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李易峰自传随笔集:1987了 > 第2章 理想的工作

第2章 理想的工作

第2章 理想的工作

不同凡响的时刻

我一直坚定地认定自己会成为一个明星。我从来没有想过别的职业可能,也没有想过要留任何“后路”。我始终都在等待一个“不同凡响”的时刻到来。

怀着这个模糊的大方向,没有具体的计划或者步骤,我甚至从没担心过“万一”:万一这个梦想无法达成怎么办?万一等不到成事的那一天怎么办?我只有一腔无来由的自信——我肯定会做出一些事情来,而且不会是简单的事情。我不会只是一个普通简单的人。

我以选秀歌手的身份出道,但比赛结束后,我就渐渐滑入了漫长的平淡期,没有绯闻也没有新闻,在公众心里没什么特别的存在感。那时的我就好像在一条黑漆漆的隧道里摸索前行,不知道要走多久,眼前才会骤然一亮,豁然开朗。那些夜里我常常茫然地望着窗外,远远近近的高楼在夜色里落下层层叠叠的黑影。偶尔我会长叹一口气,觉得自己空有一身力气却无处可使。那时来自外界的绝大部分回馈都是打击,我常常在晚上冒出许多胡思乱想,担心着各种各样的“怎么办”:怎么去应对采访?上综艺节目怎样才算有“点”?很多个晚上我都睁眼躺到天亮,但醒来见到灿烂阳光一片,就什么都忘了。

那个阶段的滋味不好受,但我从未丢失过信心。那时不管环境也好,自己也好,都没有真正做好准备,我知道,我还没找到最恰当的立足点,属于我的时刻还没有到来。发专辑效果平平,我也不觉得失望,因为原本就没抱特别的希望。我很清楚唱歌不是自己最强的技能,也不会让我一鸣惊人。我谢绝了公司让我上综艺节目的安排,周围人都觉得我疯了,多好的机会啊!但我知道,即使站在现场,我最多只能做块“布景板”,即使因为一期节目多一些人认识我,效果也极其有限。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选秀比赛的过程已经让我明白,“人气”这种东西很虚,没有作品的支撑,一时之间再高涨的热度也支撑不了多久。

我很清楚,要走更长远的路,就必须成为一个演员。刚开始拍电视剧的时候,我和明道他们一起去台湾宣传,我担当的是“举话筒”的角色:话筒递到我手里,我说一句“谢谢大家”就传给别人。走红地毯时,别人都有尖叫声相伴,但没人叫得出我的名字,那个场景也没有让我感到心酸或失落——既然还没有作品可以证明你的价值,就需要更耐心的等待和时间的酝酿。

我不急,但公司急。他们给我安排应对媒体的训练,试图争取一些新闻点,但在我看来,他们只是在逃避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比如本身的业务能力。我不想被这些所谓的模式左右。在采访里抖几句机灵话,适时卖惨给自己加戏,就算能博得几个娱乐新闻的标题,吸引到一些注意,也不是长久之策。我始终坚信一点,有了好的作品,才能有好的心态。有了自己的代表作,别人才会看到你、记住你,哪怕你不说话,也会成为人群的焦点。

电视剧《古剑奇谭》是我的转折点。那个夏天,“百里屠苏”这个角色让我成了新媒体热搜榜上的常客。电视剧播到第三个星期的时候,我和陈伟霆一起从上海去香港工作,在机场的时候突然看到许多粉丝在送机。第一次面对那种排山倒海一样的尖叫声,我们两个都很兴奋:哇,终于轮到我们了。预感是很奇怪的东西,虽然同期前后我还拍摄了其他一些作品,但在《古剑奇谭》播出前,我就隐隐认定,那个期待已久的时刻快来了。

爆炸式的关注度一度也让我在接受采访时感到紧张,怎么这个也会问,那个也会提?都是完全料想不到的问题。我对自己说,一定要保持镇定,把控住场面,这样人家才会觉得,你接得住这份关注,有潜力成为更好的演员;我还对自己说,一切才刚刚开始,不能把所有的轴都给压了。

让我欣慰的是,我从小的梦想不是一场空想。别人的方式再成功也不一定适用于我,只有按照让自己舒服的方式往前走,我才能接近理想。可能是自信,可能是所有的挫败感没有打击到我的核心价值观,又或许是我并没有真正考虑过失败的可能,才渐渐有了现在的成绩。人要信一点“吸引力法则”,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不单一的标准

从小学到初中,我的成绩都还不错,小学拿过的双百分是我的历史亮点。可惜,升入高中后,所有人都在拼命读书,我却不怎么认真,差距就出来了。我特别不擅长理科,一上数学课就犯困,物理、化学也让我头疼,考试前每一门心里都没底,临时的佛脚都抱不上。考卷上的选择题,第三道往后就不会了,大题第一道答完,第二道就只能勉强把所有能想起来的公式都列一下,从形式上争取到一点儿分数都好,再往后,就彻底无计可施了。有一回前排的同学“帮助”我,用手势指导我答案,两人配合过于默契,我考了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分。作弊本来只是蒙混过关的下策,我还是有廉耻心的,非常不好意思。

