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满唐华彩 > 第161章 谋职

满唐华彩 第161章 谋职

作者:怪诞的表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5 19:44:11

第161章 谋职

王宅大门,元载与王韫秀正站在檐下迎客。

“阿爷向来脸色严肃,元郎莫往心里去。”

王韫秀趁着客人还没来,柔声安慰道:“至少我明白,元郎没做错任何事。”

方才他们提及杨銛送了一座安仁坊宅院,王忠嗣不太高兴,认为元载做事若出于公心或为维护丈人,岂能再收大礼,可见心里是为杨党钻营。

“无妨,习惯了。”

元载温柔地笑了笑,道:“我能理解丈人的心情,此事我们的手段不光彩。”

“那也是救了阿爷的命。”王韫秀早听元载说明白了,不与太子决裂,她阿爷很可能会死的。”

“是,我是女婿,做这些为了丈人。但丈人难免觉得杨党为了拉拢他,而离间了他与太子。他心中有气,不能冲外人撒吧?自然只能冲我,没关系,平平安安即可。”

王韫秀见元载这般体贴,不由道:“那你也别气我阿爷,他惯是打仗的人,粗鲁霸道,不讲道理的。只是,国舅送个宅院未免太过贵重……”

“得收,我发过誓,绝对不让你随我受苦。”

元载那温柔的目光坚定起来,又道:“且阿爷与国舅走得近,亦是对圣人服软。”记住网址m.97xiaoshuo.cc

“可阿爷会更不喜欢你。”

“韫娘,只要你明白我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足够了。”

说话间,客人来了,夫妇二人转头看去,有数人骑马冒着风雪而来,为首两个美须男子,相貌堂堂,气格雄壮,后面的年轻人个个英挺,尽彰名门风范。

这般一队人驱马过巷,引得长街那头各个年纪的妇人少女们纷纷侧目元载连忙迎上,招呼下人帮忙牵马。

“两位颜公有礼了,薛郎快带人进去,外面冷,礼数不周,入堂了再告罪。”

说是礼数不周,他说话间安排得头头是道,着实是个极干练之人。

众人入内,王忠嗣亲自迎上前,道:“今旁人避我如避祸,今日难为两位颜公愿来探望,微寒落魄之时方显真肝胆。”

那夜聊到河北之事,薛白便说可为他引见河北营田判官颜呆卿,今日果然便带人来了。

颜果卿受安禄山举荐并在其麾下做事,来见王忠嗣,于个人前程而言目的。

王忠嗣本以为他不会来,没想到竟还是来了,因此十分惊喜。

事颇感兴趣,打听了一些细节,或许是与他下一任官职有关。

众人入堂落座,稍稍寒暄,王忠嗣问一些河北的风土人情,而颜真卿也对陇右之待到最后,提及了王忠嗣四镇节度使之职或将不保,众人或多或少地表达了对河北局势的些许忧虑,但也点到为止了。

恰是如此简单的交流,王忠嗣反而十分有兴致。

末了,他不由指着薛白道:“颜公是实务干臣,而你开口却只知惜身保命,蝇营狗苟,你们后辈该多学师长风骨啊。”

说这话,他纯粹是敬佩颜家风骨,再想到自己卷入阴谋漩涡不得脱身,概罢了,其实就是讨厌勾心斗角。不然薛白大可骂他一句惜身保命要保的却,幸而有老师指点,不然指定是个奸恶佞臣。

薛白自有一套行事准则,不在乎这些言语,应道:“是,我心浮气躁,弛高骛远一句话听得颜真卿摇头,但不知心里是否有点受用。”

“老夫并非说你不是。”

王忠嗣叹道:“你助国舅试行榷盐,普及竹纸,预防边镇之患,看得出有报国的志向,正是因此,方提醒你不可太过钻营。”

元载见王忠嗣终于能看到杨党这些善政了,颇为感动,下意识就摆出为国为民的真诚姿态。

薛白则只是礼貌应道:“我确实太过钻营了。”

他也见了元载那与有荣焉的反应,只觉得大可不必,杨党哪有什么报国的志向,只有上进的志向。

王忠嗣虽说话直又爱摆脸,却也将这两个年轻人的反应都看在眼里。

一个利益攸关,却摆出了正人君子模样;一个事不关己,出手相助,却不耽于承认自己钻营浮躁,自诩为奸恶佞臣。

若非这般看人,他又岂会听薛白的劝言?

送薛白与颜家诸人出了门,王忠嗣忽拉过薛白的马看了看,道:“养得太细了,喂的草料得干一些。”

“谢王将军提点。”

“今日来,你没有想要说的?”

