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初唐:砥砺前行 > 第451章 神力书生

初唐:砥砺前行 第451章 神力书生

作者:无言不信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5 19:18:47

第451章 神力书生

第451章 神力书生

平壤城外,刘仁轨军营。

刘仁轨与麾下诸将针对平壤城的情况,展开了新的军事会议。

军中大将黑齿常之、程务挺、赵持满、沙陀相如、杜爽、贺庆豪、孔成齐聚。

刘仁轨面前挂着一个巨大的平壤防线地形图,上面将整个平壤防线都绘制了出来,各种翼城护卫山城都一一绘制图上。

这一切从来都不是秘密,平壤防线就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乌龟壳,一切都摆在你眼前,让人无处下口。

刘仁轨说道:“赵将军,你先说吧。”

赵持满是第一个负责进攻平壤翼城并且成功攻取的将军。

赵持满抱拳道:“高句丽的兵卒善守,此言一点不虚。此番攻城,遇到了许多问题。高句丽人并不是单纯的依照山城固守,山林间有他们藏匿的地洞,大树、林木里都可能藏匿他们的身形。”

“我们在攻城的时候,不只面对建造在山坡上的守城兵,后方也时不时受到袭扰。一开始,某还以为贼人有特殊的往来通道,派人通知都护,结果全无消息。”

“后来才发现都折在了道上,被藏匿在暗处的贼人用弓弩偷袭了。”

“贼人城墙上的抛石车,强弓劲弩,一应俱全,大多都是前朝的工艺,威力强劲,也给我们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高句丽的器械工艺来自隋朝,当年杨广征伐高句丽,送给了高句丽数之不尽的器械物资以及工匠人才。

大唐此时的攻城器械较之当年却有极大进步,但他们进攻山城,从坡下向上仰攻,处于绝对的劣势,先进的攻城器械并不足以弥补这之间的劣势。

赵持满将自己遇到的情况一一细说。

刘仁轨听得很是认真,遇到如此多的问题,赵持满依旧拿下了北将台,确实了得。

想着陈青兕为他留下的班底,刘仁轨暗思:自己这是占大便宜了。

赵持满继续说道:“我们拿下北将台之后,北将台里的高句丽兵士一哄而散,我们只是截住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逃进了山里,一直没有动静。末将估计,他们应该在某处地方藏有物资点,等着打反击。”

“末将在想,索性就将北将台毁掉得了,免得还得派人防备贼人反攻。那么多翼城,真要拿一個守一个,我们的兵力会受到限制。”

刘仁轨道:“如此说来,困守真是最好的办法。”

黑齿常之道:“高句丽上下对于平壤城极其重视,城里储蓄的粮食应当不少,不能一味围困,时间一久,夜长梦多。末将建议,得拔掉几个关键的翼城,就如苏文峰,苏文峰的山顶可以眺望半个平壤城,随时给对方压力。让他们内部生乱……”

刘仁轨笑赞:“好主意!”

就在他们一众人商量的热火朝天的时候,突然一则消息传来。

“报!薛总管传来消息,说平壤城已下,还请刘总管协助,防止周边山城兵士窜逃……”

一瞬间,正在兴头上的几人如同寒冬腊月给冰水浇了一个透心凉。

刘仁轨不可置信的问道:“薛总管怎么夺城的?”

“薛总管两箭射杀渊男建、渊男产,吓退了贼兵……”

两?

两箭?

帐内诸将就跟听故事一样……

很多时候,现实就是比故事更夸张。

消息传到长安的时候,一群人还以为是玩笑。

只有陈青兕知道,薛仁贵有这能力创造神话。

“没有了三箭下天山,来了一个两箭下平壤,就是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再来一个脱帽退万敌。”

陈青兕低声自语,随即又想到一句话,道:“将军两箭定海东,两箭定辽东,两箭下平壤,壮士长歌入汉关……都不通啊……唉,这才是真实水平。”

陈青兕不再献丑,而是准备全新的布局谋划。

高句丽的平定,远的不说,未来二十余年可想太平。

二十年。

未来二十年大唐的目标是西方,必须将战略西转,将东边的诸多百战良将调往西方,以应对大食、吐蕃,至于东北,只需留下一二个大将即可。无须将刘仁轨、黑齿常之、薛仁贵、程务挺、李谨行等大将留在东北。

面对陈青兕上表的战报,李治这个皇帝都不相信,这太匪夷所思,荒唐了。

甚至于李治还特地将陈青兕叫到宫里询问情况。

再三确定消息属实,李治这才感慨道:“薛将军,真乃当世神将!”

