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汉家功业 > 第134章 荀彧的话

汉家功业 第134章 荀彧的话

作者:官笙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3 23:03:25

第134章 荀彧的话

第134章 荀彧的话

荀攸明显是急赶路回京,一脸的风尘仆仆,面容疲倦,双眼黑暗。

刘辩坐在他对面,伸手给他倒茶,笑着道:“卿家先喝口水,不着急,慢慢说。”

荀攸躬身,接过茶杯,见是温茶,一饮而尽,然后嘴角动了动,明显还想喝。

刘辩直接将茶壶给他,道:“卿家无需在意,直接喝,喝足了再说。”

“谢陛下。”

荀攸嗓子有些哑,闻言也没有拘束,直接拿着茶壶往,仰着脖子,往嘴里灌。

茶壶并不大,荀攸咕咚咕咚的很快喝完。

刘辩见着暗自点头,荀攸倒是一心用事的人。

“再上一壶。”刘辩道。

潘隐应着,挥手向门外的中黄门。

荀攸放下茶壶,擦了擦嘴,长吐一口气,知道刘辩同样等不及,没有迟疑,张口就道:“陛下,应使君看似不言不语,实则胸有乾坤,见解独到,行事果断,不拖泥带水,有大将之风……”

刘辩静静听着,面上不动。

荀攸早有腹稿,话语不快不慢,道:“应使君到了邺城,第一天与各级官吏叙话,当夜诛杀贪官污吏十余人,第二天拜访了各大世家,增补了幕府二十多人。到了第三天,恭贺应使君到任的人,围满了官邸……”

刘辩眉头抖动了一下,心里道:这应劭还真是有手段。

荀攸说完这些,神色一沉,嗓子依旧沙哑,道:“陛下,冀州盗寇横行,动辄数万,攻占郡县,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官匪勾结,欺压良善,灾情如火,百姓困顿,情势十分严峻!”

刘辩微微点头,没有说话。

现在整个大汉的情势,或许唯有南方好一点。

青、兖、冀这三州,以黄巾军为首的‘起义军’,林林总总,加起来超过百万!

现在撑着大汉的,其实不是大汉朝廷,而是地方世家豪族!

荀攸见刘辩面色思忖,等了一会儿,道:“臣路过兖州,与丁使君见了一面。他面容愁苦,整日忙着剿匪,兖州各郡太守,他无力调动,赋税难收,缺兵少粮……”

刘辩对兖州的情况十分清楚,神情有些意外,道:“卿家是路过兖州,还是特意去了一趟?”

从洛阳到邺城,根本不会路过兖州山阳郡。

荀攸看着刘辩,神色认真了几分,躬身道:“陛下,臣与族叔长谈一夜,叔父认为,我大汉中兴,不在司隶,而在关东。”

荀攸说的‘族叔’,指的是荀彧,荀攸长荀彧八岁,荀攸的太爷爷与荀彧的爷爷,是亲兄弟。

刘辩闻言坐直了几分,道:“详细说。”

荀攸组织了一下措辞,道:“陛下,族叔认为,自秦以来,国运东移,关东不论是地理、人口、土地,皆是要害所在,关东兴、则大汉兴,关东败、国运危急。”

刘辩双眼微微眯起,心中大动。

单是‘国运东移’四个字,就足以说明荀彧的目光毒辣。

所谓的关东,泛指函谷关以东,大概是兖、青、冀州一带,这里平原众多,人口集中,世家聚集,是大汉最为兴盛之地!

历史上的十八路诸侯讨董,也称为关东联军。

至于以往兴盛的关中,在黄巾军、羌人的多番蹂躏之下,早已经破败。三辅之地,逃亡益州的人口,多达数十万!

“继续说!”刘辩双眼如电的注视着荀攸道。

荀攸顿了顿,道:“陛下,族叔认为,须以大魄力整顿兖州,以兖州为根基,与世家合纵连横,壮大朝廷,兴伐不臣,先北后南,恩威为导,顺势而行,重整天下,再兴汉室!”

与世家合纵连横?怎么合纵连横?

“详细说。”刘辩神情意动,道。

荀攸话头突的一顿,面露迟疑,道:“陛下,臣在邺城时,将陛下的一系列新政与族叔细细说过,族叔很是钦佩,认为陛下之胸襟魄力,堪比世宗、世祖。由于太过仓促,诸多事情无法细说,族叔言,不久后将会写一道奏本呈送陛下御览。”

刘辩有些迫不及待了,道:“他人这处?为什么没有与你一同回京?”

荀攸道:“族叔带族人从颍川避难冀州,暂未安稳。另外,应使君十分欣赏族叔,恳请陛下,暂且留族叔于邺城。”

“胡闹!”

刘辩一拍桌子,但旋即醒悟,轻咳一声,道:“应劭在冀州,孤身一人,确实需要有人协助,让荀卿家帮他到明年一月吧。”

荀攸没想到刘辩这般看重荀彧,静了一会儿,又道:“陛下,族叔言,天下大势,风云变幻,在德在威,更在于定力。”

“定力?”

刘辩思索着这两个字。

荀攸没说话了,明显有所顾忌。

刘辩看着他,心里微动,道:荀彧是看出了什么?还是在暗示什么?

他没有强迫荀攸,见他越发疲惫,道:“好,荀文若明年就会入京,朕到时与他好好聊一聊,不急一时。卿家这一路辛苦,朕放卿家三天假,好好休息。”

荀攸连忙抬手道:“臣谢陛下,休息一晚足够了,用不了那么久。”

刘辩看着他,正色道:“那就一天,卿家明天必须休息!”

