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11至20
11.迎接弟弟出生
41年前,妈妈在生了七个孩子后又怀了弟弟,七个孩子中有我们四个姐姐,另三个男孩都夭折。四十一年过去,妈妈怀弟弟的艰难情形我还记忆犹新:骄小的妈妈身体弱小,挺着大肚子,提着喂猪的大漱桶、一点点的在地上挪,很多时候会叫我们帮她抬漱桶。
到了农历九月二十日,弟弟要从妈妈肚子里出来了。
我们这些崽女在妈妈肚子里个个都是巨大儿。前面的三个男孩都是因难产窒息死亡。妈妈在乡镇卫生院生弟弟,爸爸带着我一起陪妈妈,我帮妈妈捏脚、捏手,帮妈妈加油。
整整一天,在揪心的等待中,爸爸把我带进产房:看到妈妈的脸像一张白纸、嘴唇满是血泡;弟弟白白胖胖,但是没有声音,医生将弟弟头朝下倒提着,用力拍打着他的脚板,我的心提到嗓子处了,“又没有了?”。医生在用力拍打着弟弟、我走上去轻轻摸弟弟的小脸。
只听见弟弟发出“哇”的一声大哭!妈妈笑了,爸爸笑了。医生大声说到“原来是要姐姐来了才哭呵!”
然后婶婶带着大妹二妹来了,我和婶婶把弟弟包好放在箩筐里用十六两称称:十二斤四两(相当于公斤称的八斤多)。
然后全家族都高兴。全大队都来祝贺。三朝的那天,办了十九桌,把我砍的一堂屋的柴火全用完了。
当年我们全家盼星星盼月亮的盼来了咱小弟弟,全家族上下欢腾庆祝,庆幸小弟弟非常争气:上中学、参军、读军校、当军官、当公务员,长得英俊、感恩亲人感恩社会、办事能力强!
弟弟十二岁那年妈妈病逝,相信妈妈若在天有灵、一定会为她优秀的儿子而骄傲的!
12.挑操坪
1975年到1978年,我在果园中学读中学,两年初中两年高中。四年中学生活中,印象最深的是读半天书搞半天劳动,劳动的主要任务是挑操坪。现在还在使用的果园中学运动场就是我们在一块荒山中开辟出来的。
当年在班上分配劳动任务的时候,我最害怕的是劳动委员安排我带箢箕,因为家里离学校有将近十里地,我当时十三四岁,个子矮,背着书包、挑担箢箕,真是气喘吁吁、真正艰难。
记得当年我们几个矮个子女同学马翠平、徐开明、粟小琴、冯美芝等,因为有时会被抽去排节目,所以经常分在一块完成劳动任务。女生、个头小、体力差,烈日炎炎下,我们不是这个中暑就是那个肚子痛。有一天,真的出了大事:邻班那个叫谭茂玲的女同学在劳动场地突然肚子痛、大汗淋漓、在地上打滚,老师同学把她送进卫生院,几十分钟后她喊着妈妈、死死抓紧同学马翠平的手、死了!
平日喜笑颜开、说话响响脆脆的谭茂玲真的在搞劳动的时候死了!
最后陪谭同学的马翠平病了几个月。
一起搞劳动的我也病倒了,外婆来看我,用手一摸,发现我全身都硬了,送医院,抢救,缓过来了。爸爸用土车子推我回家,迷糊中问:爸爸,我们往谭茂玲家里去吗?
后来我们女同学说:死去的同学变成鬼了,找我们来了。那种恐惧、那种无助、那种痛心,几十年过去,回想起来,让人背心发凉!
子旋所感:勤工俭学在那个时代还是农村人的唯一选择,为了知识,为了生计(其实不是勤工俭学,纯碎是劳动)。但谁有曾经想到过会出现人命?这种无可奈何而十分危险的境况,往往深深地刺激着在其中煎熬的每一个人。如何活下去?当这种基本问题都成为问题时,大姨仍然勇敢而奋进,其中精神风采令我钦佩;读到这些平实的记叙,我更加珍爱我的长辈!
