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96迪哥
96.迪哥
廸哥,是我的表哥,二舅的大儿子,比我大两岁。
这个比我大两岁的哥哥一直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榜样。
他的少年时期,巳经奠定了他成为我们楷模的基础。他是家中的老大,两个弟弟一个妹妹。迪哥出生于1960年,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他六七岁开始,帮家里做家务活,书是整个村子里读得很好的,十四岁那年,廸哥上了高一,因为家里人多,因为妈妈患有很严重的心脏病,为了弟弟妹妹能吃饱饭(挣工分、多分点粮食),他放弃了高中最后一年的学习、放弃了参加高考的机会。我记得读过初中的舅妈(迪哥的妈妈)拿着迪哥的学籍小红本子,指着上面的成绩,长长的叹着气:"不读下去真可惜了我崽……"十二岁的我对一个母亲的惋惜是那样铭心刻骨!
但迪哥毅然决然选择了回乡干农活、挣工分,分担爸爸妈妈的重担,四十多年的时光里,没有听他有个一句埋怨,没有看到他有过一丝委屈;
迪哥十四岁一回村上,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凡事肯钻研爱动脑筋,整个队上的长辈都特别认可他,印象最深的是:迪哥十四岁开始做队里的计工员,爷爷娭毑、伯妈婶婶、哥姐弟妹,每天十分工的、每天三分工(我就是做一天三分工)的,年中、年底结算,凭此分粮分红薯,十几岁的迪哥没有过一次错误的记录,没有过一次由此引发的纠纷;
迪哥辛苦劳作的少年时光里,也有让人回味无穷的欢乐:他带领十几个堂弟堂妹表妹表弟分为两大阵营,朦胧月色下,"麻园台上",分布在一条战壕两边,用石块、蔑片作武器,模仿《地雷战》《地道战》边呐喊边冲杀;他带领十二岁以上的孩子为队上站岗放哨,防止坏人偷生产队的红薯、花生,途中在山顶上点火烧烤红薯、毛豆,常常是每个战士回家是一脸黑粉只看见两眼珠亮闪闪;夏天的傍晚时分,他还会带着弟弟妹妹们在大塘里、水圳里游泳、玩水、分边作战……
少年时期的迪哥,一直是我们这帮孩子的大王!
迪哥的青年时期最大的成功是收获了一份珠联璧合、天造地设的爱情:历经几年的"地下游击战",获取了我们队里正牌高中毕业生、贤惠温柔、端庄优雅的小嫂子。
迪哥送嫂子学缝纫,勤劳致富,率先建起幸福的小楼;
迪哥和嫂子生育了两个优秀的儿子,倾力培养,一个儿子诚信经商,一个儿子从军保家卫国;
迪哥和嫂子除赡养父母之外,让我们最为感动的是:在娭毑(奶奶)94岁高龄时,接娭毑住自己家的一楼,做老人可口的饭菜,陪老人晒太阳,替老人倒马桶……
青年时期的迪哥,一直是我们心目中的偶像!
中年时期的廸哥,正处在我们乡镇企业红红火火的阶段。我们镇的桔洲牌农用运输车红片祖国大江南北,迪哥就是当时农用运输车厂总包车间的车间主任,他发挥自己特别爱钻研的特长,一头扑进汽车总装的专业里,虚心请教,不断创新;团结工人,关心工人,创造了农用运输车的一段辉煌!
记得当时全国各地到我们乡镇来购车的排队的情形,记得我们在客车上、中巴车上时常碰到说普通话的客户,想到汽车厂核心部门总包车间主任就是我们家廸哥,心里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本周日在家遇见在家休假的廸哥,聊起当下的工作,燃起我要为咱迪哥写专文的激情,恰遇我自己用眼时间太长、写东西特费劲,但受感动之深,仍抑制不住写作的冲动。
廸哥告诉我:本次他所在的企业裁员,他所在的门卫岗位六个人,只留两个,年满六十的他被留下了。我细细的探寻其中的奥秘,廸哥微笑着拉家常般娓娓道来:大家看得起我,我只是把厂里的大门当作自己的家门,疫情期间严格门卫制度,坚持量好体温,陌生的人进厂,详细询问,嘱咐大家注意安全;早晨提早一个小时起床,把厂区周围扫一扫,当作锻练身体,也不抢保洁人员的饭碗;管理人员的车停在院里,司机们忙不过来,我抽空帮他们把私车洗一洗,与个人尊严无关,图自己伸展四肢、过得充实。
爱厂如家,维护集体;体谅他人,善解人意;不卑不亢,任劳任怨。这样的员工,哪个企业不欢迎呢!
由此想到平日里,修路的老板请迪哥负责监管,迪哥一定是先买一本相关专业的书反复查阅,他的原则是"不能让老板花冤枉钱","我要对得起那份工资"。
搞绿化的老板请廸哥负责维护工作,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迪哥一定是安营扎寒在工地上,恪守做人做事的原则。
诸于此类的例子太多,我这迪哥干什么像什么,总是"桃李不言"的样子。所谓无名英雄就是这样的吧!
此时的廸哥,是我们这些妹妹们心目中的真英雄!
回望眼前的迪哥,真诚微笑的兄长,长着和我外公(迪哥叫爷爷)一样鹰钩笔梁的英俊的兄长,想起生活中的一桩桩一件件:
听说我们姐弟周末回家,把事先特意买好的鳝鱼破好、紫苏配好,送到我们灶台上;
听说我们姐弟喜欢生吃嫩黄瓜,他把刚长大、花蒂在、嫩生生的黄瓜全部摘来;
听说哪里杀土猪,哪个妹妹哪个弟弟需要多少,他一一记在心上……
这就是咱家的表兄迪哥!
写到这里,让我情不自禁的哼起"家兄酷似老父亲"!
我想把"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山中宰相"这样的好词都用于对迪哥的评价,应该也不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