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满唐华彩 > 第313章 道姑

满唐华彩 第313章 道姑

作者:怪诞的表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5 19:44:11

321.第313章 道姑

见过了王忠嗣,李隆基感到有些乏了,想小憩一会又担心影响夜里睡整觉。往常倒无这种困扰,近来却是因南诏叛乱牵扯了他太多心神。

对此,他观戏时便与杨玉环抱怨了几句。

“朕缵帝位三十载,励精图治,造此盛世。今四海会同,天下无事,朕将国事托付于李林甫,本当他是可靠的,闹出这等乱局,要朕亲自收拾。”

杨玉环道:“故而三郎罢了李林甫,任张垍为相,他打理朝政,不是一切顺利吗?”

李隆基此时颇放松,摇了摇头,道:“朕之所以想到用张垍,与你那义弟有关。”

“为何?”

“自是因朕念着太真,愿意用你家的人。”李隆基笑道。

“才不信。”杨玉环嗔了一声,转过头去。

李隆基没有说出来的是,他任用宰相有一个最重要的要求——能制衡太子。

当时,张垍与薛白走得近,这让他一度以为,张垍知道当上宰相之后该怎么做。作为宰相,该懂得用王忠嗣尽快平定南诏,也该懂得与东宫撕破脸。

他故意答应把郡主许婚给安庆宗,一则考虑到这桩婚事于大唐社稷稳定有利,而以安禄山的忠心并不会因儿女婚事而倒向东宫;二则,也是给张垍一个攻击李亨的机会。

若张垍够聪明,就该使人弹劾东宫意图交构边镇大将,敲打王忠嗣、安禄山,巩固宰相权威,同时表明与东宫势不两立的态度。

这就好比,当年他故意给韦坚、皇甫惟明亲近东宫的机会,试探他们,亦试探李林甫。李林甫就做得很好,一纸罪状表明了愿为圣人制衡东宫,请圣人高枕无忧。

“高将军。”

“老奴在。”

“张垍有奏折到吗?”

“没有。”高力士应道:“但右相上了一道奏章。”

李隆基看了眼李林甫的奏折,果然是反对以郡主嫁安庆宗一事,又隐讳地提及安禄山之所以举荐王忠嗣,或是与东宫有所勾结。

看罢,李隆基轻叱了一句。

“小人之心。”

但他心里想的是,还是李林甫在制衡东宫之事上用得顺手啊。

如此,他才能安心赏歌舞、洗温泉,不必担心下一刻就成了太上皇,但李林甫愈发老迈昏庸了,观其与张垍相斗,斗到最后,只看到李林甫接连败退,被啄得一地鸡毛。

一个胜在能理顺朝堂,一个胜在知圣心,难以决择。

杨玉环观了一场戏,回头看去,见李隆基心思根本不在舞乐上,便吩咐台上的优伶暂时停下。

“圣人既心不在焉,可要先去理国事?”

“无甚国事,朕擅用人,不理琐事。”

“那,”杨玉环想了想,笑问道:“玩捉迷藏可好?”

说来,捉迷藏之所以叫“捉迷藏”,是因她与李隆基玩时从不相让,她身上常挂着许多个香囊,每每拿香囊迷惑李隆基,将他引开,不让他捉到。

她之所以宠冠六宫,从不是多善解人意,而是她爱玩、有趣。

平常,李隆基喜欢这种奇新,最近却觉得太累了,叹道:“今日玩不了。”

他方才提到了薛白,本有心试探杨玉环是否会顺势替薛白求官,见她根本就没在意,他反而肯多与她谈谈。

“对了,薛白小儿,倒是既能办事,又明了朕的心意。”

“圣人忘了?上元节他还顶撞了圣人。”杨玉环道:“这义弟与我性子一样,可不会说好听话哄人。”

“忠言逆耳啊。”

时隔两个多月,李隆基终于如此评述了一句,看起来很有明君的气度。

侍立在不远处的宦官吴怀实眼皮一抬,瞥着这一幕,却是心中暗道贵妃每次只不经意地回护她那义弟一句,却是让圣人连薛白的忤逆之罪都原谅了,还亲自去其婚宴……可莫忘了,这位贵妃一向是悍妒直率的性子,何曾这般小心翼翼过?

