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1988:重回人间混几年 > 第151章 熟悉的味道

1988:重回人间混几年 第151章 熟悉的味道

作者:六千来世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3 23:11:55

第151章 熟悉的味道

第151章 熟悉的味道

论及八十年国企系统里面最知名、最有旗帜性效果的人物,当属歩鑫生和马胜利二人。

前者作为江南海盐衬衫总厂的厂长,是八十年代初第一个采用“联产计酬制”,打破大锅饭制度的改革先锋;

而当歩鑫生逐渐走下神坛后,1987年才展露锋芒的马胜利,则是八十年代第一个真正重视消费者需求,把产品创新当成经营战略;第一个采用和落实全员销售激励策略,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第一个干敢于用“承包”的名义进行集团化快速扩张,喊出“承包20个省、100家中国造纸企业”的人。

后世的同学可能很少听到这位马厂长的名字,但你只需要知道,后世随处可见的带着香味的卫生纸就是这位马厂长首创的,一次性的厨师帽也是他捣鼓出来的……甚至连“卫生巾”这个名字,也是他在引入产品线后,创造出来的。

总之,虽然以上帝视角来看,马厂长固然存在着缺乏品牌意识,太过偏向于销售型管理等种种不足,但你不能否认的是,这是一位很有商业头脑并不断追求创新的企业家。

事实上,除了将纸类产品的应用场景在彼时的时代背景下几乎做到了极致之外,这位马厂长提出的“三十六计”和“七十二变”承包思路,一度被认为是国营企业摆脱困境的灵丹妙药……这种共识,甚至要到1995年之后,才被完全打破。

………………

所以,当刘季佑把这位马厂长抬出来做背书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犹豫,谢辉就在这份项目投资计划书上签署了“同意”的批注。

原因很简单……

有些时候,“务虚”比“务实”更重要!

马厂长和属歩鑫生这两位改革典型,看似一南一北,但实际上是互为一体的。

歩鑫生这位前辈,给企业的内部管理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样本;而马厂长这位当下红到发紫的国企明星,则是给企业的经营和销售提供了绝佳的借鉴指导。

是个人都清楚,如果能把这两位的东西糅合在一起消化掉,摸索出一套有机的结合体,那下一个登上神坛的,绝对会是自己。

对比于这个,区区一个具有标杆性的创收项目算个屁……哪怕把默默百投的资金全砸进去,冯副总和唐副总也绝对不会坑一声。

从宏观层面来说,创收性项目只是从“术”上去解决和缓解企业的三角债问题,但如果摸索出一套内外兼备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出来,那就是从“道”的层面上去根本解决这些难题了。

哼哼,为什么在听了报告后学习马厂长的人那么多,但却很少有单位能够真正摆脱困境的?

单位负责人没有马厂长那颗聪明脑袋,你学个屁!所谓“学我者生,类我者死”,那些去听报告的单位负责人,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家里快揭不开锅了的穷光蛋好不好……一个个急于求成,只想着学点末枝手段环节燃眉之急,偏偏自己有天资受限,能学好了才怪!但在这种探索上,目前的钻探公司却具备着别人无法比拟的各种优势;首先,钻探公司是央企,而且是石油系统的央企,不管是人才储备还是视野广阔度而言,都不是一般的小国企能够比拟的……大部分企业负责人或许会将马厂长的“三十六计”和“七十二变”奉为圭臬,但在钻探公司这边,即便是谢辉这种中层干部,也能将问题看得更深。

其次,钻探公司效益很好,默默百投账上的资金也很充裕,严格意义上来说,只要有个足够份量的挡箭牌,其实完全可以没有创收的压力(细品)……站位不同,处境不同,受到的掣肘也不同。

最后,默默百投现在是金主,手里面有大把大把的企业样本和项目样本可以去进行各种尝试和实验……别的企业都是自己改革创新,一个不小心就会打出GG,但钻探公司这边现在却是可以把其它单位送上手术台去仔细研究,这其中的沉没成本,可谓是天差地别。

因此,两天后,刘季佑和王啸广捣鼓出来的这份怎么看怎么古怪的项目正式立项,并且在唐副总的特别关照下,项目的初始预算资金高达400万,并且另外拥有200万的追加投资冗余,绝对算得上是默默百投重磅级的项目了。

而不出所料,这个项目组被一分为二,谢辉那边亲自带头负责产品创新和经营手段创新方面的研究,拿走了300万预算;而刘季佑这边则负责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研究,只留给他们100万元的预算。

对于这个结果,刘季佑并没有任何不满……反正只要将谢辉谢大主任拉扯进来,他的目的就算完成了。

事实上,单从工作的角度来说,他甚至还巴不得他们这边的预算只有十万呢!………………

两天后。

鑫泰管理公司旁边不远处的碧川饭馆里。

“搞研究?”

