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喧嚣之后 > 第六十章 打工仔周海明

喧嚣之后 第六十章 打工仔周海明

作者:东篱把酒月在中天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6 12:14:59

第六十章 打工仔周海明

即使走在北京的大街上,陈背篓仍不敢相信,自己真的是在北京,他感觉像在做一场梦。

火车晚点了,接新生报到的校车不见了踪影,出了火车站,陈背篓向人们打听北京大学怎么走。

早在油坊门时,他就无数次地计划演练到北京后的每一步行动,北京很大,可不是油坊门,谁家的门前有棵核桃树,谁家的院后有一棵老槐树,谁家门口卧一只黑狗,谁家门口有个青石碌碡,一眼就能认出来。

陈背篓普通话里夹带的浓厚的方言味,使得他和人们的交流变得很困难,尽管他每句话都使了劲,但北京人还是听不明白。

徐朝阳老师早就提醒过陈背篓,要练好普通话,不然在北京寸步难行。

陈背篓不以为然,北京是全国的首都,哪里的人都有,南腔北调的,国家领导人也说方言土话,他虽这么想,但还是偷偷地在练,在北京丢了人,那可打的是油坊门的脸。

临时磨刀三分快,出发前的那几日,陈背篓天天赖在牛大舌头家看电视,电视上的人都说的是普通话,陈背篓竖起两只耳朵,边听边跟着念,牛大舌头问:“你念叨啥呢?”

陈背篓说:“人家这话说得好听,黄鹂鸟叫一样。”

陈背篓看电视剧、看新闻、连广告都不落下,突击了几天,感觉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有了质的提高,便跃跃欲试,有迫切和北京人交流的强烈冲动。

北京火车站是北京的窗口,是陈背篓踏进北京城的第一步,但他精心准备的普通话露陷了。他说的话,人们听了都迷惑地摇摇头,他一下子心虚了,头上出汗了,京城就是京城,刚一露头,就挨了一棒子,来了一个下马威。

陈背篓碰到一个老大爷,他寻思着老大爷一般都比较热心,喜欢帮人,他便拿出录取通知书,给他看。

大爷戴着眼镜,把眼镜往下拉了拉,说你坐地铁2号线,经过九站,到西直门站;换乘地铁4号线,经过八站,到圆明园站,再步行**百米,就到了。

地铁?地铁是什么样的交通工具?陈背篓闻所未闻,徐朝阳校长也未必见过。

来北京之前,徐朝阳校长对陈背篓父子狂补北京攻略,包括说普通话、使用礼貌用语、女士优先、不随地吐痰、不在**广场高声喧哗、见了黑衣人要礼让、不闯红灯等注意事项。

北京的交通工具,徐朝阳校长提到了公交、电车、出租车,他建议最好不要坐出租车,他们宰外地人狠着呢,坐一趟,陈望春一月的生活费就没了。

陈背篓惊讶,北京也有骗子?这可就让他想不通了,北京天天出现在新闻联播里,北京只有人民大会堂、英雄纪念碑、中南海,到处是高大上的警察军人,多么令人崇敬,怎么会有骗子呢?

徐朝阳校长没提到地铁,那么,它很可能是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凡是新生事物,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它的安全系数咋样,还有待检验,陈背篓可不能冒这个险,陈望春是县长接待过的人物,万一有个闪失,他担不起这个责任。

陈背篓看到一位警察,有困难找警察,都这么说的。

陈背篓问:“同志,北京大学怎么走?”警察倒是听懂了他的普通话,说:“你坐209路车,经过北京西站、崇文门、台基厂路口、正义路、前门东、供电局、和平门、宣武门、长椿街、小马厂、北京西站、皇亭子、木樨地、儿童医院一共31站,就到了北大门口。”

陈背篓听得绝望了,天啊,三十一站,那么多的站怎么能记得请?怎么知道北大就到了?中途换不换车?在哪换?陈背篓一头雾水,原来公交也不好坐。

陈背篓瞅瞅陈望春,他对眼前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看不出喜怒哀乐,跟在陈背篓的屁股后面,不发一言。

北京是个大迷宫,万一坐车坐错了呢?陈背篓急得团团转,下了火车一个多小时,他还在原地转圈,什么时候才能到北京大学?

