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九锡 > 695【后手】

九锡 695【后手】

作者:上汤豆苗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1:32:34

695【后手】

皇宫,崇政殿。

当朝重臣再次齐聚于此,几乎所有人都能看出天子眉眼间的喜悦之色。

李宗本转头对内侍省少监苑玉吉使了个眼色,后者心领神会地退下。

“众位爱卿莫要着急,朕今日有件喜事要告知你们。”

天子这句话让众人略感诧异,难道说景国内乱的消息已经得到证实?可是环顾左右,他们并未发现苏云青的身影。

约莫一炷香过后,苑玉吉带着一位年过四旬的中年男子走进殿内。

男子毕恭毕敬地下跪行礼道:“外臣余文俊,拜见大齐皇帝陛下。”

群臣错愕,目光转瞬落在这个中年男子身上。

外臣二字可谓意味深长。

现如今伪燕已经被景国吞并,沙州并未立国,南诏使者不可能堂而皇之地进入崇政殿,这个所谓的外臣余文俊究竟是何方神圣?

李宗本似乎很满意大臣们的反应,和煦地说道:“免礼平身。”

“谢陛下。”

余文俊小心翼翼地站起来。

李宗本又道:“说说你的来历和目的。”

“是,陛下。”

余文俊的礼节无可挑剔,继而道:“外臣乃是代国人,此番奉我国陛下与枢密使之命,前来贵国都城向陛下请安。”

代国?

薛南亭和钟乘不由得对视一眼。

这两位宰相都是学识渊博通今博古的大儒,足不出户依旧可知天下事,对于地处大陆西北边陲的代国当然不会陌生。

大齐元康七年以前,北方三族时常进犯边境,由高阳族建立的代国便是其中之一,无数高阳士卒的手上都沾满大齐百姓的鲜血。

在元康七年之后,随着景国一家独大,代国渐渐沉寂,在之后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龟缩在西北一隅与世隔绝。

除了代国皇帝哥舒魁、枢密使哥舒松平和中书令贺朱之外,代国在当世知名并且能够流传到中原的人物寥寥无几。

龙椅之上,李宗本微笑道:“贵使此行不光是为了向朕请安吧?”

“陛下明鉴,外臣确实另有使命。”

余文俊垂首低眉,先是奉上国书,然后将他和陆沉接触、又被陆沉派人送来京城的原委简略说了一遍,最后则向殿内君臣陈述哥舒魁与哥舒松平的构想。

李宗本看了一眼国书,淡然道:“五千匹战马……贵国这一次的确有诚意,不过兹事体大,朕需要和朝中公卿先行商议,贵使可在京中小住一阵,等候消息。”

余文俊谦恭地说道:“外臣遵旨。”

待其退下,李宗本施施然起身,负手站在御阶边缘,踌躇满志地说道:“诸位爱卿,对此事有何看法?”

短暂的沉默过后,右相钟乘谨慎地说道:“陛下,谨防有诈。”

“有诈?”

“代国为高阳族所建,此族与景廉族别无二致,当年曾在我朝边境犯下累累血案。在过去二十年里,代国从未与我朝联系过,目前也没有景国欲攻打代国的迹象,代国君臣的态度转变不太正常。眼下不能排除一种可能,那便是代国假意和我朝联手,等到关键时刻再行背刺之举。”

毫无疑问,钟乘这是老成持重的看法,李宗本在登基之前很欣赏这种敢于直言进谏的文臣,但现在却隐隐有点被忤逆和冒犯的感觉。

当然他也知道钟乘一心为国,所以没有在明面上表露出来。

另一边的军务大臣韩忠杰主动接过话头:“钟相,方才那名使者说的很清楚,代国皇帝胸怀大志,想要夺占景国在北方拥有的一半草原,所以才想和我朝联手。再者景国已经吞并了赵国,不出意外的话下一个就是代国,他们怎么可能会没有危机感?对于代国来说,现在已经不是唇亡齿寒的境地,而是刀斧即将加身,他们想要谋求生路再正常不过。”

李宗本听得微微颔首。

钟乘眉头微皱,缓缓道:“勇毅侯,你想驱虎吞狼,就不怕与虎谋皮?要知道这代国高阳族同样不是善茬,和重信守诺毫无关系,就算他们此刻真心想对付景国,也难保稍有起色就会变成第二景国!”

