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初唐:砥砺前行 > 第332章 群英荟萃

初唐:砥砺前行 第332章 群英荟萃

作者:无言不信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5 19:18:47

第332章 群英荟萃

第332章 群英荟萃

杨炯正襟危坐,显得有些拘谨。

陈青兕惊叹杨炯的年纪,但却不敢小觑他的才华。

初唐四杰中杨炯、王勃两人成名最早,都是属于孩童时期就能作诗写文章的奇才,都是孩童时期就成名的代表。

但相比渐渐消失于众的王勃,杨炯一直都生活在大众视野之中,接受世人考验,且一直成为所有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尤其是去年,他弟子科及第。

弟子科也叫童子科,唐代制度中,凡是十岁以下能够熟读《孝经》、《论语》的儿童,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中第者可以获得出身资格或立即授予官职。

结果杨炯不但能够熟读《孝经》、《论语》,便是六经文章也能娓娓道来。

李治惊叹少年英杰,直接任命其待制弘文馆,成为弘文馆最年轻的生员,也是最年轻的官身,从而名动天下。

不过陈青兕并未见过杨炯,只是听说杨炯入弘文馆之后,整日混迹馆内求学,吃住皆在弘文馆,醉心学习,进步神速。

陈青兕自不会去屈尊见一个孩童,只是听到关于杨炯传言的时候,略微有些期待与这位神童的第一次会晤,倒不是对名人的崇拜,而是想看一看因为自己的出现,杨炯会成长成什么样子。

王杨卢骆,初唐四杰,四人皆是唐朝文坛改革的先驱,他们的存在,对于盛唐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王勃、杨炯与卢照邻、骆宾王是不同的,彼此之间相差了一代。

卢、骆二人出生的时候,正是宫体诗、上官体最兴盛的时候。两人一开始也学宫体,只是在学习中,发现了宫体诗的不足,尝试改变诗风,从而走在变革的路上。

王勃、杨炯则年岁小一些,他们成年之后,唐朝的文坛已经开始变革了。

宫体诗、上官体虽然依旧是主流,却也有了不和谐的声音,王勃、杨炯顺着不和谐的声音反抗着南朝的齐梁文化。

时代的发展进步是一步步来的,前人推动变革,后人继承前人的路,不断摸索不断改变,直至走上正确的道路。

王勃、杨炯就是摸索前进的后人。

陈青兕这边情况特殊,作为后来人,他直接推行后世成熟的盛唐诗、文,绕去了高宗、武周乃至于中宗、睿宗数十年的发展弯路。

这种方式有利有弊。

原本一二三四五六的过渡,诗文改革平缓自然,并没有造成风波,就是时间长了一点。

但现在陈青兕直接舍弃了过渡,直接从一快进到了一百,步子迈得太大,也造成了双方没有缓和的余地,两拨文化强烈的碰撞。

不过这也是陈青兕想要的结果……

所以他很期待,杨炯这样原本一生都致力于文化改革的才子,面对全新的风貌,他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结果杨炯竟直接寻上了门,这让陈青兕有些意外。

“小状元!”

陈青兕叫了杨炯的雅称,童子科及第严苛的来说不算是状元。但他表现的太好,皆呼他为小状元。

“晚辈惭愧!”

杨炯脸色微红,在他人面前他还敢领受,可陈青兕这里却有些害羞。

陈青兕向来健谈,尽管第一次与杨炯见面,也毫不生分,问道:“小状元对于当下的文坛有何看法?”

杨炯目光炙热,说道:“晚辈以为,现在的文坛,可用本末倒置四字形容。”

他一点也没有胆怯之意,有着超于年纪,甚至超于寻常大人的成熟稳重,面对陈青兕依旧侃侃而谈:“不论宫体,还是上官体,过分关注声律对偶,讲所谓六对、八对,过于重视辞藻华丽,忽视了诗文本质。诗咏诵咏自我心声遭际,文当抒发真情自我流露。正如先生所言,大唐因有大唐的气象,诗文也当从狭窄的宫廷天地引到广大的市井,从狭小的台阁到山川边塞,不能居于一物。”