“老刘,伱是在跟我们开玩笑吧?我们这些家伙能在管理方面搞什么研究?要是真懂这个,这些年就不会黄了那么多三产项目了。”

一个跟刘季佑差不多岁数的中年人懒洋洋地摆摆手,神情里全是满不在乎。他虽然是在在鑫泰管理公司这种边缘部门上班,但跟刘季佑是老乡,彼此的关系也一直不错,因此说话没那么多顾忌。

另一个年岁稍小的中年人闻言,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是啊,写文件学习心得我们会,准备迎检我们也精通,但经营管理嘛……也不怕老刘你笑话,除了说点场面话,给下面的职工画画饼忽悠忽悠,啥也不懂,啥也不会!”

刘季佑拿起杯子跟两人碰了一下,美滋滋地喝了一小口对方带过来的五粮液之后,漫不经心地笑了笑:“怕什么,反正这个研究项目谢主任那边才是大头,我这边就是应付应付差事;”

“那一百万的预算就在账上躺着,文件也已经下来了,哪怕是装,哪怕是硬造,哪怕无中生有,我这边该出的研究结果到时候也要搞一个出来……一百万啊,老包、老陈,煮熟的鸭子,难道还要让它飞了不成?”

二人顿时秒懂,也顿时明白了这货为什么会找到自己。

老包想了想后嘿嘿一笑:“也是,既然文件都已经下来了,那我们就先把形式搞起来……钻探公司现在不是已经没有合适的办公楼了么,那咱们直接在县城里选栋气派点的办公楼……租上一层、不两层……一口气签两年的合同!”

老陈拿起瓶子给刘季佑满上酒之后,笑眯眯地跟他走了一个:“对,到时候从待岗职工里面返聘一些有三产管理经验的特殊人才,再从公司里面分流几个听话的大学生过来……对于特殊人才,我们不能吝啬补贴,架子要搭起来,起码看上去要想那么回事嘛!”

老包夹了一筷子干煸牛肉丝放进嘴里,含糊不清地说道:“仅仅只是有场地和人员还不行,既然是课题研究小组,办公环境总归不能太寒酸吧……当下最流行的电脑、打印机、传真机什么的,能配的全部都配上……贵是贵了点,但咱们的气势总得端起来吧?”

刘季佑大笑起来,着拿手指点了点两人:“你们啊,你们,怪不得鑫泰公司一直这么半死不活的……可以啊,这架子一搭完,那一百万的预算只怕是去了大半了吧?“

老包嗤笑一声:“这才哪到哪?等架子搭起来后,再找几个减员增效的项目练练手,我让你见识见识什么叫做增灶减兵……说实话,也就是你这边还有个谢主任,不好插手其它单位的生产经营和采购,要不然给你示范一下什么叫做九进十三出!”

刘季佑却是摆摆手:“老包,不管是减员增效的项目,还是你那所谓的九进十三出,说说也就罢了,等你们进组以后,这些事情绝对、绝对不要去碰!”

老包和老陈愕然地对视一眼:“为什么?”

刘季佑似笑非笑地看着二人:“你们大约是在鑫泰公司这种三不管的边缘部门待太长时间了,有些东西未免也太想当然……你真以为你们的那些猫猫道道公司的人不清楚?”

“谢辉那家伙在总经办干了三年多的秘书,别的不敢说,但公司里面哪个部门,有哪些猫腻,他绝对知道的清清楚楚……事实上,别说谢辉了,你们那些手段,连我都瞒不过,真要抓你们的马脚,甚至连财务科的人都不需要出动,随便从服务大队叫个采购就能把你们按的死死的!”

老包和老陈二人的神色顿时不自然了起来,正举着酒杯的右手,一时之间不知道该不该放下来。

刘季佑见状,笑着跟两人碰了一下,将杯中的白酒一饮而尽:“搭框架的时候,糙活可以干一些,人家不会说你什么,比如老陈刚才说的电脑、传真机那些就很好嘛……但是框架搭起来之后,有本事就干精细活,没本事就干笨活,但无论如何,糙活却绝对不能干了……懂?”

老包神色有些尴尬:“可这样的话……老刘,你拉我们两入组,是不是就没必要了?”

刘季佑闻言,大笑了起来:“笨活有笨活的做法……我这个课题研究小组,精细活做不了,糙活不能做,但拿来做笨活,却再合适不过了……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大家都是老乡,你们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对着账上的那一百万,以及额外的那两百万追加额度在那唉声叹气吧?”

两百万的追加额度?

二人眼睛一亮,顿时猜出了刘季佑的想法……

………………

三天后。

临邑县城,某栋刚刚经过初步打扫的办公室里。

刚刚被抽调过来的实习生李明,疑惑地看着眼前那几张造型有些特别的桌子,朝着今天早上刚刚认识的同事问道:“张波,咱们这新部门,到底是干嘛的?”

看上去有些虎头虎脑的张波闻言,停下了正在擦拭的右手,然后将随身带着的杯子小心翼翼放在空荡荡的电脑桌上:“我也不知道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