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初唐:砥砺前行 > 第463章 给观音龙王搬个家

初唐:砥砺前行 第463章 给观音龙王搬个家

作者:无言不信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5 19:18:47

第463章 给观音龙王搬个家

第463章 给观音龙王搬个家

唐朝的俸禄不像后世,每月一领,而是每年领一次。领到手的也不是固定的通宝,分为有粟米、绢布、丝绸,乃至直接发衣服。

故而每到发工资的时候,官员家宅中都会来一次大扫除,将仓库整理出来,存放整整一年的俸禄。

然后家中所有开销的物资都在库房里存着。

陈青兕这种李治的心腹,时不时的会收到额外的嘉奖。但绝大多数的官员是没有这个待遇的……

也就是说,一般官员领了俸禄,一年之内就没有多余的收入了,所有的花销都在这里。

后世有一句经典的话,发工资后嚣张一个星期,将就一个星期,节约一个星期,期待一個星期。

在古代这是完全行不通的,真要潇洒个把月,未来大半年都得喝西北风。

持家有道的价值,也在这种环境下体现。

未来一年的家用物资都在这里,怎么合理的分配,很考验当家主母的水平。

陈青兕现在的俸禄极高,但花销也是巨大的。

不说逢年过节亲朋好友,王孙贵族之间的礼物往来,仅安排清流党的聚会,盛唐体文人间的踏青游玩,都是不小的数字,还有各种各样也想不到的开销。总之执掌中馈,将这一切打点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萧妙宸是自小经过严苛训练培养,在这方面游刃有余。

李红清母亲过世的早,父亲又自艾自怜,自无人教她这些。

虬髯客大老粗一个,更不会了。

一个个数字,李红清瞧得是头晕目眩,不敢再看,忍不住心想:“这账本,自己还真做不来,可只要用心学,也能学好。”

李红清真以为陈家的当家主母,只需理清账目就好。却不知道,理清账目,只是最微不足道的东西,最基本的能力。

陈青兕是兵部尚书,公认的隐相,庙堂新贵。

想要巴结他,跟他套近乎的,不计可数。陈青兕这边不好突破,从妇人身上入手,最是直接简单。

萧妙宸每日都会收到各种宴会邀请,也会收到不少登门拜帖。

武皇后、长公主但有聚会,必请萧妙宸出席的。

只要陈青兕不倒,萧妙宸就是命妇里的明星。

聚会没有萧妙宸,那就说明这个宴会规格不够,请不动人家。

这在注重颜面的上层社会,会受人耻笑的。

而这种虚与委蛇的应酬,恰恰是李红清最怕的。

在这位红女侠面前,那就没有虚与委蛇这几个字,三两句起了口角,那就得拔剑了。

李红清并没有跟萧妙宸出席什么盛会,只是在家中见过萧妙宸如何应付各种想要登门攀关系的妇人,已经有种夺门而逃的感觉。

“也许,自己真不适合!”

李红清不免有些沮丧。

长安,太极宫,承乾殿。

陈青兕向李治说着前线的军情。

“苏邢公小胜一场,将吐蕃兵驱赶到了那禄驿。吐蕃论钦陵早早的在那禄驿建造了羌人的碉楼,碉楼不易攻取,当下我军与吐蕃处在对峙状态。”

李治道:“那禄驿,已经算是高原了吧!”

陈青兕道:“处在高原要地,比青海要高上三百丈左右。”

陈青兕在《论吐蕃》的奏书中已经将高原的水土不服定义为高原气候了,对于气候问题也写得很清楚。

这种情况是事实存在的,李治等人也接受了陈青兕对于高原上不良反应的定义。

李治说道:“能不能围而不打,高原上的环境恶劣。围而不打,能够减少一些伤亡。”

李治最近也了解了一些兵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陈青兕道:“其实苏邢公动过此念,既然论钦陵在那禄驿固守,那他便直插乌海,截住吐蕃后勤,将论钦陵前后困在那禄驿。只是他还未分兵,吐蕃已经将充足的粮草运到了那禄驿。那禄驿现在粮草充足,即便去截断对方归路,亦不会奏效,反而分散兵力,给对方可趁之机。”

