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 三国志之大白天下 > 第一百四十一章 再论禅让

三国志之大白天下 第一百四十一章 再论禅让

作者:何子易 分类: 更新时间:2024-10-26 12:39:01

第一百四十一章 再论禅让

第二日早朝,董卓所奏的数条建议在袁隗的点头下几乎全部通过,就连一直冷眼旁观的何白,都不知袁隗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是他太过相信董卓了?不会,身为政治人物,他又岂会全心全意的去信任一个人。

直到何白看到了满面铁青,双手紧握的袁绍之时,何白方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袁绍在近时的表现太过张扬了,加上袁绍个人的声望,几乎达到了比袁隗还高的地步。

袁隗身为袁氏家主,年纪才刚过五十不久,正是政治生涯中年岁最佳的时期,无论是经验与威望都有了,可不想被其他人分去了自已的权势。纵是一族人,可袁氏的资源只有那么多,顾得了自已,就顾不得袁绍了。

袁隗看了看神色低落的袁绍与神情飞扬的袁术,袁绍在前些年就有些反逆自已之意,若非自已与十常侍私下相善,指不定早就被袁绍给坑害了。还是相对本份的袁基、袁术更加顺眼一些,用董卓这个武夫来打击袁绍,正是其时也。

今日早朝,董卓不但掌握了京师之中的大部分兵权,就连官位,也从前将军顶替了向来在朝中不讨人喜,更无政绩声望的刘弘为三公之一的司空。其次便是袁术,因讨十常侍有功,从虎贲中郎将升任后将军之职。这是袁隗在出任太傅前所就任的官职,由袁术来接任,可算是袁隗对其果敢、勇于任事的嘉奖了。

而何白,因有救驾大功,特加封一千户,进封为都乡侯。只是何白上奏,说希望能受封在北海国内。于是除都乡侯,改封为三千户的北海国都昌县龙池乡侯。

下朝之时,董卓大笑着拜问百官,说自已将在温明园中设宴,肯请百官能够驾临赏光。太傅袁隗一口应允,百官们见了,也不好得罪了董卓,只得答应下来。于是在散朝之后,见天色已然不早,也不回府,直径前往温明园而去。

何白神色一变,去温明园?怎得董卓在温明园妄议废立皇帝之事来得如此之快?自已还以为至少在半个月之后才发生的事,怎得才刚刚返京第二日,便就发生了?

何白心怀犹疑之色的步入温明园中赴宴,果然酒过数巡,董卓就停酒止乐,厉声说道:“吾有一言,众官静听。”

等百官皆侧耳之时,董卓说道:“天子为万民之主,无威仪不可以奉宗庙社稷。今上懦弱,不若陈留王聪明好学,可承大位。吾欲废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以为何如?”

百官听闻,都不敢出声。就连太傅袁隗,都被董卓突来的废帝建议所震惊住,一时不能出言反对。唯有袁绍闻言冷笑不已,把眼看向丁原。丁原立即会意,推案直出,立于筵前,大呼道:“不可!不可!汝是何人,敢发大语?天子乃先帝嫡子,初无过失,何得妄议废立!汝欲为篡逆耶?”

董卓怒骂道:“顺我者生,逆我者死!”拔出佩剑,就欲上前斩杀丁原。

一旁的李儒望见昂然挺立的吕布,扈从于丁原的身旁,急止道:“今日饮宴之处,乃祝董公荣升司空之位,不可妄谈国政;来日向朝堂公论未迟。”

百官深怕闹出了血案,皆劝丁原上马而去。董卓之后又问百官,又与尚书卢植闹得不甚愉快,幸被议郎彭伯劝止。河南尹王允站出来说道:“废立之事,不可于酒后相商,另日再议。”于是温明园之宴彻底告散。

何白得到了温明园之议确切的讯息后,没有理会董卓的后事,乘着天色未晚,直径向南宫而去,求见何太后与皇帝刘辨。何太后于宫中闻知何白前来,忙命宫女前来引路,将何白带至皇帝寝殿未央宫中。

何白拜见了何太后与刘辨之后,立即将晚宴在温明园中所发生之事与二人说了,又劝道:“今有司空董卓提议废立之事,背后未尝不是有太傅袁隗于暗中支持。皇帝若欲平安,需得在明日便就诏告禅让之书,不然迟恐有变。”

何太后惊道:“怎得如此之快?哀家还未与皇帝分说呢。”

何白暗叹,何太后这是留恋权位,不肯轻易放弃帝后之位啊。于是拱手拜道:“大将军与车骑将军之死,暗中疑点颇多,仆臣以为,袁氏在暗中必有坑害之举发生。若皇帝之位安然不动,十年后皇帝掌权之时,袁氏岂有不怕皇帝为母舅报仇之事。因此废去与之有隙的何氏甥皇帝,扶立无亲无后的陈留王为帝,将是袁氏之所望也。”

