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357章 皇上就是败家子啊

第357章 皇上就是败家子啊

第357章 皇上就是败家子啊

了解过真实情况,老朱也不在说什么,接过菜团子就吃了起来。

酸涩带着一股咸味儿,没有一点油腥,口感寡淡难以下咽。

可是老朱和马娘娘却面不改色,津津有味儿的全吃了下去。

这让几个老汉更加的高兴,这两口子虽然现在富贵了,却不是忘本的人,不错不错。

所以吃完饭,大家也没有散开,继续聊了起来。

“老弟不好好在家享福,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老朱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借口:“家里开了布庄,苏州府的棉布丝绸那是有名的好,我来采购一些回去。”

家乡被夸,老汉们非常高兴:“老弟是有眼光的,我们这里的丝绸棉布,都卖到海外去了。”

“我的婆娘、儿媳妇,全都是织布能手,每年卖棉布赚的钱,都快赶上二十亩水田的产量了。”

老朱眉头一挑,说道:“哦,卖布的收入能有这么多?”

老汉信誓旦旦的说道:“有,怎么没有。”

“村子里每天都有商贩过来采购,棉布还在织布机上,就被人订走了。”

“要不是老汉手笨,恨不得自己一天十二个时辰坐在织布机上。”

秃头老汉抱怨的说道:“就因为棉布能卖钱,现在我们这里好多人家都不种粮食了,改种棉花。”

“这些人呐,就是见钱眼开,才过几天好日子就瞎折腾。”

“都不种粮食了大家吃什么?遇到灾年,有钱都买不到粮食。”

提起此事,一群老人都骂骂咧咧的。

尤其是改种棉花的,大多都是军户安置村以及外族安置村落,更是让着群老人愤怒不已。

“上好的地都给他们糟践了,要是给太上皇他老人家知道了,一个个把他们的头给摘了。”

朱元璋和马娘娘只能无奈安抚。

这本身就是朝廷的政策,他们还真不能说什么。

当年军制改革,将军户打散安置在天下各地,江南安置的也不少。

军队消息是较为灵通的,尤其是朱雄英搞的抚慰使计划和陈景恪的文明治军计划。

在给军人上政治课的同时,难免会讲一些别的。

所以军队在思想方面反而比较开放。

思想更加开放的军人自然会影响到家属,所以这些军户村子,比起传统村庄也更加开放。

普通的村子,还在为多收了三五斗粮食开心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转型种经济作物了。

苏州府的丝绸天下闻名,他们就养蚕缫丝。

因为海贸兴起导致棉布紧俏,他们就改种棉花搞纺织业。

至于异族村落,则是一些投靠大明的蛮夷部落,被打散安置在大明各地。

比如辽东各族,比如一些内附的蒙古部落。

还有一些是本地的蛮夷部落,在大明的各项政策保障下,迁徙到平原地区定居。

朝廷给他们取汉名,穿汉族服饰,吃汉族的食物,周围接触的也全是汉人,最多一两代人就变成汉人了。

啥,害怕他们作乱?

不好意思,异族村落旁边就是军户村,乱一個试试。

异族普遍不善农耕,相比起种粮食,他们反而更喜欢种桑养蚕。

于是当地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普通农村主要种粮食,挤出一些边角的地方种植一些棉花,或者种植几颗桑树。

军户村子棉花和桑树种的都有,异族村子则以种桑居多。

军户村和异族村自己的粮食不够吃,就拿钱去买普通村子的粮,属于是三赢局面。

然而对于世代为农的老农民来说,如此好的田地竟然用来种棉花和桑树,简直是暴殄天物。

换成几年前宗族势力还没有被打散之前,搞不好会因此发生械斗。

现在吗,一边骂对方是蠢货,一边高高兴兴的把粮食卖给对方。

买粮食的人多了,粮价自然就涨,能多卖钱当然高兴了。

关于南方人把良田拿来中棉花和丝绸,也是朝廷有意引导的,相关技术就是朝廷给的。

目的自然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商业经济。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多的良田改稻为桑为棉,会不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呢?

