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 第418章 唐大姐的担心

唐大姐显然是刚接起电话,正对着那头说:“是是是,我是唐建英,书记您好。对对对,我应该早来北京拜访您,汇报一下个人情况的。好好好……”

孙朝阳朝唐大姐笑了笑,转身要走。不料,大姐却一边说电话,一边朝他招手,示意进办公室。

孙同学疑惑地指了指自己下巴,见唐大姐再次肯定后,才进了办公室,低声问:“大姐您找我?”

唐大姐指了指桌上的水果,低声道:“吃水果呀,许吃不许带。你吃着,我先打电话。”

办公桌上放了一个菜篮子,里面放了两种水果。是芒果和覆盆子,显然是她刚从菜市场买回来的。

唐大姐和跳水姐是孙朝阳所在排唯二妇女,孙朝阳他们那代人都有大男子情结,按照后来人的说法就是比较直男。加上小孙年轻身体强壮,所以,在拉练期间,大姐和跳水姐都是他重点照顾对象,生怕这两位姐扛不住有个三长两短不好交代。

唐建英是真的喜欢这个小年轻,拿他当亲兄弟看。

八十年代的水果可是稀罕物,尤其是芒果这种热带作物。自从七十年代西哈姆克亲王以芒果作为国礼送到北京后,芒果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代名词。

不过,孙朝阳对这玩意儿却不是太感冒,主要是太甜,吃了容易上火。

但他一看到覆盆子却走不动路,这才是真正的好东西。当下也不管旁听电话是否合适,坐那里大快朵颐。

八十年代的人没有社交界限一说,听别人讲电话也没什么大不了。而且,当时的知识分子讲究的是“事无不可对人言”“君子坦荡荡”“君子慎独”尚有上古遗风。

于是,唐大姐就让孙朝阳在旁边吃着,自顾自地和北京那边继续说电话:“对的,我是老三届,高中毕业后去东北做知青,曾经在丁宁同志身边工作过,秘书。后来经过组织推荐上的大学,西交,自动化控制专业,选修汉语言文学。”

“后来在出版社上过几年班,《飞碟探索》创刊后就那里工作,一直到现在,有一定工作经验。科幻小说的我接触过……是,请相信我能够干好这份工作……是是是……”

“请组织上请领导对我考察,我保证能胜任本职工作。”

说完话,她放下电话,轻轻摇了摇头,有点忧虑的样子。

孙朝阳正吃得畅快,禁不住笑问:“怎么,大姐调北京的事情落实了,先恭喜。”

唐大姐苦笑:“哪里有那么容易,别人是担心我的专业不对口。”

孙朝阳好奇地说,大姐,如果不唐突的话,想问一下您要去北京哪家单位。唐大姐回答说是《科幻海洋》。

孙朝阳惊讶道,是大刊物啊,好地方,而且又是进京。

八十年代国内科幻小说自老童的《珊瑚岛的死光》开始,到夜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然后到现在的郑文光,达到第一个**。

但科幻小说的出版发行却落后时代一步,尤其是科幻小说杂志更是只有区区两三家。其中最着名的是天津那边的《智慧树》和北京的《科幻海洋》,四川的《科幻世界》要差一些,销量最低的时候竟只有七百册,直到第一任社长扬萧主持日常工作,才把杂志做起来了。这次科幻世界更是只派了个保护科长过来参加培训应个景,作家编辑们都不带他玩儿。

在八四五年这个时间段,科普类文艺杂志最牛的是《奥秘》《飞碟探索》,这两本刊物才是真正的王者,纯粹的科幻小说刊物大多比较扑街。

孙朝阳顿觉不可思议:“大姐你可是《飞碟探索》的执行副总编,恕我直言,科幻海洋的销量连你们飞碟的零头都比不上,他们还嫌弃起你来?而且,你选修的是中文,是懂文学的,也不存在专业对口不对口的问题。”

他不发牢骚还好,一通唠叨,唐大姐更郁闷,说:“其实,科幻海洋说我专业不对口也没说错,朝阳我考考您,科幻海洋杂志的上级主管单位是哪家?”

每本杂志都有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总公司,比如孙朝阳所供职的《中国散文》上级单位就是区文联。

他摇头:“不知道。”

唐大姐道:“《科幻海洋》的上级主管部门是中国海洋出版社,主要出版专业的海洋科学研究类书籍,杂志是为单位员工创收的副业。按照海洋出版社进人的制度,所招收和调入员工应该是本专业人才。自己当年在西交学的是自动化控制专业,被硬性规定卡住了。”

“荒唐。”孙朝阳不以为然:“科幻小说首先应该是文学,其次才是科学,不然大家直接去看专业科研杂志了,还读什么小说?读者看科幻小说看的是故事,看故事精不精彩,人物是否鲜活,最后才是里面的科学新概念。比如老童的《珊瑚岛上的死光》说穿了就是一部谍战片悬疑片,加进去激光武器就变成了科幻。如果咱们把激光换成导弹,就变成另外一种文学题材。好了,谢谢大姐的水果,我先走了。”

唐大姐:“站住,怎么,你还想把水果都给充公了?”

孙朝阳:“我带给陆遥,他每天只是抽烟,身体严重缺乏维生素。”

唐大姐:“我好不容易请假出去买东西,你怎么也得给我留两个芒果吧?”

送走前来打秋风的孙朝阳,她苦笑着捏了两颗猪腰子大的芒果出了办公室,又走了一段路,来到文庙最靠北的一处僻静院子里,找到吴胜邦。

吴胜邦看到她,皱了皱眉头,批评道:“建英,说好了领导干部家属不能搞特殊化。咱们培训班只有中协领导和学员,别人住哪里你就住哪里,别人吃什么你就吃什么。别人怎么拉练,你就怎么拉练,还要比别人做得更好。”

唐大姐却不在意,拿了水果刀给吴胜邦削皮:“知道,知道。不过,你也不算什么领导,就是个小干部,在家里抖什么威风啊,犯得来吗?”

吴胜邦清水脸上露出一丝笑容:“我好歹是中协书记处副书记,好歹是司局,等将来做了书记,就是副部,这还让你看不上?”

中国作家协会是一块牌子两套班子。

作协说穿了就是个群众团体,里面的主席副主席理事什么的,其实也就是个名誉头衔,大多由德高望重的着名作家担任,并不负责具体管理工作。比如现在的作协主席巴金,人家是《收获》社的社长,生活在上海,怎么可能跑北京来上班?

所以,国家在作协那边又设置了一个书记处。

书记处是个副部级行政机构,里面的工作人员都是国家干部,也就是后来的公务员。书记处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不需要是作家,甚至可以不懂文学。

这一点八十年代还好,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公务员逢进必考,书记处彻底变成党政机关,和文学艺术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

书记处老一批同志年事已高,未来两年会陆续退休,吴胜邦在党组成员中年纪最轻,被作为第二梯队培养,现在又是第一副书记,将来做书记处掌门人呼声很高。

他为人谨慎,让妻子唐大姐进培班学习的时候隐瞒了夫妻关系,为的就是不落人把柄,说自己搞特殊,反正十来天的培训转眼就过去。

对于未来前程,吴胜邦倒是觉得一片光明,见左右无人,在爱人面前难免踌躇满志。

唐大姐却是一笑:“胜邦你得了吧,海洋出版社那边都不卖你的帐,人家可认不得什么吴书记,还带个副字的那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