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满唐华彩 > 第568章 以直立威

满唐华彩 第568章 以直立威

作者:怪诞的表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5 19:44:11

第568章 以直立威

第568章 以直立威

颜泉明离开了一趟再回长安城,注意到了一个变化。

西城的金光门因为常有商旅的车马经过,车轮把门洞的道路压出了两条深深的凹陷,已到了能让中间的青石刮到了车梁的地步,这两年官府无钱,对此的处置是在凹陷处铺上几块土砖,下雨天依旧会积水、泥泞,如今不同了,这道路被重新修缮过,铺上了整齐、厚实的巨石。

可见抄没寺产以来,朝廷还是稍微富足了一些。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收缴的钱财运用到民生治理上,亦可见吏治整顿有成效、官员的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

傍晚,颜泉明先去拜见了颜真卿。

颜家是儒学世家,讲究礼数,颜真卿对待侄子非常严格,甫一见面就批评了颜泉明行事上几处做得不妥善的地方。他不知道家族原本生离死别的命运被改变了,该狠狠管教的地方就绝不留情,没有舍不得骂、舍不得打这回事。

末了,颜真卿道:“鄠县的案子虽小,殿下却很关注,你既回来了,明早就去禀报吧。”

“侄儿在路上见到有八百里加急,猜测西边将有大战。”颜泉明道,“这种时候,殿下还关心这一桩小案吗?”

“国事无大小,细微之处可窥大势。”颜真卿道:“元载欲借此案对付崔祐甫,故而殿下让你仔细核实。现在打仗了,这两人之间的隔阂难道就消了吗?”

“是,侄儿明白了。”颜泉明起身准备离开,想了想又道:“侄儿此番巡视所见,社稷安稳,海晏河清,都道殿下治理得当,叔父也可放心了。”

他当年也曾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巡视,平反冤狱,安抚百姓。颜泉明大概是以他为榜样,故而有此一言。

颜真卿近来看了太多公文,伤了视力,身子俯得很低,半张脸都隐在暗处,闻言没太大反应。

“那就好。”

次日,朝议之后,薛白果然首先见了颜泉明。

先问及了鄠县的案子,颜泉明却有些犹豫,斟酌着才作了回答。

“郑直斋算得上是个好官,封小勾也确有些行事乖张之处,但在葛三的案子上,郑直斋冤枉了封小勾。”

薛白感受到了他的迟疑,淡淡道:“你只要说事实就可以,旁的事,我自有判断。”

“是,杀鄠县县民葛三一家之凶手当是两名士卒,于天宝十二载的腊月三十因公干而经过鄠县,封小勾替他们安排了住处,元月初一,他们在城中征粮,恰遇到了葛三之女,遂跟着闯入其家中,犯下大案后扬长而去。封小勾亦在场,他身为鄠县捉不良帅,本应羁凶徒,最不济也要指认出凶徒,可他当时反而隐瞒了两个士卒的罪名,与他的手下衙役说‘若是贼兵来了,拿葛三一家充军粮也使得,杀了他们又如何’。”

薛白问道:“你确保你说的是实情。”

“此案并非无人目睹,只是迫于淫威而都不敢吐露实情。臣微服查访,与葛三的许多邻里都聊过天,不仅问了凶手的具体特征,还画了画像。”

颜泉明说着,便拿出他搜集到的证物、口供,以及一幅他画的画像。

薛白原本以为会像那种海捕文书上寥寥几笔,没想到颜泉明极擅长丹青,画的是一幅颇为写实的人物肖象。

“臣虽未见过他们,但根据目击者的证词,画了几张与他们确认,反复修改,称是有八成相似。”

画上是两个并肩而出的汉子,没有披甲,在军袍外面裹了厚皮裘,踏的是鹿皮靴,身上佩着弓刀,两人都有很明显的外八、罗圈腿。其中一人右脸上有一片刀疤,从右眉连到了脸颊,另一人则是驼背,目露凶光。