放在以前肯定会,现在完全没啥影响。

北方现在也渐渐恢复了一些元气,已经能自给自足,不再需要朝廷补贴。

这就大大减轻了朝廷的粮食压力。

然后就是对南洋的开发。

交趾已经逐渐稳定下来,开始源源不断的向大明供应粮食。

中南半岛其他国家以及南洋诸岛屿,也学会了用粮食从大明换取各种生活必需品。

为此,朝廷还做出了一个规定:

大明商船出海归来,必须要有三分之一的空间装满粮食,封顶三千石。

事实上,这个封顶限制完全是多余的,海商巴不得多运一点粮食回来。

原因很简单,他们出海的时候船舱装满了货物,回来的时候船舱几乎是空的。

现在的世界贸易,大明是单方面的商品输出国。

丝绸、棉布、茶叶、瓷器、糖、玻璃等等商品,畅销全世界。

可是其他各国的商品,大明都不感兴趣——香料除外。

前世直到清朝末年,西方工业国拿中国都没有什么办法。

英国因此恼羞成怒发动鸦片战争,用武力逼迫满清政府做不平等贸易。

现在是大明初年,这种情况更加严重。

一船船商品运输出去,拉回来的是金银铜贵金属,外加一点当地的特产。

有些聪明的,已经开始在当地采购原材料,运回大明卖给作坊主,生产成商品再卖出去。

还有些人被逼无奈,连生铁都采购,拉回来重新熔铸卖给朝廷。

但工业化之前,全球生产力都不咋地,哪有那么多原材料给他们买?

