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大明:我的老板朱元璋 > 第372章 定不辜负老师和陛下

第372章 定不辜负老师和陛下

在定好前三甲后,朱元璋又亲赐鲁修三人冠带朝服,以及宝钞百贯,随后又和赵瑁宋讷等人一起定下后面的进士、同进士名次,才结束了这次殿试。

众学子出了皇宫,宫门外早已准备好了伞盖、仪仗,这是给状元准备的。

朱元璋这次特意钦点了得罪群臣最狠的郑志华为状元,这让群臣更是不满但又无可奈何,纷纷把这个新科状元连带着他的老师奸佞李伟一起记恨上了。

除了中状元的郑志华,叶青云和鲁修这两个榜眼和探花也都有随从相送,一路上敲敲打打,给送回了各自的家。

京师西城,一处接近郊外的地方,郑志华在仪仗随从的护送下来到了家门外。

他的家是一处土墙围起来的破败小院,家里自从没了父亲这个支柱,日子过得一直非常艰辛,若不是李伟的接济,别说上学了,他和母亲还有个妹妹,都得忍饥挨饿。

此时听到动静,他的母亲和妹妹都已经等候在了家门前。

他的母亲是位三十来岁的妇人,这个年代女子结婚早,郑志华都十六七了,他母亲才刚三十初头。然而此时这个三十初头的妇人,却完全没有后世那种风韵犹存的样子,蜡黄的脸上已经有了不少皱纹,再加上破旧的麻衣,说她四五十都有人信。

至于他的妹妹则是个十二三的小姑娘,脸上也是面带菜色,显然过得并不好。

郑志华将仪仗随从抛在身后,快走两步到母亲身前噗通一声跪下:“娘亲,我中状元了!”

“我儿……中状元了!?”

他的母亲呆愣愣的望着他,一时难以置信。

“是啊娘亲,你看这仪仗,还有我身上的朝服,都是陛下钦赐的!”

“我儿中状元了,中状元了……”

他的母亲看着他身上华丽的袍服,喜极而泣,嘴里不停的呢喃着,过了好一会才反应过来,一边擦拭眼角的泪水,一边上前将他扶起。

“快起来,别跪着了!”

郑志华边顺势站起,边道:“娘亲,这是大喜事,你怎么还哭了?”

“娘亲就是高兴的,高兴的!”

他母亲使劲擦掉泪水,脸上也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的妹妹有些怯生生的躲在母亲身后,看着送他回来的那些依仗随从。

郑志华安慰了几句后,便走回去向那带队的礼部官员道谢:“多谢这位大人,我已经到家了,大家请回吧。”

这个官员本来就对他这位状元颇为不满,此时见他一点眼力见都没有,连点喜钱都不给,脸色顿时更加难看。

不过在瞥了一眼他家的这破院后,这官员也知道挤不出什么油水,只能拉着脸拱了下手,便转身带着仪仗队离去。

郑志华一家目送这群人离开,周围的看热闹的邻里又凑上来道喜,甚至有些富裕的已经带着礼物上门。

一阵热闹过后,郑志华和母亲、妹妹回到家中把门关上,他的母亲面带笑容的打量着他这身状元服,过了片刻,突然出声说道:

“小华,你能有今天多亏了恩公,你可不能忘了啊!”

郑志华笑道:“娘亲放心,儿记着呢,一辈子都不会忘!”

他的母亲听到这话,才放心的点了点头……

与郑志华家相似的场景也发生在叶青云家里,叶青云家里人多一些,不但有母亲在,还有叔伯,原本这些对他们爱搭不理的亲戚们此时都变得热情无比,邻里街坊也是一样。

也就是他们离京较近,这些亲戚邻居都没准备好,那些稍远的,登科之后回到家中早已有富商拜见,为他们准备好了一切,包括打点随从的喜钱。

相对于两人,鲁修的情况要好一些,毕竟他父亲本就是军器局的大使,虽然只是不入流的小官,但因为李伟的关系,身份地位也不低。

得知鲁修高中,鲁提也非常高兴,心中更是庆幸当初果断的把这个读私塾的儿子送去了李伟的门下,若不然,凭他自己读书科考,这辈子连个举人也不一定能考得上。

包括三人在内的几个学生,在回家后都被家人叮嘱一番,要他们牢记李伟的恩德。众位学生也都记在心里,在安顿好家里后,便一起去拜谢李伟。

明黄书院的小破院里,李伟坐在上首,方孝孺陪坐一旁,众学生齐齐下拜。

“承蒙老师的悉心教导,学生们不负所望,今日登科特来谢过两位恩师!”

