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皇帝来现代,历史崩了! > 第133章 武则天的科举制

第133章 武则天的科举制

第133章 武则天的科举制

始皇好奇的问道:“其实我对武则天如何当上皇帝的,不太感兴趣。”

“我比较在意,她这个皇帝,当得怎么样?”

杨广也非常好奇:“先下一个定论,就冲着她斩杀李唐宗室,改国号,我就力挺她,实在是太解气了!”

李渊冷哼:“一个女人当皇帝,想想都不正常。周围的那些游牧民族会怎么看,肯定会来闹事。”

老朱点点头:“确实会来闹事,咱就不剧透了,咱之前看过许多前朝皇帝资料,不得不说,有些前后矛盾,有的带着严重的个人色彩,还有的明显有不少漏洞,改史改的都没法看了,咱都不知道真假。”

杨广连连点头:“对对对,实在没法看,修个大运河都能死一个大唐的人口,我也是服了。”

“还是老朱新修的史书才真实。”

始皇有点酸:“老杨,其实我也可以写一本你的史书。”

老杨摇头嗤笑:“那就太假了,中间差着几百年呢,关键你还比我早,而且你那里有没有大隋,还是两说呢。”

“不过,我倒是可以修一修大秦历史,要知道在我们那里,提起大秦,都喜欢用暴秦来称呼。”

李渊点点头:“说实话,当时我起兵造反,称呼大隋为暴隋,就是参考的暴秦这个称呼。”

老朱:“咱也可以帮伱修一修,还有大唐,改史改的那是光明正大。”

“怎么样,三百万石粮食,咱保证帮你把家庭成员关系网整理的清清楚楚。”

“比如武则天,以后就喊你皇爷爷,至于大哥和父皇,咱可以帮你润色一下。”

朱明满头黑线:“按照你们这种改法,后世还怎么研究历史?”

始皇笑道:“都挖出来参观了,我会在乎这个?”

“现在我去你们那边的秦始皇陵,都要花钱吧!”

杨广吐槽:“我的两颗牙齿都能赚钱了,想想就郁闷,驾崩之前我得把这两颗牙拔了!”

老朱不以为意:“咱皇陵都被挖出来展览了,谁还管这些事,再说了,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但凡陈友谅胜了,咱肯定不是历史上的形象了。”

李渊低头思索,淡淡的说道:“老朱,三百万石不是一个小数目。”

老朱摆摆手说道:“你是不知道你们大唐关系网多乱,想要整理清楚,还得多少符合逻辑,三百万石真的不多。”

“咱就不说别人,就说说你老李,强娶大臣辛处俭之妻为妃,这个事没个几十万石粮食,可是不好整理的。”

李渊老脸一红:“你乱说什么,哪有的事情!”

朱明嘿嘿一笑:“别说,我当时搜索老李你的时候,看到这件事都震惊了,没认识你之前,我是真不知道这件事。”

李建成红着脸说道:“父皇,当时你就不应该如此做,哪怕去怡红院找一个,也比这强!”

此话一出,彻底坐实。

杨广顿时来了兴趣:“小朱,快点说说,我还真没有想到,李阿婆还会这么玩?”

“我都没有这么玩过!”

始皇也很有兴趣,决定先吃瓜,武则天的问题等会再问!

李渊仰天长叹,知道肯定是瞒不住了。

朱明说道:

这件事出自《贞观政要》中的一段。

徵曰:“太上皇初平京城,得辛处俭妇,稍蒙宠遇。处俭时为太子舍人,太上皇闻之不悦,遂令出东宫为万年县,每怀战惧,常恐不全首领。陆爽以为陛下今虽容之,恐后阴加谴谪,所以反复自陈,意在于此,不足为怪。”

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辛处俭的官员。

本事不是很大,但是娶得妻子非常的漂亮。

传说这位辛夫人身材窈窕,肤白唇红,一颦一笑都能撩动人心。

长大老李的点上。

在一次宴会上,老李见过这位辛夫人后,念念不忘。

不过当时老李与辛处俭是同僚,窦氏还在,加上老杨你时常欺负老李,老李不敢有什么表现。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老李打下长安,窦氏已经不在。

