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回到石器时代 > 第四十八章 牛耕与梅河北岸探索

回到石器时代 第四十八章 牛耕与梅河北岸探索

作者:射天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6 12:02:33

第四十八章 牛耕与梅河北岸探索

回到村里,石路先研究和报告的羚羊谷周边的地形和情况。和带着十个民兵骑着马,沿着沼泽边往西北走了四天才到达野马迁徙的山口,那里就是目前已知的能够到大荒原的路。

沿着山脚往东走了五天,看到有一条大河,比梅河大好多,这河是从狰兽山中间由东北向西南流出来。

顺着河往下游走了三天,河水就到了大沼泽。与大沼泽的交汇处西边一天的马跑的路程就是羚羊谷。大河顺着沼泽往下后不久就拐向东边,没有发现和梅河交汇。

大河和梅河最近的地方就是羚羊谷所在的丘陵延伸到沼泽的部分,动物跨河以后沿着这个突出在沼泽中的丘陵迁徙。

石路看看图以后就知道,羚羊谷的丘陵就是狰兽山的向南突出部分,三面被水包围,一面被山挡着。如果不是和他们骑马,绕这么多路程估计得用一个月。

大河应该是从星星湖流出来的,从中横切狰兽山。只不过大河的对岸还无法探寻,这时候也无法肯定梅河是否与大河交汇,毕竟两河最近的距离也差不多一百里。

“地方实在太大了,而且这个时空行进的速度太慢。”石路自言自语。这时候还不是探索的时候,他就先放在一边,回到耕种上来。

今年的春耕石路非常重视,这是由于族人们第一次认识到,耕作的巨大收益。为此,他让巫准备了一个盛大的祭祀仪式,仪式中召集了所有的族人,还选出几样农具摆在祭台上。巫还宰了一头猪,一只鸡,一只鹿和一头牛,献给神灵和祖先。

石路用竹板刻了一道祭文,向族人念了以后就烧掉。祭祀活动以后,繁忙的人们又变成农夫忙碌起来。除了部分挖矿的继续以外,剩下的劳动力都投入耕作中。

水田里是树根清理的最干净的,这个时候陆果已经把田埂打好,只不过里面已经长出一些杂草,开荒半个月,春季的温度升的很高,杂草都很高。石路决定用牛耕。

犁已经做好,用木头包着铜皮作为犁头,耙也做了一些,本来是要人拉着或者马拉,不过有了牛就先训练牛耕田。这次抓到的野牛实际上是黄牛一类,不过总是能用的。

石路让陆果找来一头公牛,用烧红的铜把鼻子弄穿,栓上绳子,牛就服帖多了。这时候套上犁,石路在后面扶着犁,前面有两人牵着牛,牛的野性还很大,不停的挣扎,一动石路就扯绳子。

半天以后这牛就被驯服。示范完毕以后,所有能用的牛都用同样的方式,几天就把田耕完了。耕完以后就是去年参加插秧的带领着族人把秧苗分开插到田里。

到四月中旬的时候,十里平原上新开垦的土地中,种植了四百亩的稻子。这已经是从野稻子到人工种植的第三代。

在种植稻子期间,劳动组的其他人也完成了粟米、豆以及部分麦的播种。豆种在十里平原和梅林后面的丘陵地带,一共种了五百亩:粟米种在通往温泉的路两边,总共种了三百亩。芋头由于产量高而且需要的农家肥多,就只种了五十亩。

在这些地的边角的空地上,南瓜和葫芦也种了不少。白菜也采取这种方式,可以保证足够的蔬菜供应。苎麻在春天来的时候已经发芽,加上收到的种子,石路用扦插以及播种的两种方式在丘陵上种了十几亩,以后还将陆续扩大。

当这些种植完成以后,小麦也到了收获的时候。今年的冬麦由于施肥和照料手段的熟悉,产量提高很多,一千亩左右的麦田收获了接近十七万斤的麦,到秋收时依然绰绰有余。再加上根据这两年的气候特点,晚春种一些,秋天依然能有收获。

这样,今年就可以彻底的摆脱对狩猎的依赖。这边收获小麦,那边继续的播种,今年的春季只播种了八百亩麦田,这几乎用完了目前开垦出来的土地。

耕种完毕以后已经是四月末,石路又进入改进船只和制定今年夏天的探索计划中,陆果立即的把人手转移到未完成的建筑工作里去。一直到五月十日的时候,陆果才完成神庙以及边缘的建设,其他部分还未完工,而雨季已经开始了几天。

议事厅被拆了重建,正式的成为一个神庙。神庙的两边的墙和华洞两边的石壁紧贴。石壁上还凿进去一个凹槽,用来垒砌砖头。

整个神庙长二十米,宽五米,有两层楼,木头被大量使用,总共用了十根中柱和二十根边柱,都是选择定居以后几年积累下的粗壮的木材。

砖头依然不够所需,所以土砖还是大量的使用,有部分还用土墙而不是砖头。整个楼高八米,全部用瓦作为屋顶。两层楼共有八个房间,正中的房间还通向华洞,弄了一个门。

这个屋子平日就作为神庙的核心,长老会议以及族里的大事都要在这里决定。各种神物重新被送进被巫改造后的华洞。北边的上下四间屋子作为族长处理事务以及保存重要的资料的场所。

