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汉家功业 > 第554章 瑜亮

汉家功业 第554章 瑜亮

作者:官笙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3 23:03:25

第554章 瑜亮

第554章 瑜亮

建安元年,冬。

冀州下了一场雪,几乎覆盖了整个冀州,银装素裹,处处白头。

荀彧踩着雪,在盐场巡视,看着一个个冰冻的盐湖,微笑着与身后的众多官员,道:“陛下极其喜欢雪,喜欢在雪中漫步,撑着伞,漫无目的的走。偶尔会在屋檐下赏雪,煮着火锅,与我等边吃边说话……”

他身后跟着冀州牧应劭以及冀州参政参议,巡盐御史,钜鹿太守以及冀州中郎将赵云,外加一个身着白衣的刘表。

众人皆是微笑的附和着当今丞相的话,一步一步踩着厚厚的雪,并没有插话。

当今丞相,在寒冬腊月,尤其是年关将至的当口来到冀州,显然不是来赏雪的。

荀彧似心情极好,目光所过,毫无在意,漫不经心的道:“有一次,我与陛下巡视皇陵,路过卢公的墓冢,深有感触的做了两句诗: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卢公一生克己为公,大义著于人间,陛下每每思及,感触甚深。”

应劭不动声色的抬了抬眼皮,身体不自禁躬了更多。

其他人也心神暗凛,终于引到正题了。

走着走着,荀彧来到了一处高地,望着下面冰冻的湖面,回头看了眼应劭等人,道:“陛下生性内敛,行事低调,从不炫耀什么。就好比这满腹才学,朝野中人,只是偶窥一斑,鲜少人知。”

刘表迅速接话,道:“丞相说的是。下官惭愧,整日谈经论儒,虽无夸耀之意,却也是碌碌无为,虚泛其表,实是远不如陛下之胸襟。”

众人余光扫了他一眼,心下疑惑。

这两人一唱一和,到底是什么用意?荀彧老成的脸上,带有风霜之色,转过身,与应劭等人道:“临来之前,陛下在芳林苑赏雪,与我说,当年情势艰困,应劭一人一马,孤身入冀州,这么多年来,大小风波,叛乱如火,仍坚守不退,从不叫屈,小节有亏,大义如山,非常人也。”

应劭脸色微变,抬手道:“下官愧对陛下赞誉。”

荀彧背起手,轻声赞叹道:“应使君无需谦逊,当年的情形,大家都有目共睹。这些年冀州发生的事情,陛下与朝廷都看在眼里。别的不说,子龙可是陛下的心腹爱将,这些年从来没有派驻地方,派给应使君,足以说明陛下对应使君的信重。”

应劭面露羞惭,高高抬手,向着洛阳方向跪下,沉声道:“臣,令陛下失望了,罪该万死!”

荀彧连忙上前,扶他起来,笑着道:“应使君何必如此?临来前,陛下送我出城门,拉着我的手,嘱咐我说,冀州情况不容乐观,应劭压力很大,要多鼓励,莫要纠缠细枝末节,大乱之世,忠臣本就难得,莫要伤了他的心。不瞒应使君,我早几日就到了,看了不少。应使君,没有辜负陛下,切莫自责。”

应劭跪在地上不起来,沉声道:“下官,下官愿捐纳所有家资于朝廷,以报陛下隆恩,以赎前罪!”

“下官等同愿捐纳所有家资,以报陛下隆恩,以赎前罪!”

除了赵云,刘表,其他人纷纷跪下,异口同声的道。

荀彧连忙虚扶,道:“起来起来,都起来,我说过了这次不是来问罪的,是来嘉奖的,快,都起来……”

在荀彧好一番安抚之下,应劭等人才缓缓起身,有几個人甚至于在抹泪,满脸写着惭愧。

刘表在一旁冷眼旁观,心下十分疑惑。

他自从入京后,就被挂了一个‘参知政事’的虚职,扔到一旁,无人管顾,不曾想,丞相荀彧这次巡视冀州,居然带上了他。

荀彧安抚好后应劭等人后,便继续在盐场里慢慢走着,话头也逐渐展开,道:“对于冀州的诸公,陛下十分记挂。冀州的事务,陛下是完全放心的,这些年,应使君与诸公,做的都很不错。对于盐政,这是多年以来积累的弊政,与诸公无关。这番整顿,是朝廷消除弊政的决心,不是针对冀州诸公的。尚书台与六曹等经过多番商议,决议,刘公调任幽州牧,幽州牧朱建平升任参知政事兼盐政使,统管盐务……”

正题来了!

