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视角读南北朝史 > 52、孝文帝推行汉化

新视角读南北朝史 52、孝文帝推行汉化

作者:songyvsh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6 12:25:15

52、孝文帝推行汉化

孝文帝推行汉化

亲爱的听众朋友,欢迎您收听《新视角读南北朝史》之四十一,孝文帝推行汉化。作者宋玉山,演播。

孝文帝拓跋宏,是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在历史上大名鼎鼎。他突出的成就,是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使北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推动了北方地区各民族的融合发展。

《魏书》记载,拓跋宏出生于山西大同,母亲是献文帝的妃子李夫人。拓跋宏出生的时候,正是祖母冯太后临朝称制时期,冯太后见小孙子十分可爱,便亲自抚养,不再临朝,而让献文帝亲政。拓跋宏三岁时被立为太子,按照北魏子贵母死制度,他的生母李夫人被赐死。所以,拓跋宏从小到大,都是由冯太后抚养教育。

冯太后是汉人,拓跋宏自幼受到汉文化熏陶,性情温和,仁孝至纯。他四岁的时候,父亲身上生疮,疼痛难忍,拓跋宏趴下来,亲口为父亲吸脓。人们都很惊讶。

冯太后对拓跋宏要求十分严格,请了名儒教他读书。拓跋宏读书十分勤奋,达到了手不释卷的地步,年龄不大,就通晓四书五经,还广泛涉猎诸子百家和史书传记。拓跋宏喜爱,写诗作赋,很有才气,他也练习武艺,骑马射箭,箭无虚发,属于文武双全。

拓跋宏稍大一点,冯太后就有意让他参与朝廷事务,让他起草一些诏敕册文,培养他的政治才干。冯太后外出巡视的时候,也把拓跋宏带在身边,对他言传身教。拓跋宏性格谨慎,从不违背冯太后的旨意,即便他成年之后,也不揽权,事无大小,均听从冯太后决断。

公元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这个时候,他已经二十三岁了,相当成熟,又在冯太后长期教导和影响下,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于是,孝文帝继承冯太后遗志,继续推进汉化改革。

对冯太后制定的婚姻制、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等改革措施,孝文帝毫不动摇地向前推进,同时,进一步重用汉族知识分子,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作明堂,建太庙,祭祀舜、禹、周公、孔子。孝文帝仿照汉人官制,核定了九品官制;依据儒家六经,制定音乐声律;颁布新律令,废除了车裂、腰斩等酷刑。

北魏的都城在平城,平城地处偏北,路途遥远,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中原文化,因此,孝文帝决心将都城迁到洛阳去。可是,鲜卑人习惯了北方的气候和生活条件,大多数不愿意南迁。孝文帝多次劝说,效果不大。

孝文帝心生一计,想了一个好办法,他打算用南征的名义,把朝廷大臣和军队都带到洛阳去,造成迁都的事实。这个时候,南朝宋早已灭亡,南齐正处于混乱的后期,从客观上讲,正是南征的好机会。

公元493年8月,孝文帝率领文武百官和百余万军队,几乎倾巢出动,向南进发。由于队伍庞大,特别是非战斗人员较多,行军速度缓慢,走了两个多月,才好不容易到达洛阳。队伍人马疲惫,孝文帝命令在洛阳休整。

这时已是深秋,阴雨连绵,道路泥泞,越向南越难走,朝廷大臣和将士们都不愿意再走了。于是,孝文帝借机下令,在洛阳建都。有些鲜卑贵族虽然内心不愿意,但更怕继续向南走,便不敢再有异议了。迁都大事就这样办成了。

北魏迁都洛阳之后,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南下,涌入中原。鲜卑人与中原的汉人,在服装、语言、风俗和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不利于各族之间的交流。为了让鲜卑人尽快融入中原,适应新的环境,孝文帝决心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

公元494年,在迁都的第二年,孝文帝下令,禁止鲜卑和其他少数民族穿胡服,所有人一律穿汉人服装。这样,人们在街上走着,就很难分清是哪个民族的人了。为了使外来人员尽快安居下来,孝文帝下诏,给他们分配土地,并免除三年的租赋。

公元495年,孝文帝颁发诏令,禁止鲜卑和其他少数民族说胡语,所有人一律说汉语,而且规定不会说汉语的人,不得做官。孝文帝专门建了许多学校,集中教少数民族民众学汉语。

公元496年,孝文帝又下令,取消鲜卑复姓,改为汉姓,他自己带头,将拓跋氏改为元姓,拓跋宏改成了元宏。于是,鲜卑人纷纷改成了元、刘、贺、于、穆、陆、长孙等姓。从此以后,在姓名上也分不出哪是汉人,哪是鲜卑人了。

孝文帝还规定,凡是迁到洛阳来的鲜卑人,都称为洛阳人,死后要葬在洛阳,不得还葬北方。孝文帝大力提倡鲜卑与汉人通婚,他和皇族带头娶汉族女子。另外,在计量器、货币、商品交换等各个方面,均以汉族的为标准。

孝文帝全面推行汉化,有效缓解了民族隔阂和民族矛盾,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融合,对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后来,鲜卑族消失了,大多数融入到汉族之中。所以,有人说,孝文帝对于民族融合和汉族的壮大有功,而对于鲜卑族的消失有“罪”。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影响是巨大的,自然引起一些人的反对。孝文帝的太子元恂,就公开对抗汉化。元恂身体肥胖,最怕洛阳炎热的夏天,常思北归。他又不愿意学汉语,穿汉服,对汉族衣冠尽皆撕毁,以发泄心中不满。

公元496年,孝文帝外出巡视,元恂与左右密谋,想趁机逃回平城去,结果没有成功。孝文帝大怒,将他杖打一百。元恂不思悔改,反而密谋造反,最后被孝文帝赐死。

许多鲜卑贵族,对孝文帝亲近汉人、推行汉化十分不满,图谋叛乱,结果阴谋泄露。孝文帝采取果断措施,抓捕百余人。孝文帝见反对势力挺大,只好妥协了一步,允许鲜卑贵族们冬天在洛阳,夏天去平城,被人们称之为“雁臣”,意思是像燕子一样来回飞。

孝文帝心怀大志,他迁都洛阳、推行汉化的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统一全国。公元497年,孝文帝觉得大局已定,便亲率二十万大军,从洛阳出发,攻打南齐。经过半年多战斗,魏军攻占了南阳、新野、南乡等地,消灭南齐军队两万多人,南齐有十五名将领投降。不过,在后来的涡阳战役中,魏军又失利了,损失不小。这个时候,恰逢南齐皇帝萧鸾病死,孝文帝借口说“礼不伐丧”,于是引兵返回。在回来的路上,孝文帝身患重病,经过急救,才转危为安。

公元499年,孝文帝不顾身体有病,再一次离开洛阳,御驾亲征。与南齐军队相遇后,孝文帝亲自部署指挥战斗。由于过于劳累,孝文帝病情加重,只好又领兵返回。在回军的途中,走到河南邓州,孝文帝再也支撑不下去了,病逝于行宫,时年三十三岁。

孝文帝死后,次子元恪继位,被称为宣武帝。宣武帝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率军攻打南朝,扩大了北魏的疆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