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九锡 > 第915章 913【喧嚣之下】

九锡 第915章 913【喧嚣之下】

作者:上汤豆苗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1:32:34

第915章 913【喧嚣之下】

大齐永宁元年,七月下旬。

当景帝御驾亲征的消息传到京城,不可避免引起一阵恐慌的情绪。

朝廷自然不会公布边境战事的细节,坊间便酝酿出各种各样的传闻。

譬如景军倾巢而出,景帝率百万大军直扑大齐江北边疆,边军将士根本无法阻挡,只能步步后退。

更有甚者造谣说靖州已失,定州防线失守,淮安郡王陆沉被迫率军退至淮州境内。

这些谣言流传甚广,官府虽然不会坐视,却也很难彻底肃清,就连朝中一些官员都受到影响。

其中便有一位不大不小的官儿,工部屯田郎中裘靖峰呈上奏章,洋洋洒洒万余字分说当今局势。

他认为面对景军这种孤注一掷的架势,大齐委实难以抵挡,不如谋求止戈议和,只要能让景帝罢兵,或可付出一些金银,至少能免去战乱之苦云云。

这封奏折呈上去的第二天便有了回复,自从临朝以来一直和颜悦色的宁太后勃然大怒,直斥裘靖峰这种行为无异于通敌卖国,必然要施以严惩。

即便最后有不少大臣求情,宁太后依然直接罢免裘靖峰的官职,将其贬为太平州渠县县丞。

渠县是下等县,县丞为正八品,而工部屯田郎中是从五品,裘靖峰可谓直接跌落谷底,而且可以预见他的仕途已经走到终点,除非朝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纵然将来出现这种转机,也不会有多少人记得一个如此愚蠢的小小郎中。

毕竟从宁太后授予陆沉的权柄之重,到朝廷勒紧裤腰带对边军的绝对支持,就知道抗景是当今大势,聪明人谁敢在这个时候跳出来唱反调?

当靖州都督府的大捷军报送到京城,裘靖峰更是成为朝野上下无情讥讽的对象。

原本惴惴不安的江南官民心中大定,即便景国有百万虎狼,大齐亦有淮安郡王统领数十万边军将士,敌人又有何惧?

只是在宁太后看来,裘靖峰固然愚蠢,他并非是有意挑衅朝廷,而是一些人选中的替罪羊。

简而言之,现如今朝廷中的主和派仍然存在,不管他们是出于畏惧景军的心理,还是不愿看到陆沉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亦或是单纯为军饷支出忧心,都不愿齐景之战延绵不休。

于是他们撩拨裘靖峰成为那个出头鸟,通过他来观察朝堂权力核心的反应。

宁太后对此心知肚明,所以她不可能对裘靖峰轻轻放下,此举一是为了震慑朝中那些意志不坚定的人,二是为了让陆沉安心。

但是……

太康大捷固然让她长长舒了一口气,却也让她心中忐忑。

因为陆沉看起来确实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宁太后不会像她去世的丈夫那般胡乱猜忌,更不会无缘无故给自己找麻烦,问题在于新君才将将六岁,等他能够亲政至少还需要十年时间。

一个强到难以想象的年轻臣子,又牢牢把控着大齐最精锐的边军,他能够平和地度过这十年吗?

宁太后不愿以最大的恶意去揣度别人,可是她柔弱的双肩承担着如山之重的压力。

“母后……”

一个小心翼翼的声音将宁太后从沉思中拉出来。

天子李道明关切地看着自己的母亲。

宁太后微微颔首,转头望着殿内肃立的文武重臣,迅速调整好心态,面带微笑地说道:“薛相。”

薛南亭拱手道:“臣在。”

宁太后赞许地说道:“强敌来势汹汹,我朝将士不惧生死,在淮安郡王的指挥下舍命杀敌,于太康城外取得这样一场振奋人心的大捷,哀家喜不自胜。便请薛相代为拟就一封嘉奖圣旨,代表哀家、皇帝和朝廷慰劳边疆将士,同时要昭告天下,咸使闻之。”

薛南亭应道:“臣遵旨。”

宁太后又看向萧望之说道:“荣国公,请你根据淮安郡王的请功奏章拟定封赏,尽快呈上来。另外,伤亡将士的抚恤也要确定,不能让为国奋战的将士们寒心。”

萧望之恭敬地说道:“臣遵旨。”

宁太后略作思忖,视线移向文臣行列,淡然道:“高尚书。”

户部尚书高焕出班道:“臣在。”

宁太后道:“边疆将士的后勤供给可有困难?”

高焕对此早有准备,镇定地说道:“请陛下放心,户部当前以支撑战事所需为第一要务,万万不敢出差错。”

“那就好。”

宁太后微微一笑,不论她如何担心将来,至少要先能挺过眼前的困局,她清楚何为轻重缓急。

这时萧望之又奏道:“陛下,淮安郡王奏请让临江侯率金吾大营于近日北上,此事还请陛下决断。”

边疆远在千里之外,朝堂上大部分重臣对战局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更不必说很多人对军事一知半解,因此他们下意识地以为陆沉这是要趁势反攻。

宁太后没有立刻给出答复,反问道:“国公意下如何?”

