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汉家功业 > 第112章 清君侧

汉家功业 第112章 清君侧

作者:官笙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3 23:03:25

第112章 清君侧

第112章 清君侧

刘表身形不高,脸角瘦削,尤其是胡子更长,显得他的脸如同驴脸一样。

倒是模样十分清俊,一看就是名人高士模样。

他坐在一群人中,嘴巴开开合合,四周的人不时点头,面露思索、赞许。

“当今之世,”

刘表环顾众人,朗声道:“群贼并起,天下动荡,须以朝廷为本,世家为臂,结众连横,由南向北,清扫贼寇,奠国家之根,扬昌明之道……”

刘辩不动声色进去,在一个小桌坐下,闻言就是眉头一挑。

以朝廷为本没错,以世家为臂,就很值得商榷了。

刘辩看着他,心里揣摩着本来的用意。

四周的人对刘表的话深以为然,不时点头,凑在一起窃窃私语。

但有一个人却突然起身,径直离开。

刘表神色不动,看着离开的这人,道:“王兄有不同看法?”

站在刘辩背后的潘隐,悄步上前,低声道:“陛下,是丞相府的王朗。”

刘辩哦了一声,神情玩味。

对于杨彪府邸的人,他自然知晓,这王朗进京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充当了杨彪幕僚的角色。

王朗脸角宽和,闻言转过身,抬手笑着道:“刘兄误会,在下有些事情,所以急欲回去处理。”

刘表却不愿放过他,道:“王兄乃东海名士,不知于当今国势有何看法?”

其他人也都顺着刘表的目光,看着王朗,神色期待。

王朗的名声还是极好的,出身世家,早有名望。

王朗稍稍思索,便笑着道:“窃以为,当今之世,须正冠弱履,冠不正,履不知往。告辞。”

刘表微怔,王朗的话,好像意有所指,但又没说明白,有头没尾。

‘正冠弱履?’

刘辩目视着王朗的背影,面露思索。

‘是正朝廷,弱地方的意思吗?’刘辩心里想着,忽然微笑起来,自语道:“看来,还得继续给丞相压力……”

给杨彪压力,作为幕僚的王朗,入不入朝就没有区别了。

“王兄所言,言不达意……”

安静了片刻,刘表忽的回神,与一众人笑着道,但话头戛然而止。

他目光转动,见到了不远处的刘辩。

刘表用力的睁了睁眼,确信没有看错,神情不变,与一众人道:“今日论道就到这里,我们改日再坐。”

一众人意犹未尽,倒也没人说话,纷纷抬手。

刘表不动声色的整理着衣服,来到刘辩身前抬手,低声道:“臣刘表,参见陛下。”

“找个地方坐。”刘辩起身道。

“后面有雅间,陛下请。”刘表神色如常,心里却如擂鼓一般。

他知道,他的机会来了!

他在京城忐忑慌张了几个月,没有逃离,终究天可怜见,让他等来了机会!

刘辩随着刘表走到经馆后面的雅座,打量一眼坐下,审视着对面的刘表。

正襟危坐,神态从容,一副清静无为的雅士高人模样。

“陛下请用茶。”刘表给刘辩倒茶,不慌不忙,不喜不忧。

刘辩嗯了一声,微笑着拿起茶杯。

这位皇叔,有趣了。

刘表也曾是党锢之祸的受害者,跑路多年,后来是何进为了拉拢士人,才征辟他入了大将军府,为北军中侯。

偏偏,何进之后,北军等被裁撤,刘表‘带薪留职’,一直到现在。

刘表坐在刘辩对面,不言不语,不卑不亢。

刘辩观察着他,道:“有人举荐卿家为冀州牧,卿家怎么看?”

刘表脸角一动,迅速恢复表情,道:“臣以为,身在朝廷则为君分忧,身在州郡则为民请命,皆是臣子本分,并无区别。”

‘话倒是说的很优秀。’

刘辩心念一转,继续道:“朕有意调并州卢卿家入京,并州牧空缺,卿家认为何人合适?”

