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红楼襄王 > 第758章 敕曰:宜乘鼎业,允膺守器!

第758章 敕曰:宜乘鼎业,允膺守器!

第758章 敕曰:宜乘鼎业,允膺守器!

皇帝的这句问话,让朱景洪非常意外。

这个问题看起来平常,但其实一点儿都不简单,所以朱景洪没忙着回答。

但在他思索之间,朱咸铭接着说道:“这次城中流言,是老六想把水搅浑,想来也你也是知道!”

皇帝猜得没错,这事朱景洪确实知道,毕竟如今厂卫他都有人。

更确切的说,他父子二人是共用一套班子,二人分别负责不同领域的事。

所以老六想继续争,就不能选择正面对抗,而是把老五和朱慕椿推出去,把水搅浑后再浑水摸鱼。

老六这人聪明,他把朝局看得很透,知道朱景洪虽然势力大,但仍未得文官士大夫支持,只要有人折腾这些人就愿意帮忙。

同时根据过往经验,两个权力核心无法相融,所以他认为只要时间足够,老头子和朱景洪还是会猜忌,那才是他真正发力的时候。

这样的想法不能说错,但其实可能性非常之低,老六是有执念所以转不过弯,才会一门心思继续折腾。

“儿子知道,六哥是心有不甘!”朱景洪坦然道。

停下脚步,朱咸铭回过头,问道:“所以往后,你们如何相处?”

朱景洪答道:“六哥才情冠绝天下,儿子以为……令其寄情诗词山水,逍遥快活一生也就是了!”

“他若不愿逍遥快活,又该如何?”朱咸铭凝神问道。

看着眼前的皇帝,朱景洪郑重道:“为保社稷之安,儿子也只能……”

此时朱咸铭的心悬了起来,他怕小儿子会对老六不利,对此他竟没有制衡之法。

只因如今这天下,已是非传这位不可,否则局面必将崩坏。

“将其禁锢!”朱景洪说出了最后四个字。

此时,朱咸铭的心落下了。

这四个字虽然不好听,但好在真实显得可靠。

若朱景洪说什么以德报怨,说什么感化说什么讲理,朱咸铭反而会担忧其用心。

只听朱咸铭叹道:“让他富贵一生,就不算亏待他了!”

二人又聊了一阵,朱景洪才告辞离开,太子的归属他二人并未讨论。

转眼又是十来天过去,京城流言越传越凶,但也开始有不同的声音传出。

而最多声音,就是当立襄王为太子。

这可没有朱景洪去推动,完全是勋贵和士兵的自发行为,这些人多关联的人更多,比起朱景渊和一帮官员们发力,掀起的声势可就大多了。

京城靠南,贾府。

这个贾府,非国公贾府,而是贾雨村的贾府。

此刻,贾雨村坐在书房内,面前摆放着一份奏表,且已被完全展开。

这份奏表,早在三个月前就已写好,就是在太子过世的第二天。

奏表内容也很简单,说国本不可久虚,请立朱景洪为太子。

只不过,因当日实际不成熟,所以贾雨村没着急递上去,后面他就一直在等待。

这一等,就是三个月时间过去,如今民间已有议立朱景洪的声音,在贾雨村看来时机已到了。

拥立之功,其含金量,是一等一的强。

“老爷,坐这么久了,看的什么?”

说话的是娇杏,当初甄家一个婢女,如今也成侍郎夫人了,可见她是得天之幸。

但在贾雨村看来,自他当年遭受贬谪之后,娶娇杏后便一路极顺,从出任之府到位列封疆,如今还得以升至部院。

这其中当然是跟对了,可他还是觉得娇杏旺他,这才能与朱景洪牵上关系。

所以在府中,贾雨村对娇杏格外尊重,丝毫没看不起她出身低微。

当然娇杏也很给力,已给贾雨村诞下两子一女。

“夫人,看的是仕途!”

“仕途?老爷已为侍郎,依着您此前话说,是当年从未敢想的地步,这才多久……怎么又在展望仕途了!”

“此一时彼一时嘛!”贾雨村微微笑道。

“侍郎再往上……那就是……六部堂官了,依照老爷以前的话说,便到了为官之极致!”

听到夫人这些话,贾雨村面露浅笑,心里却在畅想升列台阁,秉政治世的美好愿景。

没错,这些都是以往不敢想的事,但如今都已是近在咫尺。

“夫人,古人都讲出将入相,六部之上还有宰辅之任,为夫往后的路还长呢!”

说完这话,贾雨村便收起了桌上奏本,而后吩咐道:“叫她们准备好,我要更衣!”

“好!”