荀攸心头感念非常,神情动了又动,抬起手,沉声道:“臣谢陛下恩典,臣告退。”

刘辩点点头,目送他的背影。

“国运东移,兖州,合纵连横,定力……”

刘辩神情思忖,分析着荀彧的这几句话。

忽的起身,他来到椅子后面,这里有一排书柜,刘辩翻翻找找,找出一道密封的文书。

抽出来,坐在椅子上,静静看着。

这些是他命左栗调查的大汉世家名录,内容庞杂,既有这些世家的人口、田亩,姻亲、入仕,过往等等。

不知道过了多久,潘隐悄步从外面进来。

刘辩头也不抬,道:“什么事?”

潘隐躬着身,递过两道奏本,道:“陛下,大司马府送来的。”

“什么内容?”刘辩依旧看着世家名录。

潘隐道:“陛下,第一道,是大司马府确认了青州的战况,为朱使君请功。”

刘辩心里早就确定了,随口的道:“准。”

潘隐看着刘辩,道:“第二道,是幽州刘使君上书,乌桓、鲜卑数度进犯,皆被击退,但幽州兵少将寡,请求朝廷将公孙瓒调回幽州。”

“不准!”刘辩毫不犹豫的!

好家伙,公孙瓒回辽东还了得!你们不得打生打死?

不过,这也说明幽州的情势非常不好!

刘辩目光一阵闪动,沉思再三,道:“传令大司马府,命张辽带五千禁军,入幽州,归刘虞调遣。”

“是。”潘隐应着道。

刘辩旋即就想到了刚才荀攸说的丁原在兖州的处境艰难,不由想着手里的人。

适合派出去的,其实只有两个人:一是曹操,二是徐荣。

“曹操最近在干什么?”刘辩看向潘隐。

潘隐躬着身,道:“回陛下,听说是满洛阳的拜访贤达。”

曹操因为练兵太酷烈,练死了十多士兵,被刘辩给调回京,闲挂了起来。

刘辩想了想,刚要说话,一个小黄门急匆匆进来,在刘辩耳边,低语了几句。

刘辩怔了怔,想笑又笑不出,看向宫外,神色古怪的自言自语般的道:“他就这么想离开洛阳吗?”

与此同时,在雍门内。

来来往往的人正在通过这里进进出出,四十几人的送殡队伍正在等着,悲悲戚戚,哭声此起彼伏。

不多时,前面人走完了,送殡队伍向前走,哭喊声更大。

守卫的羽林军什长走过来,环顾一圈,看着紫红棺椁,道:“可有出城文书?”

身穿孝服的领头中年汉子愣了下,道:“出城文书?”

什长道:“今日朝中有大事,为了防备奸佞逃出城,凡是大箱、棺椁之类,须有洛阳县出城文书,否则一律不得出城。”

汉子明显早有准备,走到近前,塞过一个钱袋,低声道:“下葬时辰定好了,还请通融,以便家父入土为安。”

什长掂量了一下袋子,不动声色揣入怀里,大声道:“念你一片孝心。这样,开棺验一下就走吧。”

汉子一惊,急声道:“这这,开棺?怎么能开棺?家父会死不瞑目的!”

而棺椁里,董卓瞪大双眼,一脸紧张。

这要是开棺,验出是他,死路一条!

什长看着棺椁,似有些犹豫,道:“不开挂的话,只能等明天……”

汉子突然会意,又塞过一个钱袋子,道:“还请通融一二。”

什长顿时笑容满面,一转身,道:“放行!”

棺材里的董卓听着,神情微震,心头狂喜。

“慢着。”

就在这时,外面突然响起一声大喝,以及密集脚步声。

董卓铁青着脸,不敢动,耳朵竖起,双眼警惕,心头惶惶。

突然来了另一队羽林军,替换了原来的城门守军。

原来的什长感觉着胸口沉甸甸的钱袋子,与那孝服汉子,低声道:“明天吧,这人油盐不进。”

孝服汉子目光一沉,看着新来的羽林军,神色悲戚勉强的上前,不等他说话,那什长冷哼一声,道:“没有出城公文,一律不得出城!”

汉子犹豫再三,还是陪着笑道:“是是是。”

他不敢再试了,执意出城,这什长可能强行开棺检查!

送殡队伍带着董卓的棺材慢慢掉头,缓缓离开城门。

不远处茶楼上,高处的左栗,雪白脸上阴翳一笑,道:“这棺材要是打开了,估计会朝野会很震惊吧?”

堂堂太尉,躲在棺材里出城,不止是朝野震惊,更会是千古奇闻!

他身旁的军侯忽然道:“贵人,伱看对面的茶楼。”

左栗闻言抬头看去,一个白衣儒士站在窗边,正盯着董卓的‘棺材’。

“是那贾诩?”左栗有些意外。他很久没发现贾诩了,这人神出鬼没,原本还以为已经逃出去了,没想到还在洛阳。

贾诩有所感应,转头看向左栗。

他神情不动,转身离开。

军侯见着,道:“贵人,要抓他吗?”

左栗道:“抓他做什么?又没什么用。派人盯着,不要让他出城。”

左栗其实心里很疑惑,不懂刘辩为什么要留着董卓,直接杀了,不是一了百了?

求月票,求月票~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