刘表放在膝盖上的双手,情不自禁的紧握在一起,脸上不动分毫,道:“陛下自有圣断,臣不不敢擅言。”

刘辩将刘表的表情尽收眼底,注意到他细微的表情变化,笑容越多,道:“卿家觉得,冀州牧,并州牧,你适合哪一个?”

刘表心头震动,脸色仍旧平静,躬身道:“臣伏愿为陛下分忧,不论是朝廷还是州郡。”

也是一个滑头。

刘辩收敛笑容,面露斟酌,道:“你认为,卢使君,董太尉,曹中郎将,是否该问罪?”

‘是属意我去并州吗?’

刘表心里有点不想去并州,那是四乱之地,不是安身立命之所,故作思忖的道:“臣认为,有为之事,不能断其路;有功之臣,不能寒其心。”

刘辩已经看出来了,这位也是藏着心思的人。

‘倒是可以用一用。’

刘辩突然起身,道:“卿家说的不错,等着旨意吧。”

说完,他径直离开。

刘表一愣,连忙抬手道:“臣恭送陛下。”

一路送走刘辩,看不到背影,刘表才皱起眉,神情迟疑。

刘辩来的太快,话锋直接、犀利,根本不给他多少反应的时间。

刘表不想去并州,那地方太过险要,是是非之地,不可久待。

“刘中侯这是?”迎面而来一个年轻人,有些疑惑的看着出神的刘表道。

刘表猛的警醒,与年轻人点点头,大步离去。

他还得找人商议一下,探探有没有其他出路。

出了经馆,潘隐上前,递给刘辩一道公文。

刘辩接过来,猛的脚步顿住,眉头挑了又挑。

这是左栗的奏本,内容是董卓在雁门清除叛逆,遭遇雁门太守的刁难,董卓随后查到证据,证明了雁门太守勾结匈奴,直接就给杀了。

刘辩旋即就想起来,那孙坚也是动辄杀太守,毫无规矩与敬畏。

“没一个省心的啊……”

刘辩摇头,一郡太守岂是能说杀就杀的?又不是历史上董卓乱政时期。

这董卓,必然会被朝野群起攻讦!

潘隐立在刘辩身后,等了一会儿,道:“陛下,尚书台应当正在议事。”

刘辩眉头皱起,尚书台议的,就是两件事:一,卢植、曹操等人的这次军功;二,就是朝野对卢植、曹操,董卓等人的弹劾。

好一阵子,潘隐见刘辩久久不言,低声道:“陛下,是回宫吗?”

尚书台,现在估计正热闹。

刘辩一合奏本,已经想到了办法,笑着道:“去禁军大营。将这件事,递话给……丞相。”

禁军大营,这是刘辩要去的最后一个地方了。

潘隐应着,招过不远处的马车。

此时,嘉德殿旁的尚书台里,确实热闹。

丞相杨彪坐在主位,下首是左仆射王允,尚书荀攸,廷尉钟繇。

杨彪端坐不动,胖脸都是不怒自威之色,身前摆着两道文本,一道是刘岱弹劾卢植等人的奏本,一道是卢植等人的论功文书。

杨彪小眼睛眨了下,沉色道:“诸位,各抒己见。”

荀攸瞥了眼王允,道:“丞相,卢植等人有功,不当问罪,是陛下亲口赞许的。”

钟繇神色肃然,余光也在王允脸上。

王允神色不动,道:“丞相,为何只有这些人,其他人因何不在?”

杨彪道:“此事乃朝廷大事,不可过于招摇。荀尚书是吏曹尚书,钟廷尉是廷尉,最是合适不过。”

王允昨夜就觉得杨彪心里有鬼,见他今日一改往常,目色警惕。

杨彪见王允不说话,道:“王公,对于陛下御驾亲征的并州一战,卢植、公孙瓒,曹操等人的论功行赏,有何看法?”

