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 第121章 什么是民心所向?三里相送,长歌不

第121章 什么是民心所向?三里相送,长歌不

第121章 什么是民心所向?三里相送,长歌不绝

翌日,天微微亮。

苏良刚睁开眼,便听到外面传来勾当河渠司李仲昌的声音。

“欧阳学士,你莫难为我这个小官,再有半个时辰就要在此处祭龙王了,万万不可错过了吉时!”

欧阳修冷声道:“你们就不能在别处祭吗?非要此刻撵我们走?让贾昌朝来此撵本官!”

由于昨日淋了雨,欧阳修的嗓子有些沙哑。

但冲劲十足。

“欧阳学士,这是贾相早就定下的地方,要不你去找他说一说?”

……

这时。

苏良穿上衣服,从营帐走了出来。

“咳咳……”

昨日泡水淋雨,苏良的身子也有些虚。

听到咳嗽声,不远处的小沈括连忙跑来扶住苏良。

欧阳修回过头来,甚是关切地问道:“景明,伱怎么样?要不要找个大夫看一看?”

苏良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

“我没事,兄弟们怎么样?”

“还好,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未出现伤亡,不过也有十几个头疼发热的,已经在煮姜汤了!”

苏良点了点头。

“那咱们走吧,任务已完成,咱们该回了!”

欧阳修想了想,道:“行,咱们撤!”

贾昌朝不想看到苏良与欧阳修。

欧阳修和苏良其实也不想看到他,双方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是为大宋江山谋福祉的。

李仲昌见苏良面色苍白,本想凑过来假意关怀一番。

哪曾想苏良连瞅都没瞅他一眼,转身就去了别的地方。

他认为,苏良是过于高傲且妒忌自己的“引流六塔河”之策。

其实,苏良是恨他提出这个引水东流的烂主意。

“拔营!”

李仲昌朝着后面的士兵与河工们喊道。

大约一刻钟后,十余辆马车停在堤坝外的道路上。

众人都在喝着姜汤,吃着大饼。

吃罢早餐便启程。

昨日冒雨跳河测量,大家的身体或多或少都有些不舒服,返程都将会坐马车。

当下,苏良已经不着急了。

苏良看过引流六塔河的执行策略,整个三月都以疏通六塔河为主。

今日是三月三。

他们回到汴京大概是三月初八,制作河道沙盘大概需七八日。

只要在三月份前能劝服朝廷暂停黄河东流之策,便算成功。

趁着这个空闲。

苏良坐在马车里写了一封信,然后拿着信来到欧阳修与张茂则身边。

三人站在一处土坡上。

苏良将信件展开,递给二人。

“欧阳学士、张先生,此次回京若可凭借河道沙盘说服官家,最好不过。但……”

“但若无法说服官家,我担心,六塔河一旦决堤,便将会将周边的村庄尽数摧毁,成千上万的百姓都会被淹。我欲将此信命人送给河叔,若真堵塞了横陇、商胡二口,引大河之水入六塔河,便让河叔说服周围的百姓提前逃到上游处,能救多少人便救多少人吧!”

“若未曾决堤,此事的后果,我一人承担,万万不能连累了百姓。”

大宋百姓虽然可以自由迁徙。

但若在引水六塔河之时,有百姓散播决堤舆论,导致很多百姓搬家逃走,必然会出现一些抢掠偷盗事件。

甚至有人会聚众造反,抢劫官衙。

若百姓纷纷离家奔向上游,六塔河未曾决堤。

那散播舆论者的罪过甚大。

苏良准备将这个责任全扛在自己身上,成则百姓受益,败则他受到严惩。

他之所以要告知欧阳修和张茂则,乃是防止万一此信件丢失,河叔再出现意外,此罪很容易压在百姓头上。

百姓们是无辜的,他们不该承担这个风险。

欧阳修看过信件后,微微皱眉。

“景明,此罪不能由你一人担,我也认为若引大河入六塔河,堤坝必会决堤,我也要签上名字!”

“欧阳学士,你莫冲动!我若被罚,最多就是被贬谪而已,我还年轻,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若将我二人都贬谪,那就划不来了!”

欧阳修摇了摇头。

“景明,此言差矣。在河北地界,我欧阳修还是有几分名声的,加上我的名字,更有说服力,应该能多救一些人。”

说罢,欧阳修朝着不远处的沈括喊道:“沈小哥儿,取笔墨来!”