韩忠杰今天就像突然开窍一般,振振有词地说道:“钟相的担忧不无道理,但那终究只是后话。现如今我们至少可以确认一点,代国和我朝之间隔着景国的大片疆域,他们不可能对我朝造成直接的威胁,除非他们和景军混在一起,但是我相信经过元康七年景军对赵国主力骑兵的偷袭之后,代国人不会重蹈覆辙。”

钟乘沉默不语。

他倒不是故意要逆着天子的心意,即便他知道天子对代国结为盟友的请求很感兴趣。

只因这段时间一切都太过顺利,让人有种不太真实的感觉。

先是大齐边军在战场上连战连捷,接着景国皇帝开始打压庆聿恭,又冒出景国太子暴亡的消息,景国内乱之势愈发明显,几乎同一时间代国又送来联手抗景的请求。

仿佛一夜之间,大齐便已经占据绝对的优势,收复故土指日可待。

对于经历过河洛失陷江北倾覆的薛南亭和钟乘来说,局势的突然变化确实需要时间来消化。

那一边韩忠杰继续说道:“陛下,之前李尚书提到过天时地利与人和,臣对此深以为然。眼下我朝大军兵强马壮士气高昂,景国内乱人心惶惶,就连沉寂多年的代国都不甘寂寞,打算在景国身上咬下一块肉,足以证明攻守之势倒转,现在轮到我朝和景廉虎狼清算当年的血债!”

“爱卿之言甚得朕心。”

李宗本面露微笑,然后看向站在最前面的萧望之问道:“荣国公意下如何?”

萧望之清了清嗓子,冷静地说道:“陛下,无论代国使者如何舌战莲花,我朝都不能对他们寄予厚望,否则肯定会在战场上吃亏。五千匹战马看似很有诚意,实际上对于代国来说不值一提,这些高阳人分明是打着捡便宜的主意。以臣对他们的了解,倘若我朝边军占优,他们或许能锦上添花,倘若我军战事不利,他们绝对不会雪中送炭。”

或许是心情很好的缘故,李宗本并未反驳萧望之的建言,反而频频点头以示认可。

“至于北伐――”

萧望之微微一顿,垂首道:“臣恳请陛下三思后行,不妨徐徐图之。”

“这是自然。”

李宗本满口答应,继而道:“朕已经派人往江北送去密旨,静待陆沉和刘守光的回复。若要提起北伐,主帅的人选肯定不能排除他们二人。织经司也在加紧打探,相信很快就有更加准确的消息从北边送回来。朕希望诸位爱卿尽快做好准备,一旦时机成熟,我朝大军便可北上,目标直指故土。”

虽说他话里还留了余地,但是殿内重臣心里清楚,北伐已经无可阻挡。

群臣心情各异地离开崇政殿,唯有吏部尚书李适之被留了下来。

君臣二人来到皇宫东南角的观云台,李宗本极目天际,只觉心情颇为畅快。

他转头望着神情镇定的李适之,问道:“依爱卿之见,此战我朝大军有几成胜算?”

出乎他的意料,李适之简明扼要地说道:“回陛下,臣认为有七成胜算。”

“这么高?”

李宗本略显讶异。

从陆沉在密折中表露的态度来看,他肯定不愿意主持这次北伐,那么领兵的重任就会落在韩忠杰和刘守光身上。

李宗本并不怀疑这两人的军事才能,但他们确实没有指挥大军正面抗衡景军的经历,不像陆沉已经在战场上证明过自己。

李适之从容道:“勇毅侯和刘都督家学渊源,又有领兵数十年的履历,相信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击溃敌人。退一万步说,臣之前建言陛下,先问询山阳郡公的态度,再将此事公之于众,本身便是为北伐增添一道保障。”

“哦?”

李宗本一时间转不过这个弯,好奇地问道:“此话怎讲?”

李适之恭敬地说道:“陛下,北伐乃是顺应民心之举,即便山阳郡公出于谨慎的考虑,不愿亲自领兵出战,但若是京军和靖州军遭遇困难,难道定州军真的能视而不见?山阳郡公若这样做,不知天下人会如何看待他这位大齐忠臣,届时恐怕就连江北百姓和定州军将士,都会在暗中戳山阳郡公的脊梁骨。”

李宗本一怔,仿佛是头一次认识这位满身文人之气的吏部尚书。

李适之继续说道:“如果北伐极其顺利,那是陛下英明神武高瞻远瞩,也是京军和靖州军将士奋勇冲杀的结果,更有益于勇毅侯和刘都督在军中树立威望。即便战局陷入僵持甚至是不利,定州军也得为北伐将士托底,这便是臣的考量。当然,这对山阳郡公来说确实不太公平,可他若愿意帮陛下收复故土,臣又何必出此下策?”

“这……”

这何止是不太公平,完全是将陆沉架在火上烤,让他不得不按照李适之的计划行事。

除非他不想继续维持大齐忠臣之名,除非他想让前几年好不容易塑造的满身金光化为乌有。

李宗本显然还无法达到那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境地,他毕竟是大齐天子,终究要点脸面。

李适之诚挚地说道:“陛下,此事都是臣的想法,与陛下没有任何干系。即便因此被山阳郡公记恨,臣亦甘之如饴。只要能帮陛下排除艰难,让大齐重现盛世之景,臣即便粉身碎骨亦在所不惜。”

李宗本静静地看着他,感动之情显露无疑,良久之后正色道:“爱卿堪为朕之良相也。”

“陛下谬赞,为君分忧乃人臣本分。”

李适之躬身一礼,极其虔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