13.排节目借衣服
高二的那年我十四岁。同一个生产队的几个女同学全体自动退学,不读书了。我也马上跟爸爸提出来不读书了。大哭大闹了几次,坚决不去学校。爸爸好说歹说、做尽了工作,最后还是促使我回到了学校,但爸爸始终不知道我中途不肯读书的原因。
当年致使我不肯把书读下去的真正原因很简单:因为演节目借不到衣服。
读高中的两年,基本上每周要到公社工地上演出一次节目,我演过样板戏《红灯记》里的铁梅、《智取威虎山》里的小常宝,表演最多的是八个十个人一起的表演唱。我不怕表演,但有一样最怕:借跟其他女同学一样的花衣服。几十年前,我们家一贫如洗,我们四个女孩子一年只做一件花衣服,我穿后三个妹妹接着穿;其他同学中有几件花衣服的也极少。学校文工团的文老师一指定我们自已哪天哪天借什么什么样的花衣服,我就束手无策、我就痛苦无奈,就只想逃离文工团、只想逃离学校。
幸好1978年恢复了高考,老师总算把我们带到了教室、让我们正式听了几堂老师的好课。
感谢老爸态度决绝的把我赶回学校,让我读完了高中、通过高考考取学校;也感谢文艺辅导老师耐心的辅导我们表演、在那个艰难的年代引导我们接触文艺、让我们靠近和拥有一技之长。
子旋所感:高中时间,十七八岁正是青年男女开始注重“面子”的时候。借东西更是难为情的动作。一件花衣服,别人有没有?别人肯不肯借?会不会弄坏?一系列的问题会接踵而至。好在大姨还是在老师和祖父的劝诱下坚持了下来。现在每次听到大姨和侄儿讲起故事和成语时,那种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语气,想必是多年舞台上锻炼的结果。
14.班长纸条
我读高一年级二期的时候,学校要举行全校性的作文比赛。班主任龙老师鼓动我们:一定要好好写,要夺名次。
大家都积极的准备着。
一天放学的时候,班长突然给我一张字条:“比赛作文题是‘学雷锋的故事’”。
我紧张、我吓得要死。怎么可以提前知道比赛的作文题呢?
我赶紧将字条交给了班主任。班长是个比我大两岁的男孩子,姓蒋,据他后来说:他是通过这个信息的传递向我示爱,采用的方式就是同学们流传的“递纸条”。结果因为我把它交给了老师,班长被老师狠狠的狠狠的批了一顿。从此,班主任定期找我谈话,不能跟蒋班长走近。
后来我几次在学校和班上的作文比赛中获奖。我的作文每次都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读。蒋班长据说是特欣赏我的才华,所以从高中一年级开始、他一直追求我追到八年之后。
可怜我的班长。
可怜他第一次给我递的纸条。
可能也预示着蒋班长后来对我的追求终是无言的结局。
这不是我的初恋。但是班长的初恋。那年月所谓初恋就这么简单。
子旋所感:初恋的曼妙在于初次所带来的新鲜感。但过于逾矩的表达却只会令人感到不安。记得我在初中时,也有一位姓颜的女生非常大胆。那时,我正是班上得力的英语课代表和卫生委员,不光负责英语早自习的默写还要帮助班主任记下自习课上讲话的同学的名字。那位女生和其他几个女生经常玩在一起,自习课上经常能够听见她们叽叽喳喳。我在脑海中记下了她们的名字,然后在办公室里写在纸条上,和班主任说:“千万别说是我记的。”结果第二天,那几个女生被狠狠批评了一顿。正当她们闷闷不乐时,其中一个女生说“该不会是张子旋记的吧?”我有点尴尬,而颜同学却非常快地说:“那不是,不是他,我看到他没有记名字。”颜同学坐在我前面,自习课非常喜欢回头找我讲话。经她这么一说我才得以解围,但总觉得有点对不住她。还记得有一次,初三时,她语文默写没有及格,老师要求两位语文课代表的学生去给默写没及格的同学检查重默。正当老师犹豫着把颜同学分给谁时,她突然大声说:“那我就给张子旋好了,我就给他看。”于是班上立马出现了一些议论声。我像是发现了什么,又觉得很困窘,而她却显得不以为然。我总是有些害怕,不是因为我讨厌她,而是我觉得我无法做出很好的答复,怕她失望。所以,我觉得在青春的年纪恋爱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负责任的答复。
15.第一次参加高考
1978年高考是*****结束、粉碎“***”之后的第一次高考。全国人民沉浸在一种极大的喜悦中。
我所在的果元中学沸腾了,老师、同学一起复习,掀起了师生共同学习的**。过去被罚去喂猪的物理老师被请到礼堂上大课;被罚去当伙夫的化学老师、被改教体育的数学老师都被请回来跟我们紧急补课。但是有些科目还是没有老师辅导。
