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 第36章 我看你就像自行车

孙朝阳实在太理解迷同学了,他们同属一个时代,又同来自偏僻的小县城。从小生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饥一顿饱一顿,身上的衣服新一年旧一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正该读书的年纪,下乡插队,地里刨食。后来好不容易回城市了,安排工作了,工作却不顺意。

至于个人前途,那是万万没有的,反正就是过得一天算一天,仅仅是活着。

如果没有因为喜爱文学,浑浑噩噩度日,或许也这样了。但你读的书多了,心眼活了,感觉人生这样是不对劲的,至于他妈的什么地方不对劲,自己也说不清楚。

迷迭香也是这样,在来蓉城之前,也就是一个浪漫到有点傻的年轻人。直到入住了金牛宾馆,经历过做梦也梦不到的两夜一天的好日子,就彻底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

那不就是有吊灯有地毯有空调,顿顿有肉的日子嘛?

如果再有个恒温游泳池那就再好不过。

迷迭香醉后大哭,众人都心有戚戚。

孙朝阳拍着他的肩膀安慰道:“迷大爷,我的迷迭香大爷,其实我们现在的日子已经比几年前插队的日子好多了。至少不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磨得两只手全是茧子;至少不用挨饿,每周还能吃一顿肉。你大爷的,今天还拿了两百块奖金,又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日子肉眼可见的变好,我觉得,国家以后会越来越富强。还是那句话,一个国家,不可能任由自己贫困下去,尤其是这样一个有着十亿人口的大国。当然,时代的进程是一方面,还得考虑到个人的奋斗。迷大爷你要这么想,你现在已经在刊物上发表作品,处女作就得了全国性的大奖,已经是货真价实的作家。我想,地方上也应该考虑到你所产生的影响,会给予一定的照顾,你的人生会发生的改变的。“

众人都叫道,三石说的有道理,你现在拿的是《星星诗刊》的大奖,这他妈的可是星星啊!

迷迭香点头:“多谢大家的鼓励,我一定会继续创作,写更多更多的诗。“他又哭了一声:”妈,儿子现在是诗人了。“

众人心中感慨,一席酒喝得尽兴。

次日一大早,大伙儿退了房,各自乘车回家,生活的列车又回到以往的轨道。

其实也不是,孙朝阳获得全国性大奖的事情在家乡传开了,地区的晚报还给他写了个新闻报道,并邀请他去地区师专给学生们上了一堂写作课。

孙朝阳本打算入省作家协会,请牛沙河老师做自己推荐人。牛老师却摇头说,按照规矩,你需要在正规出版社出版两本实体书,才能加入省级作家协会。入了省协后,才能加入全国作家协会。

孙朝阳就急了,道,我不是上刊物吗,国内还有刊物转载,这都不行?

还真不行,规矩就是规矩。

其实,孙朝阳之所以急着加入协会,倒不是要用这个身份装逼。主要是有了这个社会身份后,方便自己的作品进行其他版权改编,那可都是钱啊,没有人会和钱过不去。

必须要有实体书出版,还得是两本。那么。弄一本长篇小说就是未来一年的重中之重了。

孙朝阳开始琢磨未来的长篇小说该写什么。

现在已经是十一月底子,距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现在动笔来不及,但还是可以做些前期准备工作。

他这段时间上班时间都泡在工会图书室里,从早到晚翻阅国内发行的文学期刊,尤其是专门刊载长篇小说的《当代》《十月》,《收获》和《花城》,看得眼睛都快瞎了,勉强熟悉了现在的文学流派,长篇小说的写法和故事结构。

前头说过,孙朝阳的《棋王》被国内几家杂志转载,其中最着名的是《小说月报》。这本天津发行的纯文学月刊是纯粹的文摘类刊物,只刊载当季国内最优秀的短篇小说。能够被刊载其上,就好像上了武侠小说的英雄榜。

《棋王》能上《小说月报》算是已经得到了文学界的认同,名声和影响彻底起来了。

至于稿费,比《青年作家》少些就八十来块,不无小补。

孙朝阳现在手头已经存了三百来块钱,感觉前所未有的富裕,就好像……就好像二十一世纪怀揣三四万块钱的样子,购买力甚至更高。

肖轻云肖大姐好像挺喜欢和孙朝阳唠嗑,每月都会给孙朝阳写一封信,写省城文学界的趣事,写她最近又吃到了什么好菜,问孙朝阳还好吗?信的结尾照例问孙朝阳最近打算创作什么小说,记得第一时间投递过来。