杨炯说这话的时候,手脚并用,道:“晚辈初闻先生提出的‘文道合一’,若醍醐灌顶,对先生提出的改革,感同身受……”

他说着拜服道:“晚辈想追随先生,一起革除文坛浮靡之习。”

陈青兕对于杨炯的回答并不意外。

杨炯改革之心是初唐四杰里最坚定的,甚至可以用出淤泥而不染来形容。

历史上没有陈青兕的出现,这个阶段朝廷的上流社会以上官体所代表的宫廷诗风为主:没有陈青兕,李治便重用上官仪与关东士族打擂。

杨炯自十岁中童子科及第之后,便入弘文馆学习。

弘文馆那是上官仪的大本营,他身旁的人都是主学上官体,在这种情况下,他且冲破了上官体之风,开拓了新的诗风。

不过也因为如此,杨炯在弘文馆呆了十六年……

可杨炯能够站出来表态,说跟随自己,还是让陈青兕大感震撼,也有些感动:“小状元可知你将为你今日之言,付出何等代价?”

杨炯道:“晚辈知道,晚辈无愧。先生,晚辈确实年少,却有自己信仰。在弘文馆这些时日,晚辈越是了解南朝文化,越觉得心中堵得慌,这并非晚辈想要学的东西。先生的‘文道合一’,让晚辈看清了自己想走的道路,看清了前路坦途。实不愿再与弘文馆里的那些迂腐蠢蛋虚与委蛇。”

杨炯才华横溢,性气豪纵,历史上没有陈青兕的《黄鹤楼》、《大鹏》以及《师说》、《悯农二首》等诗,他还能在弘文馆潜心学习,但现在有了陈青兕的几首跨时代的诗,开了眼见的杨炯已经瞧不上宫体诗文了,甚至于上官体都一样看不上。

看着将自己的同僚说成“迂腐蠢蛋”,陈青兕想到了四个字“恃才傲物”。

不过他倒没有别的想法,换成是他有杨炯这样的天赋,别说是人,狗朝着自己吠犬两句,也得骂回去。

“当真不悔?”

陈青兕并没有拒绝,他有王炸在手,对自己的赢面有很大把握。

历史上倒在改革路上的几人仕途都不顺,想来没有受到针对。

杨炯真有勇气跟着自己,自己带他上青云路又何妨?

杨炯高声道:“不悔。”

“好!”陈青兕道:“那你我便一起革除文坛的浮靡之风。”

长安开远门。

富嘉谟向着西方翘首以盼,好似望夫石一般。

直至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自己的视线之中。

来人一席黑色劲装,骑着枣红马,腰挂长剑,正是他等候的人在西方从军的骆宾王。

“观光兄……”

富嘉谟兴奋的叫喝一声。

骆宾王勒住缰绳,叫停的奔跑中的战马,矫捷的跃下马背,向着自己的知己好友迎了上去。

“好久不见,富兄,可是福气满满。”

相较离别初,富嘉谟胖了也不止一点。

富嘉谟道:“生了两个儿子,确实福气满满。”他看着变瘦了也变黑了,更变壮实的骆宾王,问道:“一切可好?”

“乐不思蜀!”

骆宾王给了自己的答案,说道:“此次豁出一切至西方从军,为兄心中也是忐忑。可自从到了玉门关,一切都变了。为兄看到了在长安、江南永远见不到的壮阔景象。兵戈铁马,气势恢宏。李将军待我也极好,很是器重信任,在他帐下,很是顺心。”

富嘉谟想到京中局势,犹豫片刻,道:“也不知将此间情况告之观光兄谁对谁错。”

他的改革的信念坚定不移,只是对于未来的胜负,并无把握,骆宾王在西方如此开心,却放弃了一切,不远万里而来,有些后悔自己的决定。

骆宾王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拉着富嘉谟的手,向开远门的右处石碑走去。

巨大的石碑静静屹立于开远门外,石碑上雕刻着着九个字“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

骆宾王指着石碑道:“只有到了西方,踏上了安西的地图,才能真正感受到这石碑上记载的是什么。我大唐万千大好儿郎,用血汗打下的恢弘盛世,就应当有盛世之风。某为先生帐下先锋大将,焉能错过如此场面?既来此处,自当无悔。”

富嘉谟重重点了点头,带着几分不可思议的道:“观光兄不只是诗文豪迈了许多,人也如此。如何?是先随我回家,还是去拜见先生?”

