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喧嚣之后 > 第七十一章 刘麦秆的幸福生活

第七十一章 刘麦秆的幸福生活

刘麦秆经常在兜里揣一沓钞票,票子是刘麦秆特意从银行换的,一张张崭新挺括,抖一下发出铮铮的金属声。

每天早上九点多,刘麦秆一觉睡醒,擦把脸,就站在门口喊:“谁去镇上,把我捎上,我要去吃羊肉泡。”

几乎每天都有人去镇上,给学生送饭,到政府办事,购置农资等等,打算去镇上的,已经提前约好了刘麦秆,但刘麦秆总要喊几嗓子,唯恐人们不知道,他也是有意气气陈背篓。

据刘麦秆考察,陈背篓已经大半年没闻过肉味了。

他的上一次吃肉,还是村长牛大舌头庆70大寿时,桌上的肉,几乎让他一个人吃了,他还没吃够,竟然偷偷地将桌子上的骨头,也揣进了兜里。

陈背篓一日三餐萝卜白菜、粗面淡饭,而刘麦秆三天两头去镇上吃羊肉泡、喝烧酒,这就是两人的差距,也是一个高考状元和一个打工妹的差别,是油坊门人研读人生的两本活教材。

刘麦秆在老来顺吃了一大盘羊杂碎,喝了几两烧酒,出门后,风一吹,有了几分醉意,头重脚轻、手舞足蹈,打了一路醉拳。

他带着羊肉的腥膻气,满村子晃荡,兜里厚厚一叠票子,硬扎扎的,边缘锐利得刀子一样。

陈背篓在门前的粪堆上忙乎,刘麦秆夸张地大手煽着说:“臭!真臭!”

陈背篓不理他,刘麦秆凑到陈背篓面前,响亮地咳嗽一声,说:“你闻闻,老来顺的羊汤味,我给你带回来了。”

陈背篓被骚扰,只好停下来抽烟。

以前,刘麦秆兜里装着皱巴巴的两块五的红兰州,专用于在众人面前装门面,背地里抽老旱烟解馋。

现在,他过黄河跨长江,一下升级到了十六元的黑兰州,档次在村子里首屈一指。

刘麦秆掏出烟,点着了,大口大口地抽,便抽边舒坦地哼哼,陈背篓大度地报之以微笑。

抽完一根烟,刘麦秆又拿出兜里的钱,在手上拍一拍,手指嘴里舔一舔,数钱,老是数不清,他烦恼地说:“背篓,能帮我数数钱吗?”

陈背篓将铁锨插在粪堆上说:“我觉得你那钱比我的猪屎还臭。”

刘麦秆眨巴着眼睛说:“臭?怎么人人都抢着要?你是典型的酸葡萄心理;有本事,兜里拿出两千大洋来?一千?五百也行!”

陈背篓埋头做活,刘麦秆的气顺了,一口又一口,又长又均匀。

陈背篓备受打击和羞辱,郁闷至极,只好找徐朝阳校长大倒苦水,他甚至后悔了当初和刘麦秆打赌,说:“陈望春看起来中了状元,却没个屁用,还不如让他去打工。”

徐朝阳校长被陈背篓的言论所震惊,他严厉批评了陈背篓颓废消极的思想,说:“你这么想,是急功短利,是近视眼。”

徐朝阳校长同样对油坊门人的短视和无知感到愤怒,他耐心开导陈背篓:刘爱雨充其量是一株禾苗,你看见她结了一个棒子就眼红了?但陈望春是一棵大树,参天大树,他是要做栋梁的。

要做一棵大树,就不要和一根草比。

徐朝阳校长形象生动的比喻,化开了陈背篓心中的郁闷,使他豁然开朗。

一缕春风吹进了他的心田,他觉得天朗气清、百花盛开,对啊,人的眼光还要放长远些,不要只看见鼻子尖,刘爱雨和陈望春是一场长跑,比马拉松还长,现在,刘爱雨跑在了前面,那么两年三年五年之后呢?陈望春必赢,刘爱雨必输。

徐朝阳校长坚定地站在陈背篓一边,他努力劝说着家长,不要鼓动学生辍学;他多次呼吁:不要被蝇头小利所惑,而误入歧途。

但家长们说,我们就要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那些云里雾里的东西,我们才不稀罕呢。

陈背篓不屈服于刘麦秆的压制,他顽强地为陈望春发声,徐朝阳校长说得对,忽视遗忘陈望春,是对教育的侮辱和践踏。

陈背篓开始热心地关注北京。

之前,北京是遥远的地平线上的海市蜃楼,不可触及;北京在三十三天之上,与油坊门的小老百姓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但是现在,通过陈望春,陈背篓和北京发生了亲密的关系,他关注着这个城市的一举一动。

每天晚上七点,陈背篓准时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新闻联播。

陈望春考上大学前,陈背篓家没有电视,家里实在没有多余的钱买一台电视机,怕影响陈望春学习,只是个美丽的借口。

陈望春上了大学后,陈背篓希望通过陈望春了解北京的希望破灭了,一是陈望春假期不回家,二是他从不写信。

家中收入有限,为供陈望春上学,陈背篓省吃节用,一个子都不敢乱花,以至于刘麦秆大肆宣扬说他半年没有闻过肉味,但为了了解北京,陈背篓还是咬牙卖了两只羊,换回一台电视机,至此,油坊门实现了户户有电视的小康目标。

新闻联播里,每天都有北京的镜头,故宫、长安街、长城等等,每次,陈背篓都激动地不行,说这地方我去过,那个地方我合过影,但是,电视机前只有他一个人,没人听他说,他心里难受地猫挠一样难受。

这样看北京有什么意思?陈背篓便去别人家看电视,当出现北京的镜头时,他大声说,我在这喝过水、吃过饭、照过相,无论出现啥地方,只要是北京的,他都说他去过。

陈背篓看电视时的轻狂举动,招致大家的反感,但他们不好意思下逐客令,只好在晚七点前,关上门,任凭他怎么敲门,都假装听不见。

陈背篓只好一个人关注北京。

他晚上看了新闻联播后,第二天中午,便去老磨坊,这里是村里的娱乐中心,人们吃过午饭,就聚集在这里闲聊,所有的小道消息和花边新闻,都是从这里传播开来的。

陈背篓挤进人堆里,突然冒出一句,我们谈谈北京。

这话上不着天下不挨地,莫名其妙的,谈北京的啥?

