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 第280章 天一生水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第280章 天一生水

作者:水下五米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2:33:45

孙朝阳点了点头:“我打算绕着一个主题,写二十来篇散文,每篇三五千字不等。等写完,结成一个集子,出个实体书。如果您同意,我可以每月给杂志提供一篇稿子。”

毛大姐:“连载?”

“散文哪里有连载的,可以做一个系列。”悲夫:“主题是什么?”

孙朝阳:“上次研讨会,文学评论家们对我有看法,甚至有恶意,正如主任你刚才所说的,他们的攻讦点是我的东西太俗格调太低。我学作文学的是赵树理孙犁,学的是老舍,走的是人间烟火气的俗文化路线。各人有各人的创作理念,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这场攻击已经在影响到我的现实生活,我需要写点雅致的东西为自己正名。”

“我这个系列散文的主题是中国古典的传统文化,你们知道的,我经常在外面跑,在苏州江南水乡拍戏的时候,江南是人文荟萃之地,从古到今出现了多少文人墨客,唐伯虎、徐渭、石涛、八大山人、茅盾、叶圣陶。后来又去内蒙,看到了天苍苍野茫茫,看到了唐都护府城。看着那一轮明月,看着古道西风,先辈边塞诗人的红旗半卷出辕门,青海长云暗雪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些诗句,那些古人的吟唱之声忽然在我胸臆响起。原来他们一直都在,都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骨髓里。是的,我写过寻根文学,这些都是我的根。”

“我打算写各地的名胜古迹,写那些名胜古迹后面的故事,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

孙朝阳:“如果悲夫同志你准我的假,我每月给杂志提供两篇散文,直至写完这个系列。”

听他这么一说,众人的脸色都变了。

《中国散文》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缺作者,缺好作者和名作者。

散文因为体量小,社会影响力小,稿费又低,真正的名作家都不太爱写的。即便写了,也是随手练笔,稿子积攒到一定数量,人家直接结集出版不好吗,为什么一定要发表在杂志上?就算要发表,我发报纸文艺副刊,好歹发行量大,读者也多啊!

而投稿到《中国散文》的大多是文艺爱好者和小作家,写得实在不成,可读性极差。也就上一期换了新思路,刊物勉强有了点口碑。

杂志社实在是太缺作者了,缺好作者,缺稳定输出的优秀作家。

孙朝阳的写作功力和在新一批作家里的份量不用多说,他的小说本本都畅销,已经成为现象级的作品。出道后就拿到过两项国家级大奖,有他为杂志供稿,《中国散文》不就活了?

以前编辑室也不是没有想过让孙朝阳写几篇文章,为杂志撑撑场子。无奈一是纪律不允许,二是孙朝阳可瞧不起散文这点边角余料的稿费,人家写小说多赚钱啊。而且,孙朝阳经过一年多高强度写字之后,如今正处于休假模式,按照他的话来说,一看到文房四宝就想吐,都落下生理性反感了。

悲夫很激动,道:“朝阳你的《棋王》就是写传统文化的,现在再写这方面内容,正合适。寻根文学嘛。如果你能把下个月的稿子给我写出来,且质量上乘,这个假我也不是不能准。但如果糊弄事情,那可不行。先给稿子,我再准假。”

孙朝阳:“君子一言。”

悲夫:“快马一鞭。”

孙朝阳:“不就是要稿子吗,我今天就给你。”

悲夫:“你有存稿。”

孙朝阳:“我马上写。”

毛大姐失惊:“马上写,你现在就要写一篇三五千字的散文?”

孙朝阳:“不,两篇。时间紧迫啊同志们,我明天还要去央视呢!身逢绝域原拼命,事到关心每怕真。”

“一天之内写一万字,你疯了?”毛大姐头皮发麻。

在这个没有电脑打字的时代,作家们的写作速度其实是很慢的。每日两千字,一年一部作品已经是相当勤奋的。一天一万字,那不是胡来吗?

孙朝阳说罢就掏出钢笔,发现没有墨水了。就拧开了,饱饱地吸了一管墨汁,用手指弹了弹橡胶墨囊:“开工!”

然后就在稿子上写下题目,《风雨天一阁》。

经过一年多高强度的码字训练,孙朝阳写字的速度非常快。他用的是行书,一动起手来,右手如龙在纸上游走,满屋都是沙沙声,又好像是春蚕正在啃食桑叶。

他一边写,还一边跟毛大姐聊:“大姐,我当初都是答应了大林,如果将来在我们杂志上发表作品,由他来做责编,说话得算话。”

孙朝阳写一页稿子,毛大姐就接过去看一页,只片刻就知道孙朝阳文章的老辣,也知道这个系列作品一旦问世会是何等的光景。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特别是涉及到切身利益的时候,那是一步都不能让。

毛大姐:“我是学中文的,大林学的是美术,专业不对口,他懂什么文学?”

大林恼了:“大姐,有你这么抢生意的吗?”

眼见着就要吵起来,悲夫忙制止他们:“你们共同做朝阳的责编吧,总不可能抢我总编的位置吧,要注意团结。”

稿纸一页页在三人手中传递,《风雨天一阁》这篇文章的内容逐渐成型。

在他们眼前,仿佛有一幅江南烟雨画卷徐徐展开。雨水从天上落下来,落到小河上,水面泛起阵阵涟漪,落到青石板路面上,在昏黄灯光中,闪闪发亮。

我们的主人公,古人范钦撑着一把油纸伞正行走在一座小石桥上。

这里是四百多年前的古城宁波。

强烈的使命感让范钦在烟雨中抬起头来,看着身周涌动的水气,他打算做一件事情。他要当一个伟大的藏书家,将知识和文化薪火相传。

天一生水。

宁波天一阁诞生了。

范钦耗尽家产收集天下图书,藏在家中的《天一阁》里,并在过完八十岁生日那天去世。死前留下家训,将来家里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许变卖藏书,不能让外人进入藏书楼。

于是,范钦儿子去世的时候也留下同样的家训,范钦儿子的儿子去世的时候也是同样对子孙这么说。

《天一阁》藏书就这样壮大,我们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就好像一条河流汇聚于此,被范家人小心舀起,珍藏馆阁。

这是一个伟大的地方,也是神秘的地方,百年以来,没有一个外人能够踏足其中。

但是,有一天,范家人打开藏书楼,迎接尊贵的客人,任由他随意阅读。

因为他是黄宗羲。

因为他妈的,他是黄宗羲啊!

……

那天,江南在下雨。

天一生水。

天一生水。

这水是我们的文明,我们的魂魄。

我们读书,我们知道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要到哪里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