历史地理政治几科全部没有老师,只有靠自已死记硬背了。拿什么成绩去参加高考,我们真的迷茫。在忙忙乱乱的几个月复习后,我们迎来了我们人生的第一次高考。
作文题是《心中有话向党说》,我才十五岁,心中的话没有那些知识青年、那些大龄老师说得真切,语文打了68分,总分249分,那年文科的最低取录线是280分,我们全班只考取了蒋班长一个人。懵懵懂懂复习了一段时间,又懵懵懂懂拿到成绩通知单。也没有着急、也没有伤心。只跟爸爸妈妈讲:今年的双抢归我负责。
那年“双抢”,我做了1600分计时工分。
其他同学又回学校复读高三去了。
我家里困难,下面三个妹妹要读书,弟弟还小,我不能去复读。
班主任老师把课桌摆在教室里等我,上我家来接我,我都没有回学校去。
记得当时心里是憋了一股气,觉得自已在第一轮高考中没有考出自己的水平。用拼命做农活、拼命挣工分来惩罚自己。
子旋所感:高考在我的印象里是格外的不同,我恍惚之中拿到成绩,又恍惚地被悲伤带过。我很痛苦,大家都认为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我又相当不知所措,我觉得我所定下的人生计划变成了一张废纸。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回头时也觉得有些淡然 。百般悔恨不能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只有活在当下才是永远的正确抉择。
16.我的班主任
我的高中班主任是龙杰仕老师。
他是我求学路上的恩师。
在恢复高考制度之前的几年里,学校是不讲究让学生读书的,主要任务好象是勤工俭学。但我们这位班主任老师和几位下放农村的知识青年,驻扎在果园中学,自己种菜,自己带领学生洒扫庭院,坚守在教书育人的阵地上。
他是五十年代师范大学毕业的语文老师。语文课上得很生动很精彩,在那个宣扬张铁生交白卷打零分光荣的年代,他大声疾呼,“农村的孩子必须多读书”,“一个家庭、一个民族没有文化就没有希望”,记得他的名言“不怕穷了家,只怕蠢了崽”,是很多家长都熟悉的。
第一次高考结束,我离取录线差二十几分。因为家里五个孩子,都上高中考大学,是摆在爸爸妈妈面前的大难题。妈妈倾向于让老大我学缝纫,以后可以带三个妹妹做手艺。我自己也犹豫了,看到爸爸妈妈那么辛苦地操持着整个家,我觉得妈妈的设计是对的。于是我也放弃了再回学校复习的念头,就安安心心在家里插田扮禾搞“双抢”了。
龙老师认定我通过复习可以考上大学,他走十来里路上我家做工作,骑自行车晚上来过几次,在那个夏天总共来了六次,对我爸爸讲“您孩子是读书的料,不上大学可惜了。”爸爸听老师反复做工作,也给妈妈做工作,最后,在忙完农活之后,我跟随老师去当年的八中复习了六个月(老师调到县属中学八中)。
龙老师调到县属中学后,做了语文教研组长,还是我们的班主任,他组建高三文科班的教学班子,带领老师们夜以继日,亲手刻写试卷,亲自与学生一道写作文。那年我们通过了预考的十八位同学全部都上大专线。我被湘江师范录取了!
我的村子沸腾了。
几十年,我们村里第一次考取了我这个“秀才”。
家里杀不起猪,就杀了头羊,把几位任课老师请到家里接受村民们的赞美。
如果不是老师的坚持,就没有考上师范学校的我。
如果不是老师当年的坚持,就没有我带领弟弟妹妹艰苦求学,也就没有我家庭命运的改变。
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老师的恩德。
我一辈子会坚持的是:学**师的精神,关爱贫困家庭的孩子,尽力帮助他们多读书!
子旋所感:老师的言行是具有魔力的,如若雨露则滋润心田。我的一位英语老师一直和我保持非常亲密的关系,她在我初中时期一直鼓励我支持我,让我觉得学习起来有满足感。如果能在一个合适的时间遇上良好老师,这真的是人生中一大幸运。
17.走路上学
我第二次参加高考之前跟随龙老师到八中复习了几个月。我家离八中二十里地,那时没有车、家里也没有自行车,只能走路上学。
过了春节,就在学校寄宿。每周回家一次。
因为家里困难,没有钱没有粮票,所以每次都要挑十几斤米,我一边走路、一边记英语单词,一路上要记住四十来个单词。
记得大年初二去上学,挑着米,爬到七里冲的山顶上,看着一千多米山坡下通往学校的羊肠小道,看看漫山漂飞的雪花,只觉得陷在尺把深雪里的双脚是僵的、是麻的。
怎么走下山?