一番折腾后,贾雨村离府便往皇城去了,入了城便径直去了通政司。

大约一个时辰后,贾雨村的这份“请立太子疏”,便在各部院传开了,一时间引起了轩然大波。

关于议论立谁为太子的声音很多,但都是在非正式场合讨论,官方到今日贾雨村上疏之前,一直没有人触及这件事。

所以民间聊得火热,然而朝堂上却很安静,贾雨村这道疏打破了这份安宁。

文官士大夫普遍支持老六是事实,但存在一部分投机者也是事实。

所以当贾雨村带了头,第二天就有五名官员上书,请立朱景洪为太子。

到了第三天,直接就有三十多名官员上疏,一时间朝堂上只有这一道声音,朱景洪便显得众望所归。

到这个时候,朱景渊也沉不住气了,于是立刻指示自己铁杆,上奏请立自己这嫡长为太子。

虽然胜率不大,但朱景渊必须出手,不然太子就真没了。

“正统十八年,十月二十,帝御崇政门,议山东三府十七县减免钱粮事,议河北……议……议立太子事……”

翰林院学士担任的起居郎,此刻设案于丹陛之东,记录着今日常朝听政之事。

今日已议过三件事,而第四件便是议立储君。

辩论此刻已进入白热化,主要是有两个观点在斗争,分别支持朱景洪和朱景渊。

比较反常的是,有四十多名官员为朱景洪发声,而替朱景渊说话仅有十七人。

至于现场余下六十多名文官,在这关键时刻保持了沉默,至于在场武勋则全部一言未发。

辩论持续了半个多时辰,到现在明显已是支持朱景洪一方占优,把他说成是既有大功又有大德的至贤之人,反观支持朱景渊的一方则明显论据不足。

耍嘴皮子固然重要,可在实打实功劳和威望面前,朱景渊的支持者磨破了嘴皮子,却也讨不到便宜去。

“襄王暴虐,何以君天下?”

因被逼得太过窘迫,支持朱景渊的官员,冲动之下喊出了这一句,然后现场顿时安静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了喊话这人身上,此人是大理寺少卿郑轩。

持续半个时辰的辩论,双方都是在说各自支持的人,有多么适合储君的位置,往后能将大明治理得有多好。

从始至终,都未直接攻击过对方,而郑轩冲动的这句话,便打破了方才辩论的潜规则。

当然,打破规则不要紧,关键是直接攻讦朱景洪,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

若说方才辩论是出于公心各抒己见,那么现在事情性质就变了。

所以在说出这句之后,郑轩整个人就僵住了,然后就腿有些打颤呼吸急促。

他知道,自己完了……

“陛下,此人狂悖,污蔑襄王,请严惩之!”户部侍郎郑显林跪下请旨。

这个时候他有两条路,一个是展现自己士大夫气节,犯颜直谏绝不改口。

当郑轩冒出这个想法,就意味着他不会走这条路,所以下一刻他很干脆的跪下,而后叩头道:“陛下,臣狂悖失言,辱及襄王,请陛下降罪!”

看着在场一众大臣,朱咸铭问道:“诸位臣工,朕当立何人?”

他需要的结果是,朱景洪得到普遍的支持,哪怕只是嘴上的支持。

“襄王仁孝勇武,请陛下立襄王!”

“臣附议!”

“臣附议!”

附议的人越来越多,当站出来支持朱景洪的文官附完后,此前保持沉默的官员也开始发声,这就一道分水岭出现了。

有新的投机者产生,就会引发更多人跟风,然后局面顿时一边倒。

“臣请立襄王!”

文华殿大学士赵玉山的这一句,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大势已经很明显了。

成为少数派的朱景渊一党,此刻一个个都面如土色,其中又以说错话的郑轩为最。

最终,朱景洪得到了近乎九成文官口头支持,而一众武勋们还是一句话都没说,因为他们只能听而不能发言,这是从太祖时就定下的一条规则。

但是,朱景洪能登上太子之位,又全靠了这些人的拥戴,所以武勋集团虽无声却又发出了最强音。

“既然诸位诸位臣工皆属襄王,朕从善如流……太子之位便议定了!”

“着翰林院拟旨敕襄王,礼部依制筹备册立仪,暂定……十一月初一大朝之日,行太子册立仪!”

被点到两个衙门,各自出班应下此事,然后今日之大朝会便结束了。

时间来到下午,有关太子归属的情况,便已在京城之内传开,这也是近日城内最热的话题。

如今尘埃落定,知是襄王为储,很多人心里的石头都落了地。

普通百姓都知是襄王被立,睿王府的朱景渊当然也知道了,结果就是书房被他砸了个稀巴烂,连传话的太监都被打死了。

自太子过世之日,朱景渊就被解除了禁足,所以近三个月他没少折腾,现在看来其实做的是无用功。

按理说到了这一步,朱景渊该认命了,可他还是觉得不甘,他确实已经魔怔了。

陈芷虽为女流,却也看得最是明白,所以她干脆直接下令,让家中奴仆把朱景渊看住。

可奴仆终究是奴仆,又如何能把这位给看得住,没办法陈芷只能让儿子们上。

朱景渊的儿子们,大的也已经十六岁成婚了,十二三岁的小子也有几个,还真就把朱景渊给控制住了。

这些小子们,当然希望老爹做太子,为的是自身往后的好处。

而眼下悖逆犯上,把老爹给看押起来,同样是为了自己的好处。

睿王府内发生的事情,当天下午就传进了宫里去,顿时引得皇帝震怒。

最终,一道上谕被送进了睿王府。

“上谕,睿王狂悖,打死人命,屡犯法纪,朕欲宽之,上苍难容……”