要是时间可以倒回,我想回到高中重新好好念一次书,看看是真没那个天分呢,还是只是没用功而已。分享这些过往的糗事是因为,我认为读书并不是唯一通往成功的路,成绩也不是评判一个学生将来的唯一标准。我们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碰上一些衡量优秀的标准,有些看得见,有些看不见。但如果你只有十岁,怎么可能在学校里就定下了终生的方向呢?后面的路还长着呢,谁能一眼看到头。

我也看到过一些新闻,一些微商或者网红在短时间内就靠做生意发了大财,他们好像也不需要特别的知识积累,也没有付出特别的努力,一切都自然到来,这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想说的是,在学校里成绩不拔尖的人,也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也可以有很好的发展,不应该因此就失去了自信,或者被老师一些暂时的评价打消了希望。

进初中的时候,我是个体育特长生。一位老师看了我的资料就想当然地认为,“特长生嘛,多半都是小混混”。第一次见我父母的时候,他就用一种意味深长的口气说:“我们以后会经常见面的。”我的父母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他只说:“看吧。”那时我刚入学,他完全不了解我,不知道我性格很乖,连学人家把校服裤腿翻卷起来都不愿意——在我心里那是“坏学生”的做法,和他的想象相去甚远。

我毕业时,那位老师特地来找我道歉,他以为自己很有经验,却在我这儿看走了眼。我很庆幸时间改变了他最初的偏见,但我们还是随处都会遇到类似的评判,一时一刻的标准,单一的价值体系,都充满了武断和主观。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人都需要真诚的鼓励,多一些换位思考不好吗?

大学我就读的专业是播音与主持,不过念了一年我就去参加“好男儿”比赛了,普通话没能练到真正意义上的字正腔圆。学校的学习有种种遗憾,但我坚信,学习本身不应该只限于某个特定的阶段,而是一辈子的事情。一个人能够成长,更重要的是拥有学习的能力和意识。自己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后主动寻找渠道,比强制的方式要有效很多。比如现在,因为工作的需要,我学好外语的愿望特别迫切。眼下没有特别固定完整的时间段上课,但我有很多实践的机会,事情总是有两面性,取其长就好。

黄头发,黑西装

既然立志当明星,我当然要拥有对得起这个理想的形象。男生的发型是重中之重,从读书期间开始,每天起床后我都要洗了头发才出门。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染发风潮刚刚兴起,偏巧我天生发色偏黄,老师还一度怀疑我小小年纪就赶时髦,直到把妈妈请到学校说明,才解开了误会。

我在班级里一直属于“行头”比较多的那种“时髦人”,不过既然学校规定穿校服,我最多也就在内搭的T恤上换换花样。参加“好男儿”比赛的时候,选手的造型基本都由造型师安排。不过,时代审美有局限,而且比赛也需要服装夸张些,现在偶尔翻到一些当时沾沾自喜觉得挺帅的造型,我只能皱眉头,说……那都什么呀。

我至今都记得第一次穿上西装时的兴奋。大学一年级时有一个典礼,所有男生都要求穿正装出席。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终于轮到我了!小时候,每次看爸爸穿上西装都觉得帅到不行,超级偶像刘德华在电影里西装笔挺的潇洒模样也一直是我的向往。

西装是学校统一发的。那时的我完全没概念,哪里懂什么才是真正的合身,袖子不长就是唯一标准。套上西装,换上自己买的皮鞋,我迫不及待地在楼下走来走去,听皮鞋在地板上“嗒嗒嗒”的声音,心里满是得意,觉得自己像变了个人。

一群男生都是初尝西装的滋味,变着法子摆姿势合影,自以为狂跩酷炫。签约唱片公司后,我的老板无意中看到我们那次的合影,居然评价我“看起来像个不良少年”。我一直为此感到纳闷:虽然实际效果和我们的想象可能有点儿差距,但我毕竟穿着西装,怎么会给别人留下那样的印象?至今都觉得又是不解,又是好笑。

现在穿西装的机会多了,我也享受穿正装的感觉。每次去国外我都特别期待正装打扮,觉得是尝试的好机会,毕竟在国内,要是为了去吃顿饭都特地穿上西装,好像也太过隆重了。

平时出门,一般搭个两三套衣服我就能找到满意的造型,但如果那天运气不好,就怎么都找不到“对”的感觉。杂志是我的灵感来源之一,看到不错的造型我会记在心里,下次出门依样画葫芦试试。外出工作时,我不会把一堆“可穿可不穿”的备选盲目塞进箱子里,而是按照可能出席的场合事先搭配好全套,到时候依次取出就好。

我很喜欢别具风格的小饰品,自己购买之外,最开心的就是收到品牌的礼物。有时戴上那些还没有上市的别致小玩意儿,人群里独一无二的感觉好极了。为了寻找“独一无二”,在国外买东西时我会有点儿“肆无忌惮”,喜欢的就收,都不看价格。去年查完账后我吓了一跳,花销这么厉害,暗自反省应该更节约一些。身为金牛座,我并不把“节俭”视为最高准则,能够自食其力,能够让自己开心、让周围人一起享受,这才是钱本来的意义。