这里的‘刘公’,明显指的是刘表。

刘表终于明白,为什么荀彧会带着他一同来冀州了。

神情发紧,躬身做严肃状,但刘表内心却是翻江倒海,惊疑不定。

他是‘叛逆’,是被迫入京请罪的。

但宫里的陛下以及朝廷并没有问罪于他,一直不管不顾,任由他在洛阳开坛授课,谈经论儒。

不曾想,朝廷居然要任命他为幽州牧!

一个叛逆,从荆州牧调任幽州牧!刘表躬着身,目光闪烁不定,心里更是不安,紧张的连答话都忘记了。

倒是应劭等人反应极快,齐齐抬手道:“下官等明白。”

盐场经过皇城府的血洗,已然是天翻地覆。

荀彧这一趟过来,明显是要安抚冀州官场上下,以及将盐场的所有权力,彻底收归朝廷。

荀感觉双脚已经湿透,冰冷冷一片,还是不断往前走,时不时说话。

心下却是疑惑,在雪里走这么难受,陛下怎么那么喜欢?

有了荀彧的安抚,应劭以下,众人心下逐渐放松,没有了之前那么忐忑忧惧了。

自从皇城府的林铮率军在盐场大开杀戒,田丰在冀州若隐若现,尤其是应劭率兵抵近,收到荀彧的信,不得不退走后,整个冀州都活在一片恐惧之中。

不知道多少人忍受不了忧惧而自杀,又有多少人仓皇逃走,即便是勉强镇定的,也是差错频频,整个冀州简直乱了套。

待等一众人离开盐场,返回巨鹿,圣旨‘恰好’也到了。

旨意很简单,就是夸赞应劭等人劳苦功高,大加赏赐。

直到这道旨意的颁布,应劭等人这才彻底松口气,对荀彧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应劭拉着荀彧,在冀州四处奔走,展现着他这些年推行‘新政’的成果。

巨鹿东。

应劭站在一处田头,指着相对荒瘠的田地,忧心忡忡的道:“丞相,这是下官去年带着城防兵亲自开垦的,原本计划招揽流民两万,但最终只有五千,加上粮种,耕具,水源等种种问题,还是荒了大半,即便种上了,来年收成,怕是没有寻常田亩的一半……”

荀彧背着,远远眺望,即便盖着雪,仍旧能看出这些田亩的稀稀疏疏,沉吟着道:“朝廷的政策,是免三年赋税,看来,还是少了。”

刘表站在荀彧另一侧,心下直摇头。

都说冀州繁华,可相比于他以前治理的荆州相差甚远。

相比于大战连天,屡经战火的冀州,荆州安定的多,没有经历太大破坏。

‘幽州,不会比这里更差吧?’继而刘表抬头北望,心里有些担忧起来。

幽州,是荒凉之地,地广人稀,多山多岭,又是塞北,多年来战火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少有安定之日。

应劭站在荀彧边上,道:“丞相,三年已不少了,只不过,想要百姓彻底安定下来,放心的耕种,不是一时之功。”大汉朝战乱几十年来,百姓四处逃亡,即便现在看似安定了,朝廷给了地,百姓也无法彻底安心,稍有风吹草动便是举家逃离。

荀彧知道这种情况,默默点头,道:“不打了。”

再打下去,就要撑不住了。

大汉十三州,朝廷已握有九州,摊子大了起来,就需要足够的支撑,一不小心就可能坍塌,这一倒,想要扶就没以前那么轻松了。

应劭听到荀彧说‘不打了’,欲言又止。

在他看来,朝廷应该一鼓作气,灭掉袁绍,加之克复交趾,而不是急流勇退,反而收兵不动。

“你们对曹仁怎么看?”荀彧没有继续话头,转而看向北方,淡淡问道。

这一句话落下,应劭,刘表顿时没了声音,相互对视一眼,谁都没有接话。

幽州中郎将曹仁,这是曹操的从弟,是曹操最心腹的人。

前年曹操率兵征讨乌桓,宫里的陛下给了曹操一个‘奖赏’,幽州中郎将由他任命。

曹操在剿灭乌桓后,将曹仁留在了幽州。

曹仁手握两万精兵,驻军萧县外,是卫守幽州最重要的军事力量,同时与辽东,右北平成三足鼎立之势,这暗中,还在牵制辽东太守公孙度。

“没有外人,你们尽管开口。”荀彧背着手道。

应劭闻言,神色沉肃,道:“丞相,据下官所知,在大司马护送太子殿下率军从孟津前往洛阳之际,曹仁的兵马也有动作。”