没有办法了。
一手扶着扁担,一手找身边的树枝,溜下山去。
没有害怕,没有不愉快。
可怜我只穿了一条棉绸裤(这条裤是全家唯一的料子裤)。
到了学校,全身湿透。衣裤都能拧出水来。
一个人躲在寝室旁的小柴房里、点燃干柴烤。
那种环境下求学,一点也不觉得苦。学知识的效果还特别好。因为中途停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刚到班上入学考试我考了班上倒数第二,但高考我考了全班顺数第二。
后来我考取师范,当了老师,每次讲到“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时,我总会把自己求学的这段经历跟学生们讲讲。
回首往事,真的庆幸自己人生路上有伟大的父母伟大的老师,庆幸自己读了书、武装了自己,有知识相伴的人生才得以多彩多姿!
所感:我在寒假中学过一段时间托福,记得有一次下大雪,我妈旁侧敲击,希望我不要去上课。其实我很明白,她只是担心。那么我想,祖母在刺绣时一定也是担心着大姨的。我也曾听过几次大姨冒着大雪上学的事情,但听到她自豪的语气,我不禁赞叹于她的坚持,其正如苦寒中傲霜挺立的梅花。
18.我的细脚外婆
我的外婆身高1米4左右,身体廋削,小巧玲珑,最引人注目的是她那双不到三寸的细脚。
我们从小看外婆在太阳底下打理她的脚:每隔几天,外婆把她专用的小木盆端到太阳底下,首先把那长长的裹脚布放开。我问外婆“现在没有人要求您緾脚了、为什么还要緾呢?”“緾习惯了,不緾走不得路。”然后看外婆的小脚:所有的脚趾都被折断、脚趾头像眼睛一样贴在脚板上,每一个脚趾上都长了鸡眼,整个脚已经不是脚样了。每到冬天,外婆的脚会撕心的痛,我们很少听外婆说过哪里不舒服,听她讲最多的是“这鬼脚要不痛那几好”。要知道一辈子吃苦耐劳的外婆发出这样的感叹、可以想见緾脚带给她一生的痛苦。
细脚的外婆是个特别坚韧的人。她生育了十一个孩子,夭折了六个,有的带到三四岁又没了,在艰难的日子里,外婆忍受着一次次失去孩子的痛苦,忍饥挨饿,节衣缩食,把大舅二舅姨妈妈妈小舅五个抚养成人。她迈动那双不到三寸的细脚,几十年如一日,帮外公撑起了家里这片天。
细脚的外婆是个特别能吃苦的人。外婆出生于1908年,亲人们都了解,她六十岁以前几乎没有吃过一餐饱饭,在她六十岁以前基本上是吃“红锅子”(没有油,把锅烧红,直接炒菜)。以致到了她老了,她已习惯了不吃油。
细脚的外婆是个极善良的人。外婆经常把讨饭的人接到家里让他们坐在一起吃饭;算八字的盲人也会被她请进来;外婆九十岁前后,村子里有个上门理发的孤寡老人,基本上隔天就会被外婆外公留下吃饭。附近人家的孩子大多被外婆看护照顾过,就更不要说我们这些孙子孙女们了。
细脚的外婆又是个脾气性格特别好的人。外婆是2003年病逝的,她活到96岁,将近一百年她没跟人红过脸吵过架;她11岁嫁给外公、是童养媳,与外公做了近八十年夫妻,也没有跟外公红过脸吵过架。整个村子里的人都敬重这位好脾气好性格的娭毑,因为整个村子里的人都得到过她的爱护,都喝过她的豆子芝麻茶。
细脚的外婆又是个很健康的人。她活到96岁,没有进过一次医院。假如没有那残酷的緾脚,假如她九十岁以后能得到更好的照顾,我估计:我细脚的外婆活过100岁是没一点问题的。
我的细脚的外婆离开我们已经十二年了,回想有关外婆的点点滴滴,眼前又浮现我们每次离开家去跟她告别的情景:她迈动那双细脚、走过屋后的小土坡、把我们送到车旁边,不停的嘱咐“好生些好生些”,“放假就回呵”。
苦难的日子里有很多开心很多幸福,因为有我那细脚的外婆!