萧望之冷静地说道:“禀陛下,虽然我军取得太康大捷,重创景军的嚣张气焰,但是敌人的兵力依然占据优势,而且下一次进攻肯定会更加凶猛。金吾大营北上乃是必然,如果等到局势恶化,恐怕路途遥远贻误军机。”

宁太后默然不语。

她望着武勋班列并排而立的两位京营大帅,神色沉静的陈澜钰和老神在在的李景达。

距离去年那场震惊朝野的乱局已经过去很久,以宁太后的聪慧自然早就分辨出这两人的立场。

陈澜钰忠于大齐,而李景达明显站在陆沉的船上。

她立刻明白陆沉这个奏请的深意。

张旭和陈澜钰相继领兵北上,让李景达率领骁勇大营继续留守京畿,这显然是出于某种深层的考虑。

宁太后心里纠结,面上依旧淡定地问道:“淮安郡王欲让金吾大营从何处北上?”

萧望之答道:“他希望金吾大营先前往淮州,然后根据局势的变化再做定夺。”

宁太后便对陈澜钰问道:“临江侯可有异议?”

陈澜钰垂首道:“回陛下,臣无异议。”

又是一阵短暂的沉默。

宁太后最终允准道:“便依淮安郡王所奏,临江侯率金吾大营兵马,于三日内启程北上,暂且停驻在淮州广陵府境内。过江之后,临江侯及麾下将士接受淮安郡王的统率。”

“臣遵旨!”

陈澜钰躬身一礼。

其余重臣对此自无不可,既然朝廷决定要和景国厮杀到底,这些安排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唯有一直沉默的右相许佐抬眼望着御座上的宁太后,心中默然一叹。

下朝之后,许佐回到位于南城瑞平坊的宅邸,不多时便见到了一位登门探望的年轻弟子。

许佐很欣赏这个年轻人,虽然他们相识还不到半年。

这层关系缘起于今年的春闱,原本按照朝廷的惯例,主考官不需要他这位右相亲自出马,只因情况比较特殊。

其一他入中枢并未经过传统意义上的流程,没有担任过翰林学士也未曾提领礼部,没有主持过科举大典,因此不像其他宰相在朝中有得力的手下,其二则是今年这场春闱处于一个非常敏感的时间点,宁太后不太信任其他人,反复斟酌之后决定让许佐担任主考官。

于是许佐有了一批年轻有为的弟子,其中最出色的便是新科状元姜晦姜少阳。

许佐对姜晦的欣赏不光是因为他的才学,更多是从这个年轻人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同样出身贫寒,同样心志坚韧,同样忠心于大齐。

如今身为翰林院修撰的姜晦几乎就是年轻时期的许佐。

“最近在翰林院与同僚们相处得如何?”

岁月无法抹平许佐的棱角,但他知道自己能够宣麻拜相属于意外,正常情况下以他的性情撑死了就是做一辈子的御史中丞,临老领一个尚书衔致仕归乡。

所以他不希望姜晦走自己的老路,因为这世上不会有第二位高宗皇帝,对于后来人而言这条路走不通。

姜晦垂下眼帘道:“多谢恩师关心,弟子与同僚们相处得较为融洽。他们知道恩师对弟子的态度,因此言语间颇为热情,弟子唯有谨慎自持,以免让恩师蒙羞。”

“不至于此。”

许佐淡淡一笑,和善地说道:“你只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就好。”

“弟子遵命。”

姜晦稍稍沉默,旋即问道:“恩师,弟子心中有一个疑问反复萦绕,不知能否请恩师解惑。”

许佐略感意外,姜晦不会像其他人那样刻意钻营,更谈不上阿谀奉承,除了每十天过来探望一次,平时从来不会登门。

这个年轻人有很强大的内心,许佐第一次见到他眼中浮现如此纠结的神情,便颔首道:“但问无妨。”

姜晦直视座师的双眼,问道:“弟子斗胆,敢问恩师如何看待淮安郡王?”

许佐定定地看着他,忽然明白这个年轻人在想什么,不由得颇为感慨。

他稍稍思忖,然后言简意赅地说道:“少阳,我辈无法决定别人的想法,但至少可以秉持本心,不入歧途。”

姜晦认真地思考着这句话,片刻后他躬身一礼,郑重地说道:“谢恩师指点。”

“不必多礼。”

许佐望着他恢复清亮的眼神,忍不住问道:“你相信他会一直是大齐的忠臣?”

姜晦没有迟疑,点头道:“弟子相信。”

许佐便不再多问。

等到姜晦告辞离去,许佐在书房静坐良久。

他回想着当初在定州主政的两年时光,回想着和陆沉几次透彻的深谈,回想着去年京城之乱的始末。

再到如今的齐景大战,朝堂上的微澜。

最后出现在他视线中的是姜晦那张年轻又坚毅的面庞。

这位人到中年的宰相轻声自语道:“只盼你这番赤子之心,能够如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