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 第15章 小小成名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第15章 小小成名

作者:水下五米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2:33:45

《棋王》一书只能说在接下来会给孙朝阳带来文坛上的名声,但名声有时候并不能给他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毕竟只是一部短篇小说,不能出书,不能版权改编,就目前而言也就一百三十块钱稿费。

仅此而已。

要想多赚钱,还得弄个长篇。一部长篇起码十多万字,就算千字八块稿费,也是上千稿费。别说现在是八一年,即便到八十年代末期,能直接拿出上千元现金的家庭也是相当富裕的,属于超前小康。

而且,长篇小说还能出版、再版、三版,每出版一次都会拿一次稿费,简直就是只下蛋公鸡。

很多作家只写了一部名作,就能靠那本书吃了一辈子。

既然要弄,就得弄一本这样的小说。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在未来不停再版,并全版权通吃。

选择抄什么书是件很头疼的事情,孙朝阳琢磨了一段时间,怎么也定不下来。既然想不出,那就暂时不想。他业余时间就跑厂里图书室去看各类文学期刊,看看现在的文学流派主要是哪些。

一封信从省城寄来机砖厂,是《青年作家》送的样刊,总共五本。其实,这一期青《青年作家》蓝色封面,上面是一个拿着钢笔的美女头像木刻画,看起来清新淡雅,背面是林风眠的一幅风景画,画的是一片树林。

翻开了,里面分为四大版块,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

卷首是巴金的寄语《给青年作家》,巴老对青年作家的创刊给予热烈的祝贺,并鼓励老家的作家努力创作,写青年人写青年事,写这个青年的时代,为社会主义文学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寄语之后就是孙朝阳《棋王》,头条文章啊!

一本杂志,尤其文学杂志,头条必须抓人,让读者一翻开书,瞬间就会被吸引进去。因此,这开篇小说,要么是成名已久的老作家,要么是文学界的当红炸子鸡。如果两样都不靠,纯新人,你的小说质量必须过硬,否则不能服众。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文学界也是一样。

孙朝阳的棋王能够放在头条,可见他作品已经彻底征服了编辑们。

他又看了看这期杂志的其他作品,诗歌就算了,现代诗写得不好看,跟分行文字没有任何区别。散文也没多大意思,文学评论也不必看,没有指导意义。

小说板块除了还有六部短篇小说,体量都小,多是三到五千字, 《棋王》一万三千字,占了整本书页数的一半,想不引起读者注意都难。

而且,自己还排在巴老之后,这份荣誉是何等之高。

孙朝阳捧着书,嘿嘿笑起来。旁边,杨月娥:“朝阳,你这是怎么了,有心事?这书……”儿子上次从县城回来,身上就揣了条印着梅花的手绢,一看就是姑娘给的。现在又莫名其妙地笑上几声,如癫如狂,分明是打熬不住,想成家了。

家里这情况,挤得都睡地铺了,而且工作问题还没有解决,谁家姑娘肯嫁过来吃苦。就算人家不嫌弃,一心嫁给他孙麻子,家里突然多了一口人,将来还有可能再添一个娃,怎么住呀?

孙朝阳自然无从知道老娘心中一刹那闪过无数个念头,笑吟吟地把书递给母亲,指着那篇小说道:“妈,这是我写的小说,你看看写得好不好,多提宝贵意见。“

母亲杨月娥:“妈就初小水平,字认得我,我认不得字,读什么小说啊!“

旁边,孙永富:“初小不就等于文盲吗,还是我来看吧。“

杨月娥:”我是文盲,你也比我好不了多少?“

孙永富:“我好歹也是高小,比起你也算是知识分子。就算不是知识分子,我也是知识分子的爹。”

杨月娥嘀咕:“高小也没比初小高多少。”

孙永富把门窗都关上,搓了搓手,开始看书。杨月娥:“这么热的天,你关什么门,上次吃饭差点没把我热昏过去。”

孙永富一脸严厉:“还是那句话,朝阳写书的事要保密,不能叫其他人晓得。”

“懒得管你,朝阳,跟妈出去把上次背回来的炭渣摊开晾干,咱们不陪他在屋里烙烧饼。”

“诶。”

孙永富说是要保密,免得将来儿子再写不出书来,还平白背了个作家的名号,那不是个笑话吗?

在事业没有获得巨大成功前,做人要低调。

不过,家里出了这么件大喜事,儿子有出息了,杨月娥心中高兴,竟拿这件事到处说,说自己儿子发表文章了,印书了。你看这《棋王》就是他写的。什么孙三石,那是笔名,我家朝阳以前本要取名孙磊的。

她老人家还干了一件事,把棋王这篇小说撕下来,装进相框,挂在墙上,只要有人来访,就让人看。

孙永富气得暴跳,大骂自家婆娘头发长见识短,把儿子放火上烤。将来如果再写不出来了,看你怎么办?

孙朝阳见二老要掐起来,忙劝和:“爸,妈,放心,不就是一部小说吗,多大点事,我再写一个就是了。”

马上就是招工考试了,城里的六叔公为了打成功率,把孙朝阳在大刊物发表小说的事情在城里广为宣传,又请广播站给孙朝阳写了篇宣传稿。树个典型,就算侄孙考试失利,也可以破格录取。

对孙朝阳,六叔公是真的巴心巴肝帮助。

广播里说,我县着名作家孙朝阳,笔名孙三石,呕心沥血十三载,将自己在农村插队的生活经历述诸笔端,创作了《棋王》这部鸿篇巨制,在国内文学界造成巨大影响。这是我县文艺战线的一大成果……

十三,好不吉利的数字。再说,孙朝阳插队也就四年多一点,十三年又从何谈起?

“……孙朝阳同志在下乡插队期间,虽然生活艰难,虽然高考失利,却化悲愤为力量,努力笔耕,终于结出丰硕成果。榜上无名,脚下有路……”

“……孙朝阳同志腿脚不便,长期风湿关节炎,又有极度贫血,腿脚浮肿,用手一压,就是一个深坑……”

“……孙朝阳同志创作《棋王》的时候常常熬夜,头发一把一把掉,口鼻血流如注,屡屡晕厥于地……”

这篇稿子一播就是一星期,引起全厂轰动,孙朝阳浑身病,从头发到脚跟都有残疾的事路人皆知。

孙作家第一次听到关于自己报道的时候正在库房迷瞪,被惊醒,不禁叫了一声:“我草!”

其他工友都哈哈大笑:“孙作家,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明天就要死了,才二十岁就病成这样,以后谁还敢把家中姑娘嫁给你,那不是以过门就守寡?“

孙朝阳苦着脸,县里这是想把自己树为典型啊!现在的宣传有个大问题,典型必须苦大仇深,必须要弄个绝症,不然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所谓好人不长命。

哎,我还是做个快乐的坏蛋啊!

众人正调侃着孙朝阳,车间主任进来:“安静安静,粉碎机堵了,你们所有人都加个班,把管道和出料口给我掏通。朝阳,你没问题吧,实在身体不好,就休息。”

孙朝阳大怒:“我没病,是广播里乱说,今天就让大家看看什么叫马力十足的永动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