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 第126章 陆文夫开启美食之旅

这场座谈会不欢而散,本来作协要请各位作家聚餐的,现在自然也谈不上。

孙朝阳作为不受欢迎的客人也在这里待不住,说了两句场面话,就拱手告辞。

出了作协大门,孙朝阳看了看何情:“你紧张吗?”

何情:“不紧张,我会紧张吗?”说着话,却下意识地掏出帕子擦了擦手。

实际上,她刚才手心和脚心都是冷汗,感觉比上台表演,独立杠戏,面对上千观众还紧张。

孙朝阳:“少骗人,你明明是压力山大。”

“亚历山大,和亚历山大又有什么关系?”何情瞬间回过神来,扑哧笑出声。

孙朝阳经常会说一些莫名其妙的新词,偏偏又是那么有趣。比如“压力山大”“菜鸟”“社会性死亡”“躺平”“精神小伙。”虽然不合语法,但仔细一想,却是那么贴切。不愧是大作家,有着超乎常人的想象力。

孙朝阳眼珠子一转:“现在不紧张了吧?放松,放松,不然等下晚饭可就吃不下去了。作协吝啬,连顿晚饭都不肯请,好气。”

何情:“你乱说话得罪人,换我也不请你。”

“谁说我们吝啬的。”一个声音从后面传来,何孙二人转头看去,却是陆文夫范小青和另外两个苏州籍作家。

孙朝阳:“陆老师,范老师,你看我都被你们扫地出门了,现在如果再回头进去,面子上须不好看。”

陆文夫哈哈笑道:“孙三石,本来今天座谈会结束后,会在作协的食堂聚餐。你这一闹,伙食吃不成,咱们只能去得月楼了。你和何作家好不容易来一趟苏州,如果吃食堂,如何体会得到苏帮菜的好处。我看你这一闹闹得好,咱们正好立个名目,大快朵颐。”

孙朝阳:“那感情好,走走走,得月楼。”

范小青:“今天的事是你惹出来的,应该你请客。”

孙朝阳:“请客好说,但我听人说陆老师是有名的美食家,咱们吃的时候,陆老得现场解说,跟我们讲讲苏帮菜。”

众人都抚掌笑道,对对对,让陆老师给咱们讲讲。

《得月楼》在观前街附近,从人民路过去不远,也就两公里左右,坐公共汽车太麻烦,大家都腿儿着去。

观前街得名的原因是有一座道观,道观名曰《玄妙观》是苏州地标建筑之一。道观附近有广场有公园,正是下班的时间,满大街都是自行车,铃铛声响成一片,人流无头无尾,好不热闹。

很快就堵车了,一溜公共汽车、解放牌卡车把道路塞得满满当当,白衣服白帽子蓝布裤子的公安同志挥舞着手臂指挥交通,但就这样还是没有什么效果。

孙朝阳赞叹:“不愧是大都市,就是繁华。”

陆文夫却是满面诧异:“不对啊,平时这条街人是多,却不堵塞,也看不到几辆汽车,今天怎么变成这样?”

其他几个苏州籍作家也觉得奇怪,便有一腿脚快的跑去打听。须臾,回来说,最近上影厂不是在拍《小小得月楼》吗,今日在这里取景,为的就是拍出大街上车水马龙之盛况。奈何现在路上就没几辆车,只拍洋马儿,起不到宣传苏州的效果。于是,交警就把两头的路堵了,待到车辆聚到一定数量,统一放行。这不,看起来不就全是汽车吗?

孙朝阳哈一声笑起来,陆文夫是政府官员,忍不住摇头:“瞎胡闹。”

其他几个苏州籍作家感觉很丢脸,都忍不住一通骂。

孙朝阳倒是打个圆场:“拍电影吗,观众看得就是个热闹。久闻苏州美食甲天下,苏州园林天下第一,这次来贵宝地,机会难得,要来一场美食之旅,园林之旅。我最近得了不少稿费,陆老师范老师不要客气,只不知道你们最近有空没有?”

说起美食,陆文夫来了精神,笑道:“对对对,好不容易来了你这个大户,咱们肯定得打你土豪。这两天我正好有空,咱们就一路吃下去。至于园林那边,小范是专家,由她来带路。”

方才座谈会上孙朝阳谈到了高邮文学大家汪曾淇,对他介绍美食的散文大加赞扬。

实际上,这两年,汪曾淇的名头渐渐地响起来。他是沈从文大师的学生,文学功深厚,创作力很强。只不过,大多以散文写作为主。在特殊十年,汪同志更是抽调去写样板戏,参与了好几部样板戏的创作。

能够写样板戏的,都是当时第一流的文学大家,老汪能够被选中,可见其才华何等过人。

不过,因为有这一段集体创作的经历,他足足耽搁了多年。直到最近才忽然爆发,发表了海量作品,并出了好几部书。

他的美食散文最受读者追捧,内容大多是介绍苏中地区的风物,比如咸鸭蛋、蟹黄包、肴肉、五丁包什么的。

陆文夫也是个美食家,心中对老汪对扬泰高邮的吹嘘大大地不服,想让孙朝阳这个后生见识一下什么才叫真正的江南饮食文化,苏帮菜就精美程度上,怎么也略胜淮扬一筹。

众人忙问孙朝阳最近得了多少稿费,陆文夫说小孙在《今古传奇》写连载,通俗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的稿费大家都是清楚的,还是连载,顿时一惊,看孙朝阳也觉得此人金光闪闪,不大吃他几顿实在意难平。

