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御心蛊 > 第552章 固宁学舍

御心蛊 第552章 固宁学舍

作者:龙吟北冥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4-10-24 22:34:39

诸葛忆荪笑着摇摇头,“若是来日佺儿虚弱到,身家性命要靠别人来巩固,也不会有什么出息,我所说的固宁,并非此意。”

“那是?”郡马爷疑惑道。

“郡马爷可曾读过《尚书》?”

“少时读过,如今也大多忘了。”郡马爷说道。

“这《尚书》有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诸葛忆荪看着那石碑说道,“这学舍的固宁二字,正是从此处而来。”

“本固邦宁……”郡马爷反复咀嚼着这四个字,“大黎的学堂私塾之中,尚书也是必授之课,只是全然不似固宁学舍这般,夫人在宫中之时,也是见过四皇子、五皇子、六皇子进学的,为何不延用大黎的教书育人之法?反而在雪川用这样对夫子不敬无礼、后生们多思多辩的法子呢?”

“郡马爷以为此法不妥?”诸葛忆荪问道。

郡马爷笑着说道,“或许是雪川的民情与大黎中原之地迥异,这大黎的法子放在雪川,起不了效用?夫人恕我直言,这固宁学舍中的门人后生在大黎,莫说是安身立命,如此失礼,只怕是没有半点立足之地的啊。”

“郡马爷说他们失礼,我倒不以为然,依我看,方才不过是门生与夫子就事论事罢了,并未冒犯老夫子,”诸葛忆荪说道,“大黎正是因为礼数太多了,把血气方刚的儒生都用礼数的框子套了起来,再机敏之人在这样的框子们憋久了,都会憋出病来、变得迂腐呆板。”

“这倒不假,我行商之人,每每见到摇头晃脑、掉书呆子、空口说一堆套话的儒生便觉得错愕,仿佛是一群被圣人之言提着线操弄一言一行的手偶似的。”郡马爷说道。

“郡马爷也知道这话,便也能明白,固宁学舍之中,为何会用这样的法子来传道授业了吧!”诸葛忆荪说道。

“在下明白夫人的意思,只是大黎的儒生,非如此不能踏上仕途啊,若是不能为官做宰的,又如何能为生民立命呢?”郡马爷说道。

“为生民立命?”诸葛忆荪反问道。“若是大黎真有那么多诚心为生民立命的州官,这雪川城外,又如何会有前来避祸的上万灾民呢?”

“往年大黎也并没有这许多灾民的,都是如今裴氏与唐氏外戚争权,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所致啊。”郡马爷说道。

“您又何必自欺欺人呢?”诸葛忆荪说道。“四年前,我与佺儿离宫之时,从京城到雪川,沿途经过的数十个州郡,百姓面色土黄、食不果腹的占多数,那山村乡野之荒废凋敝更是触目惊心啊,那一年,裴氏尚且不曾登临中宫之位,州郡之上也并无裴氏与唐氏厮斗之事,更无旱涝蝗灾,那沿途的州郡之官,下到县尉,上到知州太守,哪一个不是读着圣贤书、读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样的圣贤之言考中的科举?可是当这些人真正当上了父母官后,又是如何对待身为一邦之本的百姓们呢?”

“夫人之言,让在下汗颜啊。”郡马爷也感慨道。

“郡马爷恕罪,我并非有心与郡马爷争执,不过是就事论事,若有冒犯之处,还望郡马爷海涵。”

“夫人哪里话?我怎么会……”郡马爷说着,想起了方才在学堂之内与老夫子争执不休的那两个门生,不禁大笑起来,“我竟无言以对。”

诸葛忆荪也笑了一会儿,又感慨说道,“哎,这些大黎的州郡之官们,也都是吃着百姓种出来的五谷长成的,昔日也曾是田舍郎,怎么一朝登上了天子堂,有了官爵在身,便这般迷失了心性,变成了吃人的虎狼呢?若是读着四书五经、按着大黎夫子们的传道授业之法,就养出了这样的一批虎狼之徒,依我看,依我看,为了雪川等地的百姓们着想,这样的法子不用也罢。”

“夫人说得在理,”郡马爷也点点头附和道,“只是夫人,既然不为了为官做宰、考取功名的,又何必在学堂之上教授这些后生们经史子集呢?既然大黎的州官们都是读了这样的书,才变成了今日这副样子,难道夫人不怕这学舍中的学子们也会变得跟他们一样吗?”