这些气质与特点都是跃然纸上,薛白不得不夸道:“画得不错。”

颜泉明道:“葛三家中的墙壁上还留存着被刀劈过的痕迹,臣试过,封小沟的佩刀砍不进黄泥墙,唯有画上的这种长柄军刀可以;从地上留下来的血脚印看,凶手的靴子都是在八寸有余,而封小沟的脚只有七寸;另外,这是凶手当时遗落在葛三家中的两枚箭镞……”

箭头是铁器,打完仗之后常常是要回收的,有时箭杆断了,清点战场的士卒会把箭头剪下来装着。奉命搜索物资的兵士路上捡些箭头装在褡裢里是常事。

薛白接过那箭头看了一眼,见上面刻有小小的“振二”字样,没说什么。

他仔细确认了颜泉明带回来的物证和口供,问道:“这些,郑直斋没查到?”

“郑直斋要治罪封小勾,很可能是出于他与县尉荀鹏之间的不和。荀鹏是科举出身,年逾六旬而多年未得升迁,此番抄没佛寺非常卖力,他不仅让县内的僧侣还俗,还追回他们多年欠缴的税赋,逼他们劳役,修鄠县的水渠,不少僧侣常年养尊处优,不堪忍受这种重活,劳累过度而死。这种情况下,郑直斋听闻了封小勾犯的旧案立即派人去捉捕,没想到竟是闹出了人命,遂直接将案子办成铁案。”

薛白道:“你的意思是,郑直斋知道这案子不是封小勾做的?”

“他否认了,是否知道只有他自己清楚。”

“既说封小勾是恶吏,郑直斋没能捉到别的罪证来对付他?”

颜泉明道:“封小勾虽有跋扈之行,却也多奉荀鹏的命令行事,能法办他的事不多。”

“如此说来,他是冤死的?”

“是。”

薛白没有再问了,思忖着此事。

颜泉明道:“殿下过问这种案子,当是为朝廷大局考虑,臣以为此案维持原判为妥。”

“看来,你知道那两个士卒是谁人麾下了?”

“臣不知。”

颜泉明说是不知,但薛白命人查访,很快就查到那两个凶徒是出自何人麾下。

箭头是出自振武军,属于朔方军,天宝十三载正是薛白与李亨交锋之时,振武军并未参战,只有与凤翔之间书信往来时,才派人途经关中。

再跟据时间调当时的记录,终于是查到他们很可能是郭子仪之子郭晞麾下兵士。

薛白查这案子的目的是为了震慑元载、崔祐甫,他要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有一双眼睛在看着,他不好欺瞒,可最后查出这样的结果,不免让他有些为难。

大战在即,这种时候挑郭晞的毛病,很可能起不到震慑人心的作用,反而会激起变乱。

颜泉明说的也有道理,维持原判,封小勾已经死了,只要再敲打一下元载也就无人再为他申冤,这是对局势最稳妥的结果。

是夜,薛白问了颜嫣一个问题,说若是他也被冤杀了,颜嫣会跑去为他申冤吗?

颜嫣想了想,道:“那要看情况。”

“哦?”

“你若冤死了,我为你奔走,死亦无悔;可我既怀了你的孩子,当先把孩子养育成人,申冤这种事可是很危险的。”

薛白再看了一遍宗卷,上面并没说封小勾有几个孩子,可他却陷入了沉思。

~~次日,薛白就把元载、崔祐甫都召到了宣政殿。

他把颜泉明拿到的证据直接摆在二人面前,道:“你们都曾在我面前义正辞严,现在谈谈看法吧?”

