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喧嚣之后 > 第五十六章 陈望春跑进了北京城

第五十六章 陈望春跑进了北京城

油坊门为陈望春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升学宴。

在六爷和村长牛大舌头的张罗下,全村人行动起来,男人杀猪宰羊、砌灶搭棚;女的洗涮、切菜、煮肉。

凉棚搭在了陈背篓家门口的打麦场上,摆了八张桌子。

宴席的标准是八个热菜、八个凉菜,荤素搭配,鸡鱼肘子几样硬菜,一个不缺。

酒是一瓶三十六块钱的宁州大曲,烟是每盒七元的紫兰州,这应该是油坊门历史上最奢华的酒席。

随着县长的造访,不但县乡两级政府有奖金,县里的知名企业也捐了款,因此,陈背篓不缺钱,他豪迈地说,哪怕穷得没裤子穿,也要办好这个升学宴。

陈望春的升学宴定在了阳历8月25日,这个日子是村里的赵阴阳掐掐算算的,说这一天,红日高照、祥云漫天、凤凰来鸣什么的。

大清早,陈背篓就起来了,往东边一望,果然一个大大的日头,滚动在山梁上,晴空万里、和风徐徐,是个好天气。

油坊门学校的老师们,在徐朝阳校长的带领下,参加了升学宴。

开席前,徐朝阳校长做了热情洋溢、感人肺腑的发言,他说陈望春考入北大,是油坊门学校的一个里程碑,是校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在他讲话时,迫不及待的人们,已经动起了筷子,端起了酒杯。

陈背篓致答谢词,稿子是徐朝阳校长写的,他一会方言土语,一会蹩脚的普通话,说陈望春能考上大学,是他本人努力的结果,也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携手合作育出的硕果,老师们功不可没,父母劳苦功高,愿陈望春以此为起点,再创奇迹。

出了个小插曲,当时,陈背篓对“父母劳苦功高”,提出质疑,说何采菊在陈望春成才的过程中,不是雪中送碳、锦上添花,而是拖后腿泼冷水,她不是功臣,而是罪人,不谴责她就给足了面子,怎么能颂扬她?

徐朝阳校长说,至少她生养了陈望春吧?全盘否定她,难道陈望春和孙猴子一样,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陈背篓才勉强同意何采菊和他并列。

狂欢和热闹,好像与陈望春无关,他坐在角落的一个桌子上,他的木讷和不善言辞,像给身上裹了一层坚硬的壳子,人们不知道和他说什么,干脆不说,该吃就吃,该喝就喝。

看着一张张桌子上兴奋的人们,陈望春很迷惘,他不知道他们高兴什么,也不知道自己金榜题名了,为何却高兴不起来?

在今天这个喜庆的日子,陈望春想起了母亲何采菊,她是最应该出场的,但没有人知道她在哪里。

两年了,她没有写回一封信,也没有关于她的片言只语,她像一滴露水,在太阳出来之前蒸发得干干净净。

陈望春也想到了刘爱雨,他和她赛跑,她中途退赛,而他却跑到了终点,捧起了桂冠,但他宁愿和她一起,永远站在起跑线上,永远在油坊门学校,因为那时候有歌声、有欢笑、有无忧无虑的童年。

这场酒一直喝到太阳落月亮升,喝醉了的人们,有的唱歌,有的吼秦腔,有的竟哇哇大哭起来。

喝醉了的陈背篓,牵来一头毛驴,上了套,用鞭子赶着,拉着空空的石磨跑,他挥着鞭子,边打边骂:“刘麦秆,你服不服?”

陈背篓要去北京了,这几天,他忙着收拾打扮,就穿什么衣服的问题,他诚恳求教于徐朝阳校长和牛大舌头。

徐朝阳校长建议穿西装,能体现改革开放下农民的新风貌;牛大舌头认为还是中山装好,具有鲜明的中国元素。

陈背篓不知道该听谁的,他站在镜子前,一会穿上西装,一会穿上中山装,人的衣服马的鞍子,同样一个人,换了一身皮,就像换了一个人。

陈背篓自己也被搞糊涂了,但那是幸福的糊涂,如果允许,他光着屁股去北京,也是蛮高兴的。

陈望春下了很大的决心,和父亲谈心,他说他已考上了大学,中了状元,背上的印记似乎应该清洗掉了。

陈背篓一瞪眼:“胡说!,中状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后的路更长更艰巨,没有金钥匙,你能打开京城的殿堂大门?”

然而,陈望春内心一片空旷,他高中了状元,一辈子的使命就完成了,现在他无欲无求,不知道接下来再干什么。

9月1日,陈背篓要带着陈望春去北京报到,原计划这天早晨,陈亮开着三马子,载着他们到镇上,再搭上一辆去西安的班车,然后从西安坐火车进京。

但是,半夜里却下起了大雨,陈背篓被雨声惊醒后,发现天已蒙蒙亮,看着窗外瓢泼大雨,他祈祷老天开开恩,快点雨过天晴。

从油坊门到镇上是三十多里土路,连一层石子都没铺,晴天一层土,雨天烂泥坑,来往的大车,将路面扎出了深深的车辙,三马子在这样的路上跑,一不小心,会陷进深沟里。

天亮了,雨势丝毫没有减弱,院子里的水满了,街巷里的水也满了,一脚踩下去就到了膝盖处。

村子里好多土房,经不起浸泡冲击,不时倒塌,这里扑通一声,那里扑通一声,让人心惊胆战。

刘麦秆家矗立了上百年的阁楼,再也承受不了这样一场大雨,轰然倒塌,陈背篓眼前豁然一亮,感觉眼界宽阔了许多,刘麦秆家阁楼的倒塌,是不是预示着陈望春好运临头?

