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 第189章 好上头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第189章 好上头

作者:水下五米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2:33:45

八二三年,电视机以每年四百万台的速度进入千家万户,看起来这简直就是一笔天文数字,但放在十亿人口的基数中,根本就算不得什么。毕竟一台电视机起步就是三百块,需要普通工人不吃不喝一年才能攒够钱。而且,这玩意儿需要计划,需要电视机票,一般人还真搞不到。

相比之下,收音机就亲民多了。

当时的广播已经普及,在城市里,几乎每条街的路灯杆上都挂着一只大喇叭,一到夜里,里面就有声音传出来,有音乐有评书有小说连播。一直要放到半夜才停,大家刚开始的时候还会听上几句,后来只觉得聒噪。

至于乡村,则由乡镇广播站牵线入户,直接把信号送进农民家里。线是什么线呢,就是根铁丝。喇叭是什么喇叭呢,讲究点的是各外面镂空雕着五角星的木匣子,不讲究的,直接把一个喇叭钉门框上柱子上。

这是公家弄的广播系统,播出的节目也以中央台的新闻为主,偶尔会有些文娱栏目。但音响效果实在太差,只能听个响。像这种公立的电台,以宣讲教化为主,出发点就不是让你快乐的,却聊胜于无。

所以,条件好一些的家庭大多会自购收音机。一是价格合适,二是有无数电台可以选择,三是音乐效果不错。

先说价格,最便宜的是那种装二号电池的话匣子,从三块到五块一台不等,体积也小,就一个馍馍大小,可放兜里随身携带。也可置于掌中,摩挲把玩。稍微贵点的大约小书包尺寸,可用电池也可以用交流电,价钱大约七八块,外面还有个皮套,皮套上有两根背带,可以胯肩膀上,两个字“洋气。”

最贵的那种十来块,相当于普通人小半个月工资,算大件,三转一响中的响就是这玩意儿。这种收音机体积颇大,比起黑白电视小不了多少。最妙的是功能强大,有三个旋钮。一个是开机和音量键,一个是调频选台的,另外一个则是用来调节高低音的。没错,这就是所谓的立体声了。

这种半导体一开机,还有红红绿绿的跑马灯。夜里你关了灯,扭开广播,红红绿绿,远远看去,宛若鬼火,现代化气息十足。普通中产家庭,大多选择这玩意儿,牌子也不少,最出名的是红光。

当时的广播电台很多,上面有中央台,下面各省还有省台。大型的国企系统,如铁路、石油、三大兵团、地矿,都有自己的广播电台。至于北上两家直辖市,区县还有自己的台,并面向全国播出,收听率还不低,没办法,那两座巨型大都市是全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有这个实力。

听众吃过晚饭,收音机一开,几十个台,根本听不过来。

说起音乐效果,话匣子和几块钱的半导体就不用提了,全当听个响。但只要上了十块钱,带了立体声,效果瞬间就不同。打开了,听听苏小明,听听胡松华,简直是精神上的无上享受。偶尔还会听到一段卡拉扬的《田园》,很吵闹,很烦躁,劳动人民也不买账,骂骂咧咧换台了事。

电视机不普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吃过晚饭,市民们大多会一家人聚在客厅里,拧开半导体听上一两个小时。老人一边竖着耳朵听,一边缝补衣服鞋袜;大人抽烟喝茶打不听话的娃娃。娃娃在旁边跳着唱着“小喇叭开始广播了,小朋友们你们好。”这是一天中全家人难得聚在一起,体会生活中那种静谧而美满的小确幸的时刻。

苏州,吴江县一家国营机械厂,李刚家。

李刚发现母亲最近喜欢上了一档《月下夜谈》的广播节目,每天夜里都准时收听上一个小时,直到节目结束,才恋恋不舍地关上半导体。这是时候已经是半夜,老太太还不睡觉,竟跑到院子里长吁短叹,要儿女们哄上半天才肯上床睡觉。

他一了解,才知道节目是北京一个区县的地方台。顿时就觉得奇怪,好好的姑苏人,有江苏台不听,你听一个区县级广播台的节目做什么。

李刚父母是厂里的老员工,他是老大,下面还有六个妹妹。和妻子岳华结婚后,就分家单过。说是分家,其实还在一个大杂院里,两家相距只二十步,随时可以串门。

他心中有了这个狐疑,就跑母亲家里去听了一回,就听上了劲。

《月下夜谈》栏目很奇怪,是给人念信的。现在的通讯条件差,很多信都寄不到人的手里,于是就有人索性把信递给电台,请他们帮自己读一读,没准收信人就听到了呢!