当然先从北京的天气谈起。

陈背篓说,你们知道吗?北京下了暴雨,好多地方被洪水所淹;北京刮了大风,房子的屋顶被掀翻了;北京来了沙尘暴,伸手不见五指。

陈背篓问:“祸害北京的雾霾到底是个啥东西?”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说不上来。

陈背篓说:“北京的雾霾相当严重,单位放假、学校放学、公交车都停了,出外的人都戴着口罩,不得了。”

有人含糊地说:“是不是美国放了毒气弹?”

地震、海啸、台风、干旱、暴雨、车祸,灾难发生后,大伙第一时间先怀疑美国,都觉得肯定是美国在背后捣鬼。

徐朝阳校长辟谣说,雾霾真不是美国搞的。雾霾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成分,吸入呼吸道后,会引发严重的疾病。

雾霾是怎么来的呢?徐朝阳校长说,是人类过度的活动,譬如城市太大、太拥挤,汽车排放的尾气、工厂排放的废气等等。

雾霾于北京而言,就像漂亮女人脸上的一粒雀屎,太不雅观了,陈背篓想擦去这粒雀屎,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刘爱雨再没有给刘麦秆寄过大数额的钱,就连上次那两千块钱,她都有点后悔了,并不是她吝啬,而是她深知这钱就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刘麦秆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的同时,也助长了他的虚荣,成了他羞辱陈背篓的道具。

在刘爱雨的记忆里,她始终和陈背篓有着一层隔阂。

记得年幼时,她和陈望春一块吃住,何采菊待她如亲生女儿,而陈背篓却不太搭理她,在他眼里,她就是只小猫小狗。

龙卷风事件之后,陈背篓觉得陈望春有了金钥匙,是上天降临的文曲星,怕刘爱雨拖累陈望春,禁止刘爱雨和陈望春来往。

之后陈背篓和刘麦秆就掐上了,你不服我我不服你,陈背篓毒打驱逐何采菊,使刘爱雨彻底恨上了陈背篓。

刘麦秆和陈背篓负气打赌,却把刘爱雨和陈望春当枪使,刘爱雨起初懵懵懂懂的,到后来就明白了,这一场赛跑,其实是刘麦秆和陈背篓的较量。

如果刘爱雨全力以赴,在学习上,她未必会输给陈望春,但陈望春就要大吃苦头,恼羞成怒的陈背篓会把陈望春打残打傻、甚至打死的。他输不起。

刘爱雨痛苦地纠结,最后选择退出,让陈背篓赢,以换得陈望春平安健康,但她又看不惯陈背篓的嚣张跋扈。

刘爱雨之所以使劲地折腾,不是想和陈望春斗个你死我活,而是让陈背篓和油坊门的人看一看,她这个黄毛丫头,其实能做到很多。

想起陈背篓散布的那些流言蜚语,刘爱雨就心疼就难受,一个长辈,怎么能做出如此下作龌龊的事?

刘爱雨能够想象到刘麦秆收到两千块钱后的反应,能想象到陈背篓的沮丧,那一刻,她心里很痛快,好像出了一口恶气。

当刘麦秆频频来信,催要汇款时,刘爱雨却不想再给他寄钱了,而是在信封里夹上五十元或一百元,打发纠缠不休的刘麦秆。

刘麦秆指责,你这是打发要饭的吗?

刘爱雨心里说,对,我就是打发要饭的。

在刘爱雨成长的岁月里,作为父亲的刘麦秆经常性地缺席失职,他现在居然厚着脸皮花她的钱,而且花得那么理直气壮。

刘爱雨托了很多人,在广州东莞四处打听何采菊的下落,据她分析,何采菊出走后,要生存,必须要找一份工作,而打工潮兴起的珠江三角洲,也许是她的落脚之地,说不定她就在哪个厂子里做工。

刘爱雨给碎红和苏妲己讲了他们家和陈背篓家悲欢离合的故事,说,她就是我亲娘,请你们帮我找一找。

苏妲己和碎红满口答应,现在她们的人脉关系,已经织就了一张网,两人向刘爱雨保证,只要何采菊在珠江三角洲,就一定能找到她。

半年过去了,碎红和苏妲己失望地告诉刘爱雨,大大小小的厂子翻了个底朝天,也没何采菊的影,她要么失踪了,要么就没来过珠三角。

她们都不约而同地想起了追捕盲流的车辆和联防队员,如果何采菊茫然地闯进来,肯定凶多吉少。

但刘爱雨仍抱着希望,她坚信何采菊还在,哪怕是一线希望,她也要百分之百地争取。

刘爱雨跑了几家报社,登载何采菊的寻人启事,这是她的一个心结,是她在广州站稳脚跟后,要做的第一件事。

算起来,何采菊已经十年没有了音讯,她没有寄回过一封信,也没人知道她在哪里?在干什么?还过得好不好?

没有何采菊的照片,刘爱雨便详尽地描述了她的相貌特点,留了联系电话,缴了钱,走出报社时,刘爱雨心里一阵轻松,她多希望在某一天,突然接到何采菊打来的电话,那将是她最幸福的时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