早饭已经吃过,就等待雨停了上路,然而雨没有停歇的意思,像一个年久失修的水笼头,哗啦啦地肆意倾倒着。

陈背篓心急如焚,镇上去西安的班车,每天只有一趟,它九点准时从县城发出,十点半到镇上,停留几分钟后就出发了。

现在已经六点多了,如果天气晴好,三马子只需要一个小时就能到镇上,但是这么大的雨,恐怕路上早就积了一层水,得趁早走,以防万一。

众人七手八脚,给三马子搭了一个简易的遮雨棚,开车的陈亮,穿了一身雨衣,陈背篓和陈望春坐上车,那个装着录取通知书的挎包,被塑料纸裹得严严实实的,村长牛大舌头再三叮咛,人哪怕淋成落汤鸡,也不能把通知书给淋湿了。

陈亮开着三马子,缓慢地行驶在街巷里,水瞬时淹没了车轮,三马子不是一辆车,倒成了一艘船,在水中颠簸。

三马子喷吐着大团的黑烟,声嘶力竭地叫着,但走几步就熄火了,陈亮扭曲着脸,不断地打火加油,每往前走一步都非常艰难。

当人们赶到村口时,他们惊呆了,通往镇上的公路,已经变成了一条浊浪翻滚的大河,陈亮停下了,他煞白着脸,摇着头说:“不行,走不了了。”

雨仍哗哗地下着,如果赶不上去西安的班车,那就按时到不了北京,报名逾期,是会被取消入学资格的。

陈背篓身上的冷汗唰地就流了出来,他害怕了、恐惧了,一分钟都不敢耽搁了,他带着哭腔说:“六爷,你老快想想办法。”

六爷也急得胡子乱翘,他抬头望着阴云沉沉的天,没有一丝风,看样子,这雨一时半会根本就停不下来。

众人都眼巴巴地看着六爷,六爷哗的一下,热血涌上了脑门,他想起了年轻时候的壮举,在关乎油坊门生死时刻的大事上,他从不退缩。

六爷敲响了铜锣,它像战斗的号角,使油坊门为之一震,这面铜锣,已被尘封了几十年,当人们遗忘了它,以为它将永久沉默时,它突然怒吼了。

锣声就是命令,油坊门的男人都集中到陈背篓家,六爷一把掀掉头上的草帽,认雨水哗哗地冲刷着他光秃的头颅,他大声说:“天雨路滑,但只要油坊门还有一个男人,今天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要把陈背篓父子送到镇上去。”

在六爷的吩咐下,一辆简易的轿子瞬间就扎成了,两根松木椽上,绑了两个太师椅,全村七八十个立在轿子边,听六爷号令。

六爷让陈背篓和陈望春上轿,油坊门的男人们,要把他们父子抬到镇上去。

陈背篓迟疑着,六爷不耐烦地催促着:“赶紧走,再磨蹭就赶不上车了。”

陈背篓大为感动,他眼眶湿润,拉一把陈望春,两人坐上了轿子。

六爷大喊一声:“起轿!”众人一声呐喊,陈望春只觉身子一轻,自己像飞上了半空,就在这时,他赫然发现,家门口的合欢树上,挂着一条鲜红的头巾。

陈望春记得很清楚,那是刘爱雨的头巾。

那一年春天,他们去永乐林场植树,刘爱雨就系着这条头巾。

此时,十八岁的刘爱雨,已经去了南方。

1992年,两个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人,在比赛谁先跑进北京城,六年之后,陈望春去了北京,而刘爱雨南下广州,两人南辕北辙,背向而行,渐行渐远。

村里人八人一组,轮流抬着陈背篓和陈望春,水已经没到了膝盖,有人不小心,踩进了深沟,摔倒了,马上有人补了上去。

坐在轿子上的陈背篓,看见众人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他们糊了一身的泥水,连面目都模糊不清,但无论他们怎么摔跤,总是奇迹般地保持着轿子的平稳。

陈背篓流出了滚烫的泪水。

坐在轿子上的陈望春,感觉自己像腾云驾雾一般,此刻,他的目光向前,望着雨雾蒙蒙的远方,他在想一个问题,没有了何采菊和刘爱雨的油坊门,他还回来吗?

几十人累得人仰马翻,赶到镇上,气还没喘上来一口,去西安的班车,就鸣着号开过来了,太玄了,差一点点就错过了。

陈背篓和陈望春下了轿子,陈背篓的嘴抖索着,不知该说什么好。

陈望春望着一身泥水的油坊门人,憋了半天说:“将来,我一定给你们修一条去镇上的柏油马路。”

直到2014年,几经上马、又几度搁浅的、全县著名的稀烂公路,终于上马了。

不到二十公里的路,足足修了四年,才在冬天来临时,匆匆上了油面,而一场暴雨后,它原形毕露,路面凹陷、路基坍塌,又迅速恢复了它坑坑洼洼的本来面目。

2018年秋天,一个黄叶飘零的黄昏,从油坊门人的记忆里淡去的陈望春,走在这条坑洼不平、积水漫溢的路上,这是他1998年离开油坊门后,第一次回家,他记得很清楚,他离开时是滂沱大雨,他坐在轿子上,而这一次,他仍然走在泥泞里。

到村口时,他却看见了宽阔平整的柏油街道,他很疑惑,村外的路是一根烂肠子,而村里的路却是崭新的。

后来,他才知道,这是刘爱雨捐赠修建的一条爱心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