小小的院落里,不仅有郑志华鲁修三人,还有其他中了进士的学生。

李伟看了看他们,满意的点了点头:“你们能高中,老师也很高兴,不过要记得戒骄戒躁,今后入朝为官更得守身持正,切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一旁的方孝孺微微皱眉,提醒道:“是不要辜负陛下的期望!这些学生能科举高中最重要的还是陛下准许开了恩科!”

“啊对对对。”李伟敷衍了一句,继而望向鲁修等人。

“老师放心,我等定不会辜负老师……和陛下所望的!”

鲁修等人齐声回道。

听到他们把李伟放在前面,方孝孺很是不满。

但李伟根本不给他插话的机会,直接道:“那就好,那今后你们就用老师教给你们的本事专心理政吧,若遇到困难,也可来询问老师。”

“谢谢老师!”

众人恭声道谢,随后李伟又将一些为官用事的经验向他们叮嘱一二,才让他们离开。

次日,皇榜张贴,除了已经定好的鲁修三人,其他的进士一百余人,同进士更是近三百之数。

朝廷科举停了十几年,再加上朱元璋的刀太快,朝廷一直非常缺人,这下总算得到了缓解。

在这三百进士中,明黄书院占了数十人,虽然总人数与国子监相关不大,但是成功登第的比倒却高得可怕,几乎是全部通过,尤其是鲁修他们三人霸占了三鼎甲,更是令人震惊不已!

“这明黄书院到底是个什么来头?”

围观的士子中有人一边惊叹,一边向旁边的人问道。

“听说这书院是当朝新晋的邗国公创办的,其中还有宋太史公的得意门生方孝孺任教。”

对方淡淡的道。

“这么利害吗?”这个士子惊讶不已。

“哼,是啊,但你可千万别去这明黄书院,这邗国公其实就是个奸佞!”对方冷哼一声道。

“怎么说?”

“他创办的什么明黄理学跟咱们学的经义格格不入不说,并且还主张士绅一体纳粮……”

“什么?岂有此理!我等寒窗苦读十数载,岂能与庶民同等对待?”这个士子霎时大怒。

“是啊,所以说他是个奸佞嘛!”

“哼,奸佞!”

听闻李伟竟主张士绅一体纳米,两个士子立刻达成一致,痛哭李伟奸佞。

明黄书院因为优异的成绩名声大震,然而李伟的名声却恰恰相反,因郑志华在殿上提出了士绅一体纳粮的谏言,遭到士绅阶层的集体敌视,奸佞之名再次跟他划上了等号,并且还是牢牢的印上,擦都擦不掉。

军器局里,来福正在向李伟禀报商会里的事,阿布和陈肃也在。

“老爷,那些官员的家仆、亲戚这两天不知为何,都相继离开了商会,宁愿本月的薪俸不要也坚决要走,我让人留了一下,没留住。”

来福有些担心的道。

李伟轻轻皱眉。

前两天殿试上的事他也已经听说了,当知道郑志华当廷提出来摊丁入亩的事他就知道早晚会发生这种情况。

这些官员宁愿不要商会给的那些高薪,也要把家仆亲眷都给叫回来,无非是要跟他撇清关系。

其实这事也很好理解,毕竟相对于家族庞大的土地不纳粮所得的利益,商会这点薪俸就微不足道了。

沉吟了一下,李伟淡淡道:“走了便走了,无所谓了,商会正常经营便是。”

来福闻言,这才轻轻松了口气:“是,老爷。”

跟来福说完,李伟便将目光落在陈肃身上,轻声道:“我让你安排的事都准备好了吧?”

