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九锡 > 第677章 675【衣不如新】

九锡 第677章 675【衣不如新】

作者:上汤豆苗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1:32:34

第677章 675【衣不如新】

皇宫,崇政殿。

李宗本望着站在堂下的韩忠杰,淡淡道:“昨日午后荣国公呈上嘉赏飞羽军将士的奏本,朕已经准了。另外,李景达是怎么回事?”

韩忠杰恭敬地说道:“回陛下,或许是因为他在担任定州都督期间,曾经受过荣国公的恩惠,故而此番出面相帮。”

李宗本目光微凝,沉吟不语。

李景达的表态确实出人意料,连他这个天子都没有想到,李景达在定州那两年肯定不算愉快,他以前又不是那种包容豁达的性情,怎么可能不对萧望之和陆沉心怀怨恨?

结果他竟然选择站在萧望之那边,或许就像韩忠杰分析的那样,是因为在李景达丢掉定州北部之后,萧望之帮他稳定军心并且扭转局势,让他可以将功补过。

想到这儿,李宗本的心情不太爽利,缓缓道:“李景达……朕记得他出身于卢阳李氏?”

“是的,陛下。”

韩忠杰一听便知天子的心意,随即提醒道:“卢阳李虽然比锦麟李稍逊一筹,在江南地界亦是名门望族。李景达当年之所以能取代胡海成为南衙大将军,卢阳李家在其中出了大力。再者,随着郭从义和王晏等人因为谋逆被处死,京军的老将所剩不多,李景达的资历仅在臣之下,甚至比永定侯还要深厚一些,这就是他前日敢于驳斥永定侯的底气所在。”

李宗本面无表情地说道:“这般说来,朕还不能轻易动他。”

“陛下勿忧。”

韩忠杰显得胸有成竹,沉稳地说道:“即便李景达选择支持荣国公,凭他一人也无法改变大势。臣已经和永定侯谈过,在一些事情上取得共识,相信往后他会坚定不移地站在陛下这边。另外两位军务大臣,沈玉来是陛下的人,陈澜钰显然是一个认得清局势的聪明人,只要陛下多多示恩于他,便足以让他改弦更张。”

按照他的分析,军事院六位军务大臣,其中有四人都会成为天子的拥趸,即便萧望之还挂着一个首席的身份,即便他是现今大齐军中战功第一人,恐怕也很难螳臂当车。

最关键的是,禁军乃至京营都掌握在这四人手中,萧望之虽为国公之尊,在京中却毫无根基,倘若没有掌兵大将的支持,他这个首席军务大臣自然就无法称心如意。

在先帝临终前的安排中,将陈澜钰提拔为金吾大营行军主帅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此人可以协助萧望之掌握住军事院的权柄,韩忠杰和张旭互相制衡,沈玉来则独领禁军超然于外,如此足以形成一个稳固的军方高层。

正如李宗本想不到李景达会变成萧望之的拥趸,先帝亦未料到陈澜钰这个出身于淮州军体系的大将,有朝一日居然会和萧望之背道而驰。

李宗本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

随着李道彦荣归故里颐养天年,朝堂上的势力格局悄然发生着变化,薛南亭顺理成章地升任左相,成为百官之首,而吏部尚书钟乘则升任右相。

原礼部尚书李适之转任吏部尚书,这位过往二十余年一直被其父光辉掩盖的李尚书,已经成为朝堂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文官集团的调整非常平稳,李宗本更在意的是军方高层。

先帝登基后的十年时间里,京军大权一直被江南门阀掌握,所以先帝才会那般艰难,李宗本对此一直看在眼里,坚决不想重走一遍那条艰难的老路。

现如今沈玉来、韩忠杰、张旭、陈澜钰四人都和江南门阀无关,李宗本总算能喘口气。

他思考片刻之后,悠悠道:“话虽如此,倒也不好让荣国公太过尴尬,平时你们还是要以他为尊。”

韩忠杰心领神会地说道:“臣明白。”

李宗本又道:“刘守光前几日上了密折,他认为若要保证靖州各军的战力,主将不宜擅动,尤其是范文定和张展等人,在军中的威望很高,轻易变动有可能导致人心浮动,你意下如何?”

范文定和张展等人都是厉天润的老部下,既有资历又有战功,韩忠杰自然了如指掌,闻言不疾不徐地说道:“陛下,臣认为刘都督言之有理。魏国公既已卸下军权,有些事便可徐徐图之,再者飞羽军已经调到定州,徐桂、霍真和皇甫遇三人亦如此。其实魏国公颇识大体,他知道陛下因何顾虑,所以主动奏请让那三人去往定州,足以证明他体恤上意。”

“朕从来不怀疑魏国公的忠诚。”

李宗本微微一笑,继而道:“说起定州,不知陆沉打算何时发起二次北伐。”

韩忠杰略显诧异:“陛下,此事需要从长计议。”

李宗本起身走到西面,望着墙上悬挂的天下疆域图,负手道:“先皇一生最大的遗憾便是故土难回,无法亲自再看一眼旧都,朕身为后继之君,对此一日不敢或忘。北伐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相比先皇在世时面临的诸多掣肘,朕如今的处境好了很多,更不能止步不前。”

韩忠杰对此倒没有太大的抵触,方才只是骤闻此事有些惊讶,于是恭敬地说道:“陛下决意北伐,臣自当用心筹谋,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

“是该早些准备,毕竟北伐需要动用数之不尽的人力物力。”

李宗本微微颔首,转头说道:“便以两年为期,朕希望在鼎正三年初春,能够收到边军将士克复河洛的捷报。”

鼎正三年?

