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回到石器时代 > 第六十八章 水利建设

回到石器时代 第六十八章 水利建设

作者:射天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6 12:02:33

第六十八章 水利建设

一月里,处理族内事务只是石路的一小部分任务,他的主要活动还是放在了规划新的建设上。

现在人口已经大大增加,接近万人,未来的生产依然需要扩大。他选出的一些管理人员,实际上并不太合格,能够准确计算的还不多,所以建设和规划还得亲自来,不然总会出现差错。

仔细了计算了未来发展所需的粮食、建设城墙所需的材料以后,石路决定两方面都进行。目前开垦出来的耕地中,水田并不是最多的,不过水稻的产量比较高,哪怕暂时味道不如小麦和粟米,他也必须种植更多,才能满足全部落的需要。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目前能开垦水田的地方,只用溪水是远远不够灌溉,水利设施必须加以完善。居住区不再限于高台,河边已经建起了许多建筑,防洪的设施也得规划好,不然梅河这条水量变化极大的河流就会给华部落带来灾难。

现在这片土地几乎没有被人开发过,所有的一切都得人工雕琢。特别是十里平原,开春以后将要大规模开发的土地。

上面的植被虽然被清理光了,土壤下面却是生长了几十年甚至百年千年的树根,清除起来十分不便。若要挖掘沟渠,更显得困难重重。

过去由于人手和工具的缺乏,使得开垦时只能避开一些难以清理的土地,现在人手已经不成问题,石路就决定开始大规模的建设水利,以便今年能种植更多的水稻。

查看了十里平原的情况以后,他决定在平原南边的丘陵边缘建设一个水坝,拦截那里唯一的一条小溪作为灌溉用水。

再在神马谷的东边,建设一些鱼塘和水渠,制造竹筒大水车,把梅河水引上来,灌溉溪水不能够浇到的地方。

未来护城河需要的大量的水,基本不能从梅河里引过来,毕竟华村的主体比梅河高了十一米左右。这就需要把南面的一条小溪和现在流经华村的小溪联通起来。

算下来整个工程量都很大,而且在种植和建筑的季节来临时,人力就不够了,他只能选择在寒冷的一月动工。

工具方面,大部分的挖掘和开采石材的工具都依靠石器,铜只能用在关键的地方,所以就让工程的难度增加了不少。

不过现在施工有一个好处就是不会被别的事情打扰,寒冬中外面部落活动少,而且基本停止了往来。华谷里面的气温相对于其他地方还算暖和,风不是那么大,集中起来施工的话还能完成一部分建设。

骑着马查看完地形,规划了新的建设以后,石路就让政务组的把人手调配好,临时的分组准备好,他要带着族人开始施工。

冬天施工虽然寒冷,却有一个好处,除了流经华村的小溪,别的水基本断流或者冰冻了,能够避开塌方的危险。而且挖掘时没有那么多的水分,也让工程变得容易多,坏处是严寒以及坚硬的地面会让人的体力吃不消。

经过观察族人们的普遍情况后,石路觉着现在营养的提高,新的衣物鞋子的使用能够让族人不再担心这问题。

建设的人马分为三组。一组负责神马谷东边的沟渠和鱼塘的挖掘,一组负责平原南边的两个水坝的修建,最后一组由薛负责,他将带领人把挖掘出来的土做成砖,为城墙的建设储备材料。

薛的任务是最难最繁琐的,特别是水都冻住的时候,他需要和泥以及压制砖头。石路帮他想到了解决的方法。在工地的附近建起了一些草棚,土挖出来以后,把适合的泥运送到草棚里。草棚覆盖的地方,又挖一些浅坑,泥和雪放进去以后在边上烧起篝火。

雪融化以后就和泥混合在一起,这时候就可以拉来牛踩踏稀泥。由于有火堆提供温度,在这干活儿的人也不用担心被冻,牛只要喂一些混合盐的麦麸和稻壳之类就能够保证其工作。

充分的踩踏以后,泥就拿出来放进模子里压制,制成的砖头就放在平原中的空地上,冬天的雪也不会压坏这些土块。等到开春温度升高时,差不多就能干了。

那时候在平地里就地堆起砖然后就用枯枝败叶烧制,不用窑也能烧出红色的砖头来。烧好的砖头运走,剩下的灰烬就作为肥料,这等于是烧荒中也不浪费燃料。

陆果主要负责建设水坝和开挖沟渠,同时协调整个工程进度。水坝的建设相对简单,只要选择合适的地点,然后选择一些土和石头砌起来,压的严严实实就行。暂时石路并不追求蓄水量,而是能改变水流的方向,引入沟渠。