“回公爷,都已经准备好了,只需您一声令下,便能行动了。”陈肃说道。

李伟轻轻颔首:“那就行动吧。”

“是!”

陈肃拱手应命。

李伟轻轻吸了口气,本来他对制造这种冤案排除异己还有些内疚,但现在通过这件事看清了这些官员士绅的无耻嘴脸,心下便再无愧疚。

虽然他并没打算推行这种政策,但摊丁入亩士绅纳粮确实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这些士绅为了自身利益极力反对甚至反过来骂他奸佞,真是无耻!

对这种人他也无需再心软。

“行了,你们都回去吧。”

吩咐完了陈肃,李伟便摆了摆手,端起茶碗抿了一口。

“是!”

来福和陈肃皆恭声告退,然而阿布却没有跟他们一起走。

李伟抬头看了他一眼,问道:“你还有事?”

阿布眼神注视着李伟,迟疑了下沉声道:“你已经很久没有回府了。”

李伟有些诧异的看着他,这个阿布怎么突然关心起这个了,他从前可从不多问。

“怎么?有问题吗?”

阿布皱眉欲言又止,最后叹了口气道:“没事,那我也先告退了。”

说着便拱手转身离去。

李伟看着他的背影,眼睛不禁微微眯起。

自看出小青的事之后,他便也变得谨慎了许多,有时甚至是像朱元璋那样对身边的人充满猜忌。

现在他身边除了这些匠人和学生之外,也就来福和阿布这两人很早就跟着他的家奴最值得信任,但此时阿布的异样,却让他起了疑心。

沉默了片刻,李伟也起身走了出去,寻到一个匠人,向他吩咐了两句。

过了许久,已经离去的陈肃又被他派去的匠人给追了回来。

“公爷!”陈肃来到他面前拱手一礼。

李伟淡淡的点了下头,带着他一起回到了屋里,坐下来后才沉声吩咐道:“回头抽空我查一下阿布最近在做什么,有没有异动。”

陈肃闻言,心下不禁一惊:“查阿布?”

“是!”李伟道。

得到确认,陈肃心中顿时惊诧不已。

阿布可是李伟最信任的人之一,说起来比他还要更可靠一些,但现在李伟却要让他查这个亲信,显然是对他有所怀疑了。

停顿了片刻,陈肃才压下心中的惊疑,拱手答道:“是!”

李伟点头,随即摆了摆手:“下去吧。”

陈肃这才恭敬的施礼转身离去。

这件事李伟没有催他,阿布虽然有些异样的表现,但也不像是叛变。现在当务之急还是要把之前计划好的事赶紧实施,不然等这个落榜的士子离京了,一切就晚了。

……

在秦淮河边,有许多简陋的房屋,因分布在河岸上,被人称为河房,这些进京赶考的士子,就住在这里。

那些高中了的人有的是人巴结,即便身无分文也不愁吃住,但落榜的士子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

高安就是落榜的士子之一,他本就是贫寒出身,家里为了供他念书,已经赌上了家底,可惜最终他还是落榜了。

正在他收拾好行李准备离开的时候,住了旁边的刘观突然找上门来。

“高安兄,你这是准备回乡了?”刘观问道。

“哎,是啊,”高安无奈的叹了口气,“家里为了支持我这次赶考,已经付出太多了,不能再熬下去了,我已经在吏部留名了,现在大明职缺很多,相信想过不了多久应该便能给我个一官半职,我也好早点为家里分忧。”

举人是有资格直接做官的,不过得等有了职缺才能给安排,而且职位通常很低,一般就是县丞、主簿之类的,若是举子放弃科考,在吏部留下名籍,便有机会当上这种小官。只是一但当了这种小官,再想晋升上来就非常难了,根本无法与那些登第的进士相比。

所以他们这引起举人,如非年纪太大或逼不得已,都会坚持参加科考,以求一朝高中,登上庙堂。

高安一脸的失落,但同样落榜的刘观此时却不一样,不但没有失落,反而隐有愤怒之色。

“高兄,你没有发现吗?这次登第的士子,全都是南方的,咱们北方来的人一个都没有!”

刘观提醒道。

高安霎时一愣,惊疑的看着他。(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