韩忠杰稍稍一想便反应过来,当今天子并未改元,今年是建武十五年,想来冬去春来之时便是鼎正元年。

他琢磨着“鼎正”二字,不由得满怀热切地说道:“臣坚信陛下能收到那份捷报。”

诸事渐定,李宗本心情颇为舒畅,转身走回龙椅边坐下,淡然道:“对了,还有一件事。秦正再度上折辞去织经司提举一职,朕已经允了,赐他国侯之爵并田产金银,许他回乡休养。”

在刺驾大案发生之后,秦正便失去了对织经司的控制权,这段时间由三位提点分担司务。

他并未继续坚持,已经连上七道请辞奏章,李宗本一直留中不发,此事为朝野上下人尽皆知。

韩忠杰心中一动,他凝望着天子深沉的目光,缓缓道:“秦大人老家在西南原州,这一路山高水长,沿途可不太平。”

李宗本沉默片刻,轻声道:“明年春天,让他病故在桑梓之地吧。”

“是,陛下。”

韩忠杰躬身应下,并未多言,随即便行礼告退。

约莫小半个时辰过后,又一位三品重臣走进崇政殿。

“臣苏云青,拜见陛下!”

“免礼平身。”

李宗本抬眼望着这位气度沉凝的织经司高官,微笑道:“近来你帮朕办的几件事做得极好,朕很欣慰没有看错人。”

苏云青垂首应道:“为陛下效力是臣的荣幸,岂敢不尽心竭力。”

李宗本温言道:“今日召你入宫有两件事。”

苏云青道:“陛下请吩咐。”

李宗本不疾不徐地说道:“这第一件,朕已经允准秦正辞官归乡,织经司提举一职空缺。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爱卿显然是不二之选,无论对朕的忠心还是办事的手腕,都要强过另外两位提点,朕没有不选你的道理。故而,朕欲任命爱卿为织经司提举,只不知卿是否愿意为朕分忧?”

织经司和朝堂其他衙门不同,这是独属于天子的亲军,一应官员任免皆由天子独断。

苏云青连忙躬身行礼道:“陛下厚爱,臣必当忠心办事,死而后已!”

“爱卿果然乃是朕的膀臂。”

李宗本脸上笑意愈盛,欣慰地说道:“另外一件事,朕准备在织经司内部设置风纪司,效仿朝中御史台之责,不知爱卿意下如何?”

苏云青并未迷失在升官的喜悦中,顷刻间便领悟到天子的用意,此举自然是要给织经司设置一道枷锁。

从这也能看出天子对他并非完全信任,之所以选他接替秦正,只因织经司太过重要,提举绝对不能是平庸之人,而天子眼下并无更合适的心腹人选。

他诚恳地说道:“陛下此为长远考虑,臣绝对支持。”

李宗本笑着点点头。

君臣相谐之时,苏云青忽地说道:“陛下,臣有一个请求。”

李宗本眼下正要笼络他,当即温和地说道:“但说无妨。”

苏云青轻吸一口气,斟酌道:“秦大人辞官归乡,臣想去送行。”

李宗本端详着他的面庞,饶有兴致地问道:“此事你自行决定便可,何必特地来问朕?”

苏云青稍稍迟疑,随即坦然道:“启禀陛下,秦大人对臣有提携之恩,当初若非他向先帝举荐,臣无法来京城任职,更不会有今日之际遇。但是臣也知道,因为秦大人的失察致陛下于险境,此为人臣之失也。如今臣得陛下信重,或许应该和他划清界限,只是臣仍旧无法忘记秦大人的恩情,故而必须向陛下言明。”

“爱卿乃坦荡君子也。”

李宗本不以为忤,赞许道:“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了权力忘恩负义,爱卿先是维护羊静玄,如今又不忘秦正对你的提携之恩,可谓重情重义之人。如果朝中大臣皆能如此,朕岂会担心大齐不强盛?去吧,代朕好好送一送他。”

“谢过陛下隆恩!”

苏云青躬身一礼,旋即告退。

走出巍峨庄严的崇政殿,苏云青抬头看了一眼湛蓝的天空,然后迈着沉稳的步伐离去。

他目不斜视神色如常,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心中却默默自语道:“送一送?”

“陛下,您想做什么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