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逆变1589 > 第七十一章 众议院的诞生

逆变1589 第七十一章 众议院的诞生

作者:大茫果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7 12:48:10

第七十一章 众议院的诞生

钟南的这个设想,其大致的核心内容就是:重新设立一个部门,逐渐取代内阁的作用。该部门的人员由皇帝亲自指派和遴选,尽量找些没有根基或者根基浅显的中低阶官员,首要要求就是对皇帝忠诚。“皇上,只要这个新部门壮大起来后,您也就不必受那帮老头子的气了。”钟南最后说道。

“想法倒是不错,只是老头子们能轻易地放权吗?”朱翊钧说出了自己的担心之处。

“皇上,您一定要清楚,这天下始终是姓‘朱’,所以该强硬的时候一定要强硬。只要是真的为了江山社稷着想,有的先例该破还是得破!”钟南知道朱翊钧虽然想成就一番大业,可是由于被张居正压制得太久,已丧失了冲劲儿,犯起懒来,他得重新激活皇帝的活力与热血。

“钟南,你说得对!”朱翊钧站起身来,“朕是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真要是不听号令者,也就莫怪朕手段铁血!”

“皇上圣明,只要您的决断,确实能让我大明兴盛,我等自会全力拥戴的!”钟南附和道。

“那这新部门就由你来组建如何?”朱翊钧提议。

虽然钟南也想占据此先机,不过适当地推辞和谦虚还是需要的,“皇上,我人微言轻,怕是会误了您的大事啊。”

“有我在后面支持,你担心什么!”朱翊钧笑道,“何况,这个设想是由你提出来的,个中详情也只有你最清楚,理应由你来执行!”

“皇上,您真觉得我合适?”

“好啦,别再假装推辞了,否则,我可就真的另找他人了。”朱翊钧早已看出钟南是故作推让。

“皇上真是火眼金睛!”钟南拍着马屁。

皇帝啐了一口,随即问道,“那这新部门该取个什么名字为好?”

“皇上,您觉得该叫什么呢?”钟南可不想越俎代庖,擅自抢夺取名权。

朱翊钧思考了一会儿,随后嘀咕道,“新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议政,不如叫‘众议院’好了!”

听到这个名字,钟南差点当场石化,朱翊钧见自己的臣子如此神态,还以为对方嫌弃名字取得不够好,“你可是觉得这个名字不够响亮?”

回过神来的钟南立即接口道:“哪里哪里,我是觉得这个名字取得太好太贴切了,‘众议院’,一众大臣议论政事,皇上高才!”

“哈哈……我也觉得这个名字不错!”

……

众议院作为一个新成立的衙门,首先得要拉人进来,否则钟南就要做“光杆司令”了。

皇帝和钟南商议的是,众议院的官员可以兼任着原有的官职,所以相对来说,拉人还是很容易的。毕竟对于被拉进来的官员来说,原有官职没有撤销,就意味着有了双重保证——要是众议院之后成了实权部门,那就皆大欢喜;即使众议院最后举步维艰,被裁撤掉了,他们还可以回原单位继续做官儿。

钟南先找到刚收不久的小弟叶向高,向对方咨询了一些翰林院的相关知识,随后就确定了第一阶段的挖人计划。

翰林院是唐朝开始设立的,到了宋朝后,才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制度接轨。

明朝以后,翰林院便被内阁等部门代替,变成了养才储望之所,他们主要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在明朝,翰林学士不但社会地位优越,地位也较为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宋濂、方孝孺、张居正等大名人,都在翰林院中任过职务。

翰林院从设立之初,就与科举关系紧密。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到了明朝,科举中的佼佼者则大多进了翰林院。当时有明文规定:一甲进士前三名直接进入翰林院的编制当中,状元授予修撰之职,榜眼、探花授予编修之职。此外,还创立了庶吉士制度。

庶吉士,名字取自于《尚书·立政》篇中“庶常吉士”。所为庶吉士制度,就是在除了头甲前三名以外的三甲进士当中,再度选拔其中的优秀者,授予庶吉士的官职。

庶吉士需要在翰林院经过三年的“以朝臣为师、以经史诗赋为课”学习,之后再行考试,合格者留院,称为留馆,没通过考试的其他庶吉士也会安排其他的职务。但因为曾经就学于翰林院,世人对不能留馆的庶吉士也以翰林视之。自此,“非进士不入翰林”。