王允看着杨彪,又余光瞥向荀攸、钟繇,道:“功过赏罚,自当分明,请丞相定夺。”

杨彪见王允不入坑,道:“那,就以吏曹的为准,呈送陛下?”

王允默默一阵,道:“下官无异议。”

杨彪意外了,这王允居然这般谨慎。

他肥脸不动,转向钟繇,道:“廷尉府,对于卢植,董卓,曹操三人的赏罚,有何结论?”

卢植的罪名,主要是就是任由匈奴围困刘辩于上党、董卓是擅杀士人、曹操是兵败,这三人的罪责,认真追究起来,以朝野的风气,是很难逃脱的。

钟繇道:“廷尉府认为,此事须依大司马府为准。‘新制’之下,将士的功罪,不在廷尉权责之内。”

杨彪眨了眨眼,这钟繇也不上当?

他坐直身体,看了眼身前的两道奏本,道:“好。既然诸位没有意见,那就依吏曹的所书,上呈陛下。”

说着,杨彪拿起笔,认真的署名,而后递给王允。

王允看着这份论功行赏的名单,脸色漠然,刚拿着笔,猛的抬头向荀攸,道:“若是呈送陛下之后,发现卢植等人确实有罪,吏曹可否担责?”

“自然。”荀攸道。这是他按照刘辩的意思拟定的,能有什么责任?

王允闻言,拿起笔,在公文上署名。

荀攸与钟繇不自禁的对视一眼,在彼此眼神里都见到了疑惑。

王允写完,抬起手与杨彪道:“丞相,关于大司农刘岱弹劾卢植等人一事,不知有何决断?”

杨彪也觉得王允今天的反应不对劲,见他还抬起手,不动声色的道:“我会亲自面呈陛下,请陛下圣断。”

王允仍旧抬着手,道:“杨公为丞相,当有态度,还请丞相明示,以安朝廷上下之心。”

杨彪心里莫名一咯噔,这王允,是要干什么?

他刚才挖坑,王允不跳,现在,这王允是要给他设陷阱了?

杨彪低头看了眼刘岱的奏本,隐约觉得不对劲,故作沉吟,目光看向荀攸与钟繇。

两人没有出声,他们也察觉到,王允很反常,似乎比以往更为‘自信’!

杨彪轻咳一声,摆起胖脸,道:“我还需与大司马商议。”

王允目光微冷,道:“下官想知道,丞相是何看法?”

“仅凭刘岱一道奏本,不足为凭,还需据实查证。”杨彪道。情知王允话里有坑,杨彪决定绕道。

王允放下手,道:“大司农的奏本,罗列的证据十分清楚,根本不须查证,丞相莫非是有所袒护?”

杨彪皱眉,面色威严,道:“左仆射,慎言。”

王允见杨彪摆架子,转向荀攸,道:“对于卢植、曹操等人的罪责,吏曹、廷尉视而不见,反而论功行赏,是否存有私心?”

荀攸见王允锋芒毕露,暗自秉着一口气,谨慎的道:“回王公,吏曹皆以功绩论赏,论罪不是吏曹之责。若是有不妥,还请丞相与左仆射指摘,下官等立即更正。”

王允见荀攸一样推脱,毫无担当,暗自恼恨。

‘昏官庸吏!敷衍塞责!无一人是真心用事!’

王允将杨彪,荀攸,钟繇在心里痛骂一顿,漠然道:“即是如此,那便这样。”

本来还想反击王允的杨彪,心里更加不安了。

王允的态度,太反常了!

荀攸与钟繇同样暗自警惕,不说卢植、曹操了,王允对董卓最是厌恨,居然能同意董卓遥领豫州牧?