信的内容也千奇百怪,故事性趣味性极强。

比如有一封信是妇女写给在外地上班的丈夫的,丈夫在东北林区上班。妇女说,听说东北冷天滴水成冰,上厕所要带根棍儿。叮嘱自己老公解手的时候速度要快,别冻坏了屁股。听说国家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过两年就不许再生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关键零件要保护好,不要留下终身遗憾。

比如另外一封信是这么说的,某农村汉子写信给母亲,说他在一处工地上班,干工程的。他们的露天厕所建在悬崖上面。每次大便,半天才听到下面“咚”的一声,估计有两秒钟的样子。前几天他大便干燥,投弹下去,砸死了一只老乡家的小鸡,得赔钱,让他很郁闷。

这些内容按照后世的说法全是屎尿屁,格调不是太高。台里播出了两期,估计受到批评,换成了别话题。但当时李刚全家人在听的时候,大家都笑出了眼泪。

再后来,电台的话题依旧有趣,什么某人家生了一只五条腿的小猪,某人写信给朋友,说多年未见甚是想念,还钱!

劳动人民淳朴刚健,素质不高,这些信还真是大合了他们的胃口,不但全家人,就连李刚也听得上了头。每天晚上,就借口要去看父母跑那里去守着半导体听到半夜才肯回去睡觉,也因此让妻子岳华很是不满。

这天,李刚和往常一样跑父母家里,刚进屋,就听到熟悉的声音响起:“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月下夜谈》,你的月亮我的心,好男人就是我,我是孙三石。”

屋里,李刚父母和二妹三妹四妹五妹六妹七妹,都坐在凳子上,让本就狭窄的客厅更加水泄不通。

他跟大家招呼了一声,看了看,没有位置,索性就坐写字台上。

一段音乐,还是那个叫何情的女歌唱家的歌,歌名叫什么《美丽的故乡》很不错。

音乐放完。

另外一个主播:“大家好,我是支抗美,旁边是我的搭档孙三石孙作家。孙同志,今天咱们有收到了什么有意思的听众来信了吗?”

孙朝阳:“还真有一封。”

“哦,是哪里来的信啊,是男同志还是女同志。”

“是位女同志,苏州吴江人士。”

听说是吴江的,屋里九人都来了精神,听得更专注。

孙朝阳:“有一句古诗说‘枫落吴江冷’很美的意境,吴江市江苏省苏州地区下面的一个县。夏天的时候我去过,那里有个湖叫同里湖,很漂亮。湖边有座小镇叫同里镇,典型的江南古镇,小桥流水人家……”

拉拉杂杂说了半天,孙朝阳开始念信:“信是当地一个叫岳华的女同志写来的,她说,她和丈夫结婚多年。夫家有公公婆婆,还有六个小姑子,很大的一个家族。”

李刚家顿时轰一声,几个妹妹都在喊:“是嫂子写的 ,是嫂子写的,嫂子上广播了。”

李妈妈:“别闹了,别闹了,听她说些什么。”

李刚忽然感觉到强烈的不安。

好男人孙三石的声音还在响:“信是岳华同志写给她婆婆的,让我们帮着念一念。”

“亲爱的迟桂花同志你好,我之所以要加一个亲爱的这个前缀,是基于对一个长辈的尊敬,实际上我并不尊敬你。你是我所见过的,最可恶最讨厌最没有人情味的亲人,你的胸膛里没有心,只有铁石。”

李刚冷汗都出来了。

“啊!”六个妹妹同时大叫:“姆妈,姆妈,嫂子在骂侬。”

李妈妈迟桂花厉声喝道:“都住口,听,听她狗嘴里吐出什么象牙。”

李刚妻子岳华的信继续:“记得我和李刚举行婚礼的那天,你牵着我的手说,以后把我当亲生女儿一样待。我也是年少不懂事,感动得哭出声来。后来我才明白,确实,你是真拿我当亲生女儿。不过,你已经有了六个女儿,加我就是七个,多了也就不稀罕了。结婚那天,来了好多亲戚,送了礼金送了东西,我娘家还给了不少陪嫁。我和李刚在台上举行仪式,你呢,你知道你干了什么吗?”

“你和你的好女儿们,把礼金都收走了,把东西都分光了,最后只留给我和李刚五十多本选集。对,在那个时候结婚,客人会随礼送一套选集或者语录,这也是单位要求的。”

“我永远记得那天的情形,我和李刚各自背了一背篼书回家。那书好重,压的我喘不过气来。我一直哭,一直哭,李刚就来安慰我。但安慰有什么用呢,一个女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被你给毁了。”

“亲爱的迟桂花同志,我的婆婆,你毁掉了你媳妇的婚礼,让她在人生中一等一重要的那天哭了一晚上。刻骨铭心,无时或忘。”

不得不说,岳华同志文笔不错。愤懑之情,跃然纸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