了皇宫的柱子上,一箭射进了金銮殿的墙壁中,一箭射到了皇上洗脸的金盆里。

那时候,朝中的军师是师傅,是个上知风云变幻,下晓地理山川,中通人间沧桑变化的神人,他看见从西面射来的三只箭差一点射中皇上,急忙带领大军朝西头而来。

李靖王射出那三箭后,立即带兵东进,行到半路上听说皇上没有死,师傅却带着大队人马赶来了,于是悄悄退兵回到了享堂。

师傅带大军到了西头,查不出是谁射的箭,就仔细察看起这里的地形和地脉来,这西部的山中有很多龙山、凤山,日后此地必定出真龙天子,便下令军队把好多龙山和凤山的脉气一一斩断了。

到了民和三川,师傅又仔细察看了三川形势,只见有两条龙山、两条凤山,一条龙山从现在的甘沟乡朝西延伸,龙头快到黄河边上了,另一条龙山从现在的甘沟乡朝东延伸,龙头快到黄河边上了;

两条龙山各背负一座凤山,两座凤山已展开单翅。二山已成为二龙戏珠、双凤朝阳的龙凤脉气,龙山、凤山上松柏郁郁苍苍,千百样的花儿盛开,好一个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若是两条龙山的龙头到了黄河边同黄河连接,若是两座凤山展开双翅,此地就会出真龙天子,就会改朝换代。

师傅心想:幸亏我及时赶到了这里,要是再迟几年的话,骊阳江山就完蛋了。他命令军队日夜不停地挖山斩脉,先是把两条龙的脉气全给斩断了,尔后,又带兵挖凤凰山的脉气。但是在挖大凤山的翅膀时,白天挖了晚上长起来,一连挖了几个月,一直挖不断。

有一天,一个挖山的士兵把鞋子忘在了挖山的工地上,晚上就去找鞋子,正当他在刨土找鞋子的时候,突然听到地下有说话的声音:“哎呀,好险啊,要是再连夜挖就会挖断的。”

这个士兵一听,慌得没有找鞋,赶快跑回去告诉了师傅,师傅急忙带上军队连夜去挖,挖到九丈九的深处时,发现了一根一抱粗的大树根,正好是这只凤凰的血脉。师傅一挥剑斩断树根,树根里涌出了殷红的血,鲜血一直朝黄河流去。

刚刚流到河边沙滩上时,正好有个人走过来,一脚在沙滩上踏了个坑坑,血就流到了坑坑里,再也没有流出来。要是流到黄河里,这血脉就又会接上,此地还会出大人物的。

师傅把两条龙山和两座凤山挖了个支离破碎,茂密的松柏被压在山下,百花根也被铲除尽了。从此,民和三川一带的山上再也不长松柏,再也不盛开百花了。

据传,从那以后三川就没有出过大人物。现在从川口镇到官亭镇时要经过几个山垭豁口子,据说那就是当年师傅斩龙脉时挖下的垭豁口子。”

赵晓马不停蹄地讲完一则旧事,又继续说起下一件。

魏忠贤则是端端正正地站在原地,俯耳倾听。

“相传在春秋后的洪武年间。

有一天,师傅在五更三点上朝启奏皇上”臣夜观天象,发现承锡龙山有龙脉龙气,将要出三斗三升芝麻多的文官和三王十八将大乱南。”

太祖皇帝大吃一惊,急问:”如何是好?”

师傅笑笑说:”待臣前往承锡细察一番,便有主张。”师傅来到承锡,登上龙山,朝东、朝南、朝西、朝北望了又望,然后蹲下身子,抓起一把泥土,捏一捏,竟粘成了一个泥团。他看看手上的粘团,再捏捏、看看,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师傅立即吩咐随从晓谕龙山脚下众老百姓:骊阳天子深知民间疾苦,特派军师前来龙山察访,今发现龙山泥土可以捏成泥人卖钱度日,变泥土为乌金,无锡人将永世享受不尽。师傅跟着招来一些能工巧匠,用泥土捏成了许许多多头戴朝冠,身穿朝服、脚登朝靴的文官武将,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人人见了都喜爱。

那时候,龙山脚下的老百姓因日子过得十分贫困,都以为是朝廷为百姓着想呢。于是家家户户拿起铁锹到山坡上去取泥做泥人。

没几天,龙山街上开满了大小店家、摊位。师傅看到龙山脚下泥人店铺越开越多,暗暗高兴。一天夜里,他与随同前来的太监开怀畅饮。酒过三杯,太监忍不住轻轻问他:” 军师,皇上派你来办理安邦定国的大事,你为啥叫承锡老百姓大做泥人?”

师傅带着几分醉意,得意地仰天大笑,说:”公公有所不知,我是叫此地尽出泥王泥相、泥臣泥将,这岂止三斗三升,我要刨得龙山一丝龙肉也不剩!”

太监又追问:”军师计策虽妙,可龙山不死,后患无穷呵!”

师傅安慰他说:”公公不必担忧,山人还有对策。”

过了几天,师傅突然调三百士兵,在龙山南麓青山湾前的山坡上扎营下寨;并下令把这一带树林统统砍掉,从中选了一块地方,准备开凿一口深井。

附近老百姓眼看树林被毁,断了他们樵柴生路,都跑来气愤地跑来找军师说理。师傅呵呵笑道:”我是见你们吃水困难,特地为你们打算,井挖好了,大家得益非浅呵!

太监不知他葫芦里卖啥药,老百姓走后,悄悄地问道:”军师,你凿井到底为?”师傅嘴巴一努,回答:”这凿开处是紧连龙颈的龙脉,井一开凿,不就断了龙脉、斩了龙颈?嘿,我叫承锡人守着这座死山,世世代代尽出瞎子、聋子靠讨饭为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