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旭日东升之帝国霸业 > 第一百零四章【战局略定】

第一百零四章【战局略定】

这支援军带有自己本部的一千骑兵。

此时明东征提督:李如松,觉得反击的机会来了,他并没有打算撤退,而是继续试图整军出击,但幕府治部少辅:吉川广家、幕府代总大将:户川达安、幕府三河守:吉见元赖、幕府左卫门佐:天野五郎兵、幕府右兵卫尉:三吉殿、幕府周防守:佐波殿,等倭军将领们纷纷上前夹击。

这让明军战士有些招架不住了!毕竟没带火炮以及火箭、战车,故此明东征提督见倭军势大,一时间不能抵挡。

而仅在明军后方跟随的李氏朝鲜都元帅:金命元,则带领一百名李氏朝鲜军队负责观战,全程不敢参与作战,与李氏朝鲜京畿右道防御使:高彦伯,汇合之后开始在远处放箭。

很快明军就向北方的惠阴岭撤退,在被倭军追击了一段路后,亦于酉时回到了王京,至此「碧蹄馆之战」画下序幕。

战乱过后,明东征提督通过审问倭军俘虏以及截获李氏朝鲜文书中所得情报,重新估计了一下倭军人数,他断定李氏朝鲜官员说谎,并且还发现射伤我之家丁及马匹者,俱是尔国之箭!

这充分的说明了,有李氏朝鲜人在帮助倭军作战,让他非常失望。

正月28日,明东征提督在上报战况给朝廷兵部怒斥李氏朝鲜的文书后,便返回了临津江重新布防。

2月初6日,明神宗:朱翊钧,为了堵住群臣的嘴稳定局面,也想把明皇三子:朱常洵,留在京中暂不封为亲王就藩,便下诏暂停三位皇子并封王之皇命。

虽然明军把防线缩回到京畿右道临津江以北,但是京畿右道汉城府周围,仍活跃着各路李氏朝鲜人的武装势力。

顶替李氏朝鲜兵曹备边使:李镒,之职的李氏朝鲜兵马佥节制使:李薲,率兵3千人,仍驻扎在京畿右道临津江南岸的坡州牧。

而新任的李氏朝鲜全罗左道观察使:权栗,接替了李氏朝鲜全罗左右道巡察使:李洸,之职率兵2千3百人驻守在京畿右道汉城府高阳郡。

李氏朝鲜京畿右道防御使:高彦伯、李氏朝鲜平安西道义军首领:李时言,驻扎在京畿右道杨州郡蠏逾岭。

同时汉城府周围还有4路僧兵部队在对抗倭军,明军撤退之后,倭军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剿灭僧兵。

2月初9日,一支1千人的僧兵与倭军在汉城府以西20公里的慈城遭遇,一场血战下来,僧兵们被歼灭了,但倭军也受到了一些损失,最后不得不退回汉城府。

僧兵的奋战令得倭军疲于奔命,四处救火,秃山防御战击退倭军后,李氏朝鲜全罗左道观察使兼全罗左右道巡察使:权栗,也响应了明军的攻势,进军至汉城府西北15公里的幸州城。

这幸州城是一座山城,滨临汉江,三面环水,一面陡坡,易守难攻,更重要的是,幸州城是俯瞰碧蹄馆至汉城府之间的要隘,扼守着倭军北上或明军南下的咽喉,战略位置之重要不言而喻。

因此汉城府的倭军决计不惜任何代价,都必须要拿下幸州城,一来筑起抵御明军的防线,二来杀鸡儆猴,希望能把各路李氏朝鲜军队吓跑。

2月12日子时,幕府主帅左近卫权中将:宇喜多秀家,亲率倭军4千8百人直逼高阳郡幸州城而去,其中还有幕府第一军左副将:小西行长、幕府第三军福冈国藩主:黑田长政、幕府第六军中务大辅:小早川隆景,等军团都随军出征,军队浩浩荡荡,大有不破幸州城誓不还的气概。

然而幸州城内的李氏朝鲜守军仅有4千人,兵力相对比较少,但李氏朝鲜全罗左右道巡察使:权栗,还是决定凭险坚守,以保障日后光复汉城府所必需的桥头堡。

恰好休静大师:崔汝信,的二弟子:处英,听说幸州城危急,他赶紧率领数百僧兵前来增援,终在幕府兵团大军之前赶到幸州城。

卯时初太阳隐隐升起之际,倭军大部队即已开到幸州城外,在晨曦的照耀下,4千8百名倭军杀气腾腾,背上都插满着红白相间的战旗,而大多士兵脸上还戴着怪异的鬼面具。

李氏朝鲜守城士兵们见到这个架势,大多都被吓得胆战心惊,但幸亏在李氏朝鲜全罗左右道巡察使的沉着指挥下,军心才重新稳定下来。

为了抵抗倭军的进攻,李氏朝鲜五军营总戍厅中军将:赵儆,更精于构筑防御工事,在本已险峻难攻的城外开挖了战壕,并竖起两道栅栏,故此趁着倭军布阵之际,李氏朝鲜全罗左右道巡察使下令全军饱餐一顿。

