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再创新大明 > 第七十三章 功亏一篑

再创新大明 第七十三章 功亏一篑

作者:龙醉九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6 12:01:21

第七十三章 功亏一篑

第七十三章 功亏一篑

来到了德州吴桥县大第九村。

德州的从五品知州、从六品五品同知屁颠屁颠地来了。

孟歆让范之理从德州的最大饭店叫了二桌子好吃好喝的:德州扒鸡、椒盐肘子、糟溜鱼片、德州羊肠子、葱烧蹄筋、砂锅三味、保店驴肉、肉沫海参、炒芙蓉蟹黄、泡炒香螺片、清蒸加吉鱼、玛瑙银杏、老醋蜇头、灌汤包。

刘荣、孟瑛和范之理出面,在大第九村的驻营地的军营帐篷里客客气气地接待了两位地方官。范之理以后还要在德州开采石油,先仗着刘荣、孟瑛的面子,混一个脸熟再说。

孟歆拉着朱瞻基躲回了自己的帐篷。偷偷摸摸地吃起了德州扒鸡、椒盐肘子、糟溜鱼片......

吃完了晚饭,孟歆对朱瞻基说道:“太孙殿下,请您郑重其事地给皇帝陛下回信。用朝廷的昭命昭告天下不但税收要收大明人民币。今后市场交易、买卖也要使用大明人民币。必须加快大明人民币的推广。”

朱瞻基有一些犹犹豫豫,拿出一张宝钞递给孟歆。

孟歆看了又看,说道:“咱们这大明宝钞还真是以桑皮纸为印钞材料。”

孟歆看着这枚一贯钞长一尺,阔六寸中国票幅最大的纸币36.4 22 厘米。票面上端为”大明通行宝钞”六个汉字,中部顶端为”壹贯”钞额,其下为十串铜钱图案,两侧分别为篆书大明宝钞、天下通行的字样。再下端注文曰”户部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贰佰伍拾两,仍给犯人财产。洪武 年 月 日”。宝钞四周饰以龙纹及海水图案。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八年(1375年),建立纸币本位制度,设宝钞提举司,立钞法。发行的”大明通行宝钞”是不兑换纸币。

孟歆知道:交子”可谓我国最早的纸币,宋元更迭,元朝时期也曾有纸币的出现过,但终归是命数难逃,被时光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朱元璋在称帝之前铸造了“大中通宝”铜钱,称帝之后又铸造了“洪武通宝”。到了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却又突然改行钞法,推行了”大明通行宝钞”,此事可追溯到明洪武九年

(洪武)八年春三月立钞法,时中外各置局铸钱,有司责民出铜,毁器物输官,颇以为苦…乃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

《明太祖实录》对此解释说,?一方面是因为朱元璋看到老百姓为了完成缴纳铸钱铜料的配额任务,“皆毁器物以输官”。他认为铸钱不但增加民众的负担,还给奸民以盗铸的机会;?另一方面是铜钱本身的原因,因为铜钱重而不便进行大额的交易或长距离的运输。因此,朱元璋想到了宋元时期曾经使用过的纸币,他认为纸币“其法省便,易于流转”。并且还“可以去鼓铸之害”。因此决定模仿元朝的做法,继续使用纸币。

明朝宝钞发行之后,为了保证能够畅通使用,政府严令禁止民间不得以金银交易,但是准许铜钱与宝钞兼行流通。规定百文以下的交易只能使用铜钱,但是政府的收支则全部用宝钞来支付。

明代发行宝钞因为没有储备金,数量不受限制。因此,宝钞自发行之后价格就持续跌落,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十月,两浙地区宝钞一贯只能折铜钱250文,钞值比官方规定的已经下降了75%。四年之后,浙江、江西、闽广一带,宝钞一贯仅值铜钱160文,贬值达到了84%。沿海地区已经普遍使用白银,到洪武三十年(1397),杭州一带的商人,不论货物贵贱,都一律以金银定价。这说明?在洪武末年宝钞的流通就已经发生了停滞。