杨彪见王允递将奏本递回,胖脸抽了抽,反而犹豫了。

心里七上八下,他的目光向着荀攸,钟繇,露出征询之色。

荀攸与钟繇也不清楚王允的心思与目的,沉色不语。

杨彪头疼,有些想念王朗。

这时,有一个中黄门进来,对着几人行礼,而后将一个纸条递给杨彪。

杨彪疑惑,接过来看去,猛的将刚刚署名好的奏本揣入怀里。

荀攸,钟繇一怔,面露疑惑。这是出什么事情了?

王允好整以暇,神情如常。

杨彪没想到,董卓居然擅自杀了一个雁门太守!

他头上冷汗涔涔,笑呵呵的看着王允,道:“王公,这论功的名单,再议,再议。”

王允神情越发冷漠,声音高昂了几分,道:“丞相,这是吏曹所起,丞相与下官共同署名,岂能说废就废。”

杨彪哪里还不明白,王这允是早就知道了,在故意算计他!

纵然心里大恨,却也不能将这道奏本送上去,否则他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杨彪见王允不肯罢休,脸上依旧是笑呵呵的,转向荀攸,道:“荀尚书,这个,再议。”

荀攸皱眉,注视着杨彪,又看向王允,心里怪异,想了一会儿,道:“陛下即将回京,届时必会大肆封赏群臣,现在不定,恐会迟了。”

杨彪自然知道,擦了擦头上的汗,笑着道:“那,将董卓撇除在外?”

王允见杨彪已经知道,心里冷哼一声,抬起手,道:“只是董卓一人吗?”

杨彪心里一哆嗦,这王允手里还有卢植等其他人的罪证不成?

他有些口干舌燥,笑呵呵的不停。

杨彪有心反击王允,却没想到,王允挖了这么大一坑在等着他!

钟繇察觉到了,神情严肃,沉声道:“丞相,左仆射,陛下御驾亲征,大获全胜,当为万民之喜,天下之幸,切不可平添龌龊,令盛事蒙羞!”

钟繇说的已经是相当委婉、客气了,在这种关头,谁添堵都不会有好结果!

王允立时皱眉,转向他,道:“若是大赏之后,被揭为奸佞,你让陛下威严何在?我大汉颜面何存?”

杨彪却道:“钟廷尉说的是。那,当如何做?”

钟繇没理会王允,越发严肃的道:“一切照常进行,事后不妥,事后弥补,这种时候,不可生乱!”

王允冷哼一声,道:“我话尽于此,诸位就看着办吧。”

杨彪现在是十分厌烦王允了,这个人毫不知大局,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听不进任何劝说!

他怀揣着刚才那道公文,直觉如烫手山芋,令他心头焦躁。

是发还是不发?

发出去,那事后董卓,曹操等人事发,他得背锅。

不发,扰乱了刘辩回京的盛况,说不得还得背锅!

这时,有个人出现在了御史台会议厅的门口。

四人听到脚步声,转头看去,顿时一怔。

王允,荀攸都曾是大将军府的座上宾,自是认得刘表。

杨彪,钟繇虽然去的少,但刘表也是声名远播的名士,倒是见过。

他们都疑惑,这刘表,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在这里?

刘表孤零零一个人来的,心里很是忐忑,面上不动分毫,抬手道:“下官见过丞相,王公。陛下诏喻,下官为御史中丞。”

杨彪,王允四人顿时面面相窥,刘表?御史中丞?

两个月前,刘辩曾调幽州刺史梁鹄为御史中丞,结果梁鹄不肯到任,直接被罢官遣回老家,御史中丞一直空缺。

刘表比四人还懵,原本以为,会去并州或者冀州,却没想到,居然是御史中丞!

在以往,御史台与尚书台以及‘外台’号称‘三台’,是大汉最有权势的三个机构。

但经过改制,尚书**大,‘外台’被废,御史台已然被边缘化,没了过往的权势。

王允其实心里有御史中丞的人选,见刘表横插一手,眼神微冷,道:“御史中丞?来这里做什么?”