这就是吐蕃难对付的地方。

不管是在后方坐镇的噶尔东赞,还是前线的论钦陵,他们的能力与唐军将帅处于同一级别的。

苏定方的临阵指挥水平或许高一些,但他能够看到的问题,论钦陵一般不会忽视。

奇谋妙计通常是能力碾压之下才会出现,这种高水准的较量,彼此很难露出明显破绽,给你施展奇招的机会。

招式越怪,死得越快。

李治不再献丑,转移了话题,说道:“我们对吐蕃的制裁,没有取得效果。”

陈青兕主动领罪:“臣低估了吐蕃噶尔东赞的本事,也低估了大食国联合吐蕃的决心。”

为了对付吐蕃,遏制吐蕃的发展。

陈青兕在战略上可谓煞费苦心,唐蕃古道他让席君买封的严实。

未发展起来的茶马古道也特地让地方官员注意封锁走私,甚至南疆六诏,陈青兕都特别要求他们不许与吐蕃有任何往来。

南疆六诏尚未一统,大唐现在威势无双。

六诏不敢贸然忤逆朝廷意思的……

甚至于天竺那边朝廷也做了一定手脚。

天竺,古印度,说起来那也是一大文明发源地。

可真了解他们的历史,那真就是一段听者伤心,闻者落泪的憋屈历史。

从古到今,他们真就属于又菜又爱玩的类型。

菜是真菜,玩是真爱玩。

上千年的历史,他们就没有出现一个像样的大国。

要不就是内乱,要不就是外敌入侵,将天竺诸国灭了。

总之天竺史就是一个又一个天竺被干的入侵史。

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天竺内部菜鸡互啄,然后外敌入侵,镇服菜鸡。外敌自己崩溃撤走,天竺的诸多菜鸡又开始互啄,等着新一轮的外敌到来,反复循环,直至今时今日。

现在的天竺就处于菜鸡互啄的阶段。

陈青兕最早的时候觉得奇怪,吐蕃为何要跟大唐争夺青海、西域、凉州、陇右,明明旁边就有天竺这样的弱鸡可以欺负,天竺的土地并不差,占领下来还是可以发展的。

直到为了对付吐蕃,了解了天竺的情况,陈青兕才明白,不是吐蕃想跟大唐抢,而是真看不上天竺的情况。

无可否认,天竺的土地是很好的,但人太烂,太穷。

再好的土地也要人来打理,天竺一群菜鸡将整片土地打的一穷二白,人口稀少,想要将天竺开发起来,得花费大价钱。

投入与收入完全不匹配,吐蕃根本没有那么多的人力财力让天竺这个烂摊子恢复新生。反之西域、凉州、陇右那可是大唐经营多年的富庶之地……

西域诸国在唐廷的治理下,赚的盆满钵盈,凉州七里十万家,仅次于长安、洛阳,而陇右闾阎相望,桑麻遍野。

只要拿下青海湖,这三地都在吐蕃的剑锋之下。

孰轻孰重,不言而喻了。

就现在天竺的情况,对于唐廷也是好事。

一群天竺菜鸡打不过吐蕃、大食的正规军,还不至于收拾不了彼此往来的商队。

朝廷鼓动与之友好的天竺菜鸡袭扰彼此的商队,从西边对于吐蕃进行封锁。

一番操作,可谓四面开花。

可是大食、吐蕃还是寻得了新的办法。

他们打通了阿拉伯海到孟加拉湾的水上商道,这个时期阿拉伯的水军在天竺水域是无敌的存在,并无外力能够阻挡……

大唐的威慑力也没有覆盖到尼婆罗周边区域……

这条商道以大唐现在的实力,真无法断绝。

只能说力有尽时……

李治自然明白这并非陈青兕的错,即便他是大唐皇帝,也有很多做不到的事情,何况陈青兕?