陈青兕也趁机提出了将东边的将帅西调的提议。

李治问道:“爱卿可有建议?”

陈青兕道:“臣觉得先将黑齿常之、程务挺、沙陀相如三将西调……其他人当下可以缓一缓。”

如此调度,陈青兕经过深思熟虑。

首先刘仁轨不能动,百济当下已经稳了,可高句丽新定,且不说内部的不服,新罗方面也得防着。

新罗是臣服了不假,可那也是分人的。

刘仁轨但凡离开,继任者水平次一点,无法镇住新罗,保管会有小动作。

有刘仁轨看着新罗,高句丽自身的反抗,不足为惧。

薛仁贵也不能调动,这一仗他的神箭大发神威,正可利用他的威望稳定当地情况。

此外东北黑山白水里的靺鞨诸部,也需要有人震慑他们。

那些蛮夷最敬重勇猛之人,这时代有谁比薛仁贵更猛?

至少陈青兕想不到……

李谨行需要留在辽东,也暂时不能动。

程名振已经多次上书致仕,也该让他退下来了。

七八十岁的年纪,该享享清福。

他们几人未来也会西调,只是现在动不得。

至于黑齿常之、沙陀相如、程务挺有着政治方面的考虑。

首先黑齿常之、沙陀相如,两人是百济名门,都是顶级贵族。

陈青兕、刘仁轨能够在短时间内治理好百济,他们两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但也因如此,两人不适合继续留在百济。

即便两人没有反心,可长此以往下去,他们的存在,对于朝廷彻底掌控百济,吸收百济成为大唐的固有领土会成为一定的障碍。

只有将两人彻底跟百济分割,才能断绝百济民众的念想。

至于程务挺,那是因为程名振的缘故,程名振在辽东军威望极高,将程务挺留在东北,危害说不上,但也能杜绝不必要的隐患。

李治对于黑齿常之、沙陀相如并不怎么在意,但程务挺的调动很对他的胃口,颔首道:“便依爱卿之言,先将他们三将西调。至于如何安排,你写一个折子上来。”

陈青兕欣然领命。

对于三人的去处,陈青兕也有考虑的。

沙陀相如他不熟,不过从表现来看,也是一员可以信任的将官。

只是就如《出师表》里没有姜维一样,总归差点意思,丢到凉州自行发展。

而黑齿常之、程务挺他打算一个分配到鄯州,一个安排到洮州。

这两地都属于苏定方的管辖范围之内,苏定方但凡起兵支援青海湖,首先动的就是鄯州、洮州兵马。

让他们跟着苏定方与论钦陵作战,能学到多少就看他们自己的本事了。

对于论钦陵的能力,陈青兕还是忌惮三分的。

现在有苏定方在,能够将之拿捏住,可万一他不在了呢?

人终有一死,苏定方今年已经七十三了。

得做些准备。

陈青兕回到了兵部,写好了折子,看了会儿书,消磨了些时间,向着家里走去。

陈青兕骑在冠军身上,沿着朱雀大街西行,忽然他拉住了缰绳,目光让一奇怪的组合吸引住了。

看样子是一主一仆外加一头毛驴……

只是这主仆的身份有些存疑。

因为仆从身上挂着三个包裹,再无他物,而主人家却背着两个大木箱子,值得一说的是毛驴身上也背着两个相对小一些的大木箱子。

没错,人背的箱子,比驴身上背的还要大。

两人一牲口,反而是身穿仆从衣服的人身上的负担最轻。

关键那主人家还是一个文人,看年纪不过三十许岁,一身朴素的青衫,背负着巨大的两个木箱,为了避免木箱晃动,这木箱的底部还有一块一米来长的木板垫着。

两个大木箱,捆在木板上,背负在肩头,健步如飞。

这视觉冲击,让陈青兕心里直呼:“好家伙!”