到永乐年间(1403-1424),因为朱棣五次北伐蒙古、营建并迁都北京,以及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这些活动都浩费巨大,财政的亏空全靠印钞来弥补,这就更加速了宝钞的贬值,《明史》中说“由是钞法益滞不行”。明政府就以政权的力量强力推行宝钞的流通,规定百姓买盐、赎罪、商人缴纳摊税、商税等,都要用宝钞缴纳,但是收效甚微。洪熙、宣德年间还有百文的小钞流通,到成化、弘治年间就只有一贯的大钞了。实际上,正统以后,宝钞在社会上已经不流通了,只有官吏以及军士的俸饷,还有一部分折钞发放。

朱元璋为了把大明宝钞推上高位,还专门把其作为赏赐,分发给有功之臣。在以往的记录中,如果有大臣获得军功或者赈灾有功,都会被赏一些金银和古董,但朱元璋却把宝钞大量的赏赐给他们,以此来抬高大明宝钞的地位和流通度。甚至,在一些外国使臣前来朝拜的时候,他也会赏赐给这些人大明宝钞。

此外,朝廷还会用大明宝钞购买粮食,用于赈灾救援,为了推动宝钞流通,官方还规定纸币要交税,成年人按月缴一斤盐,一贯纳纱,小孩子减半,地方在进行粮食交易的时候也规定用宝钞,违反者重罚,至此,整个市场上的大明宝钞流通量巨大。到了1377年的时候,朝廷又开始令各布政司宝泉局重新开始恢复小钱的铸造,此后市面上出现了两种形式货币共存的局面。

一般情况下,如果朝廷把纸币作为市面上唯一的货币形式进行流通,是不会出现纸币贬值的情况的,尤其是官方指定纸币作为民间买卖的唯一货币,即便是老百姓对于纸质货币的价值有一定的顾虑和忧心,这也无法撼动官方货币的根基和地位。

可问题就出在了它不具备唯一性的。在大明宝钞流通的同时,小钱再次发行,这还不算完,还有其他货币形式在市场上也抢占了一杯羹,它就是白银。

白银作为货币古来有之,不足为奇,但在宋朝的时候,白银并非货币,它是以一种金属制品在市面上存在的,也是在底层那些民间区域,才有拿白银买卖的行为存在。因为老百姓始终觉得白银的价值就在眼前,就算社会动荡,外加各种因素,也不会对这种金属货币造成过大的冲击,所以,当它摇身变作纸币的竞争对手后,纸币被瞬间击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相比于不可控的纸币,白银除了重量沉没有任何缺点,所以结果很明显,纸币败北。

大明宝钞”一瞬”即逝的背后有何玄机?虽然说纸币的优势在于便捷,方便携带,但是在那样一个统计数据滞后的历史时期,官方也很难做到市面上发行的纸币跟国家的真实财富合理匹配,一不小心发行数量过多,就会出现大明宝钞滑铁卢式的贬值。

在发行之初,一贯宝钞跟一两白银的价值是相等的,可以是到了朱元璋驾崩之前,三五贯宝钞才能兑换出一两白银。这种情况愈演愈烈,一直到永乐中期的时候,一千贯宝钞才能换来十二两的白银,这种贬值速度已经让老百姓有些惶恐,之后的正统元年,一千贯宝钞的价值跟一两白银是一样的。

结果呢?大明宝钞基本上就跟废纸没有太多的差别了,官方也抵挡不住贬值的纸币推行政策失败的态势,于是下令回收大明宝钞。景泰元年,也就是1450年,官方明令禁止宝钞的印制,仅仅持续五年,令人不解的是随后又启用了大明宝钞。虽说是再次回归市场,但大明宝钞的价值可是天壤之别,在成化初年的时候,一贯宝钞跟二文钱的价值是划等号的,这个换购比跟最初设定的能换一千文没有任何可比性,所以老百姓对大明宝钞置之不理。

朝廷当然不想看着自己印制出来的大明宝钞毁于一旦,于是在其处于竞争劣势的档口,朝廷下令:限制白银流入市面。朝廷以为这样一来就能缓解纸币不被重视不被认可的尴尬局面,可真真应了那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大明宝钞一路下滑的价值让人看了心惊肉跳,在经过了垂死挣扎之后,最终大明宝钞功亏一篑,最终被赶出了市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