一行人费了老鼻子劲挤出人潮,就来到得月楼楼下。

说起苏州老字号饭店,以得月楼和松鹤楼为代表,两家不分上下,都有苏帮菜大师坐镇。不过,得益于电影《小小得月楼》的宣传,得月楼的名气在后世压了松鹤楼一头。

也因为名头太响亮,里面的菜渐渐做得有点水了。到最后,苏州土着大多选择去松鹤楼。

再然后,随着新城区建设完毕,大家又都跑金鸡湖,跑园区去吃。

站在楼下,看着头上牌匾,孙朝阳心中一阵唏嘘:是那个味,和电影里一样。

八十年代的得月楼是国营单位,里面既没有什么装修,也没有包间,管你是达官贵人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在大堂里吃,还得先买票。

孙朝阳掏出粮票和钱,道;“陆老师,我不懂苏帮菜,这点菜的事情还得麻烦您。”

陆文夫也不客气,点了一个松鼠鳜鱼,一个蟹黄豆腐,一份蜜汁火方、一份鸡蛋银鱼羹。汤是腌笃鲜,都是苏帮菜的代表。

他又问蚕豆出来没有,有啊,来一个。另外,金花菜正当时令,炒河蚌也来一个。

苏州人吃菜讲究的是一个时令,什么季节是什么菜。过了那个时间,总是要差点滋味。

国营饭馆的服务照例不好,但上菜快,不片刻就摆了一桌。而且,味道非常地棒。

孙朝阳只吃了一筷子蟹黄豆腐,眼睛就亮了:竟然是真的蟹黄,良心啊!

后世很多所谓的蟹黄豆腐都是用咸鸭蛋替代,纯粹糊弄事儿,但好在便宜。

陆文夫一一给孙朝阳介绍桌上各种菜肴的来历,比如松鼠鳜鱼的鱼就是从太湖中打上来的,做的时候先改花刀,抹上淀粉,用油一炸,鱼肉条条竖起,分开如菊花花瓣。鱼做好,放盘里,眼睛处放一红一绿两颗小丸子,看起来和松鼠一样。

孙朝阳夹一口筷子鱼肉放嘴里,心中又一赞:野生鱼就是鲜,甩人工养殖的五条街。穿越到八十年代的最大好处就是所有的食材都是纯天然,那鲜度在后世可吃不到。

他不是太爱吃银鱼,主要是受不了那股腥味,但架不住陆老的热情,还是勉强吃了一口。但这口下去,顿时惊住,太鲜美了:“腥味呢,跑哪里去了?”

陆文夫看到他惊讶的目光,笑道:“三石,你以前吃的银鱼都是干货,自然腥得受不了,我们本地人都是不吃的。”

孙朝阳这才明白原来是这个道理,后世内陆人所吃的银鱼,不但有干货,还有冻货,自然没有新鲜打捞上来的银鱼新鲜,也失去那种风味。有的美食确实必须到原产地去吃,才能体会到其中妙处。

至于火方,身为一个四川人,吃了一个冬天的腊肉香肠,孙同志对这玩意儿也没有任何兴趣,尤其还是甜的。倒是何情吃得上劲,浙江人嘛,谁不喜欢金华火腿?

同样,腌笃鲜里用的也是金华火腿。不过,里面的笋很好吃,汤也香,孙朝一气喝了两碗。

陆文夫说,腌笃鲜用了火腿,汤味浓厚,吃得多了,难免让人口干舌燥。加上笋就好,但这笋得用冬天的,取意万物萌发之初的生机才能压住其中的咸腻。用春笋或者夏笋却不行,已经带苦味了,要坏掉一锅汤的。另外,腌笃鲜这道菜很奇怪,一百个人做出来的是一百种味道。鲜的是真鲜,难吃的是真难吃,很玄学。

像今天做这个菜的厨师已经是大师级别,听说年事已高,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退休,且吃且珍惜。

众人都感叹着说,想不到这其中还有如此学问,喝酒,喝酒。

酒是十五年花雕,大伙吃孙朝阳大户自然要可着最贵的整。

花雕这种酒很奇怪,竟然有保质期,过了十五年就不能吃了,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吃的时候,可以把酒瓶放热水里烫烫,把酒香提出来。

至于直接倒锅里煮,放进去冰糖、枸杞什么的,孙朝阳觉得那已经是堕入邪道了。

陆文夫又谈到金花菜炒河蚌,金花菜其实就是三叶草,苜蓿的一种,炒的时候很讲火候,时间短了带草的涩味,火候过了有了筋,只能倒掉。河蚌也不好做,取的是蚌中斧足那一块肉。这肉天生带着腥味,还有浓重的塘泥味。如何加作料去味,又不让人吃出作料味道,专一享用河蚌的香甜,实在太难了。

孙朝阳还好,何情什么时候听过这些,不觉呆住。

忽然,旁边传来琵琶声和歌声,有人在唱苏州评弹:“太湖美啊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原来,酒楼的墙壁上挂着一只琵琶作为装饰,平时任由食客取之自娱自乐。

那几人唱得声嘶力竭,嗓子眼里如同一张砂纸摩擦,难听到鬼哭狼嚎地步。

偏偏声音却大,竟盖住了孙朝阳陆文夫等人说话的声音。

孙朝阳听得心中焦躁,忍不住对正在上菜的服务员调侃道:“你这里怎么回事,这也叫[评弹?凭地叫人在间壁吱吱地唱,搅俺兄弟吃酒?洒家须不曾少你酒钱!惹恼我弟兄,砸你这鸟店。”

何情正在吃鱼,闻言噗嗤一声,然后咳嗽,她被鱼刺卡住了。

服务员掩嘴笑:“是有点难听哈,这不是真正的评弹。如果同志你想听好听的,可以去影剧院,那里天天都有精彩演出。”

陆文夫也笑道:“三石如果要听评弹,等下我们去买票。”

孙朝阳:“听什么听,能有何情同志唱得好吗?”他指着何情。

何情刚用一口金花菜把鱼刺送下去:“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