沈括当即便去拿笔墨了。

苏良无奈一笑。

欧阳修这个理由,他还真是无法否认。

“那就有劳张先生作证了!”苏良朝着张茂则重重拱手。

“二位放心!”张茂则点了点头。

此时的张茂则,甚是羡慕苏良和欧阳修的这番举动。

他若是普通官员,定然也会胸膛一挺,要求添上自己的名字。

但他是内侍。

他代表的是皇上,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他只能当见证人。

欧阳修签上名字后,不由得露出开心的笑容,道:“景明,即使没有决堤,我们受到责罚,这样做也是对的。”

就在欧阳修准备将此信交给河叔时,远方竟出现了一群百姓,为首者正是河叔。

并且,后面的汉子肩上还担着一坛坛酒水。

苏良和欧阳修连忙迎了过去。

“欧阳学士、苏御史,我们是来给你们送行的,这是我们自家酿的米酒,喝完酒,暖暖身子再走!”

“哈哈……河叔,客气,客气了,昨日若没有你们相助,我们很难成功!”欧阳修笑着说道。

苏良也不矫情,朝着后面喊道:“兄弟们,端碗来,倒酒!”

顿时,众人纷纷倒起酒来。

与此同时。

欧阳修和苏良将河叔拉到一旁,将书信交给了河叔,并嘱咐了他几句。

河叔重重点头。

此种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他根本不相信,此刻正在堤坝那边准备举行祭龙王仪式的河官们。

这些河官,已经不止一次哄骗他们了,从来都是视百姓性命如草芥。

这几年,大河决堤数次。

这些人莫说下河了,连鞋底都没有被大河水浸湿过。

片刻后,众人齐齐举起大碗。

“来,我们同饮此酒!”欧阳修站在车辕上高声道。

咕咚!咕咚!咕咚!

众人同时举起酒碗,一饮而尽。

米酒甘甜清香,带着一丝苦涩。

论好喝程度自然没有汴京城里的米酒好。

但苏良将此米酒灌入肚中,感觉一股热气在腹内蒸腾,身上的寒气正在迅速消散。

喝此酒,喝得乃是一股子劲头。

酒毕。

河叔看向欧阳修与苏良。

“二位,我们这地方有个规矩,但凡为两岸百姓生计而在大河之上劈风斩浪且安全而归者,皆为勇士。昨日诸位之举,完全可担得上勇士称号。我们将呈上我们最高的礼节,三里相送,赠之以歌!”

欧阳修、苏良齐齐拱手,上了马车。

稍倾,车队前行。

河叔朝后大手一挥,汉子们一边跟着马车前行,一边齐齐开口,唱了起来。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此词乃是李白的《公无渡河》。

意蕴着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渡河精神。

大河两岸的百姓将其编成了河上的号子,传唱甚广。

汉子们声音洪亮,气势磅礴,与不远处大河的澎湃声,交相辉映。

而这时。

河岸旁,贾昌朝等一众人,正在举行祭龙王仪式。

一名河官刚高呼一声:“祭龙王!”

此声刚落,远处便传来河叔等人的吟唱声。

清晰入耳,穿透力极强。

贾昌朝的脸色骤然黑了下来。

他判大名府一年有余,非常清楚这首《公无渡河》的意义。

他昨晚还想着,待自己执行完大河东流之策,再回汴京之时,河岸两侧的百姓定然会用这种最高的礼仪送别自己。

没想到。

苏良和欧阳修居然率先享受上了这种待遇,而他们来这里才不过十余日。

“祭……龙王!”那名河官再次喊道。

但他的声音被远处的声音彻底压制,后面的河工都听不到。

贾昌朝愤怒地说道:“你没长耳朵吗?待他们走远了,咱们再开始祭龙王!”

李仲昌快步来到暴怒的贾昌朝面前。

“贾相莫气,我打听过了,那些村民都是欧阳修花钱雇的,待您回京之日,我……我花钱雇五倍于他们的人数,送你十里,亦唱李太白的《公无渡河》。”李仲昌小声说道。

听到此话,贾昌朝的表情才缓和了一些。

他冷哼一声:“区区十余日,欧阳修与苏良能在大河之上巡察到什么,不过就是装装样子,为了接着上谏,怕我建功再回朝堂罢了。宵小而已,老夫不信,官家和满朝官员能相信这两个外行的话!”

……

三月初八,入夜。

苏良一行人终于回到了汴京城。

张茂则进宫向赵祯汇报了这些日子的情况。

苏良、欧阳修、小沈括和一些老水工、木匠,则是制作起了大河水道沙盘。

苏良忙里偷闲,于深夜回家了一趟,陪了陪媳妇与孩子,第二日一大早便又开始忙碌起来。

当下,汴京城内,并无人看好欧阳修和苏良。

官员们不是觉得二人在钻牛角尖,就是觉得二人是因与贾昌朝有私仇而报复。

而苏良和欧阳修根本不在乎这些看法,他们只想着倾尽全力,推演出一个真相。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