吴怀实正这般想着,便听圣人道:“召薛白来觐见。”

“奴婢这便去。”

~~

吴怀实出宫后先打听了一番,听薛白成亲没几日,已开始到御史台视事了,遂赶了过去。

他不让人通传,直接走向薛白的公房,推开门。

薛白正在专心写着什么,听得开门声,转头看来,眼神有些警惕。

“见过薛郎,可是在弹劾谁?”吴怀实笑着,上前问道,一副亲近作派。

“吴将军。”薛白见到他也很欢喜,笑着相迎,应道:“只是在整理些药方。”

吴怀实目光往纸上看了一眼,大概见薛白写的是“人参、柴胡、黄芩、半夏”等药材以及份量,倒不知是做什么用的。

“薛郎这字写得真好……接圣人口谕,召殿中侍御史薛白,觐见。”

薛白连忙整理仪容,领了圣意,之后问道:“敢问吴将军,今日是?”

“旁人若问,我定不敢通风报信的。”吴怀实四下看了一眼,小声道:“但薛郎既问了,那只好透些风。”

“吴将军待我义气深重,我铭记于心。”

“是薛郎值得相交。”吴怀实道:“圣人怕是想让你去提醒张驸马一些事。”

他点到为止,知薛白懂得要怎么做。

总之,因这一句提醒,两人关系更进了一步。

……

李隆基是在勤政楼见的薛白,杨玉环并未在侧,可见,要问的并非寻常事。

但他的姿态却很随意,手里还端着杯酒。

“伱既不愿迎娶和政郡主,却关心她嫁不嫁安庆宗?小小御史,天子家事也敢过问。”

“回圣人。”薛白道:“天子无家事,御史本该事事关心。”

“休给朕耍嘴,说你打的是何主意。”

“此事若属实,臣当弹劾东宫,交构边镇。”

“你放肆!”李隆基故意叱道:“此为朕允的婚事。”

薛白无理反驳,只好道:“臣知罪。”

“还敢说你不是对太子、安禄山有偏见?”

“臣……闻风奏事而已。”

“好一个闻风奏事。”李隆基不经意地问道:“谁指使你的?”

这一句话看似轻描淡写,他其实是想听听薛白是怎么看待李林甫、张垍对东宫的态度。

“不敢瞒圣人。”薛白道:“右相曾与臣谈过此事。”

李隆基难得有些认真起来。

“南诏叛乱,臣以为右相老迈昏庸,曾对他有过许多抨击之论。”薛白道:“安禄山见右相恐失势,遂交构东宫,之后得东宫授意,举荐王忠嗣挂帅。另外,据右相所言,串联东宫与安禄山者,张垍是也。”

“胡言乱语。”李隆基叱道:“朕看李林甫是老糊涂了,说出这等话来。”

“陛下明鉴。”

“继续说。”

“右相有意敲打东宫、安禄山、王忠嗣,敲打之后,方可任用王忠嗣平定南诏。”薛白道:“他之所以来我婚宴,便是为说此事。”

“为何与你一御史说?”

“臣忠直。”薛白道,“圣人信臣的忠直之言。”

闻言,李隆基被气笑了,摇了摇头,骂道:“朕岂能信你这小儿。”

这般随意地聊了几句,他便打发走了薛白。

高力士有些不解,不由道:“圣人肯定没信薛白所说,安禄山交构东宫一事,如何容他在御前放肆?”