谕旨内容极其严厉,偏偏来传旨的太监,乃是东厂掌班太监邓安,这位曾经的襄王府总管太监。

此刻邓安来宣读旨意,看着眼前跪着的睿王府一众人丁,这厮心中可以说是爽透了。

“着……褫其亲王之爵,改封恭顺王,以观后效,若再有……”

没等邓安把谕旨念完,被降爵的朱景渊悲愤交加,喷出一口老血后瘫倒在地。

睿王府众人正要施救,却听邓安呵斥道:“肃静,不需妄动!”

他这一吼,随行侍卫跟着大喊,直接把王府众人镇住了,此刻圣旨当头便不敢妄动。

尤其陈芷,看着倒地晕厥的夫君,焦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可她现在什么都做不了。

而后邓安继续念着,抑扬顿挫多少有些拖延的意味,让朱景渊多遭了罪。

再说另一头的皇宫内,朱咸铭坐在书案后,对这墙上皇后画像道:“清音,降他的爵位,恰是为了护他周全,想来你不会怪我!”

太子已经走了,嫡子只剩下两个,朱咸铭现在唯一的念头,只是让朱景渊活下去。

转眼又是两天过去,睿王改封恭顺王的事情,再度在京城之内传开,这更让世人明白皇帝立储的决心。

十月二十四,在经过反复打磨后,册封太子的圣旨定稿,于当日中午由礼部侍郎梅敬文送达襄王府。

梅敬文,是赵玉山的得意门生,正统二年二甲头名,历任翰林院书庶吉士、检讨、编修、修撰、金陵巡按都御史、督察院佥都御史、河南河北布政使、礼部侍郎。

这样履历,是入阁拜相的典范,而这次赵玉山运作他来传旨,就是想要再推他一把。

宦海漂浮十六载,已满四十的梅敬文,当然明白恩师深意,此刻心中既有感激,也有对未来的憧憬。

四十来岁的人,竟跟年轻人一样,心中无比的激动。

襄王府早已设好接旨一应陈设,在府上众人全部到场并排班站好后,梅敬文手捧圣旨出现在台阶上。

“圣上有旨!”

朱景洪等人即刻跪下,然后山呼万岁行了大礼。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

册立太子,乃是大明朝一等一的大事,按理说该颁布最正式的诏书,而不是眼前的敕旨。

其中原因在于,今日之旨乃是颁给朱景洪个人,告诉他你被皇帝册为太子,而非是面向天下臣民宣告。

而那份最正式的册立诏书,则将在十一月初一大朝会上,正式向天下臣民颁布。

“储贰之重,式固宗祧,一有元良,以贞万国……”

“襄王景洪,器质冲远,孝惟德本,仁为重任,……”

“戡翦多难,征讨不臣,嘉谋特举,长算必克,朝野具瞻……”

“宜乘鼎业,允膺守器。可立为皇太子!”

听到可立为皇太子这句时,朱景洪心中百感交集,多年来的拼搏涌上心头,让他深觉此番际遇之不易。

而在其身后,宝钗同样心情复杂。

从金陵一失怙之女,到被选为公主伴读,再到无比尊贵的亲王正妃,再到马上将得的太子妃……

她只感觉,自己这辈子无比幸运,回头一想竟觉得不太真实。

“所司具礼,以时册命,钦此!”

梅敬文念出的最后一句,就是说让朱景洪等待正式册封,不出意外就是在六天后。

“儿臣朱景洪,领旨……叩谢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跟着朱景洪一道,襄王府众人也都叩头山呼,场面一时间无比热烈。

“殿下,快快请起!”

当朱景洪接过圣旨后,梅敬文连忙将朱景洪扶起,然后跪地向他行礼。

“臣礼部侍郎梅敬文,拜见太子殿下!”

和梅敬文一样,随行传旨的几名官员,以及龙禁卫侍卫们,全部都向朱景洪行了大礼。

此刻,他是半君之身,比之往日更为尊贵了。

双手握着圣旨,朱景洪神色坦然,微微笑道:“诸位免礼,请起!”

而他的这份淡定从容,也让梅敬文越发敬服,不自觉就把朱景洪和先太子比。

这一比,就能明显察觉到差距。

对朱景源,梅敬文评其为“仁弱无谋”,对朱景洪则夸为“天日之表,圣君之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