此时老李就没有顾顾虑,找了个机会就把辛夫人霸占了。

日日寻欢作乐。

辛处俭就悲剧了,带着一顶绿帽子,不敢吭声,不得不蒙受夺妻之耻,每天还提心吊胆老李会不会砍自己脑袋。

辛处俭在唐朝的官职是太子舍人,通俗讲就是太子秘书,听上去非常厉害,其实没什么实权。

老李觉得辛处俭有点碍眼,就将他调离长安,流放到外地任职。

可怜的辛处俭,媳妇被霸占,官职撸到底,成了别人口中的吃瓜笑料。

始皇面带鄙夷:“老李,想不到你竟然是这种人,竟然抢大臣妻子,有点不要脸了!”

杨广大怒:“好你个李阿婆,实在太不要脸了,我都干不出这件事情,关键你还给我弄了个好色的名头,比起你来,我真是甘拜下风!难怪你总是想着大隋李渊带着窦氏过来,你该不会是想要霸占窦氏吧?要不要我回去把窦氏霸占了,让你李渊也感受一下?”

大隋李渊突然打了个喷嚏,窦氏关切的问道:“夫君,怎么了?”

大隋李渊皱眉:“总感觉有人在打我的主意!”

窦氏浑身一颤:“为什么我也有这种感觉?”

老朱也面露鄙夷:“不得不说,你算是开了一个好头。”

“给儿子做了好榜样,有人也学着你,霸占手下的妻子,有点没有底线了!”

朱明点点头:“确实有点挑战底线了,都当皇帝了,年龄也不小,下半身还管不住,我觉得你可以锁了或者切了!”

李渊举手投降:“各位别再说了,一会我就认错放人,把辛处俭调回来升职。”

老朱摇头:“我觉得你暗中送回去,找机会跟辛处俭赔礼道歉,别大张旗鼓,不然怕是不少主动送的,到时候大唐关系网,更加不忍直视,处理起来难度更大,你还得加粮食!”

李渊点点头:“放心,这件事我一定处理好,我们还是说说武则天吧,你们难道不好奇,这个唯一的女皇帝吗?”

始皇刚刚吃完最后一口瓜:“不错不错,刚刚的瓜真是美味。”

李渊将话题拉回。

朱明说道:

“根据我搜索到的资料,武则天的历史得分成好几个版本。”

“前面还算正面形象,后面都不能直视了。”

随着儒家发展,“程朱理学”的兴起,男尊女卑思想越来越严重,对武则天的评价如江河日下,一版不如一版。

大部分书籍和文章说武则天是“牝鸡司晨,秽亵皇后”、“残忍暴戾,阴鸷好杀”、“任用酷吏,荒淫无道”,只有极少数还能出现正面评价。

到了我那个时代,摆脱了封建伦理观念的束缚。

不少专家从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根据其是否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为依据,重新评价武则天。

一些人对她的看法发生了变化,认为她是一个难得的明君。

要是让我说的话,肯定是一个不错的皇帝。

始皇顿时来了精神:“怎么个不错法?”杨广对于这个大肆屠杀李唐宗室的武则天很感兴趣:“竟然是一个不错的皇帝?”

李渊眉头轻皱:“小朱,你可不能看对方是个女皇帝,就带着有色眼光去看待。”

老朱笑道:“咱最近仔细翻阅过历代皇帝的资料,也觉得是个难得的皇帝,反正你老李是比不上。”

李渊大惊:“不可能,我怎么会输给一个区区女子,我可是大唐的开国皇帝!”

朱明:

“武则天登基之后,改国号为周,都城洛阳,国姓都改成了武,就像李旦都改成武轮了,算起来也是大周的开国皇帝。”

“只不过武则天在去世之前,临终遗嘱“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回到李家的祖庙里,以皇后的身份和丈夫高宗李治合葬。

主要也是男权社会,都不愿承认她的武周是一个独立的朝代。

一般都是将武周归于唐朝。

李渊点头:“肯定是属于大唐,她只是政变篡位而已,朝臣也都是大唐的大臣!”