因为战斗一旦打响,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吃下一顿。

卯时四刻,倭军开始攻城,由于只有一面可以入城,因此倭军大部队无法展开,只能分成十余队轮流攻击。

这下正中了李氏朝鲜全罗左右道巡察使的分兵之计,李氏朝鲜军队将一切能找得到的火力聚集到倭军攻击的方向,弓弩火矢、火箭车、投石车、地字号炮,等等一齐上阵,居高临下,准备给予倭军迎头痛击。

先后打退了倭军九次进攻,几路倭军兵团上阵都吃了大亏,让幕府左近卫权中将感到不可思议!但也让李氏朝鲜守军们收到重创,在激战一下午之后李氏朝鲜兵马佥节制使赶到得到增援。

也迫使了幕府不得不暂退一时,战后由于兵力不足难以坚持,便决定不让倭军再次前来占领这个据点,下令摧毁掉城堡撤兵。

2月14日,跟随入李氏朝鲜王国作战的明南镇抚司锦衣卫指挥使:史世用,派出的南镇抚司锦衣卫队侦查,得到情报称;李氏朝鲜京畿右道汉城府王京内,有倭军二十万人,且声言幕府关白:丰臣秀吉,欲要亲自出征李氏朝鲜王国?

为此明东征提督当即下令诸将们,分布在各处要害之地,扼守大同江等处,又得知幕府兵库小允:平秀嘉,占据了京畿右道竹山都护府龙山县,囤积仓米数十万石,而龙山大仓本为李氏朝鲜王国的大仓,里面囤积了李氏朝鲜王国数十年的粮食。

在京畿右道汉城府被倭军占领后,龙山大仓就成为了汉城府倭军的军粮库,后来倭军运来的粮食都存放于此地。

明东征提督得到了这一情报后,即刻密令明辽东总镇右副总兵:查大受,明御倭副总兵:李如梅,率领敢死队7百名勇士,深夜奇袭龙山大仓。

十三座大仓,数十万石粮食,一夜之间尽被焚烧得干干净净,军粮一失让李氏朝鲜王国半岛的倭军们全线进入被动状态,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

倭军不得已,于4月18日彻底搜刮不到粮食之后,商议决定撤离京畿右道汉城府王京,退守尚庆左道庆州府釜山浦地区。

在侵朝倭军退出王京之后,明东征提督就遣将分扼要害,以明东宁卫右参将:李宁、明辽东总镇左副总兵:祖承训,据守在京畿右道开府城,明东征左副总兵:杨元,据守在平安西道平壤府,明东征右副总兵:李如柏,据守在咸镜北道宝山县、明辽东总镇右副总兵:查大受,据守在黄海左道临津江一带,明四川副总兵:刘綎,据守在尚庆左道庆州府釜山浦海口,李氏朝鲜王国战局至此略定。

不过明东征提督却临时做出一个决定?

那就是宣布停止进攻,全军往北撤回京畿右道开城府,此消息让李氏朝鲜各官员和将领们都大为失望,李氏朝鲜兵马佥节制使跪地苦劝,怎奈明东征提督却大怒,一脚将他踢翻在地。

之后在明东征提督到了开城府时,又传来了幕府第二军右副将:加藤清正,欲偷袭平安西道平壤府的消息?

虽然此消息是谣传,目前幕府第二军右副将此时已经放弃了咸镜南北道,正在赶往京畿右道汉城府王京的路上,哪里有功夫偷袭平壤府啊?

明东征提督则是担心失去了根本之地,便留下明海宁卫游击将军:王必迪,驻守开城府,自己打算亲率大军返回平壤府,待到来年开春时再进军。

这一下李氏朝鲜群臣们可就是真的急了。

李氏朝鲜领议政:柳成龙,苦苦哀求并跪下来说道“朝鲜语:先王坟墓,都在王京,京畿以南遗民日望王师,吾军将士力弱,正欲倚仗天军,然突然撤退,岂不是前功尽弃?”

其中李氏朝鲜左议政:尹斗寿,则是跟在明东征提督身前身后,拉扯袖子流泪苦劝,以致有〈泣阁老〉之称。

但明东征提督依旧一概没有理会,还是全军拔营开赴平壤府,让李氏朝鲜军民们失望之余,更有人作诗暗讽明军怯敌,写道“朝鲜语:一自碧蹄衄,壮志乃暗消。还将羁縻计,徒使奴势骄。汉家十万师,不如说舌饶。回首望神都,杀气干云霄。”

虽然站在李氏朝鲜人的立场,当然希望大明天军能够一鼓作气光复王京,把幕府倭军全部赶到海上去,但是明东征提督不肯进军,也有说不出的苦衷啊!

其一;是兵力不足,大明入李氏朝鲜的大军一共才四万多,而倭军仅仅在王京附近就集结了五万人马,在加上沿海的守军一共有十几万,以倭军的作战能力,没有数倍于倭军的兵力,是根本无法取得战场优势的。

其二;是军粮不足,由于此时的战线已经从平壤府拉到了开城府,粮草筹集和运输的负担一下子加重,而开城府的粮草又是从忠清左右道和全罗左右道的水路运来,随到随尽。

自碧蹄馆战后,明东征提督也意识到了战争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结束,并多次对负责筹粮的李氏朝鲜官员大发雷霆,欲加以军法,然而李氏朝鲜官员却也只能跪在帐下,流涕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