两人都是沉得住气的,一直闲聊到现在都没提河东节度使之事。

直到这最后一刻,王忠嗣才开口问了,毕竟此事对于他而言更重要。

“将军莫急。”薛白翻身上马,低声道:“眼下要做的是风花雪月、酒色财气。

“老夫不会。”

“不会也得会,慢慢学。”

薛白倒有些将军向士卒发号施令的样子,踢了踢马腹,跟上前方的颜呆卿。

颜宅。

“这快要回河北,还真舍不得你们,尤其舍不得三娘。”

颜杲卿的妻子出身清河崔氏,性情却十分柔顺。今日颜家兄弟出门,她则留在长寿坊颜宅与韦芸说话,似有话要问。

“三娘也到了出嫁的年岁了,你们可有甚打算?”

“年岁虽不小了,可她身子骨弱,岂好早出嫁的?”

韦芸叹息道,“我们打算多留在家中养几年,不急。”

“虽说不急,可相配的如意郎君难觅。”崔氏道:“若错过,却要让别家抢去了。”

韦芸一愣,看向兄嫂的眼,恍然有所领悟。

“嫂子是说?

“对了,我听闻薛白想要纳妾。”崔氏不答,反问道:“这又是如何回事?”

男人纳妾哪还有怎么回事的,但韦芸略略沉吟之后,倒还真答出了个所以然来。

“青岚原名皇甫萼,也是个可怜的,家里犯了逆罪,落了奴籍。她与薛白还是共过患难的,昨日阿郎不是在说东宫近侍李静忠犯了大罪吗?

当时便是这恶宦将他们埋崔氏毕竟是望族出身,听着这故事,不由多想了一层,讶道:“如此看来,薛小郎的能耐,比我以为的还要大些?”

“这孩子确是聪明有本事,但真说起来,三娘脾气才大,总在她阿兄面前没大没小的。”

韦芸这意下之言,颜嫣是能压住薛白的。

崔氏目光落在她微带笑意的嘴角上,不由问道:“你们觉得如何?”

“今日是嫂子提了,此前还真是没想过,将他们当兄妹看的。”

“你们也太不上心了些,往后就是大姑娘了。”

崔氏稍稍有些抱怨,心中发愁,她马上便要随夫往河北,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颜嫣。

这日,颜嫣躲在闺房里整理了故事稿,到堂上时便被崔氏搂在怀里。

“我们三娘摊上这么一对不晓事的爹娘,看给大娘愁的。”

颜嫣见她是真愁,连忙安慰道:“大娘也是我的娘亲。”

“好孩子。”

崔氏感动不已,认为颜真卿夫妇不靠谱,她却得早做准备,以免误了这乖女儿。

傍晚,颜呆卿等人回来,崔氏当即就招过两个儿子,问道:“你们觉得薛郎如何?”

“他真是每有奇思怪想。”颜泉明当即感慨了一句。

崔氏只好看向小儿子,问道:“你觉得呢?”

“薛郎疏阔洒脱,有魏晋之风。”颜季明兴致很高,道:“我还从未见过看似规矩实则不羁的人物。”

“没问你们这些,问三娘之事。”

“阿娘不是早有考量了?如何还要问孩儿?”

道:“可在长安这些日子,却也听说了他如何风流,与虢国夫人……且近来还要纳妾了。”

“此前只听闻你十三叔收了个徒弟,如何风采了得,待三娘又如何好。”崔氏叹惜。

“阿娘顾虑在此?”

崔氏遂叮嘱道:“离京之前,你们多留意留意,看看他为人如何。”

“薛郎明日有何安排?一道读书练字如何?”

明日恐有不便。”

“要去何处?”

薛白见颜家兄弟从后院转回来就对自己追问不停,略有些疑惑,好在他也没甚见

不得人的,答道:“去玉真观一趟。”

“玉真观?薛郎原来有来往的女冠,可是为三娘看病的腾空子?”

“那倒不是,还有一位朋友,帮忙润笔了一些文稿。”

颜泉明、颜季明对视一眼,因没有经验,也不知这算是风流还是不风流。

“原是这样。”

颜泉明想了想,计上心来,问道:“薛白后日可有空暇,一道去平康坊嫖宿如何?

薛白如今听人说嫖宿就像是吃饭一样简单,也不太吃惊,摇了摇头,道:“后日要请虢国夫人带我觐见,亦不方便。”

“无妨,待你空了一道去。”

“不巧,之后便要纳妾过门。”薛白一本正经地拒绝了,“我实在无暇,两位兄长自去嫖宿吧。”

颜季明目光转动,觉得一心想去嫖宿的颜泉明更加风流好色,薛白看起来就高洁得多,但能有这样的观感也是很奇怪。

薛白更愿与他们聊一些官场之事,在颜家又待了一会儿,找了个机会与颜呆卿道:“若安禄山问起大伯今日见王忠嗣何事,大伯只需言打探到王忠嗣有意保河东节度使一职即可。”

“你啊,算计人心。”

“几家忙来忙去,不就是算计这一个河东吗?”