杨广嘲讽说道:“老李你也就这点出息,改国号国姓那一刻,可以说就不是一个王朝了。”

“我爹也是篡位夺权,我第一次出现在你大唐的朝会,放眼望去,满朝不也是隋臣,我是不是应该把大唐算到大隋里面。”

李渊想了想目前朝堂上的官员,都踏么在大隋当过官。

不少还是大隋朝堂的官员。

朱明:

“老杨老李,世家门阀的危害,不用我说,你们比谁都清楚。”

“如今借助其他朝代,你们可以以绝对实力碾压,将其消灭。”

“但是在我那边的历史上,老杨你为了消灭世家门阀,虽然打残了,却也把大隋弄没了。”

“老李的话,根本没有来得及表现,就被李世民弄成太上皇了。”

“李世民虽然是一位难得的皇帝,但是面对世家门阀,也是无可奈何。”

“李治倒是狠狠的打击了世家门阀。”

“但真正把世家门阀铲除的还是武则天。”

杨广惊讶的站了起来:“什么,竟然是她,一个女子皇帝,居然能铲除了世家门阀,我以为是李唐的其他人呢,真是出乎意料!”

李渊也是目瞪口呆,对于世家门阀的强大,他算是深有体会,哪怕杨广当时把世家门阀狠狠的收拾了一顿,世家门阀依然强大:“我觉得,武周就应该属于李唐!”

朱明:

“武则天时期,为了打压世家,大力推行科举制。”

科举制度虽是由隋炀帝确定的,但是受到世家抵制。

真正发光发热,却是在武周时期。

“之前的科举制,舞弊现象非常严重。

想想也可以知道,考官们可以看到考生们的姓名。

世家子弟便能买通考官,或者借助自家的背景给考官施加压力,考官之间相互放行自家弟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武则天于是发明了一项“密卷制度”。

考生的试卷,必须全部糊住姓名。

改卷人在批改考生试卷时,看不到考生的身份。

通过这种方式,有效解决了舞弊之风。

也是“密卷制度”,使得科举慢慢走向正轨,变成了真正的人才选拔考试。”

直到今天,这种密卷制度还在被世界各国沿用。

我们那里的大型正规考试,都需要在密封线内写好姓名、考号等信息。

统一装订在密封线以内,阅卷老师不得查阅考生的信息,最大程度地保证了阅卷的公平。

杨广眼神一亮:“不错,当时我也想这样,可惜行不通。”

“不过,如今的大隋,考试都是如此!”

“从小学开始,正规考试必须糊名!”

老朱嘿嘿一笑:“不糊名那还能叫科举吗,咱那边考试,都是如此,不仅如此,还有着誊卷制度,免得一些考生,在试卷上面做记号,以此来进行舞弊!”

李渊面带惊讶:“老朱你说的不错,要是考生提前沟通阅卷的考官,借助暗中留下的记号,很容易舞弊,以后我也得注意一下。”

始皇有点酸:“大秦短时间恐怕不行,纸张现在才刚刚研究出来,尚且不能大规模生产。”

“想要实行,可能需要几年时间。”

朱明:

武则天确立了殿试制度,这可是科举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创举。

虽然李治的时候出现过殿试,不过并没有确定为制度。

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借助科举,网罗人才。

全国各地的人才云集洛阳,武则天亲自在紫薇城落成殿考察人才。

考试连续举行了好几天,可见规模之大。

殿试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皇帝亲自选拔人才,增强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这项制度,一直被后朝延续。

除此之外,武则天还创立的武举制度,让一些军事人才得以发现。

始皇点点头:“这一个大秦可以尝试一下。”

李渊点点头:“可以在大唐尝试一下,之前大唐猛将如云,只是大清理后,剩下的就不太多了!”

杨广轻轻一笑:“大隋现在准备建立军校,我觉得比武举制度,应该更好一些!”

老朱嘿嘿一笑:“老杨,眼光不错,跟咱想的一样,咱那边军校正在建设中。”

朱明继续说道:

除了科举之外,武则天还大力推行试官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试官制度,选拔出人才之后,先给一个‘试用官职’。

如果能在试用期内,做出一定的政绩,再给予转正。

后面王朝大都采用了这种方法。

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人,先给一个试用官职,然后再逐渐提升。

我们这里的试用期,也是差不多。

不过都是在明确的岗位上试用一段时间,然后在转正!(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