子旋所感:随和可爱的曾外婆,终其一生都过着简单、随遇而安的生活。童养媳也好,裹脚也好,这些都没有妨碍她简单、纯净的内心——即使身不由己,也不会把自身的遭遇看做不幸甚至埋怨他人。我想这也是我的父母一直在和我反复言说的“随遇而安”。这种淡然,也许我们放在当今确实需要思虑有无不妥之处,但对于她来说,这也是终其一生的幸福的秘诀。
19.洋气的外公
我的外公生于1908年、逝世于1997年。外公的外形像极了蒋介石先生,光头,高鼻梁,挺拔廋削的身材。
外公的青年是苦难的。他出生没多久就没了母亲,没有兄弟姐妹,和父亲相依为命。那个年代,没衣穿、没饭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外公的中年是艰辛的。36岁那年,一场疟疾,让外公失去了满头乌发、满口牙齿;他带领全家老小到地主家讨工钱,被地主家五花大绑捆在田埂上;为讨工钱跟地主打官司,几天没有饭吃。
外公的晚年是幸福的。他有一个一辈子把他当作天一样看待的老伴;他有一群把他当作神一样孝敬的子孙;他的“嫡系部队”中子孙有一百多号人,当兵的、当干部的、当老师的,各个部门都有人。他爱劳作,八十多岁还能上山砍柴;他爱喝酒,把个铜制的小酒壶揣在上衣口袋里,一天要浸三五次。令他骄傲和自豪的是:他的酒壶永远不会干,因为儿子孙子、女儿孙女始终关注他的酒壶,及时买酒回家。
外公永远是乐观的。“宁说三声有,不说一声无”是他的原则。别人向他求援,不管什么情况,都会得到他的帮助。
外公永远是热情的。有一段时间,外公家前面开了一个打米厂,外公总会把到该吃饭时候还没回家吃饭的朋友拽到家里吃饭,有时拼命往家拖,孙女问他“爷爷,这是谁?”他回答:“管他谁,冲里的吧?反正饭时吃饭啰!”
外公永远是新潮的。他喜欢跟年轻人打交道,喜欢听收音机,喜欢跟干部扯谈。我的师范同学到我们家玩,晚上住在外公家,外公跟他们讲故事,其中提到“情节”这样的词,搞得我同学钦佩至极,“这个外公不但健谈而且有水平!”
外公永远是洋气时尚的。外公很怕冷,一年中基本上穿两件以上衣服:里面的白色的立领的衬衣一定是洁白洁白的,即使是大布的、也是外婆用米汤浆洗过的。冬天到了,外公会穿上小舅给他的蓝色海军军大衣、戴上海军雪帽,衬得外公那高高的鹰钩鼻更加挺拔,真是个端庄时尚的老头。
写到这里,记起我在一中教书时,我给他买了条格子围巾,我递给他、他就围在脖子上,拍着胸口说“闲工不是白力气”,意思是他把我们带大现在有了回报。他戴上这显眼的格子围巾,站在打米厂前大声说着话的形像真的很迷人。
外公到年过八十以后,特别怕死。他有个特点:爱咋呼。如果他感冒了,而我们又不在家,他会在周末我们回家时告诉我们“伢崽,你们差点见不到外公了。”“外公九死一生”。过去我们总觉得外公太咋呼了,现在想起来,外公做得太对了,他在用他独特的方式唤醒我们对他的重视。
我老了也要向外公学习。
快结束这篇文章时,我记起了外公跟我的约定:“千人挣万人挣,不如一个人土里困(睡觉)”,这是外公用他咋呼的独特方式强调他死后的重要性、他亲自选的墓地有多么好多么神奇、他要保佑他的子子孙孙的决心有多大。他在八十六岁的时候为自己选好了这块地,它坐落在高高的红花坳上,面向他的子子孙孙回家的方向,不管从哪个方向回家,我们都能面向外公所在、都可以向那个快乐洋气的老头汇报!
外公,我们都很好,谢谢您的地下有知、谢谢您的庇佑呵!
