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五次大战扭转劣势
五次大战扭转劣势
北魏消失,一分为二,大体以山西段黄河为界,黄河以东归东魏,黄河以西属西魏。东魏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明显处于优势;西魏多是山川之地,人口稀少,土地贫瘠,显然处于劣势。
由于东强西弱,所以,在两魏形成之初,高欢就凭借自己的优势条件,屡次攻打西魏,企图一口吞并对方。宇文泰则沉着应对,凭借自己的谋略和智慧,通过五次大战,有效抵御住了东魏的进攻,并且逐步扭转了自己的劣势地位。
第一次大战,是小关之战。公元536年,西魏刚刚建立,政局尚不稳定,偏巧又遇天灾,粮食歉收,许多地方出现人吃人现象。高欢认为,这是天赐良机,立即调集大军,兵分三路,攻打西魏。
三路敌军气势汹汹而来,西魏多数将领主张分兵抵御。宇文泰却没有采纳,他置其他两路敌兵于不顾,自己亲自率军赶到下关,集中优势兵力,攻击窦泰率领的一路。
宇文泰利用牧泽的有利地形,四面埋伏,引诱窦泰部进入泽中。东魏士兵大多陷入泥淖不能自拔,趁此良机,宇文泰一声令下,西魏军队万箭齐发,东魏军队毫无招架之力,结果全军覆没。窦泰身中数箭,无法逃脱,自刎而死。其他两路东魏军队,闻知窦泰惨败,心惊胆寒,皆无斗志,只好撤兵了。
第二次大战,是沙苑之战。公元537年,高欢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从蒲津渡过黄河,企图直击长安。西魏早有防备,在华州打败东魏军队。高欢虽然失利,但仍然不肯撤军,又转渡洛水,攻打许原一带。宇文泰担心,如果敌军深入腹地,恐怕会引发民变,于是率军渡过渭河,到达沙苑,距东魏军队六十里安营扎寨。
高欢的部将建议说,宇文泰在沙苑,长安必定空虚,可以一面与宇文泰对敌,一面派精锐骑兵突袭长安。高欢却担心,分兵会削弱军力,打算集中兵力,在沙苑与宇文泰决战,歼灭西魏主力。
宇文泰仿照韩信的战法,背水列阵,把自己置于死地,同时派一支部队,悄悄绕到敌军背后埋伏下来。高欢仗着人多势众,向西魏军队发动进攻,西魏将士没有退路,只得拼死抵抗。战鼓咚咚,杀声震天,短兵相接,血肉横飞,惊心动魄。
战斗正酣之际,西魏伏兵突起,齐声呐喊,从背后杀来。东魏军队吃了一惊,顿时大乱,斗志锐减,纷纷逃命。许多人慌不择路,跳入河中,多数被淹死。这次战役,东魏损失兵力八万多人,国力、军力遭到严重削弱。
第三次大战,是河桥之战。公元538年,东魏大将侯景,率军攻打西魏,连续夺取汾、颍、豫、广四州,然后,会同猛将高敖曹,围攻金墉城。宇文泰领兵援救金墉,侯景撤围而退,宇文泰率轻骑追击,到达河桥。
不料,侯景突然杀了个回马枪,与西魏军交战。西魏军正在追击,没做防备,队伍散乱,吃了败仗。在战斗中,宇文泰的马被射死了,他被摔倒在地。这个时候,宇文泰身边,只有将军李穆一人,敌军已经冲到面前,情况万分危急。
李穆急中生智,用马鞭抽打宇文泰,高声骂他不要装死,赶快归队。敌军骑兵误认为宇文泰只是普通士兵,而且胆小怕死,没有理他,急驰而过,宇文泰侥幸逃过一劫。
侯景军获得胜利,人人欢欣鼓舞,到处搜寻战利品。不料,宇文泰回营之后,没做片刻停顿,立即率军杀了回来,他也来了个回马枪。侯景军没有想到败军会重新杀来,惊慌失措,溃散而逃。西魏军沿途追杀,杀了数万人,名将高敖曹也死于乱军之中。高敖曹被称为“项羽再世”、“第一猛将”,他的死,对东魏震动很大。
第四次大战,是著名的邙山之战。公元543年,东西两魏的军队,在邙山展开决战,双方都出动大量军队,大战数次,互有胜负,战况异常激烈。在战斗中,宇文泰差点被彭乐活捉,幸亏彭乐放了他;高欢也差点被贺拔胜杀死,幸亏贺拔胜没有带弓箭。这次战役,西魏伤亡六万多人,东魏也损失惨重,双方打得精疲力竭。
第五次大战,是著名的玉壁之战。公元546年,高欢又一次率军攻击西魏,玉壁城在其必经路上,所以,高欢必须先要攻占玉壁。没有想到,玉壁守将韦孝宽智勇双全,高欢大军围攻五十多日,使用了强攻、火攻、断水道、挖地道等一切办法,小小的玉壁城竟然屹立不倒。恰巧又遭遇瘟疫流行,东魏军队战死、病死七万多人。高欢又羞又怒,回军后不久就死了。玉壁之战,表明东魏势力开始由强转弱,西魏扭转了劣势,政权得到稳固。从此以后,东魏很少再对西魏发动大规模进攻了,双方势均力敌。
这五次大战,多数是由东魏发动的,而且东魏的势力比西魏强大,但其结果,多数由东魏的失败而告终。这表明,宇文泰的军事才能,要高于高欢,所以,宇文泰被人们称为军事家,而高欢却不是。
宇文泰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正是由于他推行一系列改革,才使得西魏逐步强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