这是在催稿啊。

孙朝阳一心写长篇小说干一票大的,只得回信说,最近没思路,等过完年再说。

肖大姐那边还有一个好消息,一家叫《啄木鸟》的刊物想要转载《棋王》给的稿费很高。本来,青年作家社还不是很愿意,毕竟啄木鸟是通俗小说杂志,棋王放那边去,有点降逼格。

不过,肖轻云是了解孙朝阳的。孙三石同志穷得狠了,只要给钱什么都做,越高越好,就做主答应下来。

稿费很爽,两百六十块,千字二十,属于国内顶格。

孙朝阳听到这事,感激得要命:“肖大姐,你真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啊!“但是,他下意识一呆,感觉什么地方不对劲。想了半天,才想起,《啄木鸟》创刊于一九八三年,现在才一九八一,怎么就有这本杂志了?

难道世界线出了问题?

孙同志心中不禁惴惴,但腰包进一步充实还是令人愉快的。

天气越发冷下来,时间到了十二月,虽然没有下雪。但一大早起来,大杂院里的花草树木叶子上都凝了霜。摆放在屋檐下的痰盂里都结了一层薄冰。孙小小也是可恶,还拿棍儿去捅。喂喂,二妹,你可是女孩子啊,十四五岁的人了,就不能成熟点?

孙朝阳有点奔溃,二妹就是男孩子性格,和同学打架,上房揭瓦,爬树掏鸟窝。怎么调皮怎么来。都十四岁的人了,什么时候才能成熟?

大杂院的人家都没有独立卫生间,大家夜里都用痰盂解手,也不避人,反正黑灯瞎火也看不见。男男女女坐一排,有时候还唠两句嗑。据说这个风俗习惯是厂里一个从外省来的工人带过来的,其实也没啥。八十年代初,大伙儿思想都单纯,想不到那方面去。

至于平时解手,则去院子外的公共厕所。公厕是旱厕,化粪池很大,露天,上面扔了一层草纸,看起来恶心得要命。

不过,因为有这绿色农家肥在,附近的农民不知道哪一年在旁边的荒地种了冬小麦。长得郁郁葱葱,夕阳西下的时候,风吹麦浪,景色不错。下雨的时候又是另外景象,悉悉索索,绿叶油亮。

正如海子的诗:珍惜黄昏的村庄,珍惜雨水的村庄,万里无云的村庄……

太冷了,母亲杨月娥还是不好意思穿孙朝阳给她买的羊毛大衣,而是给一家人翻出祖传大棉袄大棉裤,给孙朝阳和孙小小从头到脚笼上。几斤重的棉袄棉裤一穿上,孙朝阳和妹妹瞬间臃肿下去,如同米其林胖子。

棉袄棉裤可是稀缺物,为了防止弄脏弄破,还在外面套一件外套和裤子。

小时候,孙朝阳不讲卫生,鼻涕流出来了,就朝袖口上一抹,一个冬天下来,袖子闪闪油光,亮可鉴人。

虽然孙朝阳有钱了,但日子还是那个日子,依旧一星期吃一次肉,没办法,肉票就那几张。

这天,杨月娥用五花肉烧了个胡萝卜,口中念叨:“胡萝卜,津津甜,看到看到要过年。“

孙永富:“穷人家过啥年啊,难道过年就能大吃大喝,把家底子吃光,然后过完年就去讨口?“说着话,他把几张票据扔给杨月娥:”明天上午你去街上买鸡蛋的时候,把票给换成钱,存好。春节过老家的时候,要给小孩子发过年钱的。“

“什么票?“孙朝阳问。

孙永富:“今年的工业票,我寻思着,咱们家也不用买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买了也是浪费。“

“工业票?“孙朝阳眼睛大亮:”给我,给我,我要买辆自行车。“

孙永富大怒:“别以为你赚了几个钱就能乱花,就能糟蹋钱?自行车,自行车,我看你就像自行车,信不信我打得你前轱辘不转后轱辘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