“这你便不知了,薛白是块硬骨头,当初王忠嗣触怒朕,只有他愿保王忠嗣。今日朕看的是张垍与李林甫谁能叼住这块硬骨头。”

“可老奴听说,薛白与右相的女儿走得很近。”高力士道,“这竖子已成了亲,却还……”

“那又如何?小儿女嘛。”李隆基哈哈大笑,“朕不在意李林甫用了甚手段,只要他把麻烦平息了。”

他既是风流天子,从不以风流为忤。

这些纷争因南诏叛乱而起,而薛白预言了南诏叛乱,且借此事搅得朝堂大乱,几乎逼得李林甫罢相。那么,李林甫若能摆平薛白,就意味着能解决麻烦,解决南诏叛乱。

硬骨头的薛白,就像是一块试金石。

……

薛白离开勤政务本楼,迎面见一队宫娥簇拥着一名盛装女子而来,他本以为是杨玉环,近了才知那是范女。

他遂避到一旁,等着她们入殿了,方才出宫。

“范美人还是因薛郎整顿教坊、排《西厢记》,方得机会入宫的吧?”吴怀实小声道。

“是范美人才貌双绝,难掩光华。”

“不论如何,也是薛郎有恩于她,也不曾打个招呼。”

“皆圣人隆恩。”

薛白打起精神,小心应对着吴怀实。

出了兴庆宫,他不再掩人耳目,让刁丙直接到右相府走一遭。

“你见了李林甫,便说我答应他的事已办妥了,他也莫要失约才行。”

“喏。”

这整件事上,薛白似乎当了墙头草,一会支持张垍,一会支持李林甫,一通瞎搞下来,宰相人选并未更改。但宰相由谁当他根本不在乎,反正颜真卿这次也不能上位,他在乎的是宰相之争带来的权力变动。

比如,他终于逼得李林甫与安禄山反目了。

世人都说李林甫镇得住安禄山,那好,他倒要看看李林甫是否能解决安山,乃至解决河北的隐患。

想着这些时,薛白忽然想到了昨日见到的那个场景。

昨日因御史台同僚都说“新郎官该早些还家”,他便回去了,进了主屋,绕过屏风时,心境确与往昔有些不同。

然后,李腾空就睡在他的婚床上,那样慵懒地起身,不经意地回眸,在他眼中显出那如画的容颜,宛若旧梦。那一刻,他亦有过错觉,差点以为她是他的妻子……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腾空转达了她阿爷的意思。

但薛白很清楚,自己今日在御前帮李林甫一把,与李腾空无关,纯粹是公事公办的态度,是因李林甫上表与安禄山撕破脸了,他才做出的决定。

与私情无关。

但,私情其实是有的吧,只是与公事无关。

~~

次日,晨鼓才响过没多久,薛宅里十分清静。

庭院花树的叶子上还带着露水,鸟鸣声从树梢传来,薛白与李腾空并肩走在小池边。

“你阿爷还算识趣,最后关头放弃了安禄山,那这次我就高抬贵手放他一遭。”薛白半开玩笑道,“但他务必积极对付安禄山。”

李腾空瞥了他一眼,并不觉得好笑。

薛白原来却是在笑她,道:“总之,你谈成了,合纵连横,我与右相府达成共识了。”

李腾空知他没有骗人,因为圣人在见过薛白之后,批复了李林甫的奏章,驳叱了李林甫以子虚乌有之事状告东宫、安禄山,看似责骂的语气,其实“子虚乌有”四字,表示圣人或后悔答应许配郡主给安庆宗。

只言片语,代表着圣人不喜欢张垍把国事处置得一团和气。

昨日,李林甫得到这消息之后精神好了许多,笑着夸了李腾空一通,称没想到还有与薛白和好的一天,这都多亏了她。

可她其实没有很开心,而是莫名地想到,如果早上一年,右相府与薛白能有今日的关系,也许自己能与他终成眷属呢?

