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九锡 > 第830章 828【右相之锋】

九锡 第830章 828【右相之锋】

作者:上汤豆苗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1:32:34

第830章 828【右相之锋】

第830章 828【右相之锋】

鼎正二年,六月十一。

距离天子降下那道申斥圣旨已经过去十三天,按照圣旨中的要求,陆沉需要闭门自省七天。

但是让李宗本和京中权贵们没有想到的是,陆沉在七天后依旧足不出户,再加上他那封认错的折子,似乎这位年轻的国公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亦或是面对文武百官接连不断的弹劾,他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颅。

无论如何,这场风波得以平息,京中迎来一段殊为难得的平静时光。

李宗本觉得陆沉如此乖巧温顺略显反常,但此刻他没有太多的精力去探寻陆沉的内心世界,因为空置半年之久的右相之位,将于今天迎来它的主人。

御史大夫兼定州刺史许佐今日返京,径直入宫面圣。

御书房内还有左相薛南亭、吏部尚书李适之、礼部尚书胡景文和户部尚书景庆山,乃是当今朝堂之上地位最高权柄最重的几人。

李宗本望着这位风尘仆仆腰杆挺直的中年文臣,亲切地说道:“许卿家舟车劳顿旅途疲乏,可以先在府中歇息数日,养足精神再入中书。往后你与薛相共理朝政,朕相信有你们二位宰执主持大局,大齐必能愈发强盛。”

这番话既有恩宠亦有称赞,在其余重臣面前给了许佐极大的体面。

“臣谢过陛下恩典。”

许佐拱手一礼,继而道:“陛下,臣不累,稍后便可去中书当值。臣有一事启奏,望陛下允准。”

李宗本颔首道:“但说无妨。”

许佐抬眼望着他,诚恳地说道:“承蒙陛下赏识与器重,授臣右相之要职,臣唯有尽心竭力回报陛下。先前臣已和新任丁刺史做好交接,如今臣既然返回京城,理当辞去御史大夫一职。”

他身上挂着的御史大夫虽非虚衔,但这两年他身在定州,不可能打理京中御史台的政务,一直是由两位御史中丞代管。

然而随着他回到京城,局势自然就会发生变化。

大齐立国近一百七十年,高官身兼数职的情况不算罕见,唯独宰执不在此列,盖因左右二相手中的权力很大,如果再让他们直接掌管其他部衙,对于朝堂的格局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许佐既然升任右相,肯定不能继续兼任御史大夫,只是殿内君臣没有料到他会如此坦荡地主动提出来。

李宗本的神情愈发温和,当初许佐和陆沉站在同一立场让他心中产生的芥蒂,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他沉吟道:“爱卿不必如此急迫,御史台职责紧要,还需卿坐镇一段时间。”

许佐坚持道:“陛下,朝廷规制不可违,若不免去臣御史大夫一职,臣不能入中书。”

“好吧,便依爱卿之言。”

李宗本没有再勉强,顺势问道:“那在爱卿看来,何人可领御史台?”

许佐显然已经思考过这个问题,当下毫不迟疑地说道:“禀陛下,臣举荐原淮州刺史姚崇。”

李宗本沉吟不语。

去年春天姚崇卸任淮州刺史,由吏部左侍郎宋琬接任,李宗本便趁这个机会将自己的亲信瞿弘毅提拔为吏部左侍郎,在李适之身边安排一颗钉子。

姚崇回京后没有合适的实职,便只领着殿阁学士之衔备咨待诏,以他的资历领衔御史台倒也没有问题。

李宗本原先打算将瞿弘毅提拔为御史大夫,如果能完全掌握这个监察百官的衙门,他对朝堂的掌控力会进一步加强,一如当年许佐为先帝提供的助力,与此同时瞿弘毅让出左侍郎的位置,可以稍稍弥补李适之在京察风波中遭受的打击。

李适之这段时间格外低调,李宗本不希望这位吏部尚书一蹶不振。

但是他必须尊重许佐的意见,而且姚崇做过封疆大吏,论资历远胜瞿弘毅。

一念及此,李宗本对薛南亭问道:“薛相意下如何?”