骆宾王不假思索的道:“先去富兄家中洗漱,然后再去拜会先生。我这一身风尘仆仆,去拜会先生,太不雅观。”

富嘉谟道:“也好!”

骆宾王跟着富嘉谟至他家中洗漱。

富宅并不大,骆宾王就在客房,而富嘉谟靠着门口与之叙旧。

骆宾王问道:“现在京中什么情形?”

富嘉谟道:“精彩纷呈。”

“怎个说法?”骆宾王很是好奇。

富嘉谟思考片刻道:“现在陈先生并未亲自下场,上官侍郎,还有薛侍郎也未下场。但下面的人斗的很厉害,双方在各个场合都有争斗。到底是宫体、上官体腐朽过时,还是盛唐体哗众取宠,各抒己见。”

骆宾王问道:“胜负如何?”

富嘉谟道:“比想象中的要好的多。一开始我们这边全然不是对手,对方人数太多,声势太大。”

骆宾王也不觉得奇怪。

读书为了什么?

陶养情操?

这是扯淡。

读书就是为了当官。

只有先当官,才能考虑其他。

骆宾王自小就学宫体诗,也学上官体,这是他们这类以文采扬名的文士最快捷的出路。

随着学问的堆积增加,思想境界的提升,骆宾王才对宫体、上官体生出了质疑。

在其他地方,或许因为文化普及的原因,宫体诗缺少受众,可在长安在这京畿之地,宫体诗拥有超乎想象的簇拥者。

在京畿之外的地方推行盛唐体,或许能够事半功倍,但在京畿推行,那真就有以卵击石的感觉。

“现在呢?”

富嘉谟答道:“现在随着卢升之、张孟将的介入,情况已经有所好转。尤其是升之……”他顿了顿,说道:“说句不中听的话,升之的才华,可一点不逊色观光兄。”

骆宾王知道富嘉谟口中的卢升之是卢照邻。

这些年他在沙州玉门关一代从军,凭借东西商道的辉煌,他与富嘉谟的书信从未间断,自己有了得意之作,还会寄给陈青兕评鉴请教。

富嘉谟也会将中原地区优秀的诗文寄给他品鉴拜读,其中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卢照邻的诗文。

读着他的诗文,骆宾王甚至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骆宾王道:“仰慕已久,恨不得一见。”

富嘉谟道:“这简单,这些日子,我们几个私底下常聚,以孟将为智囊。孟将就是张柬之,此人足智多谋,很是了得,也亏得他的谋划,方才接连打了好几个胜仗。尤其是十日前,在他的谋划下,我们有意与上官侍郎之子上官庭芝对上,升之凭借超凡的文采,以一首绝句拔得头筹……最觉的是,升之还临时又作了一首上官体的诗作……又将对方比了下去。那是何等精彩……”

骆宾王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完全可以想象,作为上官体创始人上官仪的儿子,在斗诗上比不过卢照邻也就罢了,连自己父亲所创的上官体,也比不过对方……

这脸不得丢到姥姥家去。

骆宾王道:“今日拜会先生,明日,富兄可接受孟将兄,与我认识。鄙人不才,以擅长宫体、上官体。”

富嘉谟却一时无声。

骆宾王正好洗漱完毕,走出客房,见富嘉谟一脸沉闷,眼眸中还带着几分忧色。

“怎么了?”

富嘉谟轻叹道:“奈何先生不擅长。”

骆宾王也是一怔。

在青溪县的时候,他跟陈青兕多次促膝长谈,自然察觉的出陈青兕的文学功底确实一般。

“先生之能,又岂是书本上的那些文字能够说明的?”

富嘉谟道:“此事伱知我知天下皆知,我们的对手也知。他们奈何不得先生,难保不会由此死穴攻击。”

骆宾王道:“走一步,算一步,我们先去拜会先生。”

他没有接话,而是一往无前的走出富家宅邸,走向属于自己的战场。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