这想法冒出来,她便拼命地去压,脑子里的《道德经》《南华经》《抱朴子》一本一本地盖过去……偏是它总能从经文的字里冒出来。

然后,她意识到世事弄人,错过了便是错过了。

由此反而难过起来,但其实薛白与颜嫣成亲的当日她都没这般难过。

当时阿爷病重、家族危机,她忙得没有心思想别的,而且也认命。偏是现在,她做到了让家里与薛白和好,过去本以为不可能做到的事,真做起来,居然并不难。

“怎么了?”

薛白见李腾空久久不说话,不由再问了一句。

“在想什么?”

“我在想,你总是锐意进取。”李腾空一开始只是有些难过,开了口,却是瞬间思绪翻涌,道:“以前我不懂你,这次我也难得锐意进取了一次……一开始,阿兄总是说我做不成的,他说,阿爷不可能为了薛白而与安禄山反目。”

“世人总是那样,事情未做,自己先假设一大堆困难出来。”

“是啊。”李腾空侧过身,看着天边的云朵,道:“以前,我也是那样。”

“嗯?”

“我以前总认为有些事是不成的,若它真是不成也就罢了,我大可当那是一场空,是修行。可你知道最能乱我心的是什么吗?是错过了以后我才发现,它原来是能做成的啊。”

薛白听到这里,已听明白了她在说何事。

李腾空站在暮春里吸了吸鼻子。

“没什么的,我只是有些恼我以往为何那样的不知进取,只是有些遗憾罢了……遗憾比嫉妒更蚀人心。”

薛白甚少看她失态,他知她是修道之人,有时甚至会故意去搅乱她的心神,也不知是何心理,大概有些像小时候总喜欢逗女孩玩……但此时,他看到了她肩膀微微颤抖。

他想安慰她,又怕她一回头,又见到她哭。

“我走了。”李腾空道,“此番事了,往后我不会再管相府之事。”

“小仙……”

“没谈完的,让我阿爷遣旁人与你谈,我真再不理会了。还有,你娶了良人,我真的很为你高兴。”

说到最后李腾空语气决绝,说罢转身就走。

她方才想了很多很多,她与薛白拥抱了两次,一次就在这庭院之中,因那首《生查子》的元夕词而情难自禁;一次是在华山那微凉的月夜里,直抱到大火蔓延。

因眷恋那份缱绻,她为家里出面几番来与薛白谈判,何尝没有想过也许能续这段情缘?但此前有一些眷恋可以,如今他已成婚,那一切就到此为止了。

事已了,便当做了一场梦,从此舍了女儿家的情意,一心向道罢了。

脚步故作从容,李腾空穿过仪门,迎面,皎奴、眠儿迎上。

“十七娘。”

“说多少遍了,叫我‘腾空子’。”

“腾空子,颜娘子起来了。”

“回玉真观。”

“可……”

眠儿轻轻拉了拉李腾空的衣袖,提醒道:“腾空子你来是为了见颜娘子的呀,怎么能不见她就走吧。”

“回玉真观。”

李腾空加快脚步,径直出了薛宅,也不登上她的钿车,拉过皎奴的马,策马便走。

她怕她再留会哭出来,更怕再多留一刻薛白便要再次拥她入怀,丢了彼此的体面。

走马出了宣阳坊,横穿朱雀大街,过永安渠上的小桥,天空忽然下起了小雨。

雨不大,只是暮春的微雨,偏是李腾空转头看去,见街边有一对男女正在檐下躲雨,有说有笑的样子,恍如当年她亦与薛白有过那样片刻。

她也不管身后皎奴的呼喊,仰起素面,迎着那蒙蒙细雨,反而瞬间轻松了下来。

终于不必再忍着不哭。

一路回了玉真观,走过庭院,李季兰打着伞赶出来,见了她,不由讶道:“腾空子哭了吗?”

“没有,下雨了。”

李腾空应了,往律堂走去,自在蒲团上坐下,对着檐外的雨悟道。

李季兰忙赶过来,道:“你呀,先打热水给你洗洗吧?”

“季兰子,我今日历了妄心劫。”李腾空平静地笑了笑,缓缓道:“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李季兰却丝毫没感到平静,只觉心疼,没好气道:“道法自然,哪有强求来的道?”