在明朝,翰林院的编制分为四部分:正官,包括学士一人,正五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二人,从五品。属官,包括侍读、侍讲各二人,正六品;五经博士,九人,正八品;典籍二人,从八品;侍书二人,正九品;待诏六人,从九品;孔目一人,没有品级。史官,包括修撰,从六品,没有定员;编修,正七品,没有定员;检讨,从七品,没有定员。庶吉士,没有品级,也没有定员。

由此可见,明朝的翰林院品级不高,低于前代翰林院,也低于同时代的其他衙门。但是它却更靠近权力中央,是专属于皇帝的中央秘书机构,直接为皇帝提供服务,因而备受皇帝重视,其地位也十分重要。

自太祖皇帝废除丞相制度之后,成祖皇帝设立内阁和大学士,内阁便逐渐凌驾于翰林院之上,相反,翰林院便演变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但是内阁大学士均出自翰林院,也就有了“非翰林不入内阁”的非明文规定。

既然全国上下的知识分子精英,大都聚集在翰林院,钟南便不再舍近求远。

第一个要挖的人就是叶向高,他虽然只是个小小的翰林院侍读,可是在翰林院里颇有人脉。

钟南委托叶向高,整理了一份待选人员目录,包括目前的职务、年龄,是那一年的进士,大致的品性如何等等。叶向高知道钟南是为了吸纳潜力人才,所以关于评价的部分也尽量客观,以免在上司心里落下不好印象。

两日后,名单新鲜出炉,共计二十余人。钟南一一亲自面谈过后,最终筛选出五人编入众议院,另有五人暂作备选。

翰林院选出的五人,包括方从哲和熊廷弼这种钟南听过大名的人物,也包括今年的新科状元郎朱之蕃,还有两人是汪利军和苏大强。

五人中,方从哲是正六品的侍讲,朱之蕃是从六品的修撰,汪利军和苏大强是正七品的编修,熊廷弼则是不入流的庶吉士。至于年龄方面,方从哲最为年长,有三十四岁,熊廷廷则最年轻,只有二十七岁;其余三人都是三十上下。

方从哲,字中涵,浙江湖州人士,万历十七年进士,被选为庶吉士,于二十年授予翰林院编修,后升任侍讲至今。

熊廷弼,字飞白,号芝冈,湖广江夏人士,今年的新科进士,被选为庶吉士。

朱之蕃,字元升,号兰隅,祖籍浙江金陵,今年的新科状元,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职。

汪利军,字长临,江西宜春人士,万历二十年进士,今年刚授予翰林院编修。

苏大强,字有明,祖籍河南,万历十七年进士,二十年授予翰林院编修至今。

这五人加上之前申时行留下来的四人,共计九人,连着钟南一起总共十人,便是目前众议院的班底。其中只有钟南算得上是朝廷高官大员,其他的都是些偏低的小官儿。

按照朱翊钧的旨意,众议院官员的办公地点暂时设在翰林院,其主要工作暂定为给内阁做助手。凡是内阁批阅的奏折,众议院都有过目和讨论的权利,同时还具有建议权。

内阁的四位大学士,知道这是皇帝的“阳谋”,刚开始之时极不配合,被朱翊钧严厉训诫了一顿之后,才转变态度。

首辅赵志皋原本就不是拉帮结派的人,他只是希望有生之年,大明能够更加强大繁荣,是以在钟南登门拜访后,赵志皋对众议院的工作也不再过分刁难。

赵志皋的年龄超过七十岁了,什么风浪没见过,什么人生没经历过,所以他能保持豁达的心态。可是次辅沈一贯却不行,虽然他也是过了“耳顺”的年纪,可是仍然野心勃勃,好不容易入阁拜相,哪能轻易丢弃到手的权利。要不是有首辅这座大山压着,众议院的工作还真的难开展。

扫清了众议院的最大阻碍后,钟南便知道,假以时日,内阁的作用将会被逐渐削弱,众议院将会慢慢崛起。不过,前提条件是朱翊钧能坚定支持众议院的工作,否则,缺少了强力皇权这个大后台,众议院瓦解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