所以,大多船都是空着回来的——不,是拉着一船的压舱石回来的。

大明需要粮食,对他们来说反而是好事。

反正船空间多的事,能买粮食拉回来也好啊。

不过大多数人,都是在南洋采购大米,顺路带回大明出售。

虽然利润不高,但也比空船回来要强的多不是吗。

这其实也是陈景恪商业计划的一部分,他很清楚粮食安全才是底线。

无论做什么,都要先保证粮食供给。

本国发展工商业会影响粮食生产,那就去国外采购。

事实上,大明户部已经是目前最大的粮商。

每年从各地采购新粮填充各大粮仓,再将各粮仓内的陈粮流入市场平衡粮价。

海商运回来的粮食,主要流入民间市场。

多了一个粮食来源,更有利于控制粮价。

至于如何确保粮价,那简直不要太简单。

可以通过行政和商业两个手段。

用行政命令规定各种主要口粮的价格区间,最高不能超过多少,否则以操控物价的罪名法办。

商业手段,自然是朝廷用海量的粮食,来平抑物价。

大明有义仓、储备仓等各种粮仓,交趾、楚国等地都是产粮大区,朝廷随时可以动用船队运输粮食。

粮食想要多少有多少。

就算这些手段最后都失效,还有最后一个办法,屠刀。

至于大批外粮涌入会不会压低粮价,导致谷贱伤农,这不需要担心。

至少现在大明的粮食储量,还没多到需要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

而且朝廷未雨绸缪,已经在引导百姓饲养家禽家畜。

解决肉蛋奶的问题,也要从点滴积累的。

至于效果吗,只能说比不提倡的时候要强一些。

主要是百姓穷怕了也饿怕了,是舍不得用粮食来喂养牲畜的。

除非大明能够持续数年乃至数十年不闹粮荒,百姓习惯了不缺粮的日子才会这么做。

只能说,任重而道远啊。

这些深层次的计划,自然没必要对几个老农说,说了他们也不一定能理解。

对于他们的抱怨,老朱和马娘娘只是附和几句,并没有发表太多看法。

不过他们也只是抱怨几句,并没有特别生气,自家的地产粮够吃才是最重要的。

人家的地想种啥就种啥。

接着几人又聊起了别的事情,从各种惠民政策,到民间的现状,再到东家长西家短,想起什么就说什么。

老朱要的就是这些信息,听的非常用心,时不时的就插嘴问几句。

大家话语里对当前生活非常的满意,对皇帝也是感恩戴德。

这让老朱非常的高兴,目前大明的状况,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

毫不夸张的说,比他想象中的所谓盛世,还要好很多倍。

而这,才只是陈景恪计划的开端。

每每到这个时候,他就由衷的庆幸。

还好当初遇到了陈景恪,还好选择了给他一个机会。

否则哪会有今日的盛况。

当然了,目前远未到十全十美的地步,缺点依然很多。

大家提到最多的,就是缺医少药。

周围几个村子,没有一个正儿八经的医师,只有两个跳大神的。

最近的一个医师,还在十几里外的镇子上。

医术还不咋地,只能治一下普通的风寒、拉肚子之类的小病,而且价格非常贵。

稍微严重一点的病,只能送到几十里外的县城。

然而老百姓有几个舍得去县城的?

在镇子上治不好,基本就回家等死了。

对此朱元璋和马娘娘也很无奈,如果只是药材问题,他们还能想想办法。

医生是真没办法解决。

不过,他们也想到了陈景恪之前提的医疗体系建设。

此时,对这个计划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景恪果然是景恪啊,处处都想到了别人前面。

就是不知道医学院建起来没有,回去好好督促一下,再多给他一些支持。

正想着,远处一人快马直奔而来,中途被汤和给拦住。

朱元璋起身笑道:“可能是家里人来找我的,老哥几个先聊着,我去看看。”

然后就和马娘娘一起来到汤和那边。

事实上也没啥事儿,来人就是告诉他,两项革新都通过了并且进展顺利。

老朱并不意外,官僚系统要是还不同意,他就要回京了。

至于用内阁扩权交易特区计划,是否划得来……

就算没有特区计划,内阁扩权也要进行,所谓的交易不过是顺带的而已。

了解过事情之后,朱元璋又重新返回,继续和几个老汉聊天。

秃头老汉比较好奇,就说道:“看送信的那个人着急的样子,没什么大事吧?”

老朱摇头道:“没什么大事儿,就是告诉咱布匹都收齐,可以回程了。”

不知道怎么想的,他突然说道:“哦对了,还给咱带回了一个关于朝廷的消息。”

几个老汉顿时来了兴趣,八卦的道:“快说说啥消息?”

老朱说道:“当今圣上要给内阁扩权。”

几个老汉一脸茫然,啥是内阁?为啥要扩权?

老朱就将事情详细讲了一遍,并问道:“几位老哥觉得如何?”

花白头发的老汉问道:“你的意思是,以后咱们圣上说的话,要让那什么内阁的人同意,才能算数是吗?”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可以这么理解,不过……”

秃头老汉打断他,追问道:“也就是说,以后圣上说话就不管用了?天下要听那群大臣的?”

朱元璋连忙解释道:“那倒不至于,万事还是要圣上点头才行。”

“只不过以后圣上做的决定,要经过内阁学士同意,才能推行。”

让他没想到的是,听到这话之后,那几个老汉一个个都如丧考妣,露出痛苦不已的表情。

“哎呀,圣上糊涂啊。”

“他说话都不算数了,那些奸臣还能听他的话吗?”

“以后还不知道那些奸臣怎么祸害老百姓呢。”

“这才过了几天好日子啊,呜呜呜呜……”

“圣上还是太年轻,被他们给骗了。”

“要是太上皇在位,怎么可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也不知道太上皇他老人家现在在哪,赶紧回去拨乱反正吧。”

几人的反应,让老朱和马娘娘非常震惊,然后就是深深的感动。

谁说百姓愚昧不识礼仪道德?

谁对他们好,他们心里很清楚。

当然,他们也知道,百姓之所以会如此拥戴老朱家,离不开陈景恪提倡的宣传政策。

通过军队和预备役两条线,向天下人宣传朝廷政策和大义。

几年的努力终于有了今日的结果。

突然,花白胡子老汉举起手猛捶自己的胸膛:“圣上糊涂……不,圣上就是败家子啊。”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