她才不管李腾空修行得如何,自去安排热水。

走到庭院,却有师姐过来,与她附耳说了一句。

“啊?”

李季兰听了,连忙多拿了一把伞往门外赶去,到了门外抬眼望去,却只见她心心念念的那道身影正消失在蒙蒙细雨中。

~~

薛宅。

颜嫣揉了揉眼,从榻上坐起来,只见永儿站在那,欲言又止的模样。

“嗯?”

“娘子,十七娘来过,说想要见你,但与郎君说了会话又走了。”

“那去玉真观下个拜帖,问她我明日过去可好。”

颜嫣虽然年纪小,贪睡贪玩,处置这些家事却是心里有数,随口便作了吩咐,又问道:“夫君呢?”

“随十七娘出去了……”

永儿话音未了,颜嫣向窗外看了一眼,道:“下雨了,夫君带伞了吗?”

“没有。”永儿应道:“奴婢让厨房备些姜汤来。”

她到门边安排了,颜嫣已经坐到梳妆台前,拿着一卷故事看着,等她梳头。

“娘子,奴婢听说,长安城可多人都嫉妒娘子嫁了好夫婿呢。”永儿终究是有话想说,道:“只是成亲没几日,李十七娘已来过两次了。”

“她不来,谁给我看病呢?”颜嫣鼓了鼓腮帮子,终还是道:“我知你想说什么,可青岚照顾我,腾空子给我看病,季兰子写戏本给我看,哪个不是哄着我开心的?”

“可……”

永儿还是觉得自家娘子太懵懂,不知男女之情,但不知如何说。

颜嫣却已勾了勾手指,道:“好吧,把昨日那些拜贴都拿过来。”

她这才放下手里的故事,看着桌上的拜帖,想了想,随手挑了一张。

“黄门卢侍郎家的女儿邀我,你可知为何?”

永儿傻傻摇了摇头。

“笨,你就只会盯着待我好的。这卢四娘、裴六娘当年便想嫁薛白,没能嫁成,定是要给我难堪了。你看,正经事你却不关心。”

“啊?娘子,那怎么办?”

“到杜家请大姐与我一道,卢四娘怕她,喜宴时我便看出来了。”

“杜家该是二姐更厉害呢,连杜公都怕她。”

“请大姐便够了。”

颜嫣其实感觉得出来,杜妗有些不太喜欢她,该是不甘心是她嫁了薛白。

但旁人怕杜妗,她却不怕,至少杜妗可还不知她已察觉到杜妗的心思了。

“早晚压服了她。”颜嫣心里暗想道。

她面上却依旧是那人畜无害的样子,仿佛万事都不在意。

待梳完了妆,这位薛宅主母先是吃了朝食,之后,青岚把家中帐薄送上来。

“娘子,内宅的用度还是该交给娘子。”

“我看看,但我可不管。”

颜嫣大大方方地接过,同时做了表态。

青岚先是不明白这只看不管是何意,却见颜嫣翻看过一遍之后,提笔划出两个错处,写了一张单子。

“每月该留的支用与应急钱我依着账簿列好了,剩下的你七成放到丰汇行吃利钱,三成拿着去请杜二娘帮忙放更高的利,这部分得来的利钱一半添作花销,一半分给府里人。总之呢,还是你管着账,我每月看一眼,就当尽了责。”

青岚好生佩服,愣愣看着颜嫣。

她不是没见过厉害人,她在杜家时,就觉得二娘好生厉害,但如今这位自家娘子的厉害是不一样的……

下一刻,青岚便见颜嫣放下笔,拍了拍手,展颜向她笑了出来,依旧是那乖巧模样。

“好了,可以带我逛宅院里没去过的地方了?”