长老们除了巫以外,平日在族里处理自己负责的事物,保存资料,协调大事都在这个区域,这是为了方便族长有事找他们。

南面剩下的屋子则是给巫以及他所带的管理神庙的弟子们使用。本来石路以为这个楼应该很有空余,不过把摆放东西的架子放进去,所有物品整齐的准备好以后发现还挺拥挤。

神庙前面就是一个高台,作为祭祀使用,日晷已经改成铜盘,也放在这里,巫要每天观察记录。高台前面就是一个广场,周围的房屋都被移开一段距离,形成一个三十米宽四十米长的聚会用的场地。

广场南北两侧才盖上族人居住的房子和仓库厨房等。最初的房屋只有石路的院子和巫住的没有动。紧挨着石路的院子的是仓库,还没完全建设好,而水鹿的教育组用的房子也搬到了巫居住的边上,紧挨着教育组的就是后勤组的食堂,隔着广场和仓库相望。四十米后就开始建设原来宽度的街道,两边都是族人居住的房子。

这么一来两个足球场大的马场基本被建筑覆盖,等秋收前完工以后,马场就成为居住区。不过石路并不担心地方不够,围绕着华洞四周两里左右的地面都被建起了栅栏,北边顺着马场边缘的缓坡延伸到河边。

未来这一区域将有可能建个城,增强防御力。现在的工具比起原时空的奴隶社会开始阶段还强些,建筑条件又好,只要人手足就不成问题。

举行完神庙的完工祭祀以后,船的改进也完成,这时候可以开始探索了。这次主要还是在华谷里,主要是探查北岸的情况。

牛箭依然是带着三十个民兵跟随,其他的民兵在和的带领下帮助村里建设以及防御。路线为直接驾着船到达三岔河,以测量船在逆水中的速度,从那开始一路停一路往北边查看。

船走了两天就到了三岔河,中间休息了一夜,比起竹排要三天到四天快一些,八十里的路,每天四十里的速度还是够快的。到了三岔河以后,石路就开始沿着北岸慢慢的考察。

北岸边上过去看到的大部分就是紧挨着山脚,平地很少,有些地方还是悬崖。这次他就选尽量的爬上山去看看。

在最北边的支流东北方向,差不多就是北岸的不太高的山脉的起点,上面基本是一些高台,没有太高的山峰。

第一天围绕着山转悠的时候没有什么发现,就是一些森林和小溪。第二天从梅河盆地对岸出发,向着北方探索。

这里的山就高了许多,紧挨着北面的狰兽山沿着华谷延伸了出去。小山脉并不宽,最宽处也不到一里,多的是小山包和松树林。看起来就像是这山是从北边的大山中滑落了一个长条,停留在梅河边上。一路上见到最多的就是熊,所以这谷中的山脉就被命名为熊山。

搜索队一直沿着熊山慢慢的探索,到了第五天的时候,石路在一座小山包的阴面发现了一些亚麻,这东西比起苎麻也不差!留下记号,采集了一些能移栽的苗以后,队伍回到河边,让两个民兵队划着划子送回村里。

路上只要不下船,就不会有危险,除了下雨以外就没有别的麻烦。石路知道这东西在这里的气候下估计没有苎麻那么容易种植,不过既然出现了,种植一下应该没问题。以后有条件就把这东西种在山上,比在谷底好一些。

接下来的几天都没有太多的发现,一直到第十五天,队伍到了老虎湾西边十里左右的地方,沿着一条由东北面的山流出最后注入梅河的小溪往上游走才有发现。

小溪有些地带还显得陡峭,坡度不亚于神马山,两边依然是熊山的延伸。走了五里多以后,就出现了一个小盆地,面积有马场那么大。盆地中央就是小溪穿过,形成北高南低的地形。

沿着盆地的东边走,就是一些缓坡。在盆地的北边,小溪的东侧石路发现了一座山的山脚有个矮的断崖,不太高,只有两米左右。

这里的植被比周边的稀疏,看起来是十多年前才塌方的。断崖的侧面的石头有些古怪,是一些植物化石。不过由于天晚了,众人只好返回河边,到船上过夜。

晚上石路一琢磨,有一些貌似在地质博物馆里见过的梭罗和那些化石有些像,得好好的考察一下。

第二天,众人拿着青铜的工具到了断崖上,石路让人把这里的植被全部除掉,然后用锄头以及挖矿的铜镐在上面敲敲打打,却发现了意想不到的东西——煤炭。

挖了一天,把断崖下的草皮都除掉,两米以下就是一些混杂在石头中的煤。品质不算高。接下来的几天,石路就一直的在四处挖,看看有多少。不过只有在这座小山脚发现这些露天煤,盆地边都没有发现。

当查看周边地形的时候,才发现这里离着桃花林那里的平台并不远。盆地小溪的入河口与老虎湾虽然有十里的距离,这里到桃花林就只有四里不到。

未来如果要用煤炭就可以在这里建矿场,然后修建通往梅林的路,从老虎湾用船运回村使用。不然小溪入河口以及其东边的河岸都陡峭,中间还有悬崖,没法建码头运输。

考察完煤炭盆地以后,这次的探索就基本结束,除了还有一段当初找到华谷的路。石路就决定回村。

一路上经常都遇到雨,船底也被靠近河岸的礁石撞了多次,不过这次耗时将近一个月的考察也还顺利。这时候已经进入了六月,连绵的雨水已经结束,取代的是几乎每天的阵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