刘表抬了抬手,进来坐好,道:“下官听闻,尚书台正在讨论并州一战的论功行赏,作为御史中丞,下官特来旁证。”

荀攸、钟繇对视一眼,两人皆是恍然。

这旨意未下,刘表未述职,怎么就跑到尚书台来做什么旁证。

‘必然是陛下的意思!’两人心里异口同声。

杨彪心里警觉,瞥了眼王允,端坐笔直,威严自顾,道:“那,刘中丞有何看法?”

刘表神色从容,道:“下官以为,臣子本分,当是为君分忧,为国解难,而不是处处针对,顾左右而言他。臣子须为陛下分忧,虑之所为虑,为之不能为。为人臣者,须身正而品端,持操守而秉忠直,体悟上心而感于黎民……”

议事厅的四人,看着滔滔不绝,侃侃而谈的刘表,一个个怔神无语。

这刘表,是讲经论道来了?

众人还摸不清刘表的目的,耐着心,足足等了半炷香时间,刘表这才停下来。

杨彪绷着脸,道:“关于并州论功行赏一事,刘中丞有何想法?”

刘表毫不犹豫,道:“自当大肆封赏,以彰显陛下之武功,将士之勇猛,我大汉之气魄!”

杨彪小眼睛闪动着亮光,道:“既然刘中丞这么说,那这件事就这么定下。左仆射?”

王允心头暗怒,这刘表纯粹是在胡说八道,杨彪居然不分是非,刻意屈从!

为人臣者,不应当是为君上排忧解难,拾遗补缺吗?

但王允也知道,这是刘辩的意思,恼恨杨彪的无能,默默不出声。

他在想着,等刘辩回京之后,要当面谏阻,以免君王陷于难堪之境地!

杨彪见王允不说话了,面露一丝微笑,将怀里的奏本掏出来,道:“那便如此定下。关于并州补缺,荀尚书,再加一个雁门太守。”

荀攸一怔,雁门太守出什么事情了?

刘表坐看这些大人物,暗自观察,揣度着他今后在朝廷日后自处。

……

在尚书台的争斗稍稍平息的时候,刘辩坐着马车,正在出洛阳,走向禁军大营。

“陛下,身后有人。”骑着马,在刘辩马车旁的潘隐,忽然低声道。

假寐的刘辩睁开眼,回过头看去,远远见是有两个人,随手道:“去问问。”

而后,他搂着唐姬,继续假寐。

不多时,潘隐又回来,语气有些急,道:“陛下,是皇甫坚长与史阿。”

刘辩不动,在马车里摇摇晃晃。

片刻后,皇甫坚长与史阿来到马车旁。

皇甫坚长脸色如铁,抬着手急声道:“陛下,豫州聚众,有人准备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乱!”

刘辩猛的睁开眼,转头看向他,道:“哪来的消息,准确吗?何人为首?”

皇甫坚长见马车停了,跳下马,道:“各处游侠皆得到了书帖,口口相传,不断串连、暂且不知何人为首,但是各处游侠、名士,都在向着豫州聚集,恐有数万人!”

刘辩双眼微微眯起,自语道:“清君侧……”

历来造反,总不能直接说我反了,往往打着‘清君侧’的名义。

刘辩虽然尽可能的将阉党、外戚、袁家等案的影响降到最低,可现在人的脾气等很大,很容易被鼓动,真要是串连谋反,聚众数万,一点都不用奇怪!

“豫州?”

刘辩有些意外,本以为会是在冀州,或者兖州,哪怕是青州,没想到会是豫州。

不过,前任豫州牧,是黄琬。

‘又是谁在搞鬼呢?’

刘辩目中厉芒跳动,沉声道:“命曹操,张辽,赵云等人尽快率兵回京。董卓,左栗,安排好后面的事情,即刻回京。给徐州陶谦,荆州王睿去信,命他们调兵,整肃境内,随时候旨。”

六千字大章,求月票求月票~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