去国外参加时装周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除了能看到最新的时装和饰品,也可以和设计师见面,直接的交流也是一种资源的积累。第一次去时装周的时候我出席了好几个品牌的发布会,连轴转到有些晕乎。第一次坐在嘉宾席上,我又兴奋又不知所措,有了认可度我才可以坐在第一排,但怎样才能表现得专业一点儿呢?应该摆出怎样的姿势表情才不丢份儿呢?我默默观察了一下对面的贝克汉姆,嗯,专注一点就好。之后我就要求每次只去参加一个品牌的活动,在时间和心态上都可以从容一些。

出席红毯之类的正式场合,我更偏爱简单利落的正装加领结。作为一个演员,我希望“脸”是让大家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而不是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造型。拍杂志或广告就不同,既然强调创意,任何造型我都愿意尝试——当然,最好不要太过夸张。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静态的照片和动态的影像都需要角色扮演,但拍照比拍片更需要技巧。我在摄像机前可以更自然连贯地做任何动作,但拍照时要更明白摄影师的“点”,动作不能太急、太快,不然成品很容易变成“移动的表情包”。

歌手的自觉

我当然做过白日梦:满大街都在播我的某首金曲,跳广场舞的大妈们都能熟悉到张口就来。但梦也只是梦。

很多人都说,眼下的音乐市场江河日下,他们总忍不住回望“黄金时代”,那时人才辈出,金曲不断。但我入行的时候,整个市场已经不在巅峰期,我无法感同身受那种留恋过去的情结,所以不会因为现在的状况失望,也没有背水一战的责任感。我只是喜欢唱歌。现在的身份偏向演员,我更少了一份“功利心”:出一首单曲也好,出一张专辑也好;在线上免费播放也好,灌录成CD也好;它不一定要得到许多关注,也不一定要打上榜单或者发行到一定的数量——有趣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我有自知之明,我唱歌的天分没那么高,像张杰那么厉害的水准我这辈子都难以企及。天赋之外,职业歌手需要持之以恒的体能和嗓音训练,不管身在何地都要坚持每天跑步两小时增加肺活量,我自问做不到。还有,不管是什么演出,千万别安排我跳舞,协调性先天不足,我不想献丑。

奇怪的是,开始拍戏后,我突然“丧失”了记歌词的能力,以前这明明是我的强项。我只能安慰自己:也许只是按照工作的切实需要,它已经自动转变成了快速记忆台词的能力。要是歌词上下句出现排比或者同义反复的句子,往往唱完第一句后,我就怎么也想不起来第二句是什么了。演唱会上我不得不盯着提词器看,但我更想看观众的反应。升降台上升的那几秒里,我总会取下一边耳塞,感受一下四面八方的尖叫,和“哇”的声浪。那一瞬间,我好像成了世界之王——特别满足,特别带劲儿。

每次开演唱会我都挺感慨的。特别在成都体育场的时候,想到小时候来这里看过那么多场足球比赛,追过那么多人的演唱会,此时此刻,我自己竟然站在同一个舞台上。那个体育场可以容纳一万多名观众,一想到那么多人都是为我而来,心里就特别感动。现场总会发生许多不可控的事情,最让我担心的是破音。但如果真的发生了这个尴尬的情况,我反而会放松下来,这关都过了,就放开唱吧。技术不够好,我只能靠诚恳来弥补。开唱之前我会先和粉丝们道歉,我唱得不好,谢谢你们来。

不论是开演唱会还是出席颁奖典礼我都很少紧张,但要在冯小刚导演的喜剧电影20周年纪念晚会上唱歌,我真有点儿发怵。台下坐着的都是同行,我很犹豫,不知道是否应该尽歌手的责任和观众们互动一下,还是全程高冷就好,怎么做都有点儿怪怪的。好在我身上有一个看不见的开关,站上舞台的瞬间就能开启,虽然候场的时候总是紧张到不知如何是好,但一踏上舞台,就什么都忘了。

拍摄电影《老炮儿》的时候我的档期很紧张,但我硬是咬牙从中挤出时间来筹备了一系列演唱会,那是我对粉丝的承诺。第一场在北京举行,从头到尾我都沉浸在亢奋的状态里,时不时被各种感慨和感动淹没。那天唱完最后一首后,我和大家一起尖叫,和团队在台上拍照,情绪一直没下来。因为第二天一早就要进组,我特别要求不必安排庆功宴,觉得疯得差不多了,就自己回家了。

那天晚上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我有点儿后悔,问自己为什么要把时间安排得那么紧凑,连个缓冲的余地都没有。我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特别想找人聊聊,把刚才没撤干净的高昂劲儿挥洒一下。我刷微博刷朋友圈,看着一张张现场照片,仿佛那个站在台上的人不是我。但我也怕耽误第二天的工作,只得强逼着自己闭上眼睛,可一宿都乱梦不断。我知道,第二天一到片场,我就会进入另一个角色,在他的世界里琢磨他的故事,我的兴奋只能留在今夜,一切仿佛从未发生过。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