第一个水坝选在十里平原正南六里的地方,那里刚好有一个小的山谷,山谷两边不高,只有四五米,宽也就十多米。只要在谷口建设水坝,然后把在更南边的相对高的地方挖一条一百多米的沟渠,就能把边上的溪水引进谷里。

溪水在那里的高度不成问题,比平原还高个六米左右。这个水坝完成后,十里平原的南边较为高的土地就能够被灌溉到。

另一个水坝就在桑叶温泉不远的地方,规模更小,只需要一道两米高、三米长的拦水坝就能把那里的溪水引到现在已经在使用的水坝里。陆果只分出两百人,差不多一个月就能完工。

神马谷东边的工程量相对大一些,要开挖五百米左右的沟渠,这个沟渠还得在边上堆上土,高出平原一些。沟渠内防止漏水的措施也需要做的更好。

沟渠南边的尽头是神马山的东边山脚,地势相对高一些,在这一带要建设一些鱼塘和蓄水池,方便把水分流到平原各处。

沟渠的起点在河边,河里有一块巨石,这石头一半在南岸一半在河里。冬天河流冻住里的时候,河里部分还冒出头来,就像一只趴在河边喝水的巨龟。

当河水解冻时,水就会漫过石头,相对平缓的梅河水在石头这里就会形成一个起伏的激流,正好能推动水车。如果不是行船时仔细观察过这里,石路还不知道该把水车建在哪儿呢。

一声令下以后,工程就开工了。这时候石路只需要每天检查一下进度就行,别的事儿都交给长老们去处理,他自己则在设计水车以及规划未来城墙的具体走向。水车采用的是一个巨大的木头拼装的大水轮,边上固定上一些粗的竹筒。

在河水解冻后,选择两根粗大的原木并排插在河里,原木的顶部留着叉,只要把树杈削的光滑了,搭上水车粗大的轮轴,水车下面接触到河水就能被推动起来。竹筒舀起来的水转到岸边时,被倒进木槽里就能够完成汲水。

为了保证河水上涨时水车不被淹没,他打算在那里栽下一根水位木桩,在水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停止水车的运转或者换成别的尺寸的轮。

这时候石路还不能把实物拿去河里实验,所以最初还是先做了一些模型,让匠人们一边学习如何制作,一边选择合适的材料。

城墙两边由于高度的差别,形成护城河以后会有两个小的瀑布,水的落差也就三米左右。在这里施工的话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水可能对边上的土质造成影响,引起地基的不稳,选择具体的地点就成了关键。

石路决定把这两处地点选在两处泥土较少,下面有石头的地方,这里的建墙材料将以石头为主,加厚城墙。需要挖掘的缓坡将被改成用石头加固,再加上一些防水的材料。在缓坡的底部还要建设几个磨坊,作为粮食的加工区域。

离着城墙远的地方,还要设置几条排水的通道,在关键时刻可以把护城河的水往那里排放。最难处理的将是如何让水穿过城墙引入磨坊里推动石磨,他想了几天也没琢磨出方法来,只好先作罢。

除了城墙的问题,大族长石路还得考虑未来城里的排水系统以及积肥的事儿。未来土地大部分都在城西,排放的污水最好是到西边,在低处建设几个积肥池子。

只是一年中山谷的风大都往东吹,这会让城的边一片恶臭。经过仔细的勘察以后,石路发现这高地的西北角那里靠近河边的地方原本就是不大的沼泽,风吹到的时候,基本上不会影响到南边,而是沿着河出去了。

只要在那里建设一些积肥池子,周边的地带还能安排养殖的猪圈以及鸡棚,平时做好管理就不会影响人居住的区域。这样一来设计就容易多了,排水管道往西边引,过未来护城河的底部,护城河也不必随时都灌满水,只需要在要用石磨以及危机时刻放出水坝里的水就行。

这样一来,整个工程量不小,也比较复杂,石路只把小部分的污水选择往这里排放,东边的居住区部分以及雨水都往华坪方向排放。

整个华部落就在忙碌中度过了一月,俘虏们这会忙着挖土和采石,工程的进度也比较快。最先完成的就是平原南边灌溉用的水坝。

石路让他们在建坝时采取了一种巧妙的方式,即在山谷两侧挖出直的宽槽,砌上用石灰粘合的石头。坝的主体部分全部用挖出的粘土,去除树根草根以后,一层一层的堆起来,每完成一层就撒上雪,用巨木石头夯实以后再堆另一层。

土堆完成后内侧铺上一些石头和碎砖。到了一月末,整个灌溉工程已经完成了一半,剩下的通往地里的沟渠相对简单,只要在开荒时就能完成。

开春后,如果缺水,麦田立即能够得到灌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