这句话之后,薛白就埋首于别的事务,暂时并不理会这两人。

崔祐甫不屑于元载,不愿与之站得太近,上前接过宗卷看了看,脸色渐渐起了变化。

他与薛白是同时授官的,心里对薛白其实隐隐总有一些不太服气。两人一起在洛阳当县尉时,他就有了比较之心了,认为若非薛白的身世,如今成就定然是不如他高的。

但人家是皇子皇孙,这没办法。崔祐甫也认,可心里难免觉得自己该是宰相人选。

这次鄠县的案子,崔祐甫非常相信郑直斋,更相信自己的判断,有心给元载以及重用元载的薛白一个教训。却没想到,结果竟大出所料。

元载则是更为震惊,甚至还有些惊恐。

他是早就听闻鄠县县尉荀鹏指责郑直斋了,是为了罢郑直斋的官才想要重审封小勾的案子,遂派人到鄠县命令荀鹏做文章。

换言之,此事他已经筹划了一段时日,可辛氏才刚刚到长安告状,事情甫一发动,薛白就把真相甩了出来。

这说明什么?他的一举一动,全在薛白的掌控之中,他的心思,没有一桩能瞒得过薛白。

倘若他秉公办事,毫无私心也就罢了。但这件事上,他确实犯了大错——没有仔细查明真相就出手对付郑直斋,现在好了,真相是郭晞的麾下将士杀人了。

如今西北边防系于郭子仪,他主张重审的案子矛头直指郭氏,只怕要被认为是破坏大局,惹殿下不喜了。

元载可不认为,薛白想要在这个时候找郭晞的人治罪。

宣政殿内安静了很久,只有薛白偶尔翻动文书的声音,而看卷宗的两个人都很沉默,很认真地、一遍一遍地看。

终于,元载看向崔祐甫,以眼神示意了一下,表示想要与他握手言和。他已经认输了,想要收回重审封小勾一案的意见,就维持郑直斋的原判。

崔祐甫很冷淡,闷不吭声。

薛白一直不说话,最后,元载先开口了。

“臣行事不周全,虽看出了此案有不对之处,本该先查明真相再奏报。现吐蕃犯境,朝廷当以战事为重,临阵恐不宜质问大将。”

说罢,他俯身请罪,把说话的机会留给了崔祐甫。

崔祐甫可以说郑直斋其实是明察秋毫,早已查出了真相,但考虑到西北战事,没有追咎于郭晞,而是把帮凶先绳之以法,是个能臣。

如此一来,这件事就能体面地收场了。元载认栽、崔祐甫胜了一局,而太子则树立了威望。

然而,崔祐甫竟是先请罪了。

“臣任御史中丞,有失察之罪,请殿下责罚。”

薛白道:“御史台短短数月审理了上千桩大小案子,我用人没有多做多错的道理,郑直斋递交的文书确实也看不出端倪。但,你确实该想想,如何杜绝冤案、错案。”

“臣铭记于心。”

“这案子,你以为该如何办?”

崔祐甫目露坚定,道:“臣请遣监察御史至郭晞军中巡查,找出真凶,以示朝廷法度严明;鄠县县令郑直斋办案不严谨,冤杀封小勾,当罢官。”

元载吃了一惊,眼珠转动着,分析崔祐甫为何要这么说。

他能理解壁虎断尾却理解不了崔祐甫牺牲一个心腹官员、损失威望,目的却是与郭子仪的儿子硬碰硬,这是损人不利己的。

如此想来,那崔祐甫这么说,便是在说反话,逼他认输了。“不可!”元载遂开口道:“郭晞有功于国,且当时战乱不止,人命如草芥。岂可因两个士卒的过错时过境迁之后又追咎其罪过?天下人只会认为殿下是在秋后算账,万万不可……殿下,臣以为,郑直斋处置得对。”

“这是大唐的法度,朝廷的威严!”

崔祐甫忽然提高了音量,道:“不论战乱中死了多少人,十万、百万,但凡违背军律杀一人便是有罪。凡案宗递到御史台,不论犯案者是谁的兵、谁的儿子一律秉公处置,朝廷法度不需看任何人脸色。今若主动包庇,来日地方军中人人效仿,便是社稷祸乱之根源!”