荀彧神色不动,道:“当时小平津乱匪众多,曹仁授命率兵支援,没有问题。我问你们的是,曹仁此人,是否该留在幽州?”

应劭不说话了,余光向着刘表。

这位,是即将履新的幽州牧。

刘表还没有想明白,为什么朝廷会任命他为幽州牧,神色故作沉思,道:“丞相,下官尝听闻,曹仁心性稳重,对陛下,对大司马,对朝廷忠心耿耿,下官窃以为,暂且不用动。”

曹仁毕竟是曹操的心腹,没有足够的理由,朝廷是不会轻动的。

而且,在刘表看来,换其他人未必更好打交道。

荀彧回头看了刘表一眼,道:“右司马举荐张济,刘公怎么看?”

“下官认为不妥。”刘表面不改色的道,心里实则惴惴。

自从到了洛阳,他看似一心罪于学问,不理朝政,可实际上,暗中还是有不少小动作的。

就比如,他与同为宗室的刘备,悄悄的多有往来。

荀彧只是看了一眼刘表,目光从他脸上收回,道:“大司马也是这么认为的。虽然郭汜,李傕等人已被浇灭,张济并没有参与叛出禁军大营,但总归曾是叛逆,不能重用。不过,他那侄子张绣,倒是很不错,目前效力在右司马帐下,颇为得力。”

刘表只觉头皮发麻,不敢抬头。

这荀彧,是无意之言,还是在提点他?倒是边上的应劭,渐渐看清了一些。

随着关羽在徐州,万军从中斩杀笮融,名声大噪,接着刘备兵不血刃的克复荆州,一时间,刘备名声大噪,俨然是继曹操之后,大汉最为耀眼的‘帅才’。

而曹操是大司马,刘备是右司马,这二人隐隐成了两股相对的势力!尤其是,关羽作为荆州中郎将,在很多人眼中,这是为了制衡曹操!“走,去泰山看看。”

荀彧仿佛是随意而言,抬腿往东走。

应劭一怔,连忙跟上,道:“丞相,陛下是要封禅吗?”

“不是,”

荀彧直接否定,道:“我要见一见青州的崔钧。”

应劭会意,没有再问。

青州近来还是不安定,黄巾军此起彼伏,一直没有消停。那一句‘据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一直在泰山附近传播,始终没有断绝。

刘表收敛心思,不敢多说什么。

他知道那一句谣言,甚至于知道出处。

但这一句话,是极其忌讳的话,在洛阳城里讳莫如深,谁都不敢多言。

……

建安二年,七月,吴郡。

天气渐热,但在海边,凉风阵阵,碧海青天,倒是十分舒爽。

乌程侯孙权,徐州中郎将张辽,吴郡太守顾雍,水师都督周瑜等人站在岸边,正在看着不断调动的水师舰船。

水师副都督蔡瑁,从一条战舰上跳下来,来到近前,抬手道:“禀都督,乌程侯,目前二十三搜战舰已经规整完毕,士兵们都已列队,粮草,淡水业已准备就绪。”

顾雍,张辽,孙权等闻言,都看向周瑜。

周瑜身穿甲胄,俊逸的脸上,都是严正之色,抬头看了看天色,道:“抛锚,休整!”

“遵命!”蔡瑁大声应道,转身离去传令。

周瑜转过身,看向张辽,孙权等人,道:“水师这边已经准备好了,陛下何时到?”

孙权,顾雍没有说话,目光投向张辽。

在这里,唯有张辽是那位陛下的心腹,得到消息是最早的。

张辽道:“要晚一天到,陛下信里说,他要在南阳见一个人。”

众人顿时疑惑,什么人要陛下亲自去见,还要耽搁一天时间?(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