诸葛忆荪摇摇头说道,“依我看,大黎这些考取功名的州官们,并非诚心读书,读书只会修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说是圣人之言,在他们心里,这些不过是垫在他们脚底下、让他们登高攀上的梯子罢了,并不曾真心领会书中真意,依我看,大黎的经史子集不乏警世醒人之语,对养心性、开智慧都是有益的,只是要从孟子的话,不可尽信书,有了疑处,断断不能不求甚解,要问个明白,才是做学问的正经道理。”

“夫人这话很是。”郡马爷说道。“只是大黎的读书人,即便不能考取功名,认字知书,将来也能到大户人家的私塾之中谋个教书育人的营生,教着大户人家的子弟们考取功名的,这固宁学舍中的后生们,所学之道既然不用来考取功名,又能如何呢?没有个养家糊口的营生,空有一腹才学与智识,虽不能饿死,也免不了要穷困潦倒啊!”

“郡马爷可还记得方才所说的本固邦宁的话?”诸葛忆荪问道。

“自然记得。”

“郡马爷以为,这什么样的百姓能让邦国安宁呢?是愚昧不知事理的,还是明达多识多智的?”

“以在下的愚见,”郡马爷思量道,“自然是明达多智的,有一群愚顽不化的百姓,或许能有一时之太平,可是长久计,终究是为国家埋下了祸患。”

“这便是了。”诸葛忆荪说道,“如今大黎的百姓,竟然有九成是大字不识一个的,不识字也就罢了,又赋税徭役沉重,终日劳碌奔波,哪里能明晓事理呢?不过是别人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罢了。”

“的确如此。”郡马爷说道。

“这些固宁学舍的后生们,尽管不能助人考取功名举业,可是却能让寻常百姓通晓圣人的道理,我已经让人在雪川王宫的东边临街的地方盖了学堂,将来不论百姓贫贱,只要想读书认字明理,都能来这里学些道理,这学堂中的夫子,自然由固宁学舍中的有能、有胆识、志向高远之人来担任,本宫也不会薄待了他们,每年拿出几千两银子来,作为这些夫子们的酬劳,每人合计下来都有五十两的银子,还有粮米、衣衫、家用器具等物,自是都少不了他们的。”

正说着,看着那学堂中的夫子走了出来,与诸葛忆荪和郡马爷略说了一会儿的话,又有一个穿着婆绵衣衫的人过来与诸葛忆荪致意,在庭院中冥思了一会儿,便走进了学堂之中。

“难道这学舍之中,不止有大黎的经史子集教授?”郡马爷问道。

“这是自然,这学舍之中有男弟子公五百人,女弟子三百人,将来,只有十几个课业出众、且热心此业的,能在学舍谋个职缺,其余的人,还可谋别的出路,雪川位于诸国之中,如今的雪川城,除了黎人,又多有婆绵人、西凉人、南虞人、贞女国人、陆浑国人,这些外邦也有自己的学问道理,若是不学一些,将来又如何能与他们打交道呢?因此,这学舍之中,教授黎人学问的夫子只有三成,其余的七成,都是从西凉、婆绵等地请来的师者、僧侣,不光教书,连西凉、婆绵等地传说、故事、世情都会在学堂中教授呢。”

“这到有趣,也脚踏实地得很,”郡马爷问道,“方才夫人说这学舍之中女弟子也有三百?难道这学舍之中也会教授女子四书五经和列国学问吗?”

“这是自然的,”诸葛忆荪说道,“黎人常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我却不这样想,才与德又有何干呢?我偏不信,不信女子学了些才能,就坏了德行,世上没有这样的道理,况且女子心思缜密细致,如今我们商队上掌管账目、核查开支之事都有女子担任,商队非但不曾难以为支,反倒日益繁盛了,自然也有这些女子的一份功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