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作死的节奏
第136章 作死的节奏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联合山东都指挥靳荣,又在卫所散发刀箭、旗帜,掠夺周边郡县的所有马匹,设立前后左右中五军,任命王斌、朱恒等为太师、都督、尚书等官职。朱高煦还企图勾结英国公张辅为内应,但被张辅告发。
当时,御史李浚在家守孝,得知朱高煦谋反,改名换姓,由小路赶往北京告变。朱瞻基仍不忍用兵,派宦官侯泰赐书信给朱高煦。朱高煦部署重兵压阵,面南而坐会见侯泰,并且,大言不惭地说道:“永乐年间皇帝听信谗言,削去我的护卫,把我封到乐安,朱高炽也仅用金帛引诱糊弄我,我怎能这样郁郁不乐地长居于此?你回去告诉皇帝,将奸臣夏原吉等人送来,然后再慢慢商议我的要求。”侯泰非常恐惧,只好返回京师。朱瞻基问起朱高煦所言,侯泰不敢据实回答。
同月,朱高煦派百户陈刚上疏,又给公侯大臣写信,多有指斥之词。朱瞻基叹道:”汉王果然谋反了。”于是,决定派阳武侯薛禄率军讨伐,大学士杨荣却劝朱瞻基御驾亲征。张辅奏道:”请给臣二万兵马,擒拿朱高煦献给陛下。”朱瞻基道:”你确实可以平定叛乱,但我刚刚继位,也许还有心怀二意的小人,若不亲征,便不能安定小人的反叛。”
朱高煦起初听闻薛禄率军,非常高兴,认为容易对付,及至得知朱瞻基亲征,方才害怕。后来,朱瞻基致信给朱高煦道:”张敖失国,始于贯高,淮南被杀,成于伍被。现在大军压境,你只要交出怂恿谋反之人,朕就可免除你的过失,恩惠礼遇与原先一样,不然的话,一开战你必然被擒,或者你的部下把你当成奇货绑了献于朕,到那时,你后悔也来不及了。”
征讨大军前锋到达乐安后,朱高煦下战书,约定明晨开战。朱瞻基命大军疾行,驻军在乐安城北,包围四门,并发射神机铳箭,震慑叛军,又不顾众将请求,再次把劝降书信射入城内,朱高煦仍不理会。 这时,城内叛军都想抓住朱高煦献给朱瞻基。朱高煦大惊,暗中派人到行营面见朱瞻基,打算明日出降,得到允许。当夜,朱高煦把兵器与通谋书信全部烧毁。次日,朱瞻基移驻城南。朱高煦打算出城,被王斌等人劝阻,只得假意回到汉王府,暗中从小路出城投降。
这时,群臣纷纷上奏,请求将朱高煦明正典刑。朱瞻基不许,还把弹劾奏章给朱高煦看。朱高煦叩首道:”臣罪该万死,惟听陛下处置。”朱高煦余党全部被擒后,朱瞻基赦免城中守军之罪,改乐安州为武定州,命薛禄与尚书张本留守,然后班师回朝。
返回北京后,朱瞻基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还亲自把平息朱高煦叛乱一事编写成《东征记》,昭示群臣。逆党王斌等人伏诛,同谋伏诛者六百四十余人,因故意放纵和藏匿反贼而被处死或戍边的计一千五百余人,发配到边远地区的计七百二十人。
后来,朱瞻基去探视朱高煦,却被朱高煦故意绊倒。朱瞻基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起。朱瞻基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
朱瞻基想了想,说道:“那个大员真的有你说的那么好?”
孟歆赶紧拿出一幅地图,指着台湾岛,说道:“长春,你看这是咱们中国最大的岛屿,现在的琼州府海南岛都不如他大。关键是哪里是北回归线穿过那里,庄稼可以一年三熟啊!它的西海岸有着大量的平原,我们的农厂要是把这些它的开垦出来,用郑和的宝船运到天津,咱们大明北面的粮食问题就可以彻底地解决了。怎么样?郑亨已经去了沈阳,不行的话,我们首先给他们装备东风汽车,对了,我们改进了95式重机枪,让兵部、工部再给东北的11军先装备,保安的左右卫就没有必要再增设了吧?况且,皇上不是还要裁撤卫所吗?”
朱瞻基想了想,说道:“我可以说一说,朱高煦的这3000人到底怎么办,还得看皇爷爷的意见。”
孟歆说道:“郑和已经派人占领了大员,开发大员,现在就差人手了。实在不行,可以轮流驻守啊!另外,再有灾民。朝廷可以往大员送啊!每家可以开荒,洪武皇帝不是有开荒免税三年的政策吗?”
朱瞻基说道:“我尽量争取吧。皇爷爷还在气头上,结果不好说。”
孟歆说道:“你先不要提,等陛下心情好一些你再提。”
朱瞻基郑重其事地答应了。
孟歆想到:能把朱瞻基这么一个平和的君主惹毛的朱高煦还真的不是一般的能作,如果现在能够把朱高煦弄到大员(台湾)去,岂不是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也能救朱高煦一命。但是,现在是永乐皇帝朱棣呀,果敢、刚毅,基本上是油盐不进的主。不妥,还是等到朱瞻基继位再说吧。不过,三千士卒还是有望争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