“哎,好。”

青岚愣了愣,颜嫣已经拉住了她的手。

~~

御史台。

到了下衙之时,薛白看了眼窗外,只见那微雨已经停了。

而他的公房内已多了几把伞,那是颜嫣派人送来的……他都能想到她小嘴一扁,摆着有些无奈地要尽到妻子责任的表情,眼中又带些调皮的笑意。

他忍不住笑了笑,下一刻,脑海中却又浮起那个淋雨的身影。

“在想什么?”

不知何时张垍已站在了门外,隔着门槛看着薛白,道:“一会欢喜,一会惆怅,想必是在想儿女情长?”

“是啊,欠了些情债,驸马有过类似经历吗?”

“这话不该问一个驸马。”张垍道,“我来御史台办些公务,谈谈吗?”

“好。”

张垍看了刁氏兄弟一眼,进门,关上了门。

他叹息一口气,站到窗边,负手而立,道:“为何早不提醒我?”

“提醒了。”薛白道:“我数次与驸马说过,不可与安禄山走近。驸马却瞒着我,大肆提拔东宫一系官员……”

“我在朝中根基太薄。”张垍道:“我提拔的不是东宫一系,而是这些年被哥奴打压的才望出众之辈,名单上哪一个人不是才能、人品皆可靠之人?与东宫有何干系。”

“也许吧。”薛白道:“至少,我给驸马的名单,都是有才干,而官位低微之人。”

“那般太慢了,仅他们支持我,我能从哥奴手上接管天下庶务吗?何况马上就要征南诏。”

薛白问道:“郡主与安庆宗的婚事,如何回事?”

张垍道:“此事,所有人都被张汀算计了,主意是她出的,也是她设计让韩国夫人出面请求圣人的,却到处说是我给太子出谋划策,增东宫声望。”

“此事,驸马默认了不是吗?”

“宁亲公主。”张垍道:“我妻子是太子胞妹,为此引以为豪,我能如何?”

“驸马推托得好干净。”薛白道:“但圣人等你制衡东宫,没等到。说来说去,无非是你怕了,你怕圣人驾崩后……”

“够了,这话不该说。”

“好,我能为驸马谋划,但我也只能谋划,作不了驸马的主。”

张垍道:“连黄旙绰都在你的婚宴上保了我一句,你可知为何?南诏叛乱,不是简单的叛乱,而是这大唐盛世已经虚有其表了,连一个乐工都知道,我才是做事的人,连一个乐工都知道,眼下不是制衡东宫的时候,朝廷需要一个真正做事的宰相,而不是哥奴这种一心逢迎,把持权力的奸佞!”

“这些话,驸马大可去与圣人说,说眼下任相不该考虑是否制衡东宫。”薛白道:“我们是官员,靠说没有意义……”

“那你做了什么实事?你去征吐蕃、征南诏?赴陇右、赴剑南?”

张垍打断了一句,摇头不已。

他上前,拍了拍薛白的肩,道:“我们是棋手,不是士卒,得观大局。朝廷要南征,我先安抚好后方,何错之有?”

“说的是安抚后方,驸马不是给自己留退路?怕得罪李亨,怕得罪安禄山?”

“与你说不通。”

“那何必说,事已尘埃落定了。”

“没有。”张垍走近,低声道:“我听说,哥奴大病了,可是真的?”

薛白讶然,道:“病了?”

“他在你婚宴上晕了过去,不是吗?”

“那是劳累过度,不是吗?”

“你与李家小娘子走得近不会不知道。”张垍道:“我来只想告诉你,我虽不会与东宫、安禄山为敌,但至少于国事有利,李林甫病后,该由为我相……”

薛白不置可否。

他只在乎自己的政治诉求,张垍一开始就只是他的障眼法,如今更不在意了。

接下来他考虑的唯有怎么让李林甫发挥余热、制衡安禄山,同时在这段时间内立最大的功劳,最快地升迁。

不过,连李腾空对他都只说李林甫已经好转了,张垍是如何知道李林甫大病了的?

答案显而易见,李家出了内鬼,可惜李腾空忙到最后,右相府还是大厦将倾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