但对于陈青兕这态度,他还是很欣赏的。

“爱卿无须自责,只是他们现在联合过密,对朝廷确实是一大危害。如果不想办法制止,未来与大食国决胜的时候,吐蕃不会坐视不理的。他必定会趁势南下,朝廷将会面对两线作战的风险。”

“大食不同于其他,吐蕃亦不能小觑,届时朝廷必然陷入前所未有的局面……”

朝廷最近加深了对于更西方亚欧之地的探索,对于大食国当下的实力有了更深的了解。

而吐蕃一次又一次的让李治难受,尽管大唐一直处于上风,也让这位皇帝知道吐蕃就如陈青兕的策论里写得一样,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大敌手。

“臣倒有一个建议!”

陈青兕见时机差不多了,主动站了出来。

李治不由自主的坐直了身子,道:“爱卿不妨说来。”

陈青兕道:“打造一支能够远洋的水师。”

“远洋水师?”

李治自语说道。

“不错!”陈青兕重重颔首,道:“能够远洋的水师。”

他说着作揖道:“臣请赐纸笔!”

李治挥手让内侍准备,还很贴心的搬来了一张案几。

陈青兕伏案绘画。

李治心下好奇,从上方走了下来,来到陈青兕的身侧,见陈青兕在画南边的大略地图……

画的很粗糙,但又很细致。

南边一直有大食的商人在岭南道广州行商,对于南边的大略地形图,李治是知道的。

陈青兕在地图上一笔带过,反之一些他不知道的关键地方,却画的有些详细……

画完之后,陈青兕见李治就在他身侧,想了想指着南海道:“这一片海域,请陛下赐名。”

李治笑道:“这不就是南海?”

陈青兕觉得可以给南海观音搬个家,明明是东南,怎么能称南海?

陈青兕道:“那是古人对于大海不了解,这里是东南,哪里算南海。南海臣觉得应该在这边……”

他说着笔尖在地图上划了一圈,将印度洋都囊括其中说道:“南海龙王,观世音菩萨住这东南的边边角也寒酸了些,这里才是南海。”

李治细细一想,也觉得有道理,道:“那这里就叫岭南海,大唐岭南都护府的岭南海。”

陈青兕很喜欢这名字,道:“东南诸国众多,但真正可称富庶的大国皆在海边。东南多山多林,瘴气沼气比岭南更甚。故而他们核心城镇都在沿海附近……”

“只要我们的水师,能够在岭南海横行,他们对朝廷将会更加敬重,能够加强对他们的掌控。”

“大食人善于经商,他们位于海边,对于海上贸易的认知在我们之上。连接西域的这条陆路航线,大利归于朝廷。但海上这条贸易线大部分的利润却进了大食国的腰包。对于我们,大为不利。”

“我们若有一支横行于岭南海的水军,就能与大食国平分海上贸易的利润。”

“如果我们的水师能够从从岭南海,驱入南海,就能从大食国的嘴里夺食,还从这里封锁大食国对于吐蕃的资助……”

他的毛笔指在了孟加拉湾上……

李治道:“会不会晚了一些。”

“不晚,不晚,时间正好!”

这海上行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量的经验累积。

大唐这边发展一直以陆地为主,而大食国那边因为地中海的缘故,他们的经济一大早就围绕海上运输来了。

在这方面确实要领先东方的……

直接跟大食国在这方面较劲,差点火候。

但陈青兕当年在东海百济定了方略,通过辽东湾、渤海与倭国的石见银山形成一套海上贸易路线。

石见银山是大利,这些年大量的银子从倭国走辽东湾、渤海运到登州港。

有利可图,就有人会去专研研究,从而在技术上得到提升。

辽东湾、渤海能行,岭南海就可以。

等真正征服了岭南海,自然而然就会拥有征服南海的力量。

步子迈得太大,确实会扯着蛋,现在有了辽东湾、渤海与倭国的经验,在岭南海进行尝试,正是时候。

可以迈出这一步。

“这些年我们在辽东湾、渤海取得了大量的经验,可以在岭南海尝试发展。”

“现在还有一个好处,大食国的商人此刻还没意识到我们的动作,可以寻个借口,将他们的人与船货扣下。师夷长技以制夷……有东海的发展经验加上大食国的经验技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打下征服岭南海的基础。”

“三年,五年……大战什么时候来,臣说不准,但我们手中若拥有一支能够横行南海的水师,也能令大食、吐蕃如鲠在喉。”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