“如今权柄皆在袁氏之手,还请太后与皇帝万万不可以强抗,暂避而妙。是废立,还是禅让?此事如箭在弦上,不可不发。太后与皇帝陛下当速速决断才是,过了明日,臣便不能保全太后与皇帝陛下之安危矣。”

当刘辨明白过来何白所说之事后,顿时与何太后抱头痛哭起来。何白劝道:“世人皆言帝位好,但自章帝陛下时起,历代皇帝年过三旬的少之又少,年过四旬的更是一帝也无,而年幼夭折的却占据绝大多数。反而远郡藩王,多有长寿之人。太后、皇帝陛下,孰去孰从,孰好孰劣,还望速决之。”

刘辨泣道:“父皇生前向言朕行为轻佻,没有帝王的威仪,不适合做皇帝。皇弟协聪明稳重有威仪,方是皇帝的最佳人选。朕自被母舅强行扶立,继任皇帝之位不过数月,便有京师大火,两宫流血,母舅惨死之祸生发。就连传国玉玺,也失去了踪影,可见此是上天对朕的警示矣。朕若再留恋帝位不去,只怕父皇在天有灵,亦不会放过朕吧。也罢也罢,朕便禅位与皇弟了。”

说罢,就擦干了泪水,亲手写下了一张禅让帝位于皇弟刘协的诏书来,并令符节郎盖上了皇帝之玺。在何白的提示下,又在诏书上写下擢升司空董卓为相国,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与太傅袁隗共同扶佐新帝刘协,让董卓与袁氏争权去。何太后听了,立即恶狠狠的教唆刘辨一定要写上,袁氏不让自已好过,那自已也不会让袁氏好过。让他们狗咬狗去。

何太后又问道:“天明,不知皇帝当就藩于何地,还望天明为皇帝挑上一个好的退养之地矣。”

何白想了想,说道:“仆臣将至北海国上任国相之职,如若皇帝就藩于东莱的话,仆臣或可就近护卫陛下,只要过上数年时间,便可无忧矣。”

何太后不乐的问道:“东莱郡小民寡,不能得藩大国么?”

何白劝道:“大国易遭人忌,小国方才让人安心。况且东莱郡有民四十八万,也非小郡了。只要营经得好,小郡亦小郡的好处。”

刘辨也出言问道:“不知当以何人为东莱相?”

何白想了想,既要对刘辨忠诚,但年岁又不可过长,最好在两三年之内便就自然老病而死最妙了。何白本不知太多的三国名人,也不知推荐谁人为好。后来思到一名人,顿时笑了,说道:“尚书卢植,忠贞体国,有大德大智,可充作东莱国相。”

何太后与刘辨一听,是名满朝堂的尚书卢植,前日更有救援太后之功,顿时满意不已,二人就于宫中商议就藩之后事了。而后,何白将诏书藏好,这才不慌不忙的步出宫去。

刚刚回府,便听闻曹操已于府中等侯良久了。何白不知曹操前来是为何事,只得前往相见。只见曹操眉头深皱,不知在想些什么,直到何白连唤数声,这才醒转过来。

曹操有些疲倦的说道:“近日朝庭多事,吾无心前来叨扰天明,今日有空,方来与天明相会。只是美酒在喉,也难以下咽也。”

何白笑道:“纵是天要倾覆,也有个高的顶着,孟德又何必多操闲心。”

曹操叹道:“就怕个高的无力擎天,就看我等矣。听闻天明昨日去见过司空董仲颖,不知其人是何等样人?”

何白眉眼一挑,答道:“性急、不仁、暴虐、并无远见。有孝、重义、心怀大志、能听人言、也容易轻信于人,总得来说,其人不算太差。”

曹操这才松了口气,说道:“如此,朝中有董仲颖出任司空,想来也不会太差。”

何白奇怪的问道:“孟德就如此相信在下之见解?”

曹操大笑道:“不错,之前天明不愿掺和本初的除宦大计,想是在当时便看出了许多的不良后果,只是吾当时身在局中,而不自知也。其后果然,不但大将军兄弟同死于非命,如今就连皇帝尊位都有些不稳了。由此可见,天明之见远胜于吾,若天明言说董仲颖不算太差,想来其就真的不算太差,吾或者可能助其成事也。只是皇帝……自古废帝多无好的下场,君臣一场,吾不愿见皇帝受辱。不知天明可有何策助之?”

何白淡然的说道:“或者有吧,但此时不便明说。”

曹操有所明悟,向何白深深的施上一礼,表示自已的谢意。当夜就与何白畅饮,大醉而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