陈背篓决定走着去,这是最笨也是最稳妥的办法,走一程问一程,不会出大错的。

陈背篓找了一家饭馆,要了两大碗刀削面,两碗面汤,吃饱喝足,然后去北京大学。

走路是一件简单的事,油坊门哪个男人一口气不走个二三十里?油坊门那是啥样的路?不是爬坡就是趟水,而北京的马路又宽又平,走累了歇一歇,吃点喝点再走,不信走不到。

陈背篓的左手是西,右手是东,前面是北,后面是南,北京大学在他的西北面,他一直往北走,大方向就不会错。

陈背篓背着铺盖卷,陈望春提着大挎包,两人开始走了。

路上的车和人太多,不时和人蹭来蹭去的,不管是他们蹭了别人,还是别人蹭了他们,陈背篓一概说对不起。

令他欣慰的是没人和他计较,不像老家,和人蹭一下或看多看一眼,拳头刀子就招呼上了,北京人还是很文明。

只有一点让陈背篓很不爽,当他拿着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向人们问路时,人们没有表示出一点的惊讶来,像看一张晚报一样,司空见惯。

没想到北京这么大,北大这么远,陈背篓感觉已经走了几十里,还没有走到,天太热了,人和车太多了,到处一片嘈杂,轰隆隆的,脚下的地都在抖。

在乡下走路,热了,找个树荫凉快一下;渴了喝几口山泉水,这里的水都要钱,一瓶水两口就完了,陈背篓算了一笔账,光是喝水,每年都是个不小的数字。

最让他们痛苦的是上厕所,在家时,老半天撒一泡尿,到了北京,尿特别多,刚撒过又憋得慌,肚子疼,咕噜噜地叫,马上要拉在裤子上了。

好不容易找个公厕,一头扎进去,解决了,出来时要两毛钱。

什么都想到了,唯独忘了上厕所需要纸,赶紧买了一包,走不上几步路,肚子又痛了,东张西望地找厕所,这一路折腾得痛苦不堪。

最终,陈背篓还是坐了车,是一辆拉货的人力车,跟在他们后边问:“去哪?捎你们一程。”

陈背篓说:“不坐,快到了。”

拉车的问:“去哪?”

陈背篓说:“去北大。”

拉车的说:“赶紧上车吧,像你们这种走法,天黑也走不到。”

天黑前必须赶到,今天报不了名就会有麻烦,陈背篓停下了,问:“多钱”

拉车的说:“二十块。”

陈背篓犹豫不决,不坐吧,万一赶不上呢?坐吧,又太贵了,况且赶了一大半路,划不来。

拉车的停住了,一把拽过陈背篓背上的被褥,扔在车上说:“我是学雷锋做好事,二十块真没多收。”

陈背篓和陈望春坐在人力车上,舒展了一下酸痛的腿脚,长出了一口气,这才开始放松地欣赏北京的风景。

到了北大西门,已经是六点多,陈背篓和陈望春背着被褥、扛着挎包,心急火燎地往校园里走,一路走一路问,一个好心的女学生,一直将他们带到了报名的体育馆。

体育馆里,一字排开一长排桌子,流水作业,志愿者帮着拎包、倒水、领生活用品,陈背篓闲下来了,他坐在一边,脱了鞋,使劲搓他肿胀的脚。

两个小时,一切办妥当了,陈背篓和陈望春把行李搬到宿舍,收拾停当后,陈望春被同学带着去熟悉教室、餐厅、操场,满校园转悠,他像一条鱼,终于游进了大海。

陈背篓卸下了身上的担子,在一棵树下的青石板上,躺倒就睡,这一觉直睡到第二天太阳升起。

送陈望春报到后,陈背篓北京之行的任务算完成了一大半,他还有几件事要做。

陈背篓是油坊门有史以来,第一个去北京的人,牛大舌头当了几十年的村干部,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去一趟北京,在**广场上散散步,但他一是没经济能力,二是年纪渐渐大了,出门不便,只能靠陈背篓满足他的这个心愿。

牛大舌头要求陈背篓照几张相拿回来,然后,他放在枕头边天天看夜夜看,直到咽气的那一刻。

村里很多人向往**、英雄纪念碑、中南海、颐和园、长城等等,他们要陈背篓一定要挨个去,摸一摸,然后他们再摸摸陈背篓的手,体味一下真切的感受。

陈背篓在北京大学西门照了张像,表明他到了北大,随后,他与**、人民大会堂、英雄纪念碑分别合影留念,尽管这花了他一大笔钱,他很心疼,但觉得花得值。

长城很远,坐车需要上百块钱,还不算门票,陈背篓犹豫再三,还是决定不去了,不就是一道砖头砌的高墙吗?来回一趟,花几百块钱,太不值了。

他发现,到了北京,他的两条腿不听使唤了,地图上那么近的地方,有时候一整天都走不到。

北京烤鸭也在考察范围之内,但他吃不起,他站在门口,看人家怎么吃,他记住了,回去给村里人炫耀。

他买了两瓶牛栏山二锅头,回去和六爷、老陈皮他们喝,这可是正宗的北京货。

开始感觉啥都新鲜,后来觉得啥都没意思,北京无非就是人多、车多、楼高,遍地都是当官的,街上随便撞一个,都是处级干部,就像在鱼池里游泳,到处是鱼。

来北京之前,陈背篓幻想能在大街上碰到新闻联播里的熟面孔,和他们握手、合影、留念,这一辈子就有了吹牛的资本,活活能把刘麦秆给气死。

但是,他逛了一整天,一个也没见着,听说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住在中南海里,他便鼓足勇气去了中南海。