元载眯了眯眼,愈发警惕崔祐甫的阴谋。

“好。”

薛白却已赞了一声,道:“便依崔中丞之意办吧。”

“喏。”

元载此时才愣了愣意识到他们是来真的。

只看这件事,他成功罢免了郑直斋,似乎是赢了崔祐甫。可他却觉得自己这次输了,输得一塌糊涂。

~~出了丹凤门,身后巍峨的大明宫渐远。元载与崔祐甫难得并行,说了几句话。

“沽名钓誉。”

元载讥嘲了一声道:“崔中丞为了自己的名气,破坏西北战局,后果你担得起吗?”

崔祐甫道:“这是风骨,卑鄙之人自然不会懂。”

“我与你谈国家大事,你出言羞辱于我,这便是你们七家十姓、名门望族的风骨?”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崔祐甫道,“我为社稷安定深谋远虑,所作所为,你不能理解,错不在你。埳井之蛙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安知东海之大。”

元载冷笑,道:“国事便败在你等兼并田亩者之手,深谋远虑?我为社稷做实务,功在千秋万古,岂是你等庇护于父祖之门荫之下的小儿可比的。”

两人道不同不相为谋,越对话越失涵养,干脆各自冷哼一声,掉头而去。

~~邠州。

天还未出伏,艳阳高照,照在黄土之上,官道上扬起的尘土像是带着逼人的暑气。

道路两边的麦子快要成熟,随处可见有士卒们赤着上身在麦地里抢收。这是郭子仪坐镇西陲,实施军屯的结果。

吐蕃大军将至,到处都弥漫着紧张感。

忽然,马蹄声从远处袭卷而来,十余骑士哈哈大笑着奔过,与此同时也有尖叫声与哭声传来。

有收麦的士卒抬起头看去,见那些骑士的马背上或横放着一些女子,或挂着一袋袋干粮。

“啖狗肠,他们好生潇洒,倒留阿爷在此割麦。”

“那些是谁的兵?郭元帅来了以来,军中许久没见到有人敢犯纪了。”

“郭元帅待将士们宽仁,偏有些不识抬举的败坏他的威名。我以前在李元帅麾下从军,李元帅治军才叫严苛。”

士卒们说着话,又埋下头继续操劳。

过了一会,道路边有数人驱马赶来,为首的是个三十多岁的方脸男子,颇有威仪。

此人便是御史台派来的监察御史,名叫韩滉。

韩滉是相门子,他父亲是开元年间的宰相韩休。

他门荫入仕,琴棋书画都很精通,结交的都是名士,再加上名声好、才华高,虽然出仕以来因父母过世先后有六七年都在守孝,却还是很快就迁为了监察御史。

此番到邠州来查案,旁人都害怕得罪郭子仪,唯有韩滉主动请命,并在面见薛白时说出“臣欲保全郭公之名望,又何惧得罪他?”

可见他很清楚办这个差事要把握好分寸。

紧赶慢赶,他终于在天黑之前,赶到了郭子仪的大营。

军中守卫查看了他的官符,将栅栏门缓缓打开,却是厉声喝令道:“下马!”

韩滉不敢怠慢,翻身下马,牵马而行,道:“还请军士领我去见郭元帅。”

“请吧。御史也莫嫌我等粗鲁,实在是今日营中严禁无故纵马。”

韩滉问道:“营中纵马,需有军令。为何是‘今日’严禁,平常便不严禁吗?”

之所以如此问,因他此来的差事就是要惩治军中士卒,自是要试探郭子仪对军律的态度。

他也听说过,不少在郭子仪、李光弼军中都待过的将领常常抱怨李光弼军纪严苛,给人的印象仿佛郭子仪的军律就较为松散。但这事是对比出来的,实情如何,还得他亲自看看。

那士卒原本不想说,禁不住韩滉实在是擅长问话,几句对话之后还是说了。

“这么大的军营,原本骑马也是无妨,偏是昨日杨将军纵马撞死了人。”

“哦?这位杨将军是何人?”