往日薛白便知河东重要,今日在王忠嗣家聊了之后,方更明白河东为何重要。

所谓河东,乃是在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之地,包括后世山西大部分,陕西、宁夏、内蒙的一部分。乃李唐的龙兴之地。

这地方山河表里、地势险峻,北有长城,南有黄河,东有太行,西面除了黄河还有戈壁大漠。

且由于长期与外族交战,河东民风彪悍,无论胡汉,妇女、少年皆可骑射,境内有弓马娴熟的昭武九姓和沙陀族,是很好的兵源。

故而,王忠嗣哪怕只是稍微察觉到安禄山不安份,也不敢轻易把河东节度使让出去。

守住一个官职很难,虽然如今让李隆基对王忠嗣的猜忌消了大半,但其实还是不放心王忠嗣管兵权。

安禄山则只需要让王忠嗣离任就算赢了,往后总有办法一点点把河东拿到手。

薛白近来日子过得不错,本可以不管这件事,不幸的是他知晓得太多,若是不管,反而睡得不安稳。

李隆基这两日心情不错,每日都会听安禄山述职。

其实契丹与奚人那些事他听得也差不多了,只不过安禄山总能奉承得他开心,让他愿意召见。

但另一方面,杨钊的提醒也稍稍有一点影响。

这日,酒到微醺,李隆基以玩笑的口吻,笑道:“胡儿为何还找借口滞留长安?真想看朕罢免了义子,好谋河东节度使一职不成?”

安禄山正在殿中绘声绘色地说着边境形势,闻言无辜地瞪大了眼。

“还兼一镇节度使?胡儿不行的,圣人明鉴,胡儿是病了才在长安多留了一阵子。”

“哦?得了何病”

“胡儿的肚子越来越大,腿上的皮也烂了,大夫说是长疮,又说得了甚消渴病,留在长安治病。”

说到这里,安禄山难得悲伤起来,忽然郑重了不少,道:“陛下,恐怕臣只能再为陛下守十年边镇了,见不到陛下与天齐寿,故而每次回长安,臣都想多见见陛下。”

这一番话极为真挚,李隆基不由站起身来,道:“唤御医来。胡儿还年轻,岂能说这等丧气之言?”

很快,御医赶到殿中,仔细给安禄山望闻问切,还查看了他腿上的疮。

“回圣人,确是消渴病,所谓‘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消渴病久,生痰浊、瘀血,阻碍气血运行,使身体失于濡养,顾而安大府的肚子愈大,皮肤生疮。”

李隆基踱着步,道:“朕年过六旬,尚无病症,胡儿这般年岁,何至于此啊?”

“寻常人,自是比不得圣人龙体。”

“务必仔细给胡儿诊治,用世间最好的药。朕还要重用他,岂可视功臣病重而不见。”

“遵旨。”

这日,待安禄山退下去了,李隆基还在感慨,向高力士道:“将军看看胡儿,再看看朕,差得太远了啊。”

“圣人随玄静真人学了养生术,与天齐寿,看着一日比一日年轻了。老奴如今教导了几个小的,待老奴没了,好服侍圣人。”

“如何连高将军也伤感了?”李隆基拍了拍高力士的肩安慰,心情却还不错。

他近来难得勤政,这日又召见了李林甫。

这次,李隆基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李林甫眼睛浮肿,脸色透着一股衰老之气,远不如他。

此时再想到杨钊那些话,他愈发不以为然起来。

大唐有他这样一个长寿而英明的君王,岂还会担心一个胡儿是否兼领节度?

另外,李林甫心里但凡有点数,都知道太子废立与否,与其人关系不大。

“今日召十郎来,陇右最新的战报,朕已看了。石堡城的后续,哥舒翰处理得很好,没有因王忠嗣不在而出纰漏,甚至比过去还要好。”

“是,王忠嗣是圣人义子,行事难免有些固执己见,又顾忌良多;哥舒翰是胡人出身,天性勇武,又只知忠于圣人,故而圣人指哪,他便打哪。”

李林甫也没完全只说哥舒翰的好话,话锋一转,又道:“当然,胡人不知礼数,哥舒翰每打胜仗,好屠尽蕃民,以示威慑,有伤天和,故而战报上杀敌人数比王将军攻城数月间杀敌还多……..”

李隆基手一挥,不认为这是坏习惯,反而更喜爱这一员大将。

这一对比,他又回想起王忠嗣这个义子不听圣旨,不攻、缓攻石堡城的傲慢。

“战事既了,召哥舒翰、安思顺等人述功献俘,让朕见一见河陇猛将。”

“遵旨。”李林甫见时机差不多了,又道:“王忠嗣之威望,足可担任兵部尚书,圣人只需问麾下诸将便知,谁人不敬服他?”

恰是知道四镇将领们个个崇拜王忠嗣,他才这般说。

果然,李隆基眼中精光一闪,尽罢王忠嗣四镇节度使之职的心思更加确定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