这个院子看上去没有电视里那么高大,门口站着哨兵,门前空荡荡的,透着股神秘感。

陈背篓在门前转悠,说不定能碰上几个大人物,但他刚在门口停留了几分钟,两个黑衣人向他走来,客气而冷漠地让他马上离开。

陈背篓的北京之行结束了,他有深深的挫败感失落感,不但北京人,就在北京大学,也没人对陈望春感到惊讶,他们不围观、不合影、不签字,没有众星捧月的火爆场面,他可是状元啊。

回家的路上,陈背篓在忙碌地梳理思路,怎么才能直观形象地向油坊门人描述北京的伟大,他是油坊门去北京的第一人,有责任有义务给他们说说北京。

当然,有一桩糗事万万不能说。

那天,他在大街上走,喉咙痒了,咳嗽一声,一口痰习惯性地啐出,差点吐在一个妙龄女子的身上。

他的这一举动,立刻遭到人们的批评,一堆人和他论理,给他普及卫生常识。

随后,两个戴着红袖标的老女人,走了过来,将陈背篓一顿教育,说随地吐痰是中国人恶劣的习俗,这一口痰,如果让鸡蛋里挑骨头的外国记者看见,肯定成为攻击中国的有力证据;这口痰含有几亿个细菌,有可能是大肠杆菌、肝炎、肺结核等,要是传染了,就是一场灾难等等。

陈背篓吓坏了,一连说了几十个对不起,两个大妈却不依不饶,罚了他五元钱,并让他捡够三十个烟头才放了他。

陈背篓非常担心,这件事,他们会不会通知当地部门?会不会在新闻联播上放?如果那样,他陈背篓不但被油坊门人嘲笑,还会被满天下的人指责,他只有去含羞自尽。

回到油坊门,陈背篓感觉村子太小太荒凉了,北京的的喧哗声还在耳边回荡,而这边如月球一样寂寞安静。

他连家都没有回,就迫不及待地去了老磨坊,乘凉的人们猛地看见陈背篓,惊讶地问:“你真回来了?都以为你就住在北京了。”

陈背篓说:“不习惯,太不习惯了,那楼高的,看一眼就晕,满大街的车像蚂蚁,主要是吃不惯,天天满汉全席,要不烤鸭子,胃都吃坏了。”

陈背篓回家的消息及时传了出去,一会,全村的人都来了,比开会都齐全,牛大舌头看着酸溜溜的。

陈背篓拿出兜里的中南海香烟,给人们发烟,已经戒烟了的村长牛大舌头,忍不住抽了一根说:“邓公就抽这个烟。”

有人说邓公抽的是小熊猫,有人说抽大中华,一时争执不下。

两瓶牛栏山二锅头打开了,不论男女,每人都尝了一口,说:“好酒,到底是北京产的。”

陈背篓说:“本来要给你们每人带一只烤鸭,但就是买不上,队排到了四五里长。”

牛大舌头好像记起了啥,赶紧攥住陈背篓的手,问:“长城去了吗?故宫去了吗?**城楼上去了吗?”

陈背篓一一回答:“长城去了,好家伙,人多的几小时挪不了步,想揣一块城砖回来,但人盯得紧;故宫也去了,皇上的龙椅也坐了,怪事,一坐上去天旋地转、恶心呕吐,到底不是一般人坐的;**城楼也上去了,我挥了挥手说,同志们幸苦了,下面的人说,为人民服务。”

他们终于问到了陈望春和他的北京大学。

陈背篓说:“一下火车,就有一伙人举着写有陈望春名字的牌子接他,接到了,把我们安排在车上,一溜烟拉到了北京大学,有专人提包、倒水、带路、领东西。

牛大舌头问:“啥车?”

陈背篓说:“当然是红旗。”

牛大舌头是大集体时的基层干部,知道红旗轿车的分量,别说县委书记,省委书记不一定能坐上,美国总统和日本首相来访时,就坐红旗轿车。

陈背篓说:“都知道陈望春呢,校园里经常有人打问他,和他握手、合影、题字。”

村长牛大舌头问:“提没提咱油坊门?”

陈背篓说:“没敢提,咱这名字提着土,怕人家笑话。”。

六爷不满地哼了一声说:“儿不嫌娘丑,狗不嫌家穷。”

关于北京大学,陈背篓说:“好家伙,校园太大了,走上一整天,还没摸到一个角,有树有水、有花有草,简直就是个公园;食堂比咱村子还大,几百个窗口,上千个菜,天神,不要说吃,两只眼睛看都看不过来。”

人们都羡慕陈望春,说四年以后就是个县官了。

有人说,县官太小了,七品芝麻官,陈望春考中了状元,至少是个三四品官;而奋斗了一生的牛大舌头,却连个芝麻官都没混上,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