薛南亭简单直接地应道:“回陛下,臣无异议。”

李宗本微微颔首,又看向其余几位重臣,见他们都没有开口,便温言道:“朕相信许卿家的眼光,授姚崇为御史大夫,中书代为拟旨。”

薛南亭拱手道:“臣领旨。”

“陛下,臣还有一事启奏。”

许佐中气十足的声音再度响起。

一直沉默的李适之眼帘微动,一缕不详的预感在他心头涌现。

李宗本道:“说来。”许佐恳切地说道:“陛下,臣这两年远在定州,对于朝中一些事情本想进谏,然而山高水长往来艰难,恐文字无法秉明真意,故而一直没有上奏。既然陛下召臣回京,臣当尽忠直言,还祈陛下见谅。”

李宗本的心情略微有些不自然。

原本一个经常规劝他的左相就让他头疼,如今调回来一个右相更是世人皆知的忠耿之臣,他可以预见将来自己身为天子的窘境,甚至有些怀念钟乘在的时候,起码钟乘极少犯颜直谏,还会帮他拉着薛南亭。

若不是为了更好地制衡陆沉,同时又担心许佐被陆沉的花言巧语蒙骗,李宗本肯定想让李适之升任右相。

事已至此,他只能勉强笑道:“爱卿直说便是。”

许佐道:“陛下,吏部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翰林院则是朝廷储才之所,二者皆有遴选贤能之责。国朝凡百七十年,从未有过吏部尚书兼任翰林学士之先例。当初李相因年老体衰乞骸骨,钟大人升任右相,吏部需要能臣统领,陛下让李大人身兼二职,乃一时应急之策,并无不可。然则时间过去将近一年,此事岂可成为定例?”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许佐回京第一天便直接向李适之发难。

他们记得很清楚,当时是李适之向天子举荐许佐为右相,这在官场上至少也是一份情义。

许佐不说投桃报李,反而如此不留情面,委实令人侧目。

众目睽睽之下,李适之从容地说道:“许相言之有理,其实下官月前便向陛下请辞,只是朝中近来事务繁杂,陛下日理万机,还没有来得及处置此事。正好许相提出,还请陛下准许臣辞去翰林学士一职。”

许佐目不斜视,从他脸上看不到丝毫喜怒之色。

李宗本略显迟疑。

所谓朝堂制衡从来不是单纯比拼人数,李适之能够和两位宰执平起平坐,靠的不光是天子的信任,而是吏部和翰林院这两个重要衙门都在他手中。

先前戚维礼、裴方远和娄焕章同时被拿下,就已经让李宗本对李适之有所亏欠,如今又要拿掉他的翰林学士一职,李宗本担心李适之再也没有和两位宰执抗衡的实力。

但是许佐的提议合情合理,而且他率先辞去御史大夫一职,让他有着充足的底气,更何况这是他担任右相之后提出的第一个建议,李宗本无法视而不见。

便在这时,李适之看着他说道:“陛下,许相所言合乎朝廷规制,乃是眼界长远之议,臣对此甚为赞同,还请陛下允准。”

到了这个地步,李宗本也只能点头道:“爱卿性情修谨,言无枝叶,可谓识大体矣。既如此,朕同意爱卿辞去翰林学士一职,关于后继人选,爱卿不妨举荐。”

李适之恭敬地说道:“臣斗胆举荐原定州刺史陈春,此人学识渊博乃当世大儒,曾历任礼部侍郎、定州刺史,内外兼修,足以担当此任。”

李宗本毫不犹豫地说道:“好,陈春确实可用。”

天子金口玉言,当即敲定此事,这一次他没有征询两位宰执的意见,显然是要照顾李适之的情绪。

许佐眉头微微一皱,终究不曾多言。

面对他的突然发难,李适之的应对颇为老辣,没有任何恋栈之意,干脆直接地放手翰林院,以此赢得天子的愧疚之心,顺势再将陈春提了上去。

陈春何许人也?

当年他就是靠着锦麟李氏的支持才能官运亨通,一步步走上礼部左侍郎的高位,他身上的李家烙印极其明显。

只不过在绝大多数人看来,陈春是李道彦的亲信,纵然他的儿子陈文学是李家三郎李云义的铁杆,也没人会认为陈春的立场会因为儿子改变。

然而许佐和薛南亭心里很清楚,当年丁会也唯李道彦马首是瞻,眼下又如何?

李适之乃是李道彦的长子,当然可以继承老相爷的政治遗产,事实上也是如此。

锦麟李氏在大齐朝廷的底蕴,看似不显山不露水,实则有太多官员受过李家父子的恩惠,若非他们从来不插手军权,恐怕陆沉都不是最值得猜忌的人选。

李适之面上古井不波,心里却隐隐有一股躁郁之意。

让陈春接手翰林院算是无奈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勉强接住许佐的冷厉一击。

陈春虽然值得信任,终究比不过李适之亲自掌权,许佐这一手出乎他的意料,同时也让他再度提高了警惕。

果然还是那个冷硬刚直、久经风雨而矢志不移的许彦弼啊。

想到这儿,李适之的心绪渐渐平复。

朝会结束,行至和宁门外的广场上,李适之看了一眼落在后面的两位宰执,转身面带微笑拱手一礼,然后迈着沉稳的四方步离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