他见过不少膂力超凡之辈,其中以薛仁贵为最,然后黑齿常之、席君买都是力能顶牛之辈。

这类人通常有一个特点,五大三粗,膀大腰圆。

尤其是黑齿常之近乎二米一的身高,一身的横肉,站在你面前就跟一堵墙一样。

面前的文人确实比一般的书生要壮实一些,可跟此类出身卒伍的将官相比,却要瘦小许多。

便在陈青兕讶然之际,那背着两大箱子的大力文士目光无意间从陈青兕这边一扫而过。

两道目光在空中对视。

大力文士先是一怔,随即眼中透着几分欣喜,快步上前,背后的两大箱子,稳稳当当,并没有因为他加快了步伐而晃动。

陈青兕忍不住吸了口凉气,这两大箱子,即便是空箱也有二三十斤,不容易背稳,真要是装满了东西,一箱少不得两百来斤,背负四百余斤的重物,犹自能健步如飞,当真神力。

“虢州弘农宋令文见过陈先生……”

大力文士自报身份,恭恭敬敬的向陈青兕问好。

“你就是宋令文?”

陈青兕更是意外,宋令文他是知道的,此番封禅,有十数位文人扬名。

除了骆宾王、薛元超这类早已闻名的才子外,宋令文的文章给陈青兕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的《泰山赋》在此次因封禅而诞生的诗文中可位列前三甲。

陈青兕甚至将之排在了第一,更在骆宾王之上。

不过薛元超以及许敬宗将之列于第二,不及骆宾王。

除了《泰山赋》之外,宋令文给陈青兕留下最大的印象是他的文字。

宋令文的书法极佳,一手行楷很是漂亮,让人赞不绝口。

陈青兕忙翻身下马,还礼道:“阁下的《泰山赋》气壮非常,辅以那首漂亮的行楷,某自愧不如。”

宋令文脸上浮现些许愧色。

《泰山赋》是他见大唐气象,辅以泰山的壮阔,灵感迸发之最佳作品,他对此文非常满意,自认为能够拔得头筹。

骆宾王的那片《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文》固然精妙,但其中内容过于媚上,大拍李治马屁。

固然文采斐然,一字一句堪称经典,却终究落于下乘。

这也是陈青兕将之排在第二的原因。

宋令文并没有将骆宾王的《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文》视为对手,可就在封禅之后多日,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宋令文是输得心服口服。

尽管他写的是赋,陈青兕做得是诗,两者并不同类。

但宋令文却是知道自己洋洋洒洒写出的五百字的文章,比不过陈青兕诗中的一句十个字。

陈青兕并不认识宋令文,宋令文却是在人群中见过陈青兕的。

此番在路上偶遇,见他注视着自己,自是前来问好。

听陈青兕夸赞自己,宋令文汗颜道:“在陈先生面前,某实在不敢得此赞誉。”

陈青兕也不多言,毕竟杜甫《望岳》的份量,他是清楚的。

过于谦虚,岂不丢了他老人家的脸?

他岔开了话题,目光在主仆牲口身上一扫而过,问道:“宋兄,这是搬家?”

宋令文忙道:“可当不起先生的一句宋兄,先生如果叫令文便好。”

说着,也回答了陈青兕的问题。

“得陈先生青睐,令文获益极大,便想着来京闯一闯,或许能够凭借《泰山赋》带来的名声,谋得一官半职。”

陈青兕是当代大儒,有品评文章推广的义务。

《泰山赋》的推行,陈青兕就是担保人之一。

陈青兕微微颔首,并不意外。

宋令文这类小门小户出身的,得了名望,自然要好好利用。

人之常情。

陈青兕忍不住问了一句道:“令文这箱子里装的是什么?”

宋令文作揖道:“都是这些年抄录的书,某实在不舍得放置不管,一并带了来。”

陈青兕先是无语,随即开着玩笑说道:“令文你应当从军,而非习文……”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