子旋所感:如果说随遇而安是曾外婆的幸福源泉,那么积极乐观必然是曾祖父的传家宝。不论是我的母辈,还是我的外公辈,他们始终都是在寻求着更好的未来。那份对于当下的认可和对于未来的期许,从来都是刻在骨子里的。即使岁月流逝,锐气不再,但我们仍向朝阳期待来日安好,这份乐观必然是成长中宝贵的财富。无论是大姨,还是我的母亲,她们都继承了这份精神财产。我只希望我也能有相似的慧根,有朝一日能领悟这种不畏的心气。
20.煮米粉子
我们在迎接高考的日子里,住宿学校,有过一段艰苦的生活。学校伙食开得不好是情理之中的,一个月的伙食费总共才八块钱,也就只能开出酸菜汤、海带汤、东瓜和南瓜了,晚自习后,肚子饿得咕咕叫。我们的妈妈了解我们有多饿,都给我们准备了干粮:家庭条件好的有饼干、炒干面粉,大部分像我一样的家庭是把米磨成粉子再炒熟、用开水冲着喝,其实这种米粉子是开水冲不好的,只能煮一下吃。
我们女生住的四合院,寝室的隔壁正好有一间小杂屋,有工友师傅的工具、砖头、干木棍等等。下了晚自习,我们班的四五个女生赶紧冲到小杂屋,把两口砖一架,把米粉子往洋瓷缸一倒,搞点干柴开始煮起来。那米粉子煑过之后真香呵,咕噜咕噜喝下去后又可以加一个小时班了,只是几个女生对视一下,都笑得直不起腰了,煮东西的时候,柴火灰早把我们弄成了大花脸、几个人都成了“猫齑胡子了”。
通过几个月的艰苦复习,我们几个在小杂屋里煮米粉子的同学都考起了学校。
在艰难中生存、在艰难中前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磨炼和学习,这些经历也是我成长路上的宝贵经验。
21.高考成功
跟随老师到八中复习五个多月,由倒数第二名慢慢进步成班上前几名。复习的过程中没有注重死记硬背,而是力求融会贯通,作文还是常常拿到各个班做范文,语文历史地理政治成绩拔尖,自己总结规律、自己在理解的基础上制作图表,学得扎实,学得比较轻松。
高考前的有一天,爸爸妈妈坐拖粮食的便车来学校看我,作为奖赏把一件粉红色的花衬衣送给我。妈妈问我:“高考有把握吗?”我响亮的回答“只要班上有一个人考得起,我就考得起”。我记得爸爸妈妈当时对望了一眼、会心的笑了。
高考的前一天晚上,大家都很难入睡。快天亮了,我悄悄爬起来,来到学校后山桔子林旁,对着皎洁的月亮我跪下了,平生第一次、我祈求老天保佑我考上大学,我心中默神:我输不起、我家里太困难了、我不可能再复读了。
老天怜惜我这个15岁向他求助的姑娘吧,我以290分的总分达到大专取录线。语文政治历史地理成绩全校第一,可惜的是数学只打了19分。班主任说:妹崽,数学打25分你就上了本科线。
回头去总结分析,数学考得差责任不全在我。从小学到初中,正是不讲究读书的年代,只遇到一个正式的公办教师,其余都是代课教师;高考前遇到的数学老师是高中毕业留校教高中的女老师,教学态度非常好,但遇到稍有难度的题、她和我们学生一样一筹莫展。
后来我被湘江师范录取了。
我们整个村子都沸腾了。村里二十来年没有考取过一个大中专学生。
我的在外工作的小舅目睹了我在家砍柴寻猪菜挣工分的情况,他根本不相信我考取学校的事实,“晓妹崽考得起全中国的学生都会考得起”。为了表彰奖励我,小舅给我买了段花布;爸爸妈妈杀了只羊,办了两桌饭。
假如没有我考起学校,就没有我当老师的经历,就没有我坚持让弟弟妹妹读书考大学的事实;假如没有我考起学校,也就没有知识改变家庭贫困命运的结果。不管我对家庭的责任感多么强、不管我对家人的爱心多么博大,没有知识搭建的平台,是终将一事无成的。
至此,我又记起班主任那句强调读书重要的通俗的话“不怕穷了家,只怕蠢了崽”。的确,我们子子孙孙都要记住:不管多么艰难、多么困苦,也不管多么繁华、多么富足,多读书、拥有知识比什么都重要。
子旋所感:越是读书,越是会发现一个好的平台会给人带来更多的机会。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会不时地抱怨这些知识的枯燥和无力,但又不得不学习和反复。但当考试结束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格局是多么的狭小。为了逞一时之快,而将后果抛之脑后,这种行为实在不可取。非常现实的是,好的平台会有机会承办更多大型的、国际性的论坛、讲座;邀请更加出色的理论家和实践家。这些看似虚妄的讲座和会议往往是我们得到启发和解决疑问的最好时机。即使是一点点格局上的改变,我们遇到的人和事都会大不相同,进而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