“杨将军是元帅夫人的奶妈的儿子,与郎君们都是一起长大的。”

“那此事后来如何了?”

“原本事情不大,但正好被白将军撞见了,白将军把杨将军军法处置,乱棍打死了。”

韩滉没有问是哪位白将军,因知道如今在邠州的还有曾随李光弼守河阳的大将白孝德。

他问道:“后来呢?”

“郭元帅家的郎君们得知了此事,今日刚到元帅帐中哭诉,扬言白将军骄横,擅自处死大将,要元帅治他的罪哩。”

韩滉目露思忖,便打算借此事看看郭子仪的态度,正好衡量这趟办差的难度。

营地很大,走了许久,他到了大帐,拜见了郭子仪。

地上摆着个大大的沙盘,郭子仪正蹲在那看着,手里捧着一把茶叶,时不时放在嘴里嚼着。他吃的肉多,直接嚼茶叶来解腻提神。

“监察御史韩滉,见过郭元帅。”

“我知道你。”郭子仪道,“令尊是太上皇的魏征啊。”

韩休生性耿直,常常直谏时政的得失,开元年间李隆基每次欢宴过度,都会问左右“韩休知否?”话音刚落,劝谏的奏书就到了。

那时旁人问李隆基为何不把韩休驱出朝堂,李隆基倒是懂得说“朕虽瘠,天下肥矣,韩休敷陈治道,多直言,朕用之,为社稷计尔”,然后没几年就把韩休罢相了。

此时,韩滉顺着这话便道:“现在我到郭公军中,也想为郭公直言劝谏。”

“哈哈哈。”郭子仪大笑,抚须道:“好好好,我军中缺的就是这样直言不讳之人。”

既然都聊到了这里,韩滉便提及了方才听到的杨将军纵马伤人一事。

说到这件事,郭子仪便来气,道:“让你见笑了,我已将那些不成器的东西叱退了。”

“听闻杨将军久经沙场,为国征战,牺牲良多。诸位郎君为他痛惜,也是应有之意。”

郭子仪摆摆手,叹惜道:“我这几个儿子都是蠢材,白孝德杀伐果断,他们不懂得赞赏,反而痛惜母之乳母子,都是被深闺妇人养废了!”

韩滉见郭子仪是真心痛惜,松了一口气,知道这次的差事已经办成了一半,但他还是并没有马上把案子全盘托出。

在他看来,郭子仪治军确实不算严,换作是李光弼,就不只是把儿子们叱退了,只怕得痛打一顿。

相门之子处事风格就是行事稳妥,他打算先把涉案的凶徒找出来再谈,毕竟人未必就是郭晞的麾下。

出了大帐,走了一段距离,韩滉忽听到了马嘶声。

却是十余骑正在营中骑马,呼啸着疾驰而来,从他们身边掠过,差点还撞到了他。

韩滉连忙撤了几步,扭头看去,盯着那络绎掠过的身影。

“韩御史莫看了他们今天敢骑,肯定是得到了军令……这是郎君们在与元帅置气呢。”

“好。”

韩滉正要收回目光,忽然眯了眯。

夕阳的光线下,他紧紧盯住了一个骑士。

那人脸上有一片疤痕,从右眉连到了脸颊上,正在放肆大笑,与旁边的驼背同袍有说有笑。

“这些是郭晞将军麾下吗?”韩滉问道。

“御史怎知道?”

韩滉没想到这么巧,刚到驻扎了上万人的军营就遇到他要惩治的人,反而踟躇了起来。

此事要办不难,难的是办得漂亮,办得让所有人都服气。

他回想着郭子仪